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荐书日啦!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推荐给你的书读了没?2018已经过去三分之一啦!
今天,“读书者说”两年了。
两年前,双语君迎来了几位性格迥异又才华横溢的当家书评人。从那时起,我们都会为读者荐书,我们推荐过风格、体裁都不同的好书、好故事。
一书一人、一人一城、一人一事。最好看的莫过于读书者说的评论区,那些内心流露的感悟,让人忍不住读了一遍又一遍。
每篇书评,都是有灵魂的。每行文字间流露的,都是书评人满满的心思,是他们与读者的对话。你看见的,是好书;你看不见的,是书评人有趣的灵魂,还有编辑和书评人相爱相*的约稿—催稿—改稿之路。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认识这四个有趣的灵魂,了解下他们每次荐书时的内心活动。我们也请他们跟读者说说,自己的书单Top3.
❶
梅 佳
双语君:我们请书评人们发来照片和大家见见面,喏,这就是梅佳姐姐发来的照片。像软糯的滚滚一样,梅佳姐姐温纯善良,心思细腻,总是想着给读者带福利,让人如沐春风。这一点也流露在她的文笔间。我编的第一条读书者说就是她的,记得那条阅读数很快过了10万。
下周一是世界读书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据说是为了纪念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也有中国专家一直呼吁中国增设和孔子纪念日有关的读书节。我觉得都好,真的,越多越好,能让阅读遍地开花、看书更方便、看书的可能性更大,哪几天都好。要知道我刚工作的时候,还在认真地写“养生书籍是今年的大热门”,那时候我们经常隔几天就悲伤一次某灯塔似的书店之*。
也就是在两年前的这天前后,在惠新东街某办公楼偏东北一隅的小办公室里,在领导们的支持和大伙热烈的讨论下,我们决定在那个时候已经很火爆的双语君平台上,开始定期荐书。
也不知道亲爱的编辑老师双语君们你们悔不悔恨?从此我们就开始相爱相*,你们建了个群催稿子,也在这个群里讨论标题几十个来回,我们还互相拍出各种萌萌的表情来攻击(恭维,to be precise)对方……反正我是怕了,隔几周我的内心就开始跃跃欲试又焦灼万分,症状表现为猛查资料、猛翻书、猛看自己的采访小本本、猛抓人讨论(甚至无耻到不放过身边的黄口小儿)、还有发呆作深沉思考状等,直到推送的那一天。
(“读书者说”的催稿日常)
我一直自觉为旁观者和记录者,自我消减意识甚强。某一天一位牛牛的同事向我们的“读书者说”发来问候,我受宠若惊,忽地意识到了什么。
是“读书者说”将我拉回到原本,拉回来面对自己的内心。
其实可能大家都一样,写之前死命挣扎,写之时呕心沥血久坐不起,写之后仔细地翻翻翻,一个留言也不放过。
其实是读者鼓励了我们。我们也在你们的留言中学习、阅读,像是在做一个集体创作。然后,我也渐渐丰富了起来。
给“读书者说”的书不好选,因为它双语的属性。后来我就渐渐放弃选择,只问真心。
其实,也做了好多试验。其实,也默默地插入了不少不愿挑明的各种牢*、想法和发现,似乎每次都被你们默默地指出哦。
刚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的刘震云老师说,写作者就是一头牛,默默地坐在那些无处诉说的小人物的身旁,听他们倾诉。
对有些作家来说,写作还是一种内耗,而写作的另一面,永远都是阅读。
读书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我想听你说。
另外还有一句话,特意致那位坚持不懈努力抽空阅读本栏目并给予各种实用反馈的00后小读者:
妈妈爱你,好好看书!
推荐的书:
《都柏林人》
詹姆斯·乔伊斯
对神书《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望而却步的话,可以选择乔伊斯稍早期作品。而且建议阅读英文原版。全书一共15个故事,讲述了“顿悟”的故事。
有的时候,就是那么一瞬间,命运就发生了转折,或者你就“醍醐灌顶”了。这亦是我求学时的“顿悟”之书,对家乡、专业、未来、无限可能……其中尤喜《阿拉比》(Araby)一篇,少年情怀跃然纸上:
These noises converged in a single sensation of life for me: I imagined that I bore my chalice safely through a throng of foes.
这些声音在我心里汇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感受:我想象自己捧着圣杯,在一群敌人中安然通过。
Her name sprang to my lips at moments in strange prayers and praises which I myself did not understand. My eyes were often full of tears (I could not tell why) and at times a flood from my heart seemed to pour itself out into my bosom. I thought little of the future.
