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本书,你真的收获价值大吗?请掌握这三个高效秘诀

读了那么多本书,你真的收获价值大吗?请掌握这三个高效秘诀

首页角色扮演魔力时光更新时间:2024-10-20

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连梯子都不用,凭什么比别人站得高?”

其实,读书也是一种修行,携你跨过那些狭隘之区,一路到达你想去的地方,寻找未知的自己。

我一直认为,书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它的价值量很大,因为每一本书,几乎都凝结了作者极大的心血和精力。

而我们只需要花几十块钱的成本,就可以在短期内了解作者多年来,甚至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历程和经验知识,且高效吸收那么多值得思考的精华,这岂不是赚大了?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读书却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甚至被读书无用论框住,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差不多全忘了,没收获到价值。

尽管听了那么多的高效阅读课,用了那么多看起来高端的记忆法则、公式等,依然没有从根儿上解决这个读书收获价值小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些实实在在的干货,这几点都是我最受益、也是最本质的独到记忆和实践方法,它可能教不了你赚钱,或拥有某些身份标签等。

但我相信,当你持续地去做这件事,去累积读书的价值,升级思维模式。时间久了,你总归收获到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而它不仅仅是金钱就可以权衡的。

一、学会高效记笔记的诀窍,积累重点

读书,最不能少的一个工序就是做笔记,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记笔记,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的思考,而读书的精髓就在于思考。

所以,高效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做笔记,先把你零碎的思考给记录下来,才会有后面的深度思考和挖掘。

那么,我们应该记哪些重点?又该如何去记呢?

我总结了以下三个点:

1.字词

首先,记字词,这是很多人会忽略的地方,十个人里面,可能有八个人都不会太留意记录字词,但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必要去做,为什么?

大家发现没有,你平时在编辑文字,比如写作,跟别人发信息,或者发个朋友圈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词穷?

我相信很多人会有的。

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专项训练:积累易掌握的词汇 单一性加深记忆

前段时间,在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本书时,我觉得里面就有很多值得记的词汇,比如,描述人,事,物的词,句子或段落之间的衔接词,包括转折词,连接词,某些新的动词。

只要是你之前不了解或没有用到过的词,都属于新词汇,你要汲取那些对你来说,掌握起来不是特别难,而且今后还能用到的词。

记下来之后,再单一地对这个词稍微研究下,看作者是怎么用的,什么语法结构,什么语言情境,以后你也可以这样模仿使用。

譬如,之前我在读一位作家的书时,就很喜欢她的语言风格,但我发现,她就用到了很多我没见过的词,而这些词我一眼看后,印象就比较深刻,基本也能记住。所以我就思考,怎么样自己也能用出来这些词,那就是对这个词强化记忆,即多用。

因此,读完她那本书后,我便顺承给这位作家写了一篇文章,里面就涉及到了很多她书中的词汇。词汇虽然是她的,但拿过来用到我的文字内容里,去表达不同的含义与理解,自然就成了我自己的东西。后来,我的许多词语也得益于此。

这就如我们写作时,大家都会用到一些简单基础的词,每个人都可以用,但不同的人,即便是使用相同的词去表达文字,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有着天壤之别。

其实,当你听的多了,看的多了,用的多了,这个词也深深地刻在你的脑海里了,在潜意识中加深着你的记忆,甚至不需要再去记在本子上,或者其他文件里了。

所以,大家不要小瞧这些词,我之前给写作课的学员点评文章时,经常看到有些同学写的各部分内容之间过渡不自然,没有承接好,从而导致逻辑有些混乱,包括语言不够顺畅之类的问题。而有时候,可能你只需要稍微修改一下前边的承接词,表达的效果就很不一样了。

再比如,如果你有过一段时间的写作经历,当你回头再看自己之前写的内容时,也许你会不禁感慨:“哇,天啊,这写得也太糟糕了吧。

那么,这意味着你和你的文字都在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成长的。其中,你文字最大的变化,除了观点更有深度外,还有一个就是你词汇量的变化。

你会察觉自己后来的文章中,慢慢使用了一些你之前没接触过的词,而这些词,它并非华丽词藻的堆砌,反倒是恰如其分地应用,且贴合你当前的思维认知。

因此,我们要培养起来对字词的敏感度,它是在短期内就能很快得以提升的,而不像文字表达能力,观点传递等等,需要你去慢慢积累、沉淀,才能把它驾驭得更好。

只要你在书中看过了,理解意思了,立马用出来了,它就会一点点融入你的整个思想内容里,形成你自己的东西。

2.短金句

金句,顾名思义,像金子一样宝贵的句子。

但我这里侧重的短金句,最好是一句话的那种,比如,你看到书中有段内容讲的全是例子,除了中间有一句话对你印象非常深刻外,其他简单了解下就过去了。

那么不要迟疑,把那句让你一眼看上去就被触动的话给画出来,也再停留几秒,联想思考下,或做一个旁批。

因为凡是让你有感触的句子,它一定有你可以联想到的东西,那个点,你可以先卡住,以后便于温故或写作时用到。这样就可以由这一个点,再延伸到其他点,点有了,才可以串线,最终形成面和体。这也是深度思考的底层原理。

