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话龙年,当如飞龙自在天!

“龙的传人”话龙年,当如飞龙自在天!

首页角色扮演龙征天下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5

癸卯兔去,甲辰龙来。

位列十二生肖第五位的辰龙,是中国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并以龙为傲。

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的信仰。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中华大地上,到处可以看见“龙”,划龙舟、舞龙灯,食龙须面、食龙鳞饼……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龙”这个生物?

龙出华夏 万物有灵

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发现了距今约 8000 年的一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一条用石块堆塑而成的龙。

该石堆塑龙全长 19.7 米,宽 1.8 ~ 2 米,用红褐色砾岩摆塑,呈西南至东北走向。

从高处俯视,堆塑前体宽大,尾部细而上卷,身体呈波浪状,龙口大张,四肢伸展作腾飞状。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称其为“石堆塑龙”,考古学家郭大顺认为这些石堆塑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的形象。

与查海文化有着近缘关系的红山文化延续了龙的信仰。

红山文化是距今 5000 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遗址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命名,范围扩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区域,因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而闻名海内外。

仅玉龙就出土了多件。

这些玉龙或肥或瘦,形态各异,其中以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龙最具代表性。

这件玉龙为墨绿色,高 26 厘米,呈 C 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背部有一孔。

经过反复试验,用绳子穿孔将玉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有“中华第一玉龙”之誉。

有研究者称,上述红山文化的龙为“猪龙”,其头部似猪首、身躯如蛇躯,是猪与蛇的复合体;而黄河流域的龙则为“鳄龙”其头部如鳄鱼、身躯如蛇躯,是鳄鱼与蛇的结合物。

不管是猪龙、鳄龙,还是鱼龙、蛇龙,甚或如诗人闻一多所言是多种生物的“糅合”:“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是不存在于生物世界的一种虚拟生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可以确定的是,龙是先民基于“万物有灵”观念的文化创造。

传统文化 龙之信仰

相传商朝占卜之书《归藏》中就有“鲧死”“化为黄龙”的记述;神话文本《山海经》中又多有神话人物乘龙的描述:“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西方蓐收,左耳两蛇,乘两龙”“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先秦典籍《周易》更是以龙为爻辞用语,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

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始于汉高祖刘邦。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的母亲曾休憩于河边上,一不小心睡着了。

当时天色阴暗、雷鸣电闪,其父前往探视,看见一条蛟龙伏在刘母身上。

不久,刘母便*生下了刘邦。

隋文帝杨坚出生在寺庙里,据说他出生时紫气萦绕,出生后头上长角、身生龙鳞,其母吕氏因受到惊吓将杨坚扔在地上。

有尼姑跑过来将他抱起,说“这孩子来自异处,将来必得天下”。

清朝顺治皇帝福临的出生也不同寻常,据载其母*时有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

福临出生后果然龙章凤姿,有帝王之相。

唐宋以后,龙与帝王的关系不断得到强化。

到明清时期,龙则成为帝王之家的专享:皇帝乃真龙天子,身体称龙体,衣服称龙袍,所坐的椅子称龙椅,所乘坐的车船称龙辇、龙舟……

在佛教中,龙被视为守护者和庇佑者,是力量、智慧和觉醒的象征。

佛教中有多种龙王,其职能“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的龙王与中国神话中的龙神、水神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龙王信仰。

道教所言,遇到百姓苦于炎旱之时,天帝就派遣各位龙王“兴动云

雾,施绕世间”,让江河溪涧、上下四畴“皆得滂沛”,草木丛林、花果五谷之类“悉皆生成,枝叶茂盛”。

除了兴云布雨,道教又根据四方、五行观念,创造出诸如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

同时,道教把古代天文四象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

其神仙体系,作为护卫之神,称其为“四圣”“四象”。

这些都对中国传统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征之意 至高无上

龙的象征意义体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

龙袍:龙袍是皇帝专用服装,因袍上绣有龙纹而得名。

又称为“吉服”,是皇帝在一般典礼时所穿的服装。

龙旗:古代王侯出行仪卫的旗帜,本作“龙旂”或者“大旂”。

是天子会见诸侯、册封同姓宗亲时张挂的旗帜。

龙币:在钱币上铸龙形早见于汉武帝时,时议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因此杂铸银锡合金的货币共有三个品级。最高一级的重八两,圆形,因上有龙纹图案,得名“龙币”。

