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关中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由仓颉造字,到秦始皇统一文字,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楷书。陕西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地位:很多人其实觉得陕西话土气,难登大雅之堂,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字在内。不过秦时的秦话和现在的陕西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汉代的大一统格局族大融合更促使了陕西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陕西话。也就是说秦朝以及唐朝,陕西话是标准的“普通话”。另外,陕西话其实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字典!
发音特点
陕西关中方言中只有四个声调,但与普通话声调有很明显的对应关系。大部分字读音符合声调对照表。以下以西安话例:不符合以上对应关系的主要是清声母及次浊声母的入声字。普通话把清入字不规则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把次浊入声字入去声,而关中话则将清入、次浊入入阴平。如清入“八、福、笔、各”?次浊入“麦、月”等。
普通话发阴平(一声调)的,陕西关中方言都念轻声
普通话发阳平(二声调)的,陕西关中方言仍读阳平
普通话发上声(三声调)的,陕西关中方言发去声
普通话发去声(四声调)的,陕西关中方言发阴平
在读以元音或半元音为开头的字时,有“ η ”(ng)做为声母。如:爱,读作“ηāi” 安,读作“ηan”正是因为陕西话中没有上声,发音不需要拐弯,所以讲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痛快。另外陕西话会有拖长音的现象,听起来比较流畅。
在关中农村,古老的汉字音还有很多,入声也并未完全消失,颚化程度关中片各不相同。
部分词汇
日头(ш21 tou21)(同义词:爷,ye11):太阳。
把式(博士)(ba shi、中古音bak si):内行人,源于古代的官职“博士”。据介绍,博士这一官职,居此地位的人都知识渊博,该词传播到今蒙古一带后,流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的别称。
角落卡卡(ge21 lao44 qia53 qia24、古音keok lak ka ka):角落。角落二字疑似古音,“旮旯”是角落的方言的借音后造字。
咋(za53):怎么(为“怎么”的古音zen ma合音)。
啥(sa53、sa44):什么(为“什么”的古音sim ma合音)。
蝌蟆蛤蜍(ke ma gut dou):蝌蚪,陕南词汇。
蛤蜍(gat/get21 dou21):蛤蟆,关中词汇。蟾字仍有入声。
阿房(本字为那傍wo44 bang21、上古音ηua baang):那里(指近处方向)。
《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唐代训诂学家、西安出生的颜师古注释得更明白:“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号曰阿房。”、“阿房”二字的准确读音:阿读“窝”,《说文》:“阿,乌何切。”佛语“阿弥陀佛”,全国几乎都念“窝弥陀佛”。房读“傍”,《史记》正义注:“房,白朗反。”
关中话“阿房”的准确读音是“窝傍”,它和“这傍”相对应,“阿房(窝傍)”指的是那边,“这傍”指的是这边。“房”字是“傍”的假借字,已被公认,只是“阿”字出现了多个解释。有人说是此宫旁边有个村子叫“阿房”,这个地方本是秦皇家上林苑,谁能谁敢在这建村?有人说此宫靠近的一个大土包叫“阿”,这里是渭河冲积平原的第一阶梯,谁去堆积如此大的土包?关中人现在还把“那就是”说成“阿是”,那不是说成“阿不是”。由此看来“阿房”应该读作“窝傍”,仅指很近而能看到的地方。当然,“阿”在关中也读作“兀”,如“兀傍”就是那边。古代就把“兀”当那或这讲,关中人说“兀么(门)多”就是那么多、很多的意思。
我(ηe53、nguo53):第一人称。
我(ηai2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复数 我们=ngai,我 亲属称呼 我妈ngai ma)。
你(ni53):第二人称。
你(ni21):第二人称(复数 你们=ni21)
他(她/它)(ta21):第三人称他她它。
人家(nia53):第三人称(由“人家”的中古音ηin ga合音演化后形成)。
捋码(lü ma):收拾、整理。
麻麻明(ma ma ming):黎明。
后晌(hōu shang):下午。
晌午(shāng wu):中午。
圪蹴(ge jiou/zou):蹲,特指在土堆土丘上蹲。
蹴(jiou):蹲。
笤帚(tiáo zou):扫把。
细详(xī xiang):详细,仔细。
这搭(zhi da):这里。
那搭(wo da):那里 。
哪搭(a da):哪里?一般回答用:那儿(wō ш)。
