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追记邹碧华

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追记邹碧华

首页角色扮演梦想迷失超变神器更新时间:2024-06-04

来源:人民法院报

伟大的成就并非虚幻不切实际

并非像神一样只有卓越不凡的人才当得了

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重要的是你必须相信,你做得到

——摘自邹碧华生前欣赏的一篇演讲《梦想》

四季,令你的心在跳

2014年12月10日。

13时35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吃完午饭,司机李小马师傅开车接他去徐汇区人民法院,14时他要陪同陕西省委政法委的同志调研。

车子行驶在徐家汇的南丹路上,开到光启公园时,离下午的会议还有10分钟。邹碧华让李师傅将车停靠在公园边上,然后打开车门走到公园门口。很快,他折了回来,朝车里一坐。

“我胸口疼。”邹碧华捂着胸口。

“不要去徐汇法院开会了,我送你去医院吧。”给邹碧华开了6年车的李师傅第一次看到他如此痛苦,心里不禁焦急起来。

“好的。”

车子向瑞金医院急驰而去。

邹碧华枕着两个靠垫躺在后排座位上。心急如焚的李师傅问:“你的卡(医疗卡)在吗?”

“在的。”邹碧华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卡,顺便看到一份附带的资料上罗列着医生联系电话,“快点打电话给医生。”

正在开车的李师傅根本腾不出手去打电话,此时,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快!快!快点到医院!

车到医院,李师傅疾步下车,抓起急诊室备在一边的小推车推到车门边。打开车门,他把邹碧华扶上推车。

“快点!快点!请帮忙快一点!”李师傅一边推着邹碧华,一边对着医护人员喊。开单、挂号、心电图检查,李师傅以最快的速度挂号付费。回过头,他发现坐在推车上的邹碧华脸朝后仰,面色发白,身体开始慢慢下滑。

一名医护人员立即过来帮李师傅将邹碧华送往心电图室做检查。检查结果不好!很快,邹碧华被送入不远处的抢救室。

“医生,请你们想想办法!”李师傅的脑子一片慌乱。看着医生开始抢救,强心针、压胸、抽血……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的李师傅在心里祈祷:他还这么年轻,老天爷,用我这条老命把他换回来吧!

“邹院长(身体)很不好,很不好,现在瑞金医院……”李师傅给院长办公室打电话。这时候,有医生拿来验血单,让李师傅把抽取的血液送化验处。“你们叫个人陪我一起去化验的地方吧,我不认识路啊!”

等到李师傅赶回来,急救人员正围着邹碧华进行抢救。“我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眼睛微睁,胸口还有呼吸。”李师傅焦急地等在一边。他不知道时间,甚至忘记了看表,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了。

“我记得给他爱人打了电话,说‘邹院长在瑞金医院抢救室,你快点过来’。”

一名医生递给李师傅一张单子,李师傅看了看。

“不切气管行吗?”

“不切就不能进行抢救。”

李师傅签了字。法院领导、邹碧华的家人、法院同事,越来越多的人赶了过来。

天空开始下起了雨,阴冷的雨点懒懒散散地打在地上,马路上行人、车辆不断穿梭。

邹碧华安静地躺在抢救室的病床上,嘴里插着呼吸机。就在瑞金医院的对面——上海著名的瑞金宾馆,十多年前的他曾经一边捧着书,一边在宾馆花园的葡萄架长廊下背诵英文单词,他最喜欢哼唱的是黄耀明的那首《四季歌》:

“……四季似歌有冷暖,

来又复去争分秒,

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

令你的心在跳……”

碧华,碧丽中华

1967年1月18日,邹碧华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

山村离县城约二十里路,前面是一片田地,后面是山。从公路上下来,穿过一片小树林,有一条乡间小道,还有一条小水沟。

夏天的时候,邹碧华喜欢跟着舅舅去小水沟捕鱼。把小水沟的两端堵住,用手把水舀出去,不一会儿,小鱼儿就在泥里扑腾起来。秋风吹起的时候,远处山上的松树发出低沉的“呼呼”声,蒲公英漫天飞舞,此时的邹碧华总会想,那些花絮会飞去哪儿呢?