更重要的是,这些短句好记,不容易忘,而且还会让你特别受启发。或许在你今后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或做重要选择的时候,它会发挥你想象不到的作用,甚至达到突然被别人点醒,随即,你觉醒了,顿悟了的那种境界。

很多时候,让你受到启发的并不是长篇大论的道理,而是某一句话,就颠覆了你的认知,主导了你之后的行为。其实,改变,是可以发生在一瞬间的。

所以,当你在读书中遇到特别有启发,瞬间有被震撼,醒悟的短金句时,首先,你要着重给它标记出来,比如用荧光笔划出来,有必要的话,再做一些旁批思考。

读完一本书后,不妨重点收录下这些短金句,比如,记在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不需要记太多,但一定是对你启发最深刻的,这样才能确保信息能够高效摄入,以建立自己的信念体系。

我不知道大家平时做手账,列梦想清单,做复盘计划表有没有用,但是这个小本本一定有用,只要是你能随时翻看,并把它用起来,它就会成为你今后人生的“无形精神导师”,在关键的时刻为你指点迷津。

另外,当你遇到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时,如果他身上有哪些很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思维方式等,你也可以记录下来。这些都是少而精的东西。

如果几分钟都嫌麻烦,不想记小本本,那也可以记录在某个文件里,便签上,或打印出来,但能否再拾起来看,这就要看你个人的自控力了。再不济,至少得在书中画出来吧,方便你下次用到时快速查找翻看。

3.观点

一本书里,思想精华最多的地方就是作者的观点了。

而观点在内容量上,会比金句多,你在记的时候,还是先从那些让你有感触,有接受新知,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入手。太难懂的地方可直接跳过,因为我们读书没必要把看过的东西全都搞懂。

读前,可以准备一两个荧光笔,比如,黄色,绿色,蓝色,还有黑色水笔或红色水笔等等都可以。你不要说就看个书,这些仪式感我不要,我告诉大家,这不是仪式感,这是帮助你高效阅读的利器,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准备工作。

试想一下,如果你去旅游了,在飞机上拿着一本书来读,更多是想体验一下阅读的心情,那我就不建议这样去做,因为场景不同,而且你当前的需求也不一样。

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看书是比较功利性的,老想着我想从哪本书里学到些什么,然后立马用出来,最后能赚到钱更好。那如果真的想从书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些东西,我还是建议大家准备一下荧光笔之类的标记工具。

因为真的很难想象,你既想要从中学到些什么,却又只是很随意地浏览了一下,大脑稍微动动,想了一两秒,然后什么也不记,就仅仅是轻轻地翻过,摇晃了下脑子。如果我是这样的状态读书,我是不指望自己能学到一些很深入的东西的,体验下翻书看书的感觉就好了。

反之,当你把书中好的内容给画出来时,就这样一个简单却有意识的动作,就可以让你产生无意识的思考,最终形成潜意识的认知和行为导向。

另外,荧光笔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它能够突显出内容重点,而且刺激你视觉的作用效果很强,不管什么时候你再翻看,都会最先看到那些重点的内容。

那么,除了画出来,旁边做批注,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笔记方法:画图。

但这个画图不只是像大家使用的思维导图软件,做出来很规整的样子,就是把你有感悟或需要思考的地方,拿笔直接在书上画出来。

我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书中我用绿色荧光笔画的这句观点,道理讲得很对,但是我的视觉理解效果就不太好。首先,字多,有重复的,也比较绕。即便是我画出来了,但可能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忘了。

而这时,我又多了一个步骤,就是结合作者讲的观点,以及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随手在旁边画一个图建立联结关系。

虽然这个图中,我没有完全梳理出书中的这句观点,但是它的意思我全明白了,因为我把作者的观点,以及我的思考和联想到的经历等,也一同纳入了图中,而这些东西我是很难会忘的,而且印象还极为深刻。

这里说明一下,你在做读书笔记和画图时,可以按自己的随性来,怎么快,怎么舒服,就怎么来,不需要太刻意写工整,写好(除非你字本身就很完美),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那个思考点,不是外在的形式,这些是辅助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消化的。

但如果这个东西要拿来分享他人的,那就尽量把字写好,至少让别人也看清楚。

2.学会利用“DIKW模型”提炼最大阅读价值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曾提出一个“DIKW”理论,它是关于数据、信息、知识及智慧的模型,其存在逐级被赋能的特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和分析一些事物的极限性,以及发挥到价值最大化。

虽然DIKW模型不是我创造的,但不经意间,我发现了这个概念的重要性,然后把它应用在了读书上。

事实验证,这是一个可以将读书价值发挥更大的重要模型,终身受益。

那么,该如何将这个模型运用到读书中呢?