龙脉:传统风水术讲究“地理五诀”,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

龙脉乃灵气聚集之地,被认为是龙穴,乃风水宝地。

除了上面所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冠龙之名的事物比比皆是。

地名如龙山、龙岭、龙川、龙潭、、龙门、龙安、龙州、龙城;

茶叶有“龙井”,香料有“龙涎”,宝剑有“龙泉”,中药有“龙骨”,水果有“龙眼”,鲤鱼有“龙鲤”,菊花有“龙脑菊”,野草有“龙顺草”,水车有“龙尾车”,砚台有“龙尾砚”,馄饨有“龙抄手”,蛇蜕称“龙子衣”,等等。

龙之风俗 祈求护佑

民俗生活中也不乏龙的影子,诸如龙舞、龙舟、龙节,以及与龙相关的其他一些习俗活动。

龙舞:又称舞龙,也称耍龙,舞者持龙灯进行表演,是民间传统舞蹈的一种。

舞龙者多为孩童,火龙表演先斋戒三天,再穿青衣舞龙。

汉代石刻中也有舞龙的形象。

明清时期,龙舞盛行于全国各地,成为传统节庆社火的重要娱乐手段。

按材质分,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按颜色分,有火龙、青龙、白龙、黄龙等。

龙舞的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

龙舟:传统龙舟有二义:一是指供帝王游幸所用之船,一是指端午竞渡所用之舟。

据有关学者研究,龙舟竞渡最初并非游艺活动,而是一种驱赶瘟病的巫术。

直到明清时期,龙舟典礼主要是为了“挡灾”,制作纸制或茅制的船,行仪式之后,即焚之或泛之。

民间还有与龙有关的节日—“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也称花朝节、踏青节、春龙节、青龙节,俗称“龙抬头”。

在北方,这一天的清晨,主妇要用棍子敲打锅沿,称“震虫”;并以彩纸、草节或细秫稭穿成串悬于房梁,象征龙尾下垂、龙头向上,

谓之“穿龙尾”。

这一天,食饼者谓之“食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食龙须面”,食菜团子者谓之“食龙蛋”。

闺中忌动刀剪,停止针线,恐伤及龙目。

人们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

小儿这一天始进书房,称“占鳌头”。

老百姓在这一天多理发,俗语称“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乏与龙有关的习俗。

节日如苗族的召龙节、壮族的祭龙节,游戏如侗族的耍龙、土家族的炸龙等。

旧时,在广西、贵州等地的壮、侗、苗、瑶等民族中有龙神的信仰。

龙神被认为是司职村寨的神灵,龙山、龙水、龙树、龙石是龙神的居所。

人们敬重这些神物,并祈求龙神护佑村寨。

如果村寨在几年或十几年内一直平安,就要举行祭祀活动酬谢龙神,谓之“安龙洗寨”。

事实上,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有龙的信仰,只不过由于民族文化不同,龙的形象差异巨大。

反观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华民族不断创造、迭代累积的过程,也是龙文化内涵被不断解读的过程:先是通天之物,又成皇权

象征,再成民族标志、文化图腾。

2024甲辰龙年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年份,龙是贵族、帝王的象征,而甲属于五行之中的木属性,代表着收获、储存和积蓄之意。

所以,甲辰龙年象征着富贵、兴旺、吉祥和繁荣。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

甲辰龙年的力量、吉祥、大运,属于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