邹家有三子,邹碧华排行老大。父亲给他取名碧华,意为“碧丽中华”。

邹碧华的父母很善良,父亲是著名版画家,一辈子痴迷美术,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了他多幅作品,还曾获得“鲁迅版画奖”。

从小,邹碧华和外婆在乡下一起生活,父母在不远的县城工作。对于活泼调皮的邹碧华来说,小山村给了他无穷的原动力。

因为外婆是个哑巴,邹碧华也比其他孩子开口要晚,因此,他学会了读懂别人无言的表达,一段手语、一个表情或者一个细微动作,他立即明了。邹碧华年幼时,外婆常常背着他去别人家里帮忙做针线活儿。长大后的他常常怀念趴在外婆背上这一幕。

小学,其实只是两间里外茅草的土屋而已——一至三年级是外间,四、五年级是里间。上下课时敲击挂在晒谷场上的一块铁,“叮叮当当”。

邹碧华的第一位老师姓肖,喜欢穿一件灯芯绒上衣,声音很好听。有一次,肖老师让学生们回家找大人要一角八分钱来购买红领巾,然后老师喊着名字,学生们一个个走到教室前,戴上红领巾。

后来邹碧华转学到县城,由于没学过拼音,当老师让他读拼音“S”时,他回答“是蚯蚓”。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没有一个男孩是不喜欢玩儿的,邹碧华尤其如此。在县城奉新一中念初中时,只要有机会,他就偷偷和伙伴一起溜到狮子山上“打游击”,一把木枪、一根树枝,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理由。

一次考试后,邹碧华的成绩在全年级倒数。从来没有打过儿子的父亲发怒了,他痛打了邹碧华,并且罚他跪了许久。此后,邹碧华被调到另一个班级,从此脱胎换骨爱上读书。

“他每次单元考试有个习惯,从来不看分数。上课考完之后,他去教务室问老师再要一份空白卷子,然后回家做,做完之后把两张试卷比较一下,记住纠正的地方就行了。”弟弟邹俊华非常叹服大哥的学习能力。

邹碧华考入北京大学后,有一次回老家看见弟弟邹俊华背历史,马上进行辅导:“你这么背怎么吃得消?找到答题的得分点,不用整段整段地背!”

“他的学习方法确实很特别。”邹碧华的多年好友王利军也熟知他的一些轶事,“那时候在上海,他骑着自行车出去,只要到了路口有红灯,他就停下车嘴里开始念起英文,喃喃自语的声音把前面的上海阿姨吓坏了,人家阿姨回头怪异地看着他——‘格人做啥’(沪语:这人在干什么)!呵呵。”

爱上读书的邹碧华犹如上了“发条”,成绩一路上升。进入高中后,他体育也出奇的好,不仅在校运会上破了跳高校纪录,而且代表学校参加了宜春市的体育运动会,并获得名次。

“我去学校看他跳高比赛,其他人早就败下阵来,只有他一个人,不断地跳过一根又一根杆子。”邹俊华很以这位大哥为傲。

“那次他拿了市里跳高比赛第一,我们做广播操时,大喇叭里就在放他得奖的喜讯。”邹碧华高中最要好的哥们儿帅圣极也记得邹碧华很“牛”的场面。

但邹碧华也有委屈难受的时候。由于家的隔壁是县城图书馆,邹碧华常常跟着父亲去借书和复习资料,图书管理员一看见邹父就说:“啊呀,你怎么也来了,以后让孩子自己来就行了!”但当邹碧华真的一个人去图书馆借书了,管理员不是说他年纪小,就是以书被借走为由搪塞他。

次数多了,邹碧华的自尊心受伤了。在一次借书被拒后,他回到家哭着对父母说:“我不借了!我就不信,我不到你那儿借书就考不上大学!”