在我进行自己并不理解的祈祷和赞美时,她的名字时不时地从我的嘴里脱口而出。我眼里常常充满泪水(我也说不出为什么),有时一股热流似乎从心里涌上胸膛。我很少想到将来。
I did not know whether I would ever speak to her or not or, if I spoke to her, how I could tell her of my confused adoration. But my body was like a harp and her words and gestures were like fingers running upon the wires.
我不知道究竟我是否会跟她说话,如果说,我怎么向她说出我迷惘的爱慕之情呢。然而,我的身体像是一架竖琴,而她的言谈举止宛如拨动琴弦的手指。
——《阿拉比》
《北鸢》
葛亮
推荐一本稍新出版的小说。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这是一本用真正的中文语言书写的作品,能品到的,是真正的母语之美。
而这样一位颜值双商都在线的70后作者,没有让历史和家族的负担影响到他,而采取了一种特别舒缓的节奏讲故事,是一本你会故意不想“快快”读完的书。
第三本呢,我要推荐艺术/科技类的书,不过没想到特别“正中下怀”的那一本。美术史、画册、解释没听过的科技新概念又语言很好的等等,都推荐。
❷
杨 阳
双语君:微信头像是两只羊的“氧羊”(对,我们这样叫她)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女气质,养了一只全黑的猫叫“麒麟”。她讲话犀利,有时能吓你一跳。爱交巨长稿,但我真是舍不得删。才华横溢,粉丝一堆,日常想抱抱她和她的黑猫。
我特别害怕给人推荐书。
上次听梁文道、杨照、焦元溥和李如一对话,也说到推荐书单。什么死前必读的100本之类的,他们也不喜欢推荐。想到他们读了那么多都害怕,那我就释然了。
但是他们又说,人类的书籍卷帙浩繁,一生却如此短暂,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还是要阅读经典,所以有推荐还是不错的。
可是如何寻找靠谱的推荐?其一,不要轻信妖(腰)封,就像腰封小公主蒋方舟所说:鬼知道为了人情一个人会做出什么;其二,如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所言,要相信自己敬佩的作家。
我害怕推荐,因为一是觉得摸不清对方的脾性爱好,二是自己确实读得有限,虽然兴趣广泛,但是偏科得厉害,三是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初级学生,哪有本事教别人。
这就跟写“读书者说”的心情有点像了。其实我很喜欢跟别人交流分享,用蒋方舟的话说,这种输出和思考是学习的好机会,会让本来摄取的信息,经过咀嚼,转化成自己可以分享甚至使用的知识。所以每次写读书者说都是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的机会。
但每次我都很焦虑。要在短时间内找到一本自己喜欢又适合推荐给大家的书,总担心自己读得不够深刻,担心读者不喜欢,更担心自己找不到一个既新鲜有趣又不肤浅的角度。再加上,我的一些朋友也是写书评的,读得多写得好又挑剔,peer pressure太大。
所以写“读书者说”其实是一个既美妙又痛苦的过程,就像学生时代写课程或毕业论文。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结果丰硕,也刺激我多读书多思考。尤其当读者们有好反馈的时候,心里很是美滋滋的。
我翻了一下豆瓣,评五星的书不少。但阅读和看电影一样,都是要讲求当下的心境的,甚至和恋爱一样讲缘分。像我这种喜新厌旧又博爱的人,在册的有不少:库彻的《青春》、拜厄特的《占有》、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福克纳的《八月之光》、鲍德温的《乔凡尼的房间》、希钦斯的《致愤青》、昆德拉的《不朽》、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今天我推荐近期喜欢的三本书:
《无限的清单》
翁贝托·艾柯
我第一次非常仔细地阅读一本美学著作,收获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翁贝托·艾柯是个脑洞极大的天才。他本人非常热爱清单,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会罗列。我从来没听说过还有人这样去研究西方的文艺作品的,这是在荷马史诗、基督教题材绘画、珍奇博物馆、百货商场、影视作品里都有的清单。举个例子,《红楼梦》里写大观园中的亭台楼榭排列开来,就是一种清单。博物馆和百货商场本身就是一种立体清单,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别具一格?