哪是(a s):哪个是?一般回答用:那是 (wō s)。
夜儿个(yē ш ge):昨天 。
前儿个(qián ш ge):前天 。
后个(hōu ge):后天 。
明儿个(míng ш ge):明天 。
年时(nian si):去年。
《江神子》:“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
狰(zeng):性情暴倔。《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
咬咀(ηiao za):吃饭。
咥(die本字亦疑为食上古音为diek):吃。《辞海》: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挕(die):打。
避(pi):避开、滚远。
谝(pian):聊天、说话。
扎势(zha shi):摆架子。
花搅(hua jiao):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
*情(sao qing):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
瞀乱(mu luan):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
老汉汉(lao han han):四十岁以上男人的称呼(前加姓,如姓“张”则为“张老汉汉”)。
老汉(lao han):一般指的是对丈夫的称呼(比如我老汉,指的是我丈夫,也可以说某人的老汉,指的也是其丈夫)。
二不愣后生(ш bu leng hou seng):年轻男人的称呼(如姓“张”则为“二不愣张”)。
女娃娃(nü wa wa):年轻女子的称呼。
猴娃娃(hou wa wa):小孩子的称呼,不分男女。
他谁(ta sei):第三人称,谁。
《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彼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沁园春》:“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
蕞(sui):小的样子。《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左传》:“抑语曰:蕞尔国。”
左月右上天右下韭(sa):头。
先后(xian hou):妯娌。
《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叵烦(pe fan):不耐烦,纠结。
《说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
嫽(liao):美。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方言》“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三梦记》:“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婑(we):好。
汤(tang):热水。
让人(rang ren):指取笑、讥笑别人。《信灵君窃伏救赵》:“魏公子让信灵君曰”
乡党(xiang dang):老乡。
《逸周书·官人》:“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诚信。”、《汉书·司马迁传》:“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陈书·任忠传》:“﹝忠﹞少孤微,不为乡党所齿。”、 《论语·乡党》:“ 孔子 之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后汉书·许劭传》:“ 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夭桃纨扇》第七折:“玉府仙郎,喜皇都得意首登龙榜,还乡党。”、《袁太学传》:“明末,中原莽为盗区,廷推其才,特命为本省布政司右参政,分守大梁道,治睢州。即其(袁可立子袁枢)宅开府,乡党以为荣。”《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幻中真》:各官之后,就是亲戚,以及乡党。、《资治通鉴》:还付乡党。
毕了(bi lie):完了。《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闻(wen):趁。
《二月五日花下》:“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秋日后》:“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木兰花令》:“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
白雨(bei yu):暴雨。
《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投(tóu):等到例词:投明。
《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