1984年,邹碧华以全县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母亲和弟弟送他到南昌火车站,邹碧华背着行李独自启程。火车渐行渐远,母亲的眼泪一滴滴流了出来。

这次远行,开启了邹碧华人生的华丽乐章。

庭前,独角兽

“在淡淡的秋季/我多想穿过/枯死的篱墙,走向你/在那迷朦的湖边/悄悄低语/唱起儿歌/小心地把雨丝躲避

“——生活中只有感觉/生活中只有教义/当我们得到了生活/生命便悄悄飞离/像一群被打湿的小鸽子/在雾中/失去踪迹……

“哦,在淡淡的秋季/我没有走向你/没有唱,没有低语/我沿着篱墙/向失色的世界走去/为明天的歌/能飘在晴空里”

这首《在淡淡的秋季》是邹碧华最喜欢的顾城作品。

生命的礼物常常突如其来。邹碧华喜欢北大,北大不仅给了他法律学识,也给了他几百万册书籍的图书馆,给了他独自陶醉观看电影的小单间。自由自在地驰骋于文学、艺术、法学中,他流连忘返。《情约今生》《美国往事》《秋日传奇》《宾虚》《罗马假日》《穆斯林的葬礼》……他一部接一部地看,一股神奇的力量呼唤出了内心深处的天赋。同时,班里成绩排名前八的他,爱上了班里排名前三的一位上海女生。

1988年,收获爱情的邹碧华放弃在北京已经落实的工作,和女友一起到上海发展。21岁的他住在纺织大学学生公寓里,一家家单位敲门,投递了60多份简历。最后,一家上海知名企业和上海高院同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考虑到专业对口,邹碧华选择了上海高院。“当时的年代常常要考虑很多因素,当法院有人问他‘在上海有什么亲戚时’,他随口回答‘有,我舅舅’。”邹俊华在多年后提起此事时忍俊不禁,其实那个所谓的“舅舅”就是邹碧华后来的岳父。

进入上海高院后,邹碧华被安排到虹口法院见习。那段日子里,他对美术痴迷不已,每天作画,速写本用了一本又一本。

“他画得不错,对设计对美很有感觉。”邹俊华说。

但时间无法在绘画和法律间平行展开,痛苦的抉择出现在了邹碧华面前。

结束画画吧。邹碧华考虑了很久,最后将所有的画作收了起来,从此潜心研究法律。“我要做中国最好的法官!”

回归法律之后,他虚心学习带教师傅的审判经验,甚至学会了一口地道的上海话。1993年,他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他以总分、专业及外语均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年,他回到上海高院开始从事民商事审判;2000年,根据组织安排,他前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对美国联邦法院内部机构设置及法官助理制度进行专题研究,其间还短期前往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

浑厚的文学修养和感染力极强的演讲天赋,让邹碧华脱颖而出。

“他英语非常好,曾经在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参观时用英语发表了一段演讲,人们听完后起身鼓掌。”王利军记忆犹新。

“有一次他上午去云峰剧场讲课,中午12点半我去接他,车停在外面,不见有人走出来。于是我走进去一看,偌大的舞台上他刚结束讲课,他说‘感谢大家放弃休息来听我讲课’,话刚说完,全场的人都站起来鼓掌,鼓了很久。”李师傅说。

毫无疑问,凡是听过邹碧华演讲的人,或者听过他授课的人,都会被他渊博的学识、深刻的人文内涵所吸引。与此同时,不同部门的历练也不断提高着邹碧华的能力。

2001年6月,邹碧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后担任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他先后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在这重要的五年中,他不负众望,先后处理或参与处理了社保基金追索案、房屋维修基金案等一系列大要案。尤其在上海社保基金追索38亿元陷入僵局时,他提出了“先予执行”的破解方案,作出了贡献。2008年,邹碧华因参与社保基金专案被上海市委嘉奖。

同时,邹碧华还投入到法律专业水平的积累中去。他参与了物权法立法讨论,多次前往最高人民法院参与合同法、公司法等重大司法解释的起草,多次承担最高法院全国重点调研课题,获得全国法院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特别奖,十多次获得全国或市级调研奖项。

“他真的非常勤奋,到了书店就买书,经常一摞一摞地买。看书奇快,记忆力惊人。”王利军记得,有一次大家相约看世界杯,晚上熬着等比赛时,邹碧华对他说“走,带你去个好地方”。

王利军跟着去了。走到建国西路上的卢湾电大,邹碧华侧身拐进了一家不起眼的门店——原来,他说的“好地方”就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席殊书屋!“他一进去就看书,不停地买书,到最后我变成和他一起拎书回家的了!”