D:data,即原始素材,又指你看到的书中内容。

I:information,即加工处理后的素材,又指你自己的思考理解。

K:knowledge,即找联系,行动力,结果,又指你思考的东西彼此间有什么联系,与自身经历等的联系,把这些你所想到的给应用实践出来。

W:wisdom,即关注未来的智慧,这是读书最高的一个境界,因为当你把自己的想法实践出来了之后,这个实践它是对现在而言的,而智慧,它是以更加长远的目光去看待的,具有可能性和未知性。

接下来,讲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你就突然大悟了,这个故事来源于我曾看过的一个视频:

有一个美国人,他去西班牙度假,在度假的过程中,他觉得当一名导游挺不错的,然后就留在西班牙,从事一份导游的工作,没干多长时间,他发现自己特别迷茫,于是就回国发展,进入一家美国500强公司。

当时他只是想着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并没考虑过自己是否喜欢,或未来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所以在工作期间,他每天过得都很痛苦,甚至煎熬。

焦虑之余,他在巴菲特的个人传记中读到了一句话:“为了润色履历而工作,如同为年迈的自己储存性欲。”

而这里,就是我们前面讲的dIkw模型中的第1步,原始素材,即你在书中看到的作者内容。

巴菲特的这句话,刚好点醒了这个美国人,因为这刚好是他需要的,他渴望改变自己的职业定位,寻找新的出路。所以这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想法-----离开公司,而且还要在辞职前,做一个重要的调查研究。

那么,这个想法就是我们dIkw模型中的第2步,就是你在看到作者书中的内容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有什么感悟或思考,这些都是加工之后的一个信息增量。

接着,他想要通过调查引起别人的关注,引起社会轰动,然后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不止他一个,甚至说这个世界上有8成的人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他想要去了解,为什么有些人就充满热情,积极地去工作,而有些人生活却很不愉快。

于是,他采访了那些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又大量阅读了300多本与目标职业相关的书籍,并做案例研究,因为他很想要知道哪些工作是适合自己的,哪些不适合自己。

那么,这部分就是我们dIkw模型中的第3步,就是你之前的那个想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分析清楚后,就立马采取行动,去落实这件事。

最后,他对职业定位这件事沉醉其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不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来向他咨询与职业相关的信息。

有趣的是,他与这些人接触越多,了解的问题就越多,几乎涵盖了各类职业困惑,那之后他就琢磨,自己是否可以创建一个组织呢?一个有归属感,承载各种奇异想法的组织,让他们少走弯路,鼓励他们,让他们寻求改变。

鉴于对未来的这种期待,几年后,这个组织的人数就从零增长到了原有的10倍,再到160倍,如今已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人在使用他们的职业连接工具。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dIkw模型中的最后一步,智慧的境界,基于你前边的层层铺垫,还有对未来有哪些展望,有哪些预测未知的能力,最终达成的长线连接。

因此,把“DIKW模型”应用在读书当中,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去深度思考,触通更多有关联性的东西。也许你通过书中作者的一句话,就能够做出一连串的思考,实践,以及预测未来的各种反应,从而改变个人的命运。

3.解决你读书会忘和拓展深度的本质方法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或者你自己也问过:读*不住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1.你没有用心看

2.你没认真思考

3.你没加强巩固

这三个条件,只要缺一个,你大概率都记不住。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从这三个点入手。

首先,你得沉下心来去读,去创造一个安静的、有利于你专注阅读的环境。其次,你尽量通过读书笔记,或其他方式保持大脑认真思考。最后,你要想办法怎么才能让自己主动地去加强巩固。

读书会忘,这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没有人读完一本书后内容全部记住的。所以,读之前,你不要对自己抱有记住很多东西的高预期。即便是你听了很多老师讲的高效阅读课,如何做笔记,或其他什么秘诀不容易忘等等,实际上也不是特别奏效。

简言之,不管你读这本书有多认真,笔记写得有多满,但当你读完课本一合,或过了一段时间再回顾书中的内容时。其实,你能记住的东西,都是非常零碎的点。

我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就连你平时看别人文章里引用的那些书中内容,比如某个作者说的话,近80%的人也都是在书上查找或网上搜的,为什么?

