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粤剧列入世界非遗的10周年,在8日举行的佛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闭幕式上的非遗保护成果论坛上,传出这样的好消息:鉴于粤剧发源地佛山对粤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今年12月16日邀请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粤剧院)进入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会场演示“粤剧四件宝”的佛山四大传统例戏精华。
何为粤剧四件宝?它们与佛山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的发展与传承当下如何?8日,小神鹰、 李淑勤、郑卫国、梁国澄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和非遗文化专家作为论坛嘉宾,在佛山市图书馆报告厅讲述佛山粤剧近60年发展历程。
粤剧四件宝与佛山的渊源
当天聆听论坛的观众,不仅有关注佛山非遗发展的市民,也有粤剧发烧友。据非遗专家梁国澄介绍,粤剧与佛山民俗民风有着很大的联系,比如佛山狮头的造型来源于粤剧的三国戏刘备、关公、张飞的戏曲脸谱,祖庙的瓦脊承载了大量粤剧历史信息,流传下来的旧照片也反映清末不少佛山粤剧艺人有练咏春拳的习惯……可以说,粤剧的发展融入众多佛山文化,从而形成独有的粤剧南派特色。
业内人士将《香花山大贺寿》《玉皇登殿》《六国大封相》《天姬送子》 视为“粤剧四件宝”。佛山粤剧传习所艺术指导、著名粤剧导演郑卫国谈到,佛山是粤剧发源地,佛山的例戏是粤剧独有的;粤剧的例戏体现了戏班的阵容,每个剧团或大型戏班,演出之前都会演《六国大封相》,或在喜庆日子演出《香花山大贺寿》、《天姬送子》,“大剧团演出好这几部戏就掌握了粤剧的主要技巧,比如《香花山大贺寿》主要体现花旦,《六国大封相》主要体现武生,《天姬送子》主要体现小生,每个戏都有每个戏的分工……”
《香花山大贺寿》里的粤剧南派功架造型。/资料图片
1960年~1962年,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重排“粤剧四件宝”,成为粤剧界一大盛景。著名粤剧艺术家小神鹰清晰地记得1961年佛山上演《香花山大贺寿》时的情景。他谈到,四部戏中,从难度以及艺术欣赏上,《香花山大贺寿》排名第一,这四部例戏融入了粤剧的精华,也是佛山粤剧界的光荣,尽量地回忆、挖掘、传承“粤剧四件宝”,成为我们粤剧界最期望的大事。
恢复传统经典剧目 传扬粤剧南派特色
在国内绝迹50多年之后,2017年3月,粤剧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由佛山粤剧传习所再次搬上舞台,让这部已超过百年历史、蕴含大量有着鲜明广府特色的唱做程式、锣鼓音乐和南派武技的粤剧例戏呈现在人们眼前, 粤剧大佬名伶和相关非遗专家以“汲古融今”四字盛赞这次复演。
论坛上,郑卫国讲述了演员们克服困难,排演粤剧南派传统中的韦驮架、降龙架、伏虎架、叠罗汉、人龙舞等传统表演功架,以及对观音十八变等传统表演程式和大量龙虎武师的武功套路的过程。
“排练时,虽然我们邀请了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以及深圳、江门的粤剧名演员共同演出,但后来发现,戏剧中最出彩的戏则是武行。”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非遗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淑勤介绍道,当时通过邀请佛山精武门的老师傅教演员武功,创新地从蔡李佛棍法中演化农民拿扁担、锄头、砍柴的动作表演,“最精彩的是精武门60个舞狮人员帮助我们完成《香花山大贺寿》里面最难排的一个武行场面。”
2017年中国邮政以“粤剧四件宝”为题材,以佛山为背景出版发行第三套中国戏曲纪念特种邮票《粤剧》。当天,佛山粤剧院青年演员杨雁、卫国、裴小明等现场展示了“粤剧四件宝”邮票造型图案的原型招式。
据李淑勤介绍,粤剧进校园活动已见成效,目前佛山粤剧特色教育学校达到35家。当天,来自佛山禅城区澜石小学的学生们带来精彩的粤剧片段表演《三岔口》,得到观众拍手称赞。
文/佛山日报记者束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