持之以恒地钻研给邹碧华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外,他一口气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

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本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有的人索性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著名法律人刘桂明在《做法官当如邹碧华》一文中这样写:“我首先关注他,是因为半年前开始在律师界广为传颂的一篇题为《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的文章,我自信,一名能够关注并理解律师的法官,一定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官员。……尤其是他出版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曾被赵旭东教授断言‘可被视为对法官裁判方法进行研究的第三种进路——实证的方法’。我判断,一名能够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官员,一定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官员。”

2004年,邹碧华被聘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9年被最高法院评为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2011年被聘为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被华东政法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

做人,当如邹碧华

2008年,邹碧华接到通知,组织上任命他为上海长宁区法院院长。

从一个精通业务的审判专家,转而做一个300多人基层单位的管理者,邹碧华感到了空前压力。上任之前他对长宁法院进行了摸底调研:干警心态不够振奋,信访案件居高不下,执行投诉信让人夜不能寐。于是,他开始自学管理学。

何勇,长宁法院的一位老科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已进入法院工作16年,党龄39年。

邹碧华到长宁法院报到的第二天,便带着中层干部前往每个庭室慰问。埋在信件、报纸堆里的何勇怎么也没想到,新领导也来到了自己所在的不起眼的收发室。

“何老师!”邹碧华进门叫了一声。

何勇的心头一热,这么多年在法院,因为无法解决级别的晋升,像他这批社会招干进来的老科员早已做好了“科员做到退休”的准备。“我们一直感觉到‘低人一等’,没想到邹院长来看我,还叫我老师!”

2009年12月,邹碧华让何勇对收发室一年的工作量进行数据统计。

一个月后,在新春茶话会上,何勇坐在会场里。突然,他听到台上的院长在提自己的名字——

“在恭贺新禧的同时,我们除了要感谢一线法官、*员的共同努力,不要忘记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作人员。像何勇老师,他这一年发放报纸7万份,发放杂志4422本,与法警交换文件3800份,收寄各类信件35600封,处理退信4000封,接待业务庭邮件查询、复印清单2300人次,纠正信件差错近200封,节约邮费760元。让我们大家一起为何勇老师鼓掌!”

掌声雷鸣。

何勇站起身,深深鞠躬。这位在自卫反击战中担任过连队指导员、看过无数战友牺牲、经历过无数子弹从头顶擦过、三次大难不死的老兵,在那一刻泪流满面!

2010年1月27日,何勇57岁生日。政治部主任来到收发室,送给何勇一张生日贺卡,并正式通知他,党组已决定晋升他为副科。何勇第二次流泪了!“后来一位院办的同事悄悄告诉我,邹院长为了我的事深夜跑到政法委,等了*足足一个半小时,他对*说‘这些老科员看不到任何希望但仍然默默无闻地做事,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何勇级别的解决,也使得这一批老科员的晋升问题迎刃而解。

其实,不仅是何勇,很多“老人”都非常感念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执行局担任“小总机”的工作人员吴理凤,是执行法官离不开的“全能秘书”。原先在街道工作的她,来到长宁法院负责接听执行总机。有一次她挂完电话,惊奇地发现院长出现在她面前。“吴老师,您接待当事人非常好,比我们有些法官都到位!”邹碧华发自肺腑的称赞,让吴理凤很受鼓舞。

“有一次他过来看我,正好看到桌子上的工资单,一千多块钱。他看了以后说,吴老师,我对不住你,这钱太少了!”吴理凤当时就感动了,“这个院长人真好,实在太好了!”

同样的人文关怀也发生在食堂的一位合同工阿姨身上。一次,由于食堂地板上有水渍,阿姨不小心摔倒在地,正在食堂吃饭的邹碧华立刻过去扶起她,当看到阿姨脸色难看时,他立即安排司机将阿姨送往医院。

“那个阿姨后来告诉我,她在车上哭了,没想到有这么好的院长!”何勇很感慨。

“大哥很会关心人。我念中专时,有一次衣服被人偷了,大哥从父母那里听说了,便从北京寄了200元给我。汇款单附言是:俊俊,我寄了200元零花钱给你,以后还会寄。他那是安慰我呢。”邹俊华很了解自己的兄长。

帅圣极也记得,1987年他从师专毕业,前往北京大学找邹碧华玩。“住了5天后,我口袋里只剩下十多元,回去的火车票都买不起了,他也没钱了。”第二天,邹碧华居然拿出钱给帅圣极去买火车票。“我以为他是向同学借的,没想到他在宿舍楼门口贴了广告,把他的那辆自行车给卖了!”