霍闪(huo shan):闪电。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
科树(本字为刽树kuo su):砍树。《寄终南隐者》:“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
饦饦馍(tuo tuo mo):一种饼子。
《方言》&《酉阳杂俎·酒食》:“饼谓之饦。”、《齐民要术》中称为“饼饦”。
馍馍(mo mo):炊饼。又写做饝饝。
《谈徵·言部·母母叵罗》:“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里语徵实》:“饼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
肉夹馍(rou jia mo):即肉夹于馍。
蒜蘸面(suan zan mian):即蒜蘸于面。
拾掇(shi duo):收拾东西。
打摺(da zei):收拾屋子。
该(gai):拖欠。
争钱(zeng qian):欠钱。
黏(rán):甩不掉;黏糊。
黏面(ran mian):黏面。
言传(nian pvan):传话。
目买眼(mai nian):闲看。
癶剌(bo la):乱动。如杜甫诗: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拤(qia):拿。
嫑(bao):别。
耍货(sua/fa huo):玩具。
窝窝(wo wo):棉鞋。
搭手(da shou):帮忙。
括摸(ku me):把握。
拈菜(nian cai):夹菜。
停当(ting dang):完成。
迿(xun):指二人矛盾深。
《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徐彦疏:“迿者,谓不顾伍步,勉力先往之意。
捊(bao):拨动或揽收。《说文解字》:“引取也。步侯切。”、《集韵》:“蒲交切,音庖,引取也。或作捊,又作抱。”、《汉书·郊祀志上》:“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后汉书·百官志》盐官注:“盐官掊坑而得盐。”
荃(cuan):香。
《广韵》“此缘切”就证明古读音氽。《说文》:“芥腌也,香草也。”屈原《离*》就有“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在他的《九歌》里将贤君良臣比作“荃蕙”,即香草;把昏王奸雄比作“汗垢”,即臭污。香和荃同义,故关中人多把女孩的名字叫“香荃”。“香港”旁边就是“荃湾”,意为“芳香的港湾”。
老伧(lao ceng):脾气不好的人。《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性严,未尝妄笑,时人言,玄谟眉头未曾伸,故帝以(‘老伧’之目)戏之。”《晋书·文苑列传》:“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
倔人(jüe ren):固执的人。
倯管(song guan):懒得管。《杨子方言》:“陇右人名懒曰倯。”、“燕之北郊曰倯。”
倯样子(song yang zi):懒样子。
黠上尸下从:坏蛋。
徉啥呢(yang sa ni):耽搁啥呢。
《风赋》:“然后倘徉中庭,北上玉堂。”、《楚辞·招魂》:“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
色昭了(sei sao lie):指衣服暴晒变白。
脸昭了(lian sao lie):指羞愧脸红。
天昭了(tian sao lie):指阴雨天天色发亮变晴。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底道(di dao):不知道。《辞源》:“底,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早出晚归》诗:“自问东京做底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婵(can):指人脾性、心肠、样貌好。《说文》:“婵娟,态也。又凡物有色态曰婵娟。”、《左思·吴都赋》:“檀栾婵娟,玉润碧鲜。”、《注》:“言竹色美盛也。”、《孟浩然词》:“花婵娟,沃春泉。竹婵娟,笼晓烟。雪婵娟,不长姸。月婵娟,眞可怜。又婵连,亲族也。”
婵合(can huo):事情很合适,日子美满、很舒服,婵和啴分别指女子和事物。
婵事(qian/chan s):好事。
亘(geng):主要指伸手求取。《说文解字》:“求亘也,回形上下所求物也。”
弥(mi):加长,加高,弥补。《左传》:“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三国演义》:“加绪含容,冀可弥缝。”
饥了(ji lie):肚子饿且一般程度不深,程度深就说饿太或饿太太。《说文》:“饥,饿也。”
脖项(bo hang):脖子。
《说文》:“项,头后也。”、《史记·张丞相列传》:“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胡挏(hu tong):拉乱;挥霍。
挏乱子(tong luan z):闯祸。挏,搅和、拥引。
