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第一一三期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水系,流量仅次于长江,主要由西江、北江、东江水系汇成。干流西江从云贵高原发源,在佛山三水与北江交汇,进而与东江一同汇入珠江三角洲水网。在广东,珠江分八个口门,浩浩荡荡注入南海,俗称“三江入粤,八门出海”,八门即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
珠江八门出海,见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孕育和滋养珠三角独具特色的海洋文明以及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南粤大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天造地设亿万年 珠江六门变八门
中国大江大河众多,为何珠江有这么多入海口?其实,在遥远的古代,今珠三角一带曾是一个浅海湾,珠江也没有那么多入海口,或者没有这么具体。根据地理学家考证,珠江八门的形成,始于距今约1.3万年的全新世,历经亿万年地质变迁和千百年人类塑造,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凑齐我们今天看到的八门。
珠江入海口,江面宽阔,风景宜人。
珠江遇山丘分流入海
山丘间决口便是口门
研究表明,早在1.15亿年~0.65亿年前的白垩纪,我国华南地区形成大量花岗岩古山系。在地壳运动中,横贯东南的古山系慢慢隆起。历经千万年风化剥蚀,古山系不断降低。尤其是到晚更新世时(距今约13万年),今珠三角所在区域开始下沉,原来的花岗岩成为珠三角平原的基底。
大约5000多年前,由于全新世的大海侵,今珠三角一带地势较低,形成一个广阔的浅水湾,俗称“广州溺谷湾”,海岸线一直延伸到今广佛以北。海侵结束后,珠江三角洲开始了“征服”大海的征程。
珠江三角洲的大部分花岗岩基底沉入到海平面以下,残留下的一部分变成了今天珠三角平原及珠江口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山丘、台地和丘陵。由此,与其他大江大河相比,珠江入海口独具特色。一般来说,大河三角洲多为平原,土地平坦、长河蜿蜒,长江、黄河、尼罗河等无不如此。珠江三角洲却是低山、丘陵罗列,台地纵横,其中著名的有广州白云山、中山五桂山、南海西樵山等。此前,曾有不少学者质疑珠三角平原是否存在,地理学者曾昭璇等人考证后,发现这些山丘就是过去浅海湾中大大小小的基岩岛屿。当海侵退去,珠江水系携带的泥沙逐渐淤积扩展,连接成陆。当河流遇到山丘或沙洲时,只能绕行或者分汊,从而形成不同的入海口。相邻山丘之间的决口被称为门或口门,比如虎门就是大虎山、小虎山之间的决口。
口门两侧的山丘非常坚硬,就像牢固的门框,使原本善变的河道“老老实实”奔流到海。因此,相较于其他河段,口门处一般风高浪急,但堤岸十分稳固。
南沙虎门洋面,风景宜人。@视觉中国
百年内六门变八门
洪奇门鸡啼门最年轻
珠江口门既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人类参与的结果。自秦汉始,随着岭南的开发,珠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多,水系输沙量大幅提升。南下移民为了生存,也开始主动在河口区围堤造田,是为“沙田”。唐宋以后,随着几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沙田”淤积加快。特别是到了明代,朝廷鼓励屯田,珠江三角洲海岸线每年向南推进十几米。
明末,南部海岸线抵达中山一带,清末则推向今珠海斗门一带。明代,广州海岸线还在今沙湾附近,清末已抵达南沙一带。
到清代晚期,珠江水已循六大入海口出海,即历史上的“六门出海”。东边有虎门、蕉门、横门,俗称东三门;西边有磨刀门、虎跳门和崖门,俗称西三门。这些口门也是珠三角的河流与海洋的分界线。口门之内盐度较低,属河流淡水,口门之外,潮汐现象明显,水体盐度高,属于明显的海洋水体。
清末民初,珠三角地区进入又一次大开发。滔滔珠水裹挟大量泥沙,在横门与蕉门间的乌珠大洋上冲积出一片浅滩沙洲,东莞明伦堂(地方组织)在此围垦,希望在汪洋巨浸之中造出万顷沙田,万顷沙因此而得名。20世纪初,蕉门西侧又辟出一条水道,也就是今天的洪奇沥水道,入海口则为洪奇门。洪奇门过去并不叫“门”,而是叫“沥”。要知道,在珠江其他口门两侧,要么山头对峙,如门之枢;要么江中岛屿矗立,龙盘虎踞,把守关门,但洪奇门的出口处却是一片平坦沙田,左邻万顷沙,右邻沙头围,口门洞开,无山无岛可依。后来,为统一八大口门的需要,才改称洪奇门,成为八门入海中的第七门。
珠江八门中,洪奇门算是年轻的了,但最年轻的当属鸡啼门。鸡啼门水道自珠海斗门区尖峰山鬼仔角起,到金湾区红旗镇小木乃村入海,全长24.5公里,因河口形似雄鸡啼鸣而得名。鸡啼门并非珠江传统入海口门,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白藤堵海防咸工程中江水改道而成。
