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危机怎么办?面对疾风吧

遇到危机怎么办?面对疾风吧

首页角色扮演面对疾风吧更新时间:2024-05-08

文/谭峰

14世纪中期,欧洲被一场来源于蒙古的病患打了个“措手不及”。这种疾病从鼠疫开始蔓延至欧洲大陆,一时间欧洲近1/3的生命就这样在无力和恐惧中结束,欧洲陷入一场空前的危机之中。这就是史上知名的“黑死病浩劫”。

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当时尚处于中世纪的欧洲非但没有被这场浩劫打垮,整个社会还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鼠疫导致农村劳动力日益锐减,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欧洲不可一世的封建庄园制度,改变了农民对于土地的依附关系。

有关欧洲黑死病的画作

不再满足于传统农耕文明框架下的人们,开始明白技术创新与航海探险是脱离封建领主盘剥的另一条新途径。从此,欧洲社会进入到一个自我觉醒的“光明时刻”。思想萌动、商业贸易、制度保障、产业革新,一连串地助推欧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人类之后步入“欧洲世纪”打下了夯实的基石。

一段宏大的历史,往往和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细节产生更为强烈的化学反应。鲜有人知,一场人类史上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竟和黑死病这样的浩劫有正向的关联。在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看来,欧洲甚至是全人类都要感谢这场“黑死病危机”,因为他倒逼人们尽力地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获得了重生。

利用一次“好的危机”

当突如其来的危机来临之时,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笃信厄运降至,却忽略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看来,危机并不一定是一场灾难,它自然有其可以被人类掌控和利用的一面。面对危机,丘吉尔更是放下豪言:“永远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

危机是如何向人们期待的正面方向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其实也是如何巧妙化解危机的重要思路。和国家危机相比起来,个人危机的处理和解决显得更为简单,意义却更为深远,它关切着人们具体的生存和发展。

当危机到来时

应对危机,人类也会循序渐进地经由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全过程。通过各种心理实验,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危机发生后的六周时间是一个重要调整期,这也被视为一个人合情合理地化解自身危机的“黄金1008小时”。

如何能够很好地利用漫长的1008个小时,无疑是一个个体转“危”为“机”关键的过渡时段。其实,看似漫长的时光可以具体地分隔为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人们只需在不同的阶段,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危机的处理就会初见成效。

黄金1008个小时(作者自制)

在危机发生的那一刻到大约一周的时间,是第一阶段,我将其称为“感性阶段”。“感性阶段”顾名思义,就是个人感性的情绪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在感性阶段中,人们主要被恐惧、迷离、失落等负面情绪所占据,他们难以极度清醒地分析出危机自身的利弊关系。感性阶段的情绪更多地表现为个体的不适应和难以接受现实的“应激性反应”。

虽说这些极具负面效应的情绪不利于人们对危机的及时处理,却也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可谓“来到快,去的也快”。人们一般在大约一周的时间内就会意识到危机的走势、特点和影响,并开始着手准备相应的对策。

从焦虑到释然

“接纳阶段”是危机转移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先前单纯的抵触情绪已退居后位,接受危机的存在才是这一阶段的主流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刚面对危机的时候总是带有多多少少的恐慌和自卑的心理阴影,但危机也会“逼迫”好奇的人类不断地探索,最终形成一种相对完美的方法、制度和思维。英国知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就直言道,“当一个人得知自己会在两周后被绞死时,他的精力集中程度会令人惊叹”。

“接纳”一是指接纳危机本身的事实,不再做过多无谓的感情宣泄;二是接纳危机带来的危害,最终被人们演绎为坦然面对危害的勇气和信心。如此说来,接纳的两种形态就客观地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大致期限——两周,即每一种接纳的方式均持续为大约一周的时间。人们可以先用一周的时间用来揭掉危机神秘的面纱,正视其原本模样,之后再用一周的时间去直面危机所产生的危害。

危机要像立交桥那样,需要疏导管控

接下来最为重要的阶段,即是“磨合阶段”。一种危机被接纳之后还不够,因为它还没有以最为恰当的方式得以解决。危机的接纳不完全等同于危机的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磨合”的距离。“磨合”的结果就是要克服问题与应对之间所存在的不相匹配度。

在磨合阶段中,人们不仅要找出危机的应对方案,还要能够确保这种方案不是“空中楼阁”,保证其具有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应地,人们要在一周的时间内找到一些应对方案,再用一周的时间来实现方案的“落地”,使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危机得到处理后并非等同于其彻底结束

完善阶段是继磨合阶段之后的第四阶段,亦是个体危机处理的最后一个阶段。人们需要在这一阶段完成危机处置的收尾工作,即危机解决方案是否仍存有不足、确定危机最终得以较好地解决以及获得之后类似危机的解决思路等。在这最后一周的时段中,不断被改进和被整合的危机解决方案得以升级,它不仅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还对未来相似情况下的危机处置提供重要的参考模板。