《玉篇》:“挏,动也。”、《说文解字》:“挏,拥引也。汉有挏马官,作马酒。”、《汉书·礼乐志》:“给大官挏马酒。”颜师古注引李奇曰:“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淮南子·俶真训》:“掸掞挺挏,世之风俗。”
礭蒜:捣、舂蒜。
《说文》:“礭,敲击也。”、《汉书·五行志》:“先是高后鸩*如意,支断其母戚夫人手足,其眼,以为人彘。”、颜师古注:“礭,谓敲击去其精也。”、《北堂书抄·郭子》:“何次道尝诣,王丞相以麈尾礭床,呼何共坐。”
撷(xie):拾。《东篱记》:“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以玩。”、《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踅:盘旋,转圈儿(把老鹰,鸽子在天上盘旋叫做匝踅儿。匝就是一周,一圈儿的意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行,就是匝踅儿。
寻(xing):找。:《青玉案》:“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拓(ta):量词,一叠如一叠纸。鲁迅《祝福》,其中有“拓片”一词。
揣(cuai):猜;摸;拿。
谝闲传(pian han cuan):扯淡、闲谈。
《说文》:“谝,便巧言也。”、《论语》:“友谝佞。”、《书·泰誓》“惟截截善谝言。”
老鸹(lao wa):乌鸦。《红楼梦》第五七回:“众人笑道:‘这更奇了!天下老鸹一般黑,岂有两样的。’”
尻子(gou z):屁股。
尻子蹲(gou z dun):跌倒了。
尻子客(gou z ki):阳奉阴违的人。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增韵》:“脊骨尽处。”、《注》:“尻,脊骨尽处。以山至高,其下必有托根之所也。”
屋里人(wu li rin):已婚的人。
《朱子语类》卷八一:“不知当初[周公]何故忽然使管蔡去监他,做出一场大疎脱,合天下之力以诛纣了。却使出屋里人,自做出这一场大疎脱。”、《红楼梦》第十六回:“[香菱]竟给薛大儍子作了屋里人。”姚雪垠《差半车麦秸》:“没有听队长说俺的屋里人跟小孩子到哪儿啦?”、《红楼梦》九十回有:“薛蝌想‘……然而到底是哥哥的屋里人。’”、一百二十回:“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的屋里人。’”
二百五(ш bei wu):蛮干胡扑的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没向(mo xiang):不行。
搌布(zhan bu):抹布,喻其为仆婢,故音为pe0,另可写作搌仆。
《三侠五义》第四三回:“他便将小人困了,又撕了一块搌布,给小人塞在口内。”、《中国歌谣资料·长安民歌·风摆门帘瞧见她》:“红漆桌子搌布抹,四个碟子并摆上。”
扌寨:把衣物粗粗缝缀;把门栓上;用木棍、用树枝扎篱笆。
揳(xie):钉;砸人。
《大刀记》:“要往墙上揳钉子,比往木头上揳个钉子花费的力气要大得多。”、《集韵》《韵会》:“讫黠切,与戛同,击持也。”、《史记·货殖传》:“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又与击通。”
摎(jiao):衣服缩水,缠绕;担心,揪心,心绞到一起。
《仪礼·丧服》:“殇之絰,不摎垂。”、《注》:“死生相摎扰,故万物亦缠绵而成就也。”、《玉篇》:“绞也。”、《注》:“不绞其带之垂者。”、颜师古注:“摎,绕也。”、《集韵》:“物相交也。”
扽(deng):猛拉,把摎在一起的衣服拓展,叫“扽平”,把松弛的绳子拉直,叫“扽直”。
揞(ηan):给伤口上敷药粉,用手指紧紧按住。
捾(we):把手捾了,把书角捾起来,同折。
掝皮(huo pi):裂皮,先让皮松动与枝脱离,再慢慢从枝上卸下。一不小心,柳哨会被划开口子,便不能用了,叫“掝皮”,意近于“剖”。《唐韵》《集韵》:“裂也。”
撋(kuàn/yuàn/wàn):滚边,如撋鞋口子;绕,如走撋路。
瞀乱(mu luan):关中人表示心绪烦乱。
《文选·宋玉<九辩>》:“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张铣注:“叹与相绝而不见,使中昏乱迷惑也。瞀,昏也。”、《后汉书·廉范传》:“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戹瞀乱邪!’”、王维《宋进马哀词》:“忽思瘗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蒲松龄《聊斋志异·乐仲》:“瞀乱中觉有人抚摩之,目微启,则母也。”、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三》:“我想,我的神经也许有些瞀乱了。否则,那就可怕。”、《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张贵妃》:“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矣。”、《史通·品藻》:“斯并是非瞀乱,善恶纷拏。”、《钱生肃润之父出示所辑方书》:“和扁日以遥,治术多瞀乱。方书浩无涯,其言比河汉。”、《訄书·序种姓上》:“然上世自母系废绝,诸姓会最而为父系同盟,则邦邑、种族、姓氏三者,时瞀乱弗能理。”