至此,珠江“三江入粤、八门出海”的格局正式形成。八门分布在珠江三角洲自东至西长达450公里的海岸线上,最东是虎门,最西为崖门。东四门主要承接东江、北江和部分西江水,由伶仃洋汇入南海。西四门承接西江和北江之水,主要在黄茅海等处注入南海。
敢闯敢试行天下 开放包容诉传奇
翻开世界地图,世界大江大河中,有多个入海口的,不止珠江一个,比如尼罗河、恒河、密西西比河等、都有多个入海口。但像珠江一样“八门入海”的非常少见,在中国大江大河中更是独一份。这种独特,与珠江三角洲独特的人文风貌息息相关,与人们勤劳勇敢、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
南宋文天祥陆秀夫崖门留芳
人文荟萃传承发扬忠烈风骨
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来到广州经商。他在《东游记》中说:“再前往,就到‘中国门’了。这些‘门’都是海面上浮出的山,每一门是两座山,中间留出一个空档,海船就从空档里通过去……”这是迄今关于珠江口门最早的记载。当时,珠江八门尚未形成,苏莱曼描述的很有可能是崖门和虎跳门。
崖门位于今江门新会,是崖门水道入海口,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像一扇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让崖门载入史册的,不是苏莱曼的记录,而是历史上更浓墨重彩的一笔。故事要从700多年前的宋元最后一战——崖山海战说起。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名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年幼的赵氏子弟为帝,从水路南撤广东,辗转至珠江口崖山建行宫。崖门一带地势险要,将行宫建在这里,就是看中这里的地势。元军围攻崖山前夕,将被俘的宋丞相文天祥押往崖山前线。船舶经过珠江口伶仃洋(零丁洋)时,元军逼迫文天祥劝说还在崖山抵抗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归降。文天祥不从,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过零丁洋》,以明其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崖门大桥(崖门镇供图)
1279年3月,元军围攻崖山,宋军大败。张世杰葬身海底,陆秀夫背负8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纵身投入大海。文天祥在元军的海船上目睹了崖山海战的惨烈,写诗恸哭:“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后来,他屡被威逼利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南宋三杰”的气节铭刻史册,千古流芳。正如《宋史通俗演义》结句所诗:“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
也许是历史的机缘,崖山海战之后,崖门水道及腹地人文荟萃。很多大家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崖门忠烈气节的影子。明代岭南大儒陈献章是崖门附近的白沙里人,他对崖山忠烈极为敬重。明万历年间,陈献章在崖山修建大忠祠、望崖楼等,供后人凭吊,这些祠庙成了今天“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的主体。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新会熊子乡。今天,如果我们乘坐小船,沿着崖门水道北上,就能抵达银洲湖畔的茶坑村,这就是当年的熊子乡之所在。梁家祖墓在崖山,每逢清明节,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就会领着儿孙坐船去扫墓,途经崖门时,还会讲起当年的忠烈故事,情到深处往往老泪纵横。崖门英烈很早就进入梁启超的视野。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少年成名,对他一生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康有为。康有为出生在南海丹灶苏村,离蕉门不远。与梁启超不同,康有为的科举仕途屡屡受挫,梁启超中举人时,康有为还是个监生。不过,梁启超折服于康有为的见识。从崖门到蕉门,这两个人相见恨晚,后来梁启超退出学海堂,成为广州万木草堂的弟子,走上曲折的救国之路。梁启超后来的文章常常慷慨激昂,家国之情溢于言表,既受到崖门忠烈的激励,也受到康有为的启发。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四个字,融入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字字千钧。
