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一本关于财富类的书籍《百万富翁快车道》。这本书近乎颠覆了我原有陈旧的金钱观,也疏导了自己对职业规划方面的误区,进而建立一种快车道思维模式。
末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循着当前的人生轨迹,你将会在何时才能实现人生的财富自由?”
顿时,我愣住了,于惶恐不安中心里沉着四个字:遥遥无期。
因为我猛然发现自己,以及身边的很多人,一途走的几乎都是慢车道路线,而这显然拉长了生命轴上的创富时点。
殊不知,还有一个更扎心的回答:当我真的要过上理想中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时,自己却早已失去了享受它的能力,包括活着的能力。
有多少人整日为生活劳累奔波,却依然庸碌无所作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有多少人因工作不堪重负而加班到深夜,好不容易熬到升职加薪了,人却病倒在医院;有多少人终于辛苦攒够了买房买车的存款,却发现自己已渐渐地老去,到了该退休的年纪……
难道我们只能按照社会评判的标准、设定的轨道和模式化的生活去踏足人生吗?难道我们真的只能等到自己老了坐上轮椅后,才能享受那没有财务负担的生活吗?
其实不然。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过上了我们不敢想象的财富自由生活。而真正的财富=家庭或人际关系 健康 自由,并不是常人眼里较狭隘的看法:只有物质财产构成。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重要的维度,即选择道路的不同将形成发展快慢的致富结果,来帮助大家梳理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以及给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更容易被缓慢致富的思维所影响首先,大家需要了解什么是缓慢致富?即使很多人正走在这条路上,可能也从未察觉过。
关于这点,创业家MJ·德 马科举了一个很有象征性的例子:
“上学读书,取得好成绩,读研究生,得到一份好工作,省吃俭用,拿出用10%的钱投资于股票市场,尽可能多地积累退休金,少刷点信用卡,使用优惠券……然后,某一天,当你65岁时,你就会衣食无忧了。”
这似乎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走的标准路线,符合父母,学校和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倘若有人违背它,不妥协,那无疑会遭到各种人的质疑、反对或嘲讽。
但社会中,其实有很多事物的背后原理,逻辑和真相,是很多普通人看不清,悟不出,更体会不到的,而我们还经常被这些人“洗脑”,灌输一些他们自认为正确的观念。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资格和权利选择不一样的人生,哪怕与主流思想观背道而驰。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早在40岁前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成为了做热门产品“内容付费”的赢家,每个月要发出去几百万的工资,但即便如此,樊登父亲还认为他现在没有工作,评不了职称。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的不安全感。他们从小没有接受过丰富的文化教育,不怎么享受过每月几千块钱的工作待遇,但却体会过人到中年的辛酸不易,甚至有些还经受过下岗潮带来的困窘。
所以,很多父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提醒子女要谨慎对待,将来找一份稳定、有职称的工作,福利待遇要好,不被公司裁掉,这些都是那辈人长久以来所存留的固化观念,尽管时代在变,但他们的思想观却很难改变。
那么,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没有独立思考的人,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甘情愿地走在缓慢致富之路。
为什么小时候老师常问:“同学们,你们将来的梦想是什么?”很多小朋友会自信地举手回答:“科学家,航天员,作家……”
然而长大后,当有人再问你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儿时的梦想,还清楚来时的路?
寥寥无几。
因为小孩子的思想不健全,心智不成熟,对自己和这个社会还不够了解和认识,所以,他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那将是他看待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
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并非如此。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太多的传统观念是被父母,老师,或其他媒介形式所灌输的。渐渐地,有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会不断犹疑,做事怕被人嘲笑,面临抉择时也不敢违背家人的意愿和社会公认的标准。
于是,不乏有人当初只是听了身边人的建议,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之后浑噩了大学整四年;选了一个难做成的行业,之后连家本都赔了进去;或找了一个不爱的伴侣,最后耗尽了青春和后半生。
可见,一个人的思想独立性有多重要,它也许决定了你今后的人生走势。
而缺乏独立思考的人,便会在潜意识中受到身边人或周围环境的“慢车道思维”影响,最终做出并非正确的决断和行事论。
走在缓慢致富之路的人难存款,发展也容易达上限网上有流传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90后毕业几年,依然没有存款?”
