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给2023年收官了。
一夜之间《偷心》登上音乐榜首。
黄河路上挤满了打卡的人。
宝总套餐,李李转桌,范总的“安妮”,爷叔转身……
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名场面。
除了这些,2023还有哪些给你留下印象的瞬间?
Sir今天就为你们扒一扒,那些火出圈的影视作品。
当然,里面的作品,有好的,有烂的,有看了不如没看的。
但,却都构成了我们一年的爆笑回忆。
今天。
Sir就带你们一起盘点这一年的,精彩时刻:
01
“风浪越大,鱼越贵”:《狂飚》(豆瓣:8.5)
今年“开局最凶”的电视剧:
还得非《狂飙》莫属。
《狂飙》的出现,着实让观众们过足了大瘾。
它的爆火,也是成了在《甄嬛传》之后的又一部让全民“入坑”的作品。
难得能有一部电视剧能非常直接地拍出官商勾结、社会腐化,正义蒙尘的故事。
可惜。
《狂飙》在最后,还是略带疲态,删减情节明显,还要观众们开始学起唇语。
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在于,(除了结局)剧本有足够的细节支撑着故事的发展,并且大胆、露骨地直指社会现状。
在双男主人物命运的走向中,我们也看到了春风得意,也看到了郁郁不得志的两种唏嘘的人生。
而且,全网疯狂二创,《狂飙》也偷偷进入了我们的聊天表情包里。
比如,过年回家,不能喝酒的你必然会听到一句:
或是,在生气时,只要说一句:
“告诉老默,我想吃鱼了。”
对方绝对秒懂。
在这一年里,我们从《狂飙》身上获得的梗,不仅仅是“风浪越大,鱼越贵”。
还有,“什么档次,跟我用一样”。
甚至,网友们开启高启盛的走路模仿大赛,就连“高启盛”本尊,苏小玎下场参加,都还只能是个第二名。
第一名还是被一只小猫拿走了。
玩笑归玩笑。
但,《狂飙》的成功,到2023年为止,就再也没能出现像它这样的大爆款作品,可以在观众一边玩梗之余,一边又追剧追得不亦乐乎。
02
“妍珍呐”:《黑暗荣耀2》(豆瓣:9.0)
今年全员“疯批”的电视剧:
《黑暗荣耀2》当之无愧。
难得有一部韩剧,是靠“疯批”与“西八”文学出圈的。
在一声声穿透耳膜的“西八”此起彼伏时,网友截下表情包的手也没能停下:
甚至,还有人将妍珍与《狂飙》的疯驴子放在一起,产生了跨界互动。
双双靠麻花体位,成就电视剧里最吸睛的肢体语言。
作为一部复仇大爽剧来说,它的套路着实踩在了这个时代的爽点上。
阶级对立,校园霸凌,大女主复仇,受害者联盟,最后,手刃仇人,达到完美结局。
当然,它并非是一味地扩大复仇的快感。
也在“复仇”间隙中,也让那些生活在黑暗与夹缝中的人,有了稍稍喘息的片刻。
一边是绝境中,还能欣赏夕阳的片刻;
一边是,在慌不择路后,只剩下邪魅癫狂的发疯。
在观众追随女主的复仇完结后,《黑暗荣耀》里的全员疯批又被二次发酵,成了不少当代年轻打工人的精神状态,继而,让林智妍饰演的“妍珍”,比主演宋慧乔的热度还要高。
还有不少网友通过模仿“妍珍”,获得了《黑暗荣耀》爆火后的二次流量。
感谢“妍珍”,让我们成为“妍珍”。
03
“往前看,别回头”:《漫长的季节》(豆瓣:9.4)
今年最有时代感的电视剧:
《漫长的季节》。
一部以碎尸案作为“钩子”的犯罪题材的电视剧,它并没有完全将着力点放在“碎尸”的惊悚与恐怖上。
而是以这样的案子,作为90年代东北下岗潮的手术刀,切开了它佯装的面具,将时代的衰败与萧条,人们面对命运的无力,在观众面前暴露无遗。
作为一部低开高走的电视剧,在刚开始的时候,它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注意,口碑也是平平。
反而在两集过后,它展现的力度才慢慢开始加重。
直到最后一集的结尾,已经老去的王师傅追着火车大喊,“往前看,别回头。”
已经完成了一次国产电视剧艺术创作的高峰。
而此时的一首《再回首》,也成了这个时代里最催泪的注脚。
这几年,关于描写90年代的现实、非现实主义的电视剧也多了起来。
从《山海情》到《漫长的季节》再到《繁花》,虽是同一时代,却在这三部作品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城市性格,其中,地域性更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漫长的季节》里,它有着当下“东北文艺复兴”的特质:对体制的向往与调侃,也有着老工业基地的逐渐衰老与年轻一代渴望离开的碰撞;