“其实他对浪费深恶痛绝。”曾经参加过长宁法院新楼建设工程的设计师老余永远记得那些天天讨论加班的深夜。“无论在场有多少人,邹院长每次都会把盒饭里的饭菜全都吃完,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他那样!”

从优秀,走向卓越

“艰难的任务能够锻炼我们的意志,

新的工作能够扩张我们的才能,

跟同事合作能够培养我们的人格,

跟其他人交流能够训练我们的品性。”

这是邹碧华在讲课中经常说到的话。很少有人对邹碧华不“怕”,因为他在工作上的严格是出了名的,“我狠得下心批评人。”邹碧华自己说。

在长宁法院的4年里,邹碧华如同一个组织机构中的灵魂人物,“知行合一贵在实践”“心中要有一盏灯”“没有思想就是行尸走肉”,这些价值观一点点影响着周围的干警,最后化成了一家法院的精神和文化。

“他每天很早到法院,中午不睡觉,晚上很晚走,到北京出差时也随身带书。时间对他而言不是一天一天,而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计算。有时候凌晨一点,他还会发信息给我,他常常还在自己的‘庭前独角兽’博客里发博文。”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回忆。

在一次建设大楼讨论现场,曾俊怡向邹碧华抱怨考勤卡的改革很难推动:“这个需要后勤管理能力的支撑,院里还有观念冲突,考勤卡制度没必要推进。”

邹碧华立即厉声说道:“你是要容忍残缺,还是继续前行?!”

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长宁法院副院长胡国均身上。“他一直强调‘急事急清,日事日清’。有一次他要求信访办同志加快工作节奏,我说‘工作要慢一些,下面同志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一下子急了,第一次对我红脸了,‘慢能把事情做成吗?你作为分管领导也有慢的意思,下面同志还怎么推’。”

但奇怪的是,无论是曾俊怡还是胡国均,那些被邹碧华“骂”过的人,最后都更钦佩他的为人。

“因为他说你的时候是在说事,他骂你是恨铁不成钢,说到底,他就是个做事的人!”长宁法院信访办原主任滕道荣十分欣赏邹碧华的人格魅力。在担任信访办主任的日子里,每年新年,她都跟着邹碧华一起去信访户家慰问,连轴转的辛苦让她的心脏严重早搏。

“是很辛苦,但我内心觉得值得,这个领导认可我,我很感恩。像他这样的人,这样的智慧、这样传递的能量,你只要学到一二,就足够自己用了。”

在邹碧华担任院长的4年里,长宁法院信访投诉率连续4年以超过30%的比例递减。邹碧华亲自主导开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让所有的来信来访从纸质化变成网络化。每天,他在电脑里批示信件,然后分配到各分管副院长,然后再下达到具体的业务部门,信息的可视化避免了以往信访件泥牛入海的情况。

针对执行管理薄弱的问题,邹碧华改革了执行流程机制,将执行分成接待、查控、研判、强制四个环节,改变了以往的“一人一案”管理模式。这种专业化、集约化的优势,在案件增加而人员未增的情况下,使得长宁法院执行绩效跃居全市法院前列,执行投诉率比改革前下降了76%,执行流程的改革也入选了“2010年全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

“他付出了很多心血,刚来的时候就调阅了100件执行中止案件,500封投诉信。一沓一沓的执行卷宗堆在他办公室,他每天都看。”胡国均很感叹邹碧华的韧性。

“他做的不是简单的创新,我觉得更像是种革命。”曾俊怡对邹碧华在长宁法院创立的可视化革新如数家珍:“开发管理台账信息系统,重点解决中层干部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和执行力的问题。建立非审判岗位绩效考核信息化系统,设置关键指标及权重,弥补非审判工作领域的管理空白。建立信访投诉内部听证和‘三见面’廉政管理机制。推进晋级晋职科学化,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舞台。”