因为几乎没有人在写文章时突然想起引用某句话,然后就能一字不落地记住书中作者的原话(除非印象特别深刻)只是他联想到了某个点,凭着这个点,他找到了原始素材。

所以,我这里想给大家强调的,不是读书笔记没用,而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会起一个更好的作用,尤其是你正阅读和读完后再次翻看的时候。

而解决会忘这个问题,除了读书笔记,还有一个诀窍,就是你读完一本书,至少得掌握一些重要的核心词。这些词,就是你触类旁通的那个点,有了这个点,你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也会快速知道这是来自哪本书的内容,便于匹配搜索。

举个例子,比如,我在读《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时就很认真,读书笔记也做了很多,思考量也挺大的,但即便是如此,读完后,或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基本也忘了。

我们说人是有遗忘曲线的,你要多去巩固才能加深记忆,才能温故知新。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本书是你看完后,真正想要主动再翻看和加深记忆的?

我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记住书中重要的核心词。

而在这本书中,我就记住了几个核心词,甚至说已经完全深入地刻在脑子里了。

比如,读书;思维,以及思维的分支,即包括逆向思维,多元思维,跨学科的思维框架,为人处事的思维;人格;终身学习,自我教育;成功,财富观;还有投资,合伙人;查理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所以,整体的内容不好记,那我们就先记核心词,把核心词记住了,它就能构成这本书的核心框架,即可以拓展的点。那么今后,你在遇到读书,思维等这方面的问题时,自然会想起这本书,一旦记不起来具体的内容,那你就会本能地去翻看这本书。

所以,大家也不要小瞧这些核心词,有了它,你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很多的影响。

另外,关于高效阅读,我再给大家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认知。

首先,你得明确一点,提升阅读广度远不如拓展阅读深度,就是大家千万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读书慢,或者焦急你读的书少这上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阅读误区。

很多人看别人读书速度那么快,一年读了成百上千本书,感觉特别厉害。确实,我也觉得很厉害,很佩服,当然,这和人家原有的热爱度,以及本身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有关,比如,怀左学长,他非常热爱读书,那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所以他就有那个能力去容纳那么多的知识量。

但其实有很多人,他根本没有驾驭读书数量与质量共存的能力,可能就觉得只要一本接一本地读完了,量达到了,那自我感觉就很良好,而且在别人看来,也好像特别厉害的样子。

开卷有益,这句话我很认同,但千万别盲目。

我一直相信,我们做了什么事,学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时间,精力,究竟做得成效怎么样,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你没必要自欺欺人,更没必要以别人看到的未必真实的眼光来自我隐瞒。

凡事,只要你用心去做,用心去悟,你总能从中收获最珍贵的,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而它,并不只是速度就可以轻易超越的,因为比速度更重要的,始终是赶在之前的稳扎稳打。

你走不稳,不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即使坐车很快到了终点,那路上留下的,也只是车行过去的划痕,而不是你一路走到底的足迹。

世界上的书有那么多,而且每年都会不断出新书,你怎么会有想跟人家拼速度的荒谬想法呢?即使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也不可能读不完这世上所有的书。因为书量,它本就是一个未知数。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读书多的人,但未必有你思考最深的人。而你要发力的方向,就是先拓展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增加量。

有质有量的阅读,才真正称得上你阅读的质量。

与其走马观花地读个上百本书,不思考,不实践,倒不如认认真真地去读完一本书,说不定哪个你认真思考的点,就影响甚至改变了你的一生。

关于如何拓展思考深度,我前面讲到了,一个是在读的时候,可运用DIKW模型,另一个是提炼核心词,这个核心词就是一个引发点。你要通过想到它,再联想到别的东西,所以要“联想式思考拓展”

比如,”读书“这个核心词,你可以联想到《穷查理宝典》书中的内容,联想到作者的名言,联想到作者的阅读习惯、方法,以及他对待这件事的态度、认知,还有他相关的读书经历等。

那么,通过作者的故事,你也可以再联想到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理解和思考,有哪些收获,或联想到身边热爱读书的人的经历,包括联想到教育等等。这些都是由“读书”一词而联想到的东西,引发出来的深度思考。

所以,以后写东西的时候,也不要说自己没东西写了,卡壳了,思考很浅这之类的问题,因为本质原因就是你没有围绕一个点,去发散,等你把维度搭建好了,再逐一去联想,深度挖掘,你是不可能没东西写的。只要你能想到,触及到的东西,一定也可以写出来的。

更何况,同一本书,放在不同的时间读,以及读不同的遍数,你的心境就不一样,感悟和思考也不同。所谓常读常新就是这个道理。

好书,应该时常翻看感悟,尤其是之前你用荧光笔着重画的金句和观点,包括你做读书笔记的地方,它会像放电影一样,让你瞬间触发很多熟悉但又未知的东西。

总之,读书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你要试着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别人的经验之谈和方法论都仅供参考。

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