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才播了两集的综艺,凭什么拿下9.0

这部才播了两集的综艺,凭什么拿下9.0

首页角色扮演牧野九州录更新时间:2024-04-14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开场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心目中的“综艺”是什么?

是小鲜肉唱跳rap、出道最强跑调reader?

是讲冷笑话、耍言情剧、导师一开心S卡B卡满天飞?

还是一众喜剧演员台上抱头痛哭?

国内部分主创团队的*操作,真的是看麻了一群观众。

好在我们还有热爱高强度整活儿的央妈,以及它的开年栏目:

典籍里的中国

后简称《典籍》

其实,说《典籍》是“综艺”多少有点降栏目的格调。

按照央视介绍,《典籍》应该叫做“大型文化类节目”。

而就这么一部讲文化的栏目,能在遍地选修的综艺海里独树一帜。

特别是x瓣评分高达9.0。

别问,问就是太上头了!!!

而它能够成功的第一点,毫无疑问是超精良的制作。

先看已经出场的演员名单:

倪大红、吴樾、李光洁、李小川……对了,还得加上撒贝宁。

一票老炮儿同台飙戏,看得人浑身鸡皮疙瘩。

舞美声光电,特别是那条代表“时空隧道”的甬道堪称神来之笔。

最后,加上电影级别的运镜和走台。

抛开文化,只当成话剧来看都香透了。

建议喜欢用撕x糊弄观众的某巨人“导演”多学着点。

当然,央视扯这么大一摊肯定不止为了炫技。

除了硬件到位,在“软件”配置上央视同样下足了心思。

作为节目主体的话剧部分。

以“未来读书人”撒贝宁的第一视角做切入。

通过一次次的穿越,来讲述每一部典籍的故事。

一部典籍对应一个历史人物。

一个典故对应一段历史故事。

用穿越营造沉浸的讲述,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海尔兄弟》和《千千问》。

这么做,很容易就会把观众带进“戏里”去接收故事里的信息。

同时也能带动起观众们的情感和共情,

毕竟,它要介绍的典籍往往大名鼎鼎,又往往无人问津。

比如已经播出的两集,分别介绍了《尚书》和《天工开物》。

虽然中学历史课本里都讲过,但真读过、读懂的人不会太多。

所以,撒贝宁两次讲“后人都在读”的时候。

啃不动两本书的我只能羞愧的低下头。

害,又给中国文化传承拖后腿了~

在故事展开之后。

第一集是“ 尚书”回目。

作为本集讲述的典籍,《尚书》共分4卷58篇(一说59篇)。

其不仅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参考读本。

也是“中国”一词的由来。

话剧以“伏生护书”作为线索推进。

伏生一家为守护《尚书》孤本,不惜以命相拼。

这种“执念”,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所以,紧接着开始推进到“大禹划九州”和“牧野誓师”。

两个气势磅礴的故事最终浓缩成两个简单的道理:

“九州即中华”和“民心即中华”。

最终引出“《尚书》即中华”。

结合开篇诵读的片段,《尚书》记载的文字,就是中华文化流传千年的智慧和根基。

为保5000载中华文化根脉,我等华夏儿女义不容辞。

而这种血脉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却延绵不绝的内核。

而对比立意宏大的第一集,第二集《天工开物》则更加具象。

这里岔开个话题哈。

我在刷资料的时候很偶然看到了一个评论。

大致意思是“为什么开篇讲《尚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之类不能讲吗?”

我个人倒是觉得栏目组的排片还挺有深意的。

第一集用《尚书》讲中华缘起,正好带出节目开端。

而第二集的《天工开物》则完全可以理解为“民以食为天”。

如话剧里引用原著的那句“贵五谷而贱金玉”。

吃饱饭对那个时代的民生建设,乃至对民族国家,都太重要了。

为了展现这种追求,栏目对《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做了一些符号化处理。

准备的三大套装束里,两套都是农民形象。

由此深化宋应星一生都在努力实现的“天下富足、禾下乘凉”梦想。

进而展现他为传播改良生产技术鞠躬尽瘁的一生。

就叙事而言,《天工开物》这部话剧要比《尚书》平一些。

可正因为“平”,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对宋应星的细节刻画。

比如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宋家兄弟和好友涂绍煃从科举走到著书的过程。

那句“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完美展现以三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风骨。

可谓大气磅礴。

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当再次踏上时空隧道穿越到现代时。

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同样拥有“禾下乘凉梦”的老人相遇。

横跨300年的握手,把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我想,这不仅是对新中国发展的展现。

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对先人志向的继承和交代。

那种震撼。

真的是泪目。

除了可以称之为“惊艳”的话剧部分。

有个常常被忽略或者被部分人称为“多余”的地方,也值得说一说。

这就是专家讲解和公演准备环节。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种操作有“水时长”的嫌疑。

但别忘了,《典籍》的立意在于“传统文化传播”。

特别是针对像我这样可能听过书名却不一定看过看懂的小白。

像人物生平、典故出处这些比较琐碎又关键的内容。

塞进话剧结构会拖沓,放着不讲又可能让观众看了一头雾水。

这些影响话剧观感的“杂活儿”,交给专家和幕后花絮,就再合适不过了。

总体来说,这个节目的质量还是比较上乘的。

不管是单纯当话剧,还是结合专家讲解当文化获取入口。

《典籍》至少在已经放出的这两集,都完全可以胜任和拔高。

随着情节的展开,更多的经典会通过《典籍》进入大众视野。

据说《典籍》后面要稳定周更。

那可以预见,每周的热搜top估计就没什么悬念了。

最近我也看到很多人对于典籍会不会“高开低走”的疑虑。

就我个人看来,未来随着不断细化的典籍讲解铺开。

可能会因为选题或者表现形式在热度和讨论度上有波动。

不过,这毕竟《典籍》被央妈作为开年王牌节目。

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有一些细节考究或者表现上的争议。

比如最近炒上热搜的“宋应星辫子”问题

能够指出瑕疵,这无可厚非。

但瑕不掩瑜,我们也不能否认,《典籍》在它的封神之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当然,对于那些死咬着个别细节不放带节奏的“懂哥”们嘛……

过于偏激的话我肯定是不会说的

但下面这张图我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分享给大家。

嗯,就奇文共欣赏咯

至于其他的嘛……

反正央视也正式宣布了周更,慢慢往下看就好了。

那么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我的讲解,或者还想看更多经典综艺评述,请疯狂点赞评论。

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