崖门往东,便是虎跳门和磨刀门,流经今珠海斗门和横琴,虎跳门径流量小,而磨刀门径流量大。研究表明,磨刀门水道从明末到清代中叶才成形,因流经磨刀山与小托山之间,故得此名。此门输沙量为八门之冠,曾经的横琴,就因磨刀门水道泥沙淤积,由海岛变成半岛。
白浪如山过虎门
洋阔水深商船聚集
崖门忠烈传千古,虎门商贸行天下。
人们对虎门并不陌生,林则徐就曾在虎门销烟。一提起虎门,不少人马上想到广东东莞虎门镇。其实,作为珠江口门的虎门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大角山和东莞市沙角之间。据地理学者曾昭璇考证,在漫长的地质活动中,珠江穿过狮子洋出口处的红层丘陵,形成两个岛屿,像两只老虎蹲守在狮子洋出口,水道口门便称虎门。虎门是珠江八门中最大的口门,承接所有东江之水以及部分西江、北江之水。虎门北面是宽约2000米的狮子洋,两侧有山岗对峙,又有数个小岛(大虎岛、小虎岛、上横挡岛、下横挡岛等)与其遥相呼应,扼守珠江口水道。这里水道狭窄,风大浪高,康有为曾在《过虎门》里写道:“白浪如山过虎门。”因此,这里易守难攻,林则徐曾称虎门要塞为金锁铜关。
虎门也见证了广州海上贸易的繁华。从黄埔古港到珠江口之间有一段狭长的水道,水道出口就是虎门。早在明代,朝廷就派重兵驻防虎门。
1684年,朝廷解除海禁,在全国设立了江、浙、闽、粤四大海关,粤海关被誉为“中国第一关”,下辖省城大关等7个总口,省城大关下有两个主要挂号口,一个设在黄埔港(今黄埔古港),另一个就设在虎门水道的上横挡岛,称“虎门税馆”。粤海关在此派驻官员,外国商船通过虎门,要向虎门税馆纳税,接受监管。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批准两广总督杨琳在虎门修建炮台,最早的两个炮台就是位于今广州南沙的横档炮台和位于东莞的南山炮台。它们既是广州口岸的海防工事,也是粤海关掌控进出商贸的要塞。虎门炮台由此也被外国人称为“税台”。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黄利平认为,虎门水道地理位置险要,且有炮塔护航,在当时的全国四大口岸中最为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廷改四口通商为一口通商时的决策,故而广州成了朝廷的选择。
“一口通商”后,广州外商云集。虎门是外国商船进出广州的门户,汇集万国商船。清代仲振履在《虎门览胜》中说:“虎门距省百八十里,洋阔水深,乘潮驭风不过一夜可到。十三行往来贸易,凡四十余国,莫不以虎门为总汇焉。”至今,广州南沙还保留着天后古庙、烟墩、税馆、航标灯塔等见证。
南沙渔船归港避风
蕉门水道位于广州南沙,是珠江支流北江的出海水道口门。蕉门水道虽然暗礁很多,但水流总体较为平缓,故而一些商船为避虎门之险,也会选择蕉门水道。不过,随着江水挟带泥沙不断淤积,蕉门不断南移。清朝时,蕉门在南沙北部的蕉门村一带,随着泥沙沉积形成万顷沙后,蕉门也向外推至如今的万顷沙和南沙龙穴岛之间。
据史志文献记载,蕉门一带古时曾有海市蜃楼的奇观。清《新安县志》记载:“龙穴洲,在西北,有蜃气,多蒸为楼观、城堞、人物、车盖往来之状,正月常见之。”相传,每逢年初三到年初五,当地人就会来到虎门的靖康盐场(龙穴岛对岸),等待观看海市蜃楼。春雨如烟、水气如幕时,海上会突然出现琼台楼阁、闹市街巷的景象。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南下广州时也曾慕名前往,以观奇景,可惜当天没有出现海市蜃楼,他只能抱憾而归。明代文学家陈琏曾有“蜃气起蛟室,珠光出龙宫,楼台时隐见”之句,说的就是今龙穴岛一带的海市蜃楼奇景。他还为苏东坡错失美景而感到遗憾,又写下了“登舟景相类,赋咏怀坡翁”之句。
大潮珠江起 湾区更生辉
三江交汇,八门入海,河网纵横,如此特别的构造,与珠江三角洲多元的文化息息相关,与人们敢为人先的精神息息相关。如今,伴随着珠江口的潮起潮落、百舸争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波澜壮阔、前程似锦。
逐世界一流黄金湾区
引无数青年奋勇追梦
2018年,港珠澳大桥落成,与1997年投入使用的珠江口东西两岸首条过江大通道虎门大桥相呼应。凌空俯瞰,整个珠江入海口山海连城,顶部为广州、佛山,右为东莞、深圳、香港,左为中山、珠海、澳门,周边则有惠州、江门、肇庆的青山绿水。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大桥、南沙大桥、黄埔大桥……一座座大桥由南往北,如道道彩虹。随着包括跨江通道、轨道交通、港口、机场等在内的立*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从规划变成现实,“朝饮西关早茶,午啖横琴生蚝,夜临浪漫维港”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
港珠澳大桥