应对危机的全过程非常有必要进行成系统、成规模的纠错、梳理和总结。完善阶段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诫人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危机得到处理后就最终得以彻底的结束。与此同时,危机的处理是一个多种元素互相渗透、互相博弈的过程,对于其阶段的划分和运行也可依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地分析。

空间解决方案

如果说将看似令人恐慌的危机分为四个阶段,是将其一一化解的“时间解决方案”;那么“学会转移”则是对危机大卸八块的“空间解决方案”。 个体的“空间解决方案”所亟需的思路,便是“转移”。

危机之所以能起作用,不光光客观地体现于其对个体巨大的威慑力,还在乎人们主观世界的一种偏执的注意力。危机所释放的消极效应像一块磁铁,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危机所发生负面效应的注意力似乎总是比对其尚待挖掘的正面效应更强大、更持续。

对于危机转移来说,“答案”要比“问题”更重要

在这种情形下,那些提早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他处的人们就有尽早克服危机束缚的可能性,这也被视为个体第一时间摆脱危机的法宝。除了难以消除的消极影响,危机毕竟还是具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此时,陷入危机四伏的个体,最应该的就是沉下心来,冷静地找到危机本身藏有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

这里有四个向度,可以成为人们尽快“转移危机”的参照思路。如下图所示,个人、他者、过往、观念是个体摆脱危机困扰,拨云见日的多元视角。

危机转移的四个向度(作者自制)

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种首要的危机转移的向度。这里有两个要素需要考虑:个人的“危机相融点”和“危机相斥点”。当一个人遭遇危机打击时,他并不一定是一个“失败者”(loser),只是其身上所藏有的优势一时之间被来势汹汹的危机所遮掩。这种个人优势或个人亮色,又可理解为“危机的相融点”。

“相融点”如果利用得到,它就会很好地与化解危机带给个体的困扰,成为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与危机融合为一体。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危机的相斥点”,即对转移危机不利的个人能力、性格癖好、生活习惯和思维局限等。在危机转移的过程中,一个人应该养成“先相融,后相斥”的顺序,来巧妙地使自己尽快走出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年危机是个人步入成功的一大“门槛”

中年危机的个人“相融点”在于健康的身体,一副好的皮囊才能帮助中年人持续地、顺利地走出基于年龄而形成的困境。就业危机的“相融点”在于个人所掌握的渠道,投简历找不到工作,可以付诸更为多元的个人渠道——比如人脉资源、家庭资源、老乡资源、社交媒体资源、互联网资源,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兴趣爱好等——来让自己尽快地摆脱等待好工作的被动局面。婚姻危机的“相融点”在于个体的独立,一个实现财务独立、人格独立、生活方式独立的女性即使遇到了婚姻问题,她也可以相对游刃有余地寻求到爱情中另外一片芳草地。

战术,还是战略

他者的角度,让危机转移的过程充满了一种借鉴性,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的“他者”既指个体在面对危机时的种种反应,同时也广义地囊括国家、组织、社会团体等在面对危机时的理念和措施。当一个人遇到危机时,他可以暂时跳脱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看看他者是否与自己有相同的经历。在相同的经历下,他者是如何应对危机的,其中的解决亮点又是哪些,这些亮点是否可以为我所用。这些角度都为个人的危机转移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思维。

当然,在看到他者解决危机亮点同时,一个正陷入危机的个体也不能忽略两者遭遇危机时的“不同之处”。这其实是一种排除法,排除了那些不适应转移危机、解决危机的方法。

很多人往往专注于他者顺利摆脱危机后的得意,就不假思索地套用对方解决危机的方案,最终往往是以失败告终。其实,这套危机解决方案并没有错,错的是个体没有意识到危机所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之处。

要始终对危机保持警觉

个人除了可以在他者的经验中得到启发,也同时可在自己过往的踪迹中寻得某些灵感。过往的事情虽然已成历史,却见证着个人成长的得与失。在转移危机的时候,个人不能轻易地“让过去过去”,而是要有意识地在过去的岁月中找到处理危机的“重叠部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一个人所经历的相同体验,只有这个人才有十足的“发言权”,这一点对于危机转移的任务来说,具有当之无愧的唯一性。当自己过去相同的经历和此刻发生某种程度的对应时,人们一般会很快地从慌乱中“转移出来”,理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头绪。如此而言,一套应对方案的大致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

危机的转移不仅是“战术”的转移,还是“战略”的转移。对于个体危机处理来说,“观念”无疑是战略转移的关键词。导致一个人很久时间难以从危机中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就在于观念错误。可惜的是,后者往往没有引起大多数人足够的重视。