一位网友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我们光是维持基本的成人生活,就已经很难了。”
朋友小雅毕业后去了北京工作,每月工资四五千,但她每月还要交房租,水电费,网费,单是这些就得花费上千元。
而且有时她工作忙,没时间做饭,那就只能点外卖。由于住的地方离公司较远,她的通勤时间很长,偶尔赶不上末班地铁,那也只能网约打车回去。
所以,除去房租,吃饭费和交通费,她银行账户的余额就所剩无几了,加之还会购买生活必需品,化妆品,衣服,不定期的同事聚餐,或碰上同学结婚,周末看演出游玩等开销,她每月的工资入不敷出,成了一个标配的月光族。
看来,成年人的职场生活,朝九晚五的工作,更多解决的会是生存问题,而非外在的体面光鲜,这是绝大多数人毕业几年后的现状。
如果按照当前的收入状况和消费理念,一个月薪五千块的上班族,需要工作多少年才能在大城市里买套房呢?
不考虑物价和房价上涨的因素,恐怕至少也得四五十年吧,甚至有的人打拼了一辈子,也没能力担负起首付。
另外,就是个人能力和发展的问题,因为走在慢车道上致富的人,竞争能力往往受到局限,发展也很快触碰天花板。
为什么有的人工作了很多年,依然会被新人取代职位,被公司裁员,被社会淘汰呢?
心理研究曾表明,人类对外部认识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learning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
显然,如果一个人只待在舒适区,每天做着得心应手的工作,接触周围熟悉的人或事,这样的发展大概率是没有圈层突破的。
因为工作时间长,并不意味着你的工作经验丰富,你还需要在工作期间,试着从舒适区迈入学习区,不断学习新知,研究方法,升级思维,去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
现实是,很多人太想要确定性,太追求稳定性,花几十年做一份工作,每天重复,简单,机械,没有丝毫挑战和创新。时间久了,成就感,热爱度和目标导向也逐渐被磨掉了。
记得书屋社群里有位文友说,前两天他还和公司一个女同事聊天,但之后却不幸得知她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这位女同事才30多岁,她妈妈患有癌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为此,她肩负着家庭重任,承受过度的心理压力,平时也省吃俭用,工作上极其拼命,经常熬夜加班。
因为对她而言,只有眼前那份能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是她唯一可抓住的救命稻草。
但终究,这位拼命工作的女职员,还是没能逃过病魔的手掌,而赶在财富自由之前离去了。
一路走来,每个成年人都不容易。但人生无常,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生活中的各种意外,或许有时金钱也挽救不了什么,但更多时候,它是我们生活的重要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我们遭受痛苦局面的风险度。
“趁年轻,多赚钱”,这句话不是在空喊口号,因为越早实现财富自由的生活,你就越能掌控更多自己生命里重要和宝贵的东西。
然而,缓慢致富之路,除了要花费我们一辈子的时间,还会让我们面临太多无法控制的因素,这俨然是一场漫长的致富之道。
慢慢人生路,如何找到财富的最强加速器?最近几年,流行一个网络用词儿“睡后收入”,又称为被动收入,大意指睡着了还有收入,你不需要去做些什么,收入也会持续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出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拓展副业的原因。
相比之下,人们平时工作赚的钱,都叫做“主动收入”,一旦你不去上班了,或者公司不好而*了,那你的收入也立马停止了,因为你的上班时间和绩效会时刻影响着你的收入状况。
类似这样边际成本较高的工作,一般都不会带来被动收入,那么,这就意味着你每工作一次,都要增加一整天的时间成本,只有付出了这30天的时间,你才能赚取一个月的薪资。
因此,主动收入会使我们陷入缓慢致富的模式,而另一种被动收入,它的边际成本低,复利效应大,毋庸置疑,是我们财富自由的最强加速器,也是提前退休的必要前提。
关于破译财富密码,有以下五个方法论。
1.正视金钱观,保持对钱的*,
很早之前,我喜欢看一栏求职类的节目《职来职往》,里面有个环节称“谈钱不伤感情”。
当时还挺纳闷,为什么要直接和钱挂钩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觉得谈钱俗气,我也不例外。
而凡是涉及到钱的事情,多少会让人感到敏感,也不乏有很多人因为钱的问题,最终伤了亲密人之间感情的事例。
31岁资产过亿的北大特聘讲师朱国勇曾说:
“为什么我能赚到钱?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是我想赚钱,很想那种想。而据我观察,一个人挣不到钱,多半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挣钱的状态,在骨子里认为赚钱很俗气,还时不时思考人生,这样幸福吗?值得吗?如此摇摆几次,钱还没挣到,就奔三跨四了。”