它笨拙又可爱,简单又质朴地将我们拉回了90年代的回忆。
《漫长的季节》的出圈不单单是来自范伟、秦昊、陈明昊等人的精彩演绎,也不单单是性张力爆棚的丑帅男演员蒋奇明。
而它更像是一边开着轻松的玩笑,一边又说着些让人感觉伤感的话。
像是,他们在KTV里冒着傻气跳舞。
却成了他们三人难得的一次快乐。
《漫长的季节》经不起严肃,但,它却像是一本严肃文学,等着人耐心地将它翻开:
也许,第一行写的是:
“打个响指吧,吹起小喇叭,滴滴答滴答。”
04
“宇宙的余晖”:《宇宙探索编辑部》(豆瓣:8.0)
黑马出圈,一部难得的文艺片佳作:
《宇宙探索编辑部》。
为什么Sir要把这部电影提出来。
要知道,作为一部以“科幻”包装的伪喜剧作品,本质上纯属文艺片性质,里面除了一群为了找外星人而偏信民科的编辑部,还有那几首用川渝方言念白的文绉绉现代诗,与当下的流量密码丝毫不沾边。
但,这样还能火出圈,可见《宇宙探索编辑部》功力十足。
而它的成绩也并不难看:观看人数到了151万,累计票房在6700万,最近,就连盲盒手办也出了与《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联名款。
可以说,它在保证内容优良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准的对位营销,让文艺片找到了该有的受众。
比如,它宣发营销的几次热搜里,都非常精准地在告诉观众《宇宙探索编辑部》到底是什么电影。
上映后的第一天,关于这部电影的精准定位也都已经同步出来,“民间科幻”“现代西游记”“科幻片的另外一种可能”等。
既解释了这部电影的基本调性,也为看完此片的观众有了合理方向的解读。
并且,又增加了当代年轻人所关注的热词,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infp诱捕器”,或是“郭帆直播突然空气投篮”,都成功地将这部电影打入年轻人内部。
《宇宙探索编辑部》内里的浪漫与普通人对伟大梦想的肆意追求,以及看似荒诞的妄想,成为众多国产电影里难得一见的真诚,纯真。
“它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而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05
“喝热水”:《我的人间烟火》(豆瓣:2.8)
油王驾到。
《我的人间烟火》去年可算是被网友反复抽打。(直到《一念关山》的摘面具戏出现才把杨洋解救了出来)
“牙疼喝热水”的动图铺天盖地。
而女主角孟沁为宋焰为自己煮的一碗白粥,就放弃自己条件优渥的家庭,放弃开车,去挤地铁。
今天的观众不买账了。
魏大勋饰演的孟宴臣,横空出世:他与“妹妹”孟沁之间的伪骨科爱情,让不少人嗑生嗑死。
06
“恋爱脑大战电信诈骗”:短视频电影的疯狂营销
今年的两部大爆款《消失的她》与《孤注一掷》,绝对是打开了电影宣发的新视野。
还未上映,就已经贡献了各自出圈的名场面。
一个佛面魔心,一个蛇蝎美女,就足够抓人眼球。
这两部电影,分别让网友们也开始了各式各样的二创。
像是模仿《孤注一掷》里的王传君的“拜佛”,或是,关于电影话题的延伸。
在《消失的她》上映后,原型“泰国孕妇坠崖案”再次从互联网上浮出水面,在原型与电影的双重效应下,“杜绝恋爱脑”这句话成为一时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而“别和女朋友去看《消失的她》”的话题,也促使了许多网友拍下与女朋友看完《消失的她》后,女友态度前后大转变。
也算是成功为电影破圈,将电影话题上升到了一个热门社会议题。
但,这两部电影更像是一种口号为先的作品,情绪煽动大于电影合理性与细节的推进。
它们的火,更像是“短视频加长版”的成功。
07
“马看到什么,是run决定的”:《封神》(豆瓣:7.8)
今年最“爸”气电影,还得是它。
质子团与妈妈“优选”偶像,让观众重拾上古神话故事的信心。
《封神》,在2亿的宣发砸下市场后,居然活活砸出了一个奇迹。
从哈基米到“商务殷语”,从质子团到暗藏玄机的彩蛋,都让今年的暑期档格外的热闹。
对于《封神》来说,这一波的造势堪称是教科书级宣发,不仅延长了档期时间,也在《孤注一掷》上映后,还是创造了自己的票房小高峰。
