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一直笼罩着瑰丽奇幻的色彩,中国神话更是中国文化不得不提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古典文学的重要题材。不知道大家爱不爱看精怪类的题材呢,小编小时候可是每天守着电视看《封神榜》呢!今天我们就走近这些上古神兽,从它们的名字中窥视汉字文化的一隅吧!
1.矔疏(huān shū)
一角马,辟火奇兽。最早出现在《北山经》:“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疏,可以辟火。”矔疏的“欢”是错误的,应写作“䑏疏”,和“欢”同音。
矔:多音字,读quán时,为名词,眼眶也;读guàn时,为动词,意为:1. 目光灌注。2. 转目顾视。3. 瞪眼看。4. 闭一只眼。
大家第一眼见到这个字想读什么音呢?是“秀才认半边”联想到“罐”“灌”,一下子就读对了,还是想到了动物“獾”,读了“huān”呢。不管是哪个都有些道理,但实际上,由于史料记载的问题,这个字应是“䑏”,读作“huān”。
2.狰(zhēng)
章峨山,千里无草木植被,多碧岩。此山中有一畏兽,五尾一角,吼叫声如雷劈石,以老虎豹子为食物。
诶静伏于山间,首击石,“狰狰”之鸣,故名“狰”。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一种情况,一个字放在它常组合的词中能一下子读出它的读音,单拿出来却有些不能确定。小编看到这个“狰”字就是,刚看到不太确定,一放到“狰狞”中就恍然大悟啦!
3.饕餮(tāo tiè)
饕餮传说轩辕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山海经有云,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亦有传说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饕餮想必大家十分熟悉了,“饕餮盛宴”这个词现代也很常用,但是大家真的会书写这个词吗,是否脑海里只有一个轮廓,而无法准确的书写呢,今天就将它记下来吧!
4.夔(kuí)
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译文: 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说到“夔”这个字,有没有想到大词人姜夔呢,姜夔词风清刚婉丽、典雅蕴藉,本人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在古代“夔”相传是舜的掌乐之官的名字,因此“夔”常代指贤臣和精通音乐之人,是不是很符合姜夔的气质呢?古人起名真是玄妙啊!
5.睚眦(yá zì)
睚眦,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二子,豹身龙首,为龙和豹所生。古代史*载其嗜*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睚眦变成了克*一切邪恶的化身。
睚眦必报这个词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吧,“睚眦必报”是出自范雎的故事: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中大夫,名叫范雎,因事在国内不能立足,被逐出国境,范雎很有口才,他被逐出魏国之后,仍运用能言善辩的天才,跑到秦国去,向秦昭王游说。范雎大仇得报后,把家产卖掉,报答所有帮助过他的人。那怕只给过他一碗饭吃,也一定要厚礼感谢。那些救过他的人,他都推荐来秦国做官。对于从前对他有嫌怨的人,虽然嫌怨的程度,只是张目忤视一下,他也不放过,便要实行报复。范雎就是这样一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人。
睚眦必报在现在比喻心胸极狭隘,但范睢的故事留待后人评说,如果你身边有范睢这样的人,你会喜欢他吗?
- 小编独家推荐:
歌曲《万神纪》:溯洄五千年,细数神仙妖兽,回望华夏文明。
国漫《非人哉》:神兽也要工作赚钱?神兽生活在现代的日常,每集都很短小,片尾有古代神话常识普及哦。
今天的汉字小知识就分享到这里啦,缀锦文字馆下期预告:疫情去哪玩?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文字旅行吧!我们下期再见吧~#汉字# #今日汉字# #汉字小知识# #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