2012年,时任上海市委*俞正声、时任上海市长韩正及两任市委政法委*吴志明、丁薛祥都先后视察长宁法院,对法院的工作高度肯定。

在长宁法院院长办公室工作的陆伟,尊称邹碧华为“精神导师”。这位年轻的华政民商法本科毕业生,在英国获得国际商法硕士学位,后进入长宁法院,并在邹碧华的鼓励下攻读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理想和信念会带来无穷的力量。”邹碧华常常说。在很多年轻人眼里,邹碧华就是一个“布道者”。长宁法院刑庭副庭长周宜俊、民四庭副庭长章晓琴、行政庭庭长唐杰英、民二庭庭长刘亚玲、少年庭副庭长钱晓峰……无一不对邹碧华学识的渊博和对理想的执着而佩服。

“最简单的,他每天早上进院,车子经过考勤的地方,他就下车照卡,坚持知行合一。”陆伟很怀念邹碧华,“他基本每天晚上9点才回家,下楼的时候还会回望一下法院大楼,看看哪个窗口亮着灯,有时候看见年轻人、加班的,都会关心地问两句。”陆伟说。

“他是一个永动机,是我们法院的心脏。”曾俊怡说。

夜晚,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回到家的邹碧华继续在书房静思,设计领导力课程的PPT,研读王阳明、曾国藩、德鲁克的著作。他最喜欢那句话:“有人说,时间在流逝。错了!不是时间在流逝,是我们自己在流逝!”

Youcanliveyourdream

(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2012年11月,邹碧华被任命为上海高院副院长。

与其他人的喜悦不同,这次调动带给邹碧华的,是对长宁法院深深的不舍。整整三天,他坐在办公室里,沉默不语。

“把自己的生命热情注入到了一个事物中,然后这个事物突然有一天会离你而去,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所在乎的一切都最终会无法挽留。”邹碧华曾对他的一个朋友这样说,“那三天,几乎是一场接近生死的感悟,也促成了我的顿悟。”

三天以后,顿悟的邹碧华走了出来,依旧阳光。

成为上海高院副院长的他,在他自己撰写的《从专业思维、管理思维到领导思维——我的成长历程》一文中这样写:“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7月12日,上海市委召开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试点部署会,正式拉开上海司法改革的序幕。

在此之前,上海高院成立了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增设司法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与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邹碧华任司改办主任兼试点办公室主任。

无数个“5 2”“白 黑”,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面常常灯火通明。《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

“这日子真不是人过的。”2014年4月,经遴选来到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陆伟觉得自己就像电影《兵临城下》中的那个瓦西里,刚下了火车,就有人塞给他一把枪,然后冲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役。“从4月到7月,每天加班,一直到7月31日召开全市司改动员大会。我记得那天下午5点半我第一次准时下班,我在微信里写‘庆祝本月第一次准点下班回家’。”

司改办的李则立也深深感受到改革的压力。在一次跟随邹碧华赴京汇报期间,大家在午餐时感叹司改之难,邹碧华不无幽默地说:“在座各位的智商加起来都要爆表了,不要怕!”李则立很赞赏邹碧华的斗志:“他应该比我们都累,但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8月,司改的工作节奏依然忙碌。“他有时一天会接待7拨人。有一次他让我打电话给司机李师傅,让李师傅直接去他前一个开会地点接他,然后他在车后排休息,赶往下一站。”陆伟感叹。

“他累了就在后座拿个靠垫睡一下,星期天从来不休息,有一次我在高院等他下班,一直到凌晨3点他才从办公室出来。”李师傅最了解邹碧华为人,虽然跟着这样的院长着实累人,但李师傅愿意。“他心地善良,看到乞丐都会拿零钱给他们。”

12月9日中午,司改办开会。同事们发现,邹碧华的头上沁出了一些微汗。“他身体一直很好,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们都以为出汗是空调太热的原因。”陆伟难过地说。

12月9日下午,邹碧华接待陕西高院一行,向来沪的同行介绍上海司改理念、现实困难。他把自己亲自制作的PPT演示给法院同行看,同时,面对对方随时提出的问题,他一一解答。“我们没有保留,司改需要共识,需要全国上下一起推动。”