在一场场的路演中,《封神》剧组也在线下培养了不少“自来水”,而在后期发酵时,自来水对于《封神》的二创,或是“商务殷语”的热梗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Sir相信,你肯定有那么几个看完《封神》就神神叨叨好友,老在你耳朵边叨叨这句话:
“马看到什么,是run决定了”
08
“我跟他一样,都没有性器官”:《芭比》(豆瓣:8.0)
女性主义电影的第一枪。
让一个洋娃娃打响。
《芭比》,一刀未剪的就进入了中国电影市场。
而它大大咧咧地对于男性的嘲讽,着实打开了国内电影上映的格局。
还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如此“冒犯”男性观众。
当然,在这部电影里,也并没有彻底解决女性在父系社会之下,应该如何表达自我意识的问题。
电影最后还是落入了一个与资本妥协的局面,有意识的芭比,选择做一个真正的人类;而资本也当即推出另类款芭比,又开始了一波商业营销。
但,《芭比》这部电影也着实是近几年来都非常难得,也非常直给的一部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
在豆瓣下,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也指出了《芭比》的可贵:
要知道中国女人在电影院看一部高纯度女性视角爽片的机会可不多
这部《芭比》也成功出圈,在微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顺便,也带来了一场国内的“芭比热”与“芭比粉”的流行,虽然,像是为芭比开始注入了女性主义的概念,成为了商业营销的新模式。
不得不说,还是野生字幕组更凶(精)残(准):
09
“观众也是你们play的一环吗”:《燃冬》(豆瓣评分:5.6)
最冤枉的电影,与最冤枉的观众。
《燃冬》放在七夕节上映,在这一天里,电影院里为了过情人节的大冤种观众,却在这里看到一部暗藏着“三人行”的故事。
它并不是一个全然的烂片。
如果看过导演陈哲艺之前的作品《热带雨》也就不难理解,在他手里“感情”是大于“关系”的。
所以,本来是想拍成《祖与占》或是《戏梦巴黎》的故事,同时捕捉当下年轻人对情感的迷惘和不确定感。
但年轻观众普遍大呼吃不消。
错的不是演员,错的也不是观众。
而是对于这种文艺片类型的电影,宣发错误的包装,将一部并不纯爱的电影,放到了七夕上映,自然也就成了网友嘴里的众矢之的。
而《燃冬》最后以“黑红”的出圈,并且成为一种混乱关系的“代名词”,观众一边怒不可遏地质问导演:“我们也是他们play中的一环吗”。
10
“高楼大厦平地起埋多少蝼蚁”:《年会不能停!》豆瓣:8.2
年底最后的大实话。
难得的优质喜剧。
《年会不能停!》终于成为年底的最后一炸,也是近几年来原创喜剧片类型中,分数最高的一部,票房突破6亿,成绩非常不错。
它大胆地将职场里的各种溜须拍马、上行下效的现状,放在大银幕上,以讽刺,夸张,戏谑的方式,用“笑”代骂。
笑得越高兴的人,越明白其中的苦。
它算是实实在在地去帮打工人骂出了我们不敢骂的话,也算是在年底里,好好地让打工人出了口恶气。
《年会不能停!》尺度虽大,但,也胜在了写实。
比如,成绩干得再好,也干不过写ppt的;
领导工作纰漏,就得找下属背锅;
公司帮派林立,站队要稳准狠,等等......
哪一个不是打工人在职场的生存法则,哪一幕不是自戳打工人的心窝子?
《年会》用喜剧包装悲剧的内核,也再次让观众看到国产喜剧重回辛辣的风味,也让Sir看到了国产喜剧的希望。
尤其片尾最后的rap,又燃又催泪。
Sir看完《年会》后,单曲循环了好久。
今年这十部出圈的影视片段,几乎也成为微博上的一些热梗,或多或少的也引起了不小的热搜。
其实也不难从这些出圈的影视作品里看到一些共性。
一部影视作品成为互联网上的“爆款”,还是得看“情绪”。
有的好作品,在情绪价值与观众们有所共鸣,自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的讨论,开始自发的对作品进行二创与玩梗;
而那些极差的作品里,能引发观众们对作品本能的厌恶与反思,也说明它的内在价值已经不符合当下的三观。
但不论如何,网友们对于一部作品参与度的高低也是在说明它与时代的结合性,在这些热梗之下,有的是符合当下的主流话题;
有的,是因为它的时代性或是作品的质感,贴合当今的审美。
在这一年里,是有不少好的作品,也有不少我们踩了坑的影视剧。
但,还好。
我们都“一笑泯恩仇”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