这段话,大概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吧。
我们总习惯性地认为钱太物质,太功利,有失高尚节操,有悖纯洁心灵。
其实,有这样金钱观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拥有金钱所带来的那份自由。钱,并不代表健康,幸福和快乐,但有了钱,确实更容易获得这些看似再多钱也买不到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应届毕业生会觉得生存压力大,生活不容易?正是因为混迹了社会中的他们,经历过那种没钱的窘迫与不堪,从而对钱有了更强烈的*。
而对钱有*,这是好事,它可以警醒你去努力赚钱过更好的生活,也可以支撑你内心埋藏已久却不敢实现的梦想,甚至可以帮你度过某个阶段没钱就走不出的困境。
如果你在坚持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因自己天真的金钱观,而从没靠这件事赚过钱,那么,请你换个角度来思考,把自己的擅长点当作事业来发展。
当你有能力既能做喜欢的事,又能从中获得收益时,你便可以用这些钱去体验更好的东西,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见识和能量。如此一来,全新的你又可以给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日渐步入正循环和流动性的发展模式。
更重要的是,你会很享受这种体验,并慢慢对它着迷,因为只有我们体验了什么是好的,才更明白要追求更好的意义。
所以,谈钱真的不俗,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金钱观,并且还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钱保持*,成为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让它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品悟人生的意义。
2.培养赚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事业
这是上个月朋友德克在社群里分享了一张截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数字:8.4万。
仅发明了一个小软件,单价13元,而销量却有8.4万,可想而知,这是什么概念?
编写这个软件的人净赚了100多万,而且今后只要还有人购买,开发者就会获得持续性的被动收入。
原来,拥有赚钱的思维和能力,找准市场的需求和痛点,竟真的有人打造了自动运转的赚钱系统,可提前实现财务自由的生活状态。
然而,当普通的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钱和自由时,就会不由得对这些有钱人投以羡慕的目光,不过这也能理解。
但关键是,我们要去思考别人是如何赚钱的,底层的思维和收益模式是什么,把这些弄明白了之后,再去考虑自己该如何培养赚钱的能力,如何定位、找准市场的需求?
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有讲到改变想法的重要性,比如,查理喜欢把人们的观念和方法比喻为“工具”。如果发现了更好的工具,那为什么不用它来替代原有较为不好的工具呢?
假如你目前被生活所迫,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断拿时间和透支身体来赚钱,但又不敢果断辞职,因为怕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
那么,不妨先做下去,但你心里一定要有随时可切换到快车道的创业意识和行为倾向,只是暂时把眼前的工作当成跳板,过渡了。
另外,你要利用好下班后的时间多充电,去学习一个新技能,研究探索出一种商业模式,以此培养自己赚钱的能力。等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了,能力达到了,其实是可以转变想法而逃离慢车道的,如选择辞职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这也刚好验证了查理的经验法则:“迅速歼灭不该做的事情,接着对该做的事情发起熟练的、跨学科的攻击,然后,当合适的机会来临时,就采取果断的行动。”
聪明的人,往往拥有独特的创造和多元思维,明确自身的优势价值和能力圈的边界,并建立不同的知识框架和商业模式。
3.积累更多人脉资源,打造影响力
去年,高晓松在杭州开了一家公益图书馆,并计划未来把“晓书馆”拓展到六个城市,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益阅读品牌。
他曾说:“我前半生走南闯北,闯荡江湖,认识了很多人;后半生就让我用这些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去开书馆,做研究。”
我们熟知,高晓松是“诗和远方”的创梦人,若不是他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经验资本和资源人脉,又怎能去圆那一场多数人无法触碰的梦呢?
