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7月29日电(记者孙丽萍、兰天鸣)“中国最早的青铜鼎”夏代网格纹鼎、造型威武夸张的商代妇好鸮尊、巧夺天工的春秋时期镶嵌绿松石青铜神兽、享誉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盛夏时节,一大波国宝文物正在上海博物馆和奉贤博物馆展出,数百件瑰奇的珍贵文物以最为鲜活灵动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故事。
图为商代妇好鸮尊。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众多国宝大展为何青睐上海?上海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说,上海联手国内各大博物馆将持续举办重磅文物考古大展,“让文物活起来,以物证史、以史增信,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和时代风采,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比天气更热!国宝文物云集上海
29日揭幕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和此前启动的“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这两大重磅国宝文物展近日在上海接力开幕、隔空呼应、无缝衔接“夏商周秦汉唐”,在城中掀起观展热潮。上海市民足不出“沪”,就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上海博物馆一楼展厅里,厚重低垂的帘幕营造出宫殿般庄重肃穆的氛围。在华丽的灯光烘托之下,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犹如数千年前中国古代贵族一般宁静庄严,弥散古拙迷人的气息。
许多展品都堪称“国宝级”。据悉,该展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其中一级文物就达67件/组!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晚期网格纹鼎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战国晚期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装饰华丽、精巧玲珑;夏代晚期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虽历经3000余年而无一片松动脱落,巧夺天工;商代妇好鸮尊造型夸张、凝重威严,极富艺术感染力。
图为“宅兹中国”展厅。新华社记者孙丽萍摄
图为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社记者孙丽萍摄
图为最早的青铜鼎。新华社记者孙丽萍摄
图为西周晚期的玉兔、玉鹿。新华社记者孙丽萍摄
在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早已一票难求,经常幽默地挂出“今日免约”的网络告示。
展览分为“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四大单元,汇聚陕西近年出土的周、秦、汉、唐4个历史时期文物中的精品之选,类型包含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瓷器等,还有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阳陵陶俑、法门寺秘色瓷、何家村出土金银器等珍贵文物。
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当然,最受瞩目的无疑是“自带主角光芒”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是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铠甲武士俑、战袍武士俑、跽坐俑等。靠近观看,兵马俑面部轮廓、服饰纹理清晰。在上海居然能看到兵马俑!这一波追捧考古大展的热潮带动之下,连奉贤博物馆的售卖的文创——兵马俑雪糕、“周秦汉唐”绿豆糕都已供不应求!
一位小观众在欣赏汉代彩色骑马俑。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鲜活灵动!在博物馆打开中华文明浩瀚之书
在博物馆翻阅中华文明之书,鲜活灵动!百年看上海;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上海同时举办两大重磅国宝文物展,让代表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与见证中国走向强盛的“周秦汉唐”历史“无缝衔接”,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可谓城中一时之盛。
学界指出,上海举办“何以中国”系列展,定位于中华文明大展,而有别于一般的文物展。展览的分量之重,不仅仅在于文物之繁之美,更在于它以物论史、以史增信,探讨的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最核心议题。
“何以中国?博物馆天然有使命回答‘中华文明起源’这个宏大问题。”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此次展览名称“宅兹中国”来自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提及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但人们往往对它了解有限。在上博展览上,人们可以看到大量珍贵的夏代文物,如猪首形陶器盖、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玉鸟、玉刀、鸭形陶壶、象鼻陶盉等,还有二里头遗址的复原模型,让人们真切感受这个长期被遮蔽在传说中的古代王朝。
“夏商周时期被称为中国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历夏商周而臻于成熟,礼制更完备、国家形态日渐成熟、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以青铜玉器为代表的艺术形式独具东方特色成为世界高峰。今世传统思想文化、诸多物质文明追其源头都在夏商周。”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
事实上,“宅兹中国”作为“何以中国”的首展,在展览中提出并回答了多个中华文明起源最关键的问题。田凯说:“这个大展回答了‘何以中国’的最关键问题。例如,中国之源——中国是从哪里来的?第二、何谓‘中国之中’?第三、中国的文化概念是什么?……我们在展览中‘翻阅’一件件文物,不仅可以读懂中国的礼仪规范、王都制度、天人观念,甚至能了解到我们很多人的姓氏来源都与这个历史时期相关。”
展览海报。上海博物馆供图。
根据考古论证,遵照周武王的旨意,周公“如武王意”测定“天下之中”在河洛,建洛邑作为周王朝的东都,举行朝觐、册命、祭典和征伐等重大活动。
“作为‘何以中国’的首展,上海、河南合力策划‘宅兹中国’,让人们认识最早被称为‘中国’地域的中原。以中原为核心的夏商周时期创造的青铜文明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基础,孕育形成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深刻影响着后世,我们希望观众可以在博物馆翻开这本文明之书,理解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主干。”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说。
初心与坚持 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防疫压力之下,国宝大展为何能够扎堆上海?一切源于上海的初心和坚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上海将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努力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历史问题。” 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说,“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是一个长期的办展计划,至少将持续5至10年。
展览海报。上海博物馆供图。
为了这份初心,来自河南20家文博单位的314件珍贵文物,以及来自山西的156件(组)珍贵文物克服重重困难运抵上海,让中外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华文明起源。
国宝文物们是如何运到上海的?秘密只有八个字——同心战疫、携手办展。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用“绝不放弃”来形容上海、河南文博界为成功举办展览而付出的持久努力,因为这一展览对于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非凡”。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姜涛介绍,展览前后准备了近一年时间,多方把交流的文物敲定后,通过招标,选择具有文物包装资质的专业公司来做这个事情。通过专业的包装手法把文物包装在各种匣子里面,然后通过集装箱再安全运到上海,过程中也是披荆斩棘。
如此之多的国宝级文物云集上海,如何保障安全?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专业人士介绍,兵马俑大展的每一个展柜都是根据展品尺寸特殊定制的,能够实现空间内的恒温恒湿,里面就像有一台小型“空调”,最大限度的保护文物。
开展之日,所有的艰辛都化为喜悦。据悉,“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开展约半个月时间里,已迎来约两万名参观者。“宅兹中国”无疑更将成为八月上海最炙手可热的“网红”展。
“疫情阻挡不了文化交流的脚步。”奉贤区委*李政说,期待举办更多文博大展唤醒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将大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以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方世忠说。
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