整个大湾区龙腾虎跃、活力四射,吸引无数年轻人来此追梦。出生于中国香港的“90”后杨宛莹便是其中的一位。杨宛莹曾到英国留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南沙,就职于港资企业骏德商业集团。
谈起当初选择南沙的理由,杨宛莹说,这里离香港近,有地理优势,1小时可达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等地;同时,这里还有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不过,更重要的是,她非常看重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与活力。杨宛莹说,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勇敢追梦。
杨宛莹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赛道:借助大湾区的舞台,引进世界各地的美酒、美食、健康产业链等,她所做的工作是市场策划、文化创意、招商运营等。骏德食品供应链保税仓内,一排排货架上堆放着大货箱、大货袋,里面装着来自巴西、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咖啡豆和来自法国、智利、意大利等地的葡萄酒。杨宛莹说,南沙港航线密集,“在这里可以轻松链接世界各个原产地的源头优质产品”。
像杨宛莹这样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追梦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朝气蓬勃,奋斗不息。以这样的青春朝气为背景,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将愈加璀璨。
中华白海豚珠江口安家
咸淡水交融造就鱼类乐园
3月29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一档《2024秘境之眼》的节目,镜头下,生活在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时而吐水泡泡,时而戏水玩耍,时而跳出水面,顽皮可爱、悠然自得。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被视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目前,珠江口拥有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过2000头。这里之所以成为它们的美好家园,归功于珠江8个入海口。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
大量淡水经由珠江八门,注入海洋,咸淡水交融,非常适合各种鱼类生活繁衍,既有海鱼的肥美厚实,又有淡水鱼的细腻甜美,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丰富的美食,加上水温、盐度适中,中华白海豚便乐于“安家”于此。
实际上,珠江口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为这片土地提供丰富的水产资源,特别是鱼虾贝类海鲜。水的盐度会改变鱼虾的品质,肉更脆、味更美。因此,生长在入海口咸淡交接水域的海鲜,味道更好。
每年三四月都是吃曹虾的时节,珠江口的曹虾个头娇小,但品质上乘,有“广东虾王”之称,民间有“千虾万虾,不如曹虾”之说。其特点在于吃的时候不需要去壳去虾线,且煮熟后不会变色,依然保持着透明虾壳包裹下的虾肉原本的樱花粉白。而东莞虎门的麻虾,形似弯月,细长匀称,壳薄、肉脆。
渔民出海打鱼。
虾之外,又有膏蟹,清人《竹枝词》有云:“西风报道明虾美,还有膏黄蟹更淝”。珠海更是以美味海鲜而著称,虾类、鱼类、贝类、蟹类远近闻名。
正因为大自然的馈赠,珠江口很早就有人类的居住,他们以海洋为生计,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在广州南沙、东莞虎门、佛山三水、南海灶岗,都有贝丘遗址。所谓的贝丘遗址,指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的遗迹,是人类活动遗迹的最早证据。人们在此聚居,积累与大江大海、咸淡水相处的智慧,也展现了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策划/关雅文、周娴
出品/江永忠、许芳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忠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苏俊杰、李波、于涛(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