燋(jiao):人性情急躁、火爆;太阳暴烈。《列子》:“名乃苦其身,燋其心。”
抶打(c da):鞭打,今指口头挖苦、讽刺,青海方言亦有抶ci4一次且同意。《说文》:“抶,笞击也。”、《五人墓碑记》:“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扡(c):蹭,比蹭更为用力。《词源》里析意为“顺木之纹理以剖析。”《诗经》:“折薪扡矣。”
擸sa(la sa):(sa字左为提手旁,右边上为乔,下为韭字)垃圾;脏乱不整,意等同于邋遢。俗语说:“干净白雨擸sa雪”。、《通俗编·状貌》:“拉飒,言秽杂也。”
垢圿(gou jia):身上的污垢(圿字同解过去都以g为声母圿读ga0 解读gai4)。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垢圿尘滓也。”、集韵》标明:“垢,音苟。圿,音嘎,积垢也。”、《新修增补大藏经》:“一者头发长。二者爪长。三者衣裳垢圿。四者不知时宜。五者多有所论。”、《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广雅·释言》:“圿,垢也。”
磕你马刺(ke li ma ca):快点。关中人表示催促时常说“磕马”,或者“磕你马刺”。
乘马出行时说“磕马”,就是提示同伴用马靴磕击马腹、催促马快行。“磕你马刺”中的“马刺”就是马靴底的突起物,专门用来刺激马腹,催马快行。“磕你马刺”中的“你”音变为“li”, “磕你马刺”音变为“磕li马刺”或“磕li马ca”。
碨(wei):碾磨(豆子成粉)。汉代之后才用“磨”这个名称,之前则称作“碨”。
杴(xian):铁锹,古谓“臿”,“杴”。
聒(guo):吵扰,声音高响或嘈杂。
《苍颉篇》:“聒,扰乱耳孔也”、《楚辞·疾世》:“鸲鹆鸣兮聒余”、《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聒而与之语。”
绾毂(guan gua):控扼,扼制。
关中的大人教孩子写字要公正,不要胡“绾毂”,或说“嫑胡绾毂”。《史记·货殖列传》:“唯有褒斜绾毂其口。”
显豁(xian hua):炫耀,出风头。
《黄粱梦》:“你得了斗来大黄金印一颗,为元帅佐山河,倒大来显豁。”、《对玉梳》:“莫不灵堂前要显豁。”
得是的(dei s di):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
些(xie):与唐宋文献诗歌一样,大量使用“些”字,用法极其复杂,用于表示量词和多种诸如命令、催促、请求、禁止、冷淡等语气词。
唐代《敦煌变文集》:“自家身上割些吃,有罪无罪便应知。” 、白居易《赠诸少年》:“些些贫困奈吾何情愿世尊加被我,三十二相与些些。”、唐代顾况《朝上清歌》:“ 曼声流睇,和清歌些;至阳无谖,其乐多些; 旌盖飒沓,箫鼓和些;金凤玉麟,郁骈罗些; 反风名香,香气遐些; 琼田瑶草,寿无涯些;君著玉衣,升玉车些;欲降琼宫,玉女家些;其桃千年,始著花些。”
止(z):停止住。
至(zh):最多。
眯(mi):打瞌睡。
瞓盹(cuan dun):打盹。
趔远(lie yuan):走开。
卸(xie):从高处取、摘。
囚(qiu):“宅”在屋里,不出门。
污兮(wu xi):脏,不干净。
绊嘴(ban zui):吵架。
绁绊(die ban):阻碍他人做事。
招祸(zhao huo):惹祸。
硬整(ning zheng):蛮干。
眉眼(mi ηian):眼色。
招识(zhao shi):理会。
窍道(qiao dao):办法。
蓍龟(shi gui):精心推测,揣摩、研究、实施等繁杂的事务的代名词。
“蓍龟”本是古代普遍的占筮卜卦的过程。《孔子家语·卷七》:“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设制度、祝嘏辞说,故国有礼,官有衔,职有序。”、《中庸》:“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史记·龟策传》:“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及猛将推锋执节,获胜于彼,而蓍龟之日亦有力于此。(皇)上尤加意,赏赐至或数千万。”“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根茎的蓍草,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取龟得长七、八寸,可宝矣。”蓍龟在远古社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今天虽不卜筮,但蓍龟一词并未消失,事做得好说“蓍龟的好”。做得不好说“胡蓍龟”。衍生的俗语有“胡蓍龟,弄棒槌”,因为蓍龟使用的蓍草又细又长,二棒锤又粗又短,比喻胡来。写成“日鬼”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关中话里无“riㄖ”字。日读er。
蓍龟陶诞(shǐɡǔi tǎo tān):比喻胡作非为,蓍龟陶诞,本指占卜过程的作假行为。
蓍龟:本意为占卜,正规的做法,按司马贞注。陶诞:陶,通谣,谣传。诞,荒诞。