至于艺术家作家们为什么要那么写,艾柯给了好几种理由,其中一个是:作者忍不住要炫耀自己的才华。
可以说,这本后现代美学书是反对阐释和总结归纳的。从形式到内容,均可以瞥见作者那种洋洋得意的有点炫耀才华的心情。
它不是一本消遣的书,但是今天我们太过容易获得信息,微博内容要在几秒钟之内抓住人们的兴趣,快手十秒就要完成一次吸睛的表演,所以我更倾向去做困难的事,去获得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知识和喜悦。
《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
其实我不太喜欢海明威,曾经固执地拒绝阅读他的东西。后来我反省,我不能无缘无故地去讨厌一个人,我要先了解而且要了解得很彻底。再加上,读了《莎士比亚书店》,毕奇小姐写海明威经常去找她的书店借书,有一次在书店读到别人批评他的文章,气得掀了桌子,后来又赔了花瓶。我对他萌生了好感,人是性情中人,虽然粗暴了点。
我买了一版《流动的盛宴》的译本,这是海明威的随笔,写的时代就是伍迪·艾伦《午夜巴黎》里男主人回到的那个爵士时代。
我没看原文就知道译得有问题,译者说的不是人话多半是自己没弄懂原文。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原版,第一篇看的就是海明威和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法国的游记。海明威不仅粗暴,还是个大毒舌。在海明威笔下,菲茨杰拉德哭哭啼啼的毫无魅力,他还说他的腿出奇地短,要是正常的长度,应该能比现在高几厘米。
可以说,这本书改观了我对海明威的看法。他的文字特别简单,但是字里行间有一种大师才有的自信和韵律,非常优美。
《二手时间》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在栏目里推荐过这本好书,来自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2016年上海书展和北京书展她来过中国,一下飞机,进到上海三十二度的湿热高温中就生病了,毕竟白罗斯才十六七度。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还和朋友讨论,为什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能和福克纳、马尔克斯、辛波斯卡等大师的作品比肩。
可是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就被深深震撼了。她写的不是虚构,都是真实,却如此地戏剧性,充满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契科夫等作家笔下一切人世的沉重、忧伤。绝对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
❸
邢 奕
双语君:从不拖稿是这位书评人的特点,这真的让人非常感动,不过时而深夜交稿也是很吓人的。这位正能量小王子每次挑选书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当然最后审稿也认真严谨,给他打一波国际长途。对了,他婚礼前一天晚上写“读书者说”写到了12点……
让我推荐心目中的图书top3?啊,这真是给我出了道难题!
难点有三:首先,从古到今世上出版的书籍千千万万,而我读过的书实在太少了,在近乎无限的书海中我只取一瓢,然后推荐其中的三本,感觉这样好像不是很靠谱嘛。
其次,以什么标准来给这些书排出名次呢?有道是吾之蜜糖,彼之砒霜(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我读起来津津有味的书,或许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到时你读来觉得味如嚼蜡……呃,怪我咯。
最后,在这个书单泛滥的今天,《大学生/职场新人/创业者/想上哈佛/走上人生巅峰……必读的X本书》、《影响了:马云/马化腾/马克·扎克伯格……的X本书》此类书单数不胜数,似乎我心中的图书top3帮不到大家啊!
每次要轮到我写“读书者说”专栏时,本周推荐什么书给大家都是让我最头痛的问题。因为生怕给大家推荐的书不够好,或是读者不喜欢,书评阅读量不高……迟迟选不出本周的推荐书籍。
但每当截稿时间deadline的临近,双语君的督促就成了第一生产力。于是我心里默念几句:这周就写这本书吧,还蛮有趣的,希望读者能喜欢……然后低头读书、上网查原文、熬夜码字。
回头看过去近两年里写的书评,其中有我觉得很好看,讲述自由潜水运动的《深海》(Deep: Freediving, Renegade Science, and What the Ocean Tells Us About Ourselves);有我觉得译文几乎能媲美原文的《半生缘》英译本(Half a Lifelong Romance);有在特别的日子推荐的应景类书籍:香港回归时推荐看《我们香港这些年》、召开“一带一路”峰会时推荐的“丝路书单”、王小波忌日时推荐的他的杂文与情书;还有我犯拖延症,拖到自己婚礼前一天夜里12点还在写的书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虽然写书评的过程痛苦,但是每篇书评都能收到读者真诚的留言。我总在文章发布后,一遍遍地刷新,每读一条留言,就给这位读者点一颗爱心。有的读者讲自己看完这篇文章就想去买这本书、有的讲自己曾经读这本书时的感受、有的说如果喜欢这本书,还可以读读那本书……
留言区里七嘴八舌的讨论让我感到欣慰。在茫茫人海中,素不相识的人通过阅读同一本书,穿越时空展开对话。仔细想想,还真是一种难得的小确幸呢。
啊,说了这么多,还是要我推荐三本书啊?那……
《三体》
刘慈欣
我推荐刘慈欣的《三体》1、2、3!……不是偷懒啦,是因为我觉得它们真的很好看啊!