危机拖延症

观念滞后是造成“危机拖延症”的一个主要诱因。“危机拖延症”就是本应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解决掉的危机,对于一些群体来说却迟迟难以终结。这在很多时候并非源于个人能力原因,而是个人观念的滞后。比如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现场直播记者,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时候,依然按照传统媒体直播的方式来从事自己现在的工作,他就很容易长期陷入到职场瓶颈的危机之中。细想来,这位记者自然有真本事,但这种真本事已属过去时,它毕竟不是“新思想”,自然无法解决此时此刻的一些业务难题。

互联网时代有机会,也有风险

对于这位记者,他要想告别滞后的观念,就应学会颠覆自己曾坚信的东西,并马上让自己行动起来。其实,解决危机一般地从客观上来说并没有那么“棘手”,棘手的是很多人习惯于常规的思维模式,不能第一时间地改变一种解决问题的大方向。如果大方向错了,再具体的技巧、窍门和细节也是无济于事的。

改变观念并非易事,因为它需要一个人拥有告别传统思考习惯的胆略。而且,改变本身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非所有有关新观念、新思维的尝试都会直指成功,灵活而多元的方式方法是不容小觑的保障。个体要学会在观念的颠覆和重整中,自觉地找到一种调整自我的新方式。还举那位电视台记者的例子,他纵然是已决定自己融入互联网的直播中,也要具体地圈定出——自媒体品牌、社群媒体、新媒体矩阵、短视频效应等——哪些方式,是最适合他的。

当一个人以“观念转变”为标志的危机发生转变之时,危机的转移就不仅仅指注意力的转移,它还进一步地深化为情感的转移。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危机的态度已不在停留于被动地“不关注”,还升级为主动的“不在乎”。当一个人在情感上有了另外一种新的积极的情绪——比如乐观、自信、洒脱——之时,他对危机的转移才是一种充分的、彻底的胜利。

转移危机亟需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

转移危机需要一种固定的范式,同时也亟需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因为每次危机爆发的时间、空间、效力、方式都不尽相同,采取一种灵活变通的心绪方为瓦解危机的一大“高招”。这一高招概括为四个字:逆向思维。

在危机来临之际,一个人采取和很多人都一样的解决方式,也许是最快捷、最保险的,却不一定是最见效的。别人都这么做,自己如果可以换作相反的方法去应对危机,有时往往会产生超乎想象的正向效果。秉持逆向思维理念的个体,会较为灵活地找到危机转移和危机解决的“任督二脉”。

假如时间退回到欧洲的黑死病时期,你是否会不跟风地保有对疾病过度的畏惧,而是反方向地考虑到疾病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如果考虑到这一问题后,你会不会置传统思想的束缚于不顾,毅然决然地加入到航海大冒险的队伍中,开拓海外市场,最终实现了一次转移危机的“逆向超越”?

凡人的逆袭

危机的克星有两个,一是自主的创造性,二便是普遍的适应性。反向地想想,被所有人心怀惊悸的危机并非是战无不胜的,它本身也有惧怕的东西。那就是人们的“免疫力”。其实,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很像曾流行于欧洲的黑死病病毒,最怕人们对它的存立和传播产生有效的“抗体”。换句话说,危机最害怕的是人们对于危机的“适应”。

学会适应危机是继学会转移危机之后的另一种不可小觑的能力。转移危机更多地偏重于一个人面对危机时的“进攻”,而适应危机则更主要地表现为个体对危机处理过程中的“防守”。“攻城容易,守城难。”在一定时间内,适应危机的种种情形甚至是一种比转移危机本身更重要的能力。

战胜危机,战胜的永远不是危机本身

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有些人很快就会接纳危机、适应危机,先于众人发现危机的“漏洞”,尽快地摆脱危机的困扰,脱颖而出。这些人往往被视为危机处理的“强人”。其实,“强人“的定义不光是特指个体的能力多么卓然,而是在于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现有资源转化为另外一种动能,并补齐自己所存在的短板,从而实现扭转乾坤的“逆袭”。

人类对黑死病的战胜,其实战胜的不是黑死病本身,而是对这种病毒的抵抗能力。危机解决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暂时地征服了一种危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其不会再永远绝灭于人世,而是说人们已和危机合二为一地共融共存了。

战胜危机,战胜的永远不是危机本身,而是对危机的态度和由此积淀起来的成熟心智。这可能就是人们所俗称的“意志品质”吧。


视野 · 深度 · 新识

时尚版、文化版、国际版、传媒版、旅行版、人物版,每一版面都将开拓一片“新大陆”。

带你发现“新大陆”,先点关注哦。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