《荀子·荣辱》:“陶诞突盗,愓悍憍暴,”、《王先谦集》:“郝懿行曰:‘陶,古读谣,陶诞如谣诞。谓好毁谤夸诞也。’”、《强国》:“陶诞比周以争与。”与:与国。陶,通謟,荒谬。不能写作“日鬼掏蛋”。“白蓍龟”,不是“白日鬼”。而“白日鬼”,根据1915年《辞源》的解释是:“大白天明目张胆地“窃骗之徒”,称之为白日鬼。”、《游览志余》:“宋时的临安,奸劫繁盛。有以伪易真者,至以纸为衣,以铜铅为银,以土木为香药,变换如神。谓之白日鬼。”、《刘跂暇日记》:“宋时指贼人为白日鬼。彼中人见诞谩者,亦曰白日鬼。”
偾(fen):指丢人、不光彩,甚至被自己反感的人的影响、诅咒而产生的失败。
孔子《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礼记·射义》:“贲军之将。”郑玄注:“贲,读为偾,犹覆败也。”事情办坏叫“办了个偾事”;丢人现眼叫“偾人”;不嫌羞叫“不嫌偾”;羞不羞说成“偾不偾”;太丢人了说成“偾地狠”。甚至别人的失败给他人带来晦气也叫偾。如打麻将的说:“今日手气不好不知叫哪个‘偾死鬼’给偾的来了!”“偾死鬼”是关中人常用来骂那些咒人失败的魔鬼。
肫(zhun/zun)。指人人都心悦诚服地喜欢。孔子《中庸》:“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
洋洋(yang yang):最好的衣服,“洋洋”在古汉语里形容美盛的样子。
孔子《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呼!”、《论语·泰伯第八》:“子曰:‘师执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洋洋在此指美妙。《韩非子》:“洋洋纚纚然。”、《诗经》:“河水洋洋。”亦指盛大、美好、众多。
看象(kan xiang):就是看情况,决非“看相”。
孔子《系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凶吉。”、《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颖达疏:“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尤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观象”是根据“卦”的变化推算凶吉,根据凶吉而决定对策。“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易》有象,所以示也。”“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经》里,“象”属于一种变化的状况。民间衍生很多与“象”有关的词语。“看象着办”即根据情况而定;“变象”即改变情况。《易·系辞》:“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八卦以象告。”“变象”亦作“变卦”,即其中一爻的变动而成另一卦。观象后识别分析情况的过程叫“识象”。陕西人说“看你识象不识象”,就是能否看准情况,把握时机;或者有无自知之明,采取主动。“识象”后,又有两种请况,一种是“有象”,即有门儿,有希望。如“我看这门亲事还有象”。“没象”在关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希望,不行。《系辞》中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说乾、坤二卦是《易》的精髓,若被毁灭,《易》之伦理无法体现,象征意义就没有了。二是无法估量,“象”的象征(象的征兆)意义博大精深,变化莫测。关中人说“好的没象”,“坏的没象”,类似“无法形容”。
黠(ha):坏、狡诈、精。
讦人(jiuo):骂人,同觖人。
《论语·阳货》:“恶(不喜欢)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以讦为直者。”徼,即抄袭;“不逊”即傲气;“讦”即揭短骂人。《汉书·赵广汉传》:“吏民相告讦。”颜师古注:“面相斥曰讦。音居乂反,又音居谒反。”、《现代汉语词典》里写作“撅人”是缺乏依据的。
擿觖(shi jiuo):挑发的意思,引申为被指责。擿为挑发。
觖是角字旁,有矛盾。高诱注《淮南子》:“觖,不满也。”、《汉书·孙宝传》中“…:‘冯氏反事明白,故欲擿觖,以扬我恶。’”。
匍匐(papu):倒仆伏地,趴伏。
《礼记·问丧》:“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郑玄注:“匍匐,犹颠蹷。”、汉《九思·悯上》:“庇阴兮枯树,匍匐兮巖石。”唐元稹《寄吴士矩》诗:“强起相维持,翻成两匍匐。”、《王昭君》第五幕:“休勒衣服破碎,头青脸肿,绳捆索绑,一下子被推在地上,匍匐在单于脚下。”
蛐蛐(ququ):蟋蟀,促织。
“促织”为晋朝人常用称呼,后世变为“趋织”,又因关中喜叠词,如馍馍,云云馍等,故又称趋趋,今多做“蛐蛐”。
佣赁(yong lin):雇。
《史记·儒林列传》:“儿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闲行佣赁,以给衣食。”。唐《代园中老人》诗:“佣赁难堪一老身,皤皤力役在青春。” 清 戴名世《周烈妇传》:“烈妇之父佣赁为舆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