12月10日9时,邹碧华前往市委政法委参加专题会议。

13时50分,邹碧华前往徐汇法院途中,胸口开始剧烈疼痛起来。

14时58分,陆伟发微信给邹碧华:“邹院长,司法改革舆情摘编弄好了,您在的话我给您送过来。”没有回音,陆伟以为邹碧华很忙。

15时,司改办副主任张新将陆伟叫到办公室,两人赶往瑞金医院。

15时30分,陆伟在急救室看到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邹碧华。——“我们要的不是歌功颂德,我们是为了让大家思考,不要让我们的改革走弯路。”前一天邹碧华指导他如何做舆情摘编的声音还在陆伟耳边,陆伟的眼泪夺眶而出。

17时20分,天空下雨,邹碧华去世。

家人、朋友、前辈、同事、同行、老师、学生,认识的、不认识的,随着这一噩耗在微信圈的传出,整个法律圈震惊,人们在流泪。无数的悼念、悼文、视频、文章开始出现在各家媒体,邹碧华以他学者型法官的才华、公正不阿的性格、善良纯朴的品行以及对法律同行的尊重,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曾记得,就在邹碧华离世两周前,他参加了全国律协民委会和知识产权委员会双年会。邹碧华在主题演讲时说了一句话:“法官与律师的相互尊重是良性互动关系的一个起点,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代表着法治的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代表着社会的公正程度。”此言一出,现场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邹碧华走了,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怎么办?

12月12日,一位年轻的法律人在微信里写:“如果选择哪一种态度,我想继承是最好的纪念,改革路上邹院长播下的种子,在合适的时候会生根发芽,也许长成参天大树!”

12月13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传出消息,该院将设立“邹碧华奖学金”,以纪念他在司法工作上的突出成就。

碧华,如果你听得见,这应该是你建构法治社会理想的其中一梦吧。

碧华笑了。

2014年12月9日,去世前一天,邹碧华在手机里看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演讲视频《梦想》,片中的每一句话恰如他心:

“……你可以让你的父母骄傲,

让你的学校骄傲,

你可以感动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会因为有你而不同。

在被人拒绝了或说不时,

即使自己的心态使你停下脚步,

一次又一次的迷失没了动力,

还是要每天反复地想着自己的梦想,

然后对自己说游戏还没结束,直到我胜利,

Youcanliveyourdream(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记者手记】

谁的生命可以不受时间限制?

怀着悲痛的心情,我开始了关于邹碧华的采访。

每次采访人物,我都是先找采访对象聊,但这一次,我却听不到他任何一句话。我所有的,只是他生前留下的一些痕迹,而每一丝痕迹的寻访,都会遇见眼泪,遇见悲伤。

有太多的人不愿他的离去,一提到12月10日,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会片刻地颤抖,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我是第一次为一个男人掉眼泪。”他的好哥们儿说。

“直到现在,我都不相信他走了。”他的学生说。

“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还那么年轻。”他的同行说。

在采访司机李师傅时,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李师傅说:“我给他开了6年车,实际上是开了12年车,他是一年当作两年用。”

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豁然明白了一件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事事物物以时间为依据,反而将时间本身疏忽了,但邹碧华没有。

什么是时间?

这个世界上本无时间,时间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衡量标准。如果一个人可以拉伸时间的厚度,那么即使时间的长度看上去很短,实际上他的人生依然没有缺憾。邹碧华只有47岁,但他实际已经活了94岁,他分分秒秒地活在当下、活在理想、活在信念中,活得无愧无悔、潇洒自然。

“没有思想等于行尸走肉。”邹碧华常常说。有着坚定的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才是人生,不然,活着也已经死了。

采访到最后,我的悲伤渐渐升腾出一股力量。我们所有的人都清晰地记着他,所有的人都在回忆里寻找到他的力量,那么,他怎么会走呢,他活着的意义根本不受时间的限制了。

邹碧华是认真的,邹碧华也是调皮的。他以他的方式又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他的完美、他的理想激发了每个人心底最真的情感,让我们记住他,让我们在血液里寻找他,让我们与他一起走下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