双语君:喂,邢老师,说好的三本书呢?!好吧,看在我也是《三体》粉的份上,接受你的推荐。英文版同样值得一读哦!
❹
方 艾 青
双语君:艾青是四位当红书评人里最新的一位,但她的文笔流畅动人,让人非常惊喜。这位年轻的书评人鬼点子不少,选的书也很有趣,不少读者建议她开个自己的书评号(你不考虑一下吗青青?)。可爱的样子也让人有想和她做朋友的冲动。
听说要写感想,我的内心充满忐忑,毕竟才写了半年“读书者说”的我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里那第一个乘凉的人。
其实我读过的书很少,且读书速度奇慢无比。我的一部分读书动力,大概来源于某种强烈的匮乏感。并且,当我面对一整书架未读的书,以及手机里躺着的愿望书单,这种匮乏感就会不遗余力地转化成强烈的焦虑。
然而说来矛盾,静下心来读书,简直是这些年里让我感到最轻松自在的时刻了。跟工作、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比起来,读书多么容易啊:有书、有光、有心情就够了,不用跟人打交道,更不用跟键盘打交道。也许屏幕那头的你们也会有同感吧。
学生时代,我导师常强调“学术地图”的概念。这是很有序的一套读书理念,也很有操作性,在这儿与大家分享:
一开始,我们读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书、摄入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就像摊大饼那样,摊出一张越来越大的“知识地图”。
涉猎越多,我们越有可能寻找到那些真正令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于是第二步,我们找准了一个点,深入下去,然后发现在这个点上又能摊出一张小地图,如此纵横交错,逐渐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显然,我们仍需要在“摊饼”的路上走很远,但仅是这样还不够。我必须承认,只有“输入”没有“产出”有时是低效的,因为“产出”的过程迫使我们去梳理书本整体的逻辑和结构,而这往往是一本书最关键的“营养”。
其实回看我写的几篇“读书者说”,能够很明显地发现,我往往只是找了几个小点展开说,而很少去探讨更宏观层面的东西——我是在暗自用这种法子掩盖我的心虚以及偷点懒罢了。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者说”对我的意义:
一是给了我一些“产出”的契机,并且,有意识地去关注一本书的整体思路,是我在以后的写作中希望努力的方向,请大家监督哦;
二是给了我一个与大家交流的平台。每一篇文章发出后,我都会反复翻看下面的评论,尤其是大家分享的故事、联想与观点,让我看到多元的角度与价值观念,总是给我很多启发。
最后,谢谢大家的支持!日后也请多多捧场啊!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我最爱的小说,目前没有之一。与之相关的书评、分析已经很多,我没有办法给出更多创见。
我只是觉得,这本书绝不仅是关于爱情,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细微处着眼、观察社会现实的视角,并且它的存在总是提醒我,太多的傲慢与偏见将使我失去什么,而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多点耐心、多点判断力将会为我带来什么。
《再会,老北京》
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
这是一本曾让我泪流满面的书,讲的是老北京的胡同。
作者有个中文名字,叫梅英东,他与《江城》、《寻路中国》的作者何伟(Peter Hessler)一样,早年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在四川的一座小城做英语老师。
1997年,他搬到北京,在此居住了十年。其间,他搬进了大栅栏,成为胡同居民、以及胡同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以浸入式的体验,观察和记录了片区拆迁的背景下,胡同居民的生活与心境。
这本书是2009年完成的。我在2014年读了这本书,第一次来到大栅栏却已是三年后,有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城市走向现代化是必然,我们也正充分地享受着经济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只是,适时地回望这些被遗落在过去的事物,或许能让我们更懂得所置身其中的城市,也更好地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同理,还有王军老师的《城记》、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第三本书,不是特定的哪本书。这应该算是我一直想写,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书、合适的契机来写的一个题吧——小镇。
我们有很多描写都市生活的作品,有很多乡土文学,但似乎很少有作品关注介于两者之间的小镇——镇上的人、镇上的生活;即便有,可能大多也只是作为不那么有存在感的背景;当然,更有可能是我没有发现。所以,如果了解这类题材的书籍,欢迎大家推荐给我,先谢谢你们啦!
今天的书评人就位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是彩蛋,书评人要赠书啦!!!!
请在后台中说出你和“读书者说”专栏的故事,或者推荐一本对你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书,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将根据你的留言,为你挑选一本书评人的送书寄给你。
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20位会得到赠书哦!
ps.因为每篇文章只有100条留言能入选,请大家加快速度哦!
给大家看看赠书的冰山一角:
北岛主编双语对照的6本诗集:《镜中丛书》
编辑:左卓 唐晓敏 李雪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