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出现在7月中旬,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3][5]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