人脉资源,从本质上讲,即双方价值交换。
当你拥有了赚钱的能力,且在某个小领域做出了成绩,形成了优良的口碑,那么,你就可以靠着当前的积累去链接更优质的人脉资源,同为对方提供价值,共享资源,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并大范围地打造和传播自身的影响力。
因此,只要你用心观察,不难发现每个领域的成功者,他背后几乎都附带了强大的人际关系和资源价值。
我们常说机遇不可求,认为普通人是很难碰到机遇的。但其实,机遇只是在你有准备的前提下,在某个关键的时机,有人来帮了你一把。
而帮你的人,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可能是他看重了你身上的某种能力、潜质,但更多时候,是关乎到你能链接到人脉资源的多少。因为当你积累的多了,所能触通的人际点也增多了,把握机遇的概率也更大了。
斯坦福研究中心有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
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确实如此,一个人赚钱的能力,并不只是他的工作,知识,技能本身,而更多源于关系。
所以,拥有一项解决别人需求的技能,这说明你可以靠它赚到钱,有市场价值。但至于能否把这个小事业做大、做强,做第一,这就要取决于你的品牌和销售能力,而这背后最重要的就是人脉资源的积累。
正如经济学家郎咸平所说:“我的背后有100个专家在为我工作,所以我才能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最前言的资讯、有用的信息,并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4.复制经验并建立模式,不断增值能力
有一种成功,称之为“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简单来讲,即复制你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建立一种自动运转的财富模式。
但很多人并不太懂这个原理,往往习惯从零开始做起,这样的结果是样样学,却没有一项精通,没有一个可叠加的经验论。
如果你可以靠一篇文章获得点击率,不妨试试看,同步更新在其他平台上获得更多浏览量。
如果你可以靠一个课程获得复利,不妨试试看,同一内容而不同形式传播获得更多收入。
如果你可以靠一个公司获得盈利,不妨试试看,拓展同一品牌公司而连锁开到全国各地,获得更多的资产。
相比之下,复制经验会更容易些,因为前期你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包括金钱,去努力,摸索,钻研,而当你有了这一基础后,就可以复制已有的成功经验,使其形成一种赚钱模式,达到价值的最大化。
当然,后期还得不断优化,迭代,但这也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你需要持续学习,升级自己的思维,增值自身的能力。否则,你很难优化出来更好的产品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实不管任何时候,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都是最好和最值得的投资,更何况如今我们又正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呢?
上周,有位老师提议,让我给一家品牌公司写份新闻稿,旨在邀请全国代理商参加10月底的5G生态发布会议,以及与另外一家上市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之后看到相关素材信息,我仔细思考了番,不禁感叹,原来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庞大的信息时代,科技日益发展、革新,5G,Ai等技术也马上要融入我们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了。
由此看来,我们更要顺应时代趋势,紧跟发展步伐,寻求合作以达成互利共赢的战略目标。
因为当这些前言的、高端的新技术兴起时,便意味着这背后有无数个旧技术即将被取代,包括工具,平台,公司,岗位,甚至更多与人工服务类的商业模式等。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有多大,或者平台,公司会不会被洗牌,衰落,但总有不变的初心和可控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头脑,思维方式,知识经验,沟通和表达能力等,这些都是最核心、最底层,也是可迁移的竞争力。
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能力值和时间一样,是个人最宝贵及无形的资产。不过,能力也并不是你有了之后就恒久不变了,或者就可以更好地立足了,它仍需要你不断地去提升,才能使自己被训练成适应和引领时代的最强模样。
最后,总结一句话:
当你看到别人早在年轻的时候,而过上了财富自由的生活时,请不要怀疑,相信自己,你其实也可以。
因为财富之路还有一条快车道,希望我们也都能早点遇到。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