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 15:32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何悦 通讯员 顾宇昂
改革开放是一把决定中国命运的钥匙,开启了迅猛发展的新篇章,激发出亿万中国人的发展活力,激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从荒凉的溪滩到房产林立、环境优渥的现代化住宅生活区,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村强民富的大美家园,从追求温饱到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革的春风吹过江南街道的大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的村容村貌不断翻新,带来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今日,让我们从江南人的口中,听听改革开放为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貌不惊人到令人惊羡 ● 园周村由弱到强的破茧化蝶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园周村的变化——由穷到富,由弱到强。”园周村党支部*周双政说。
宋元交替之季,战乱频繁,园周村先祖为了寻找新的发祥之地,沿着小安溪北上,而后越过丽水、缙云交界的瓯江水系和钱塘水系的分水岭,经新建溪,沿南源溪顺水而下,到达永康邑石城山麓。在元初定居英山岭下,发族形成大园、下潘(后改名为山后周)。农业合作化时期,大园、山后周为一个行政村。改革开放后,大园、山后周于1983年改称园周村。
“以前的园周村就是一个真正的落后农村,真的是什么差的形容词都可以用上。村弱民穷,经济落后,连正经路都没有,村容村貌落后,生态环境也很恶劣。”周双政回忆,很久以前村里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环境阴暗潮湿,乱堆乱放严重。同时,因为生活所需,环境意识淡薄,山上的树都被砍光,远远不是现在树木茂密、郁郁葱葱的样子。
一直以来,园周村都不是一个富裕的村。1960年,原本定居英山岭下的周氏几个村就因为口粮特困,发生病饿流荒,居岭下的周来法迁大园(现在的园周村)居住,岭下祖宅不复存在。
从连温饱都难以得到保障,到现在集体资产10多亿元,人均年收入3.5万元,村民家庭资产户均500万元,从貌不惊人的落后农村到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田园野趣、园林雅韵、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交汇融合,“绿树成荫、碧水环流、鸟语花香、百姓安怡”的“两富”新农村,村民幸福指数成倍增长,园周村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借力上升的农村典范。
“2001年,是园周村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周双政介绍,这年,园周村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整合山水资源,挖掘民俗遗风,创特色旅游村”,实现富民强村的发展目标。
园周村原貌
新建的长城
林立的洋房
改造后的老祠堂
园周村新貌
“2002年5月,园周村被确定为永康市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6年,成功出让西弄坑22亩土地,首获5100万元建设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周双政说,2006年,园周村开始启动第一期农房改造工程,共拆除了危旧房93户,共计1万多平方米,随后,在2010年4月和2012年5月启动第二期和第三期农房改造工程,三期总共拆除危旧房218户,拆除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现在的园周村,道路平整宽敞,一排排小洋房有序排列,美观大气,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新农村气象。
紧接着,园周村开始打造以映湖水系为主的生态景观公园,本着人水相亲的理念,投入3000多万元建造“沿江景观带”和开发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自然涌泉”景点;新建2.6公里长的仿古石板森林游步道,从鸟坑通往南都禅寺,沿途设有休闲茶座、生态公厕等配套设施,延伸旅游景观,丰富游客体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和品位,利用本土历史名人明代监察御史周琦和黄帝石城山铸鼎历史典故,着力打造“御史清廉文化”和“传统五金文化”。
除此之外,玉带桥、九曲桥、湖心岛、金蟾岩、待月亭、长廊赏鱼、盆景园、山顶长城……现在的园周村,从入村开始,目光所及处处是景,俨然已经成为本地一个人气爆棚的旅游景区,日平均游客量达2000人次,真正实现让村民在家门口“鼓了腰包”的目标。去年年底,园周村顺利通过AAA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价,今年开工建设的省级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永康市游客集散中心水莲园周分中心工程也接近尾声,宏伟的古建筑巍然立于村口,既是景观,又丰富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园周村一般,西边的永祥片也一样改头换面。依托于本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离城市不远的地理优势,近年来永祥片里的许多村也打好旅游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寻求农村经济增长点。“永祥竹笋”和“永祥杨梅”伴随着多年的节日端稳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农房改造与环境整治把多年前在人们眼里落后、贫穷的区域转变成洋房林立、干净整洁的美丽新农村。
除此之外,江南山水新城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这个以保持自然、保持生态的理念,功能定位清晰,包含市级大型公建、市民生活服务功能、企业创新功能、金融服务平台等为一体的新城,将真正意义上提升永康的城市品位,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从地里刨食到“天降馅饼” ● 看看下园朱老有所依的幸福生活
“现在我们村里的老人过得可轻松了,这些年来很多人年年都出去旅游,上海、北京、重庆……看过祖国的繁华都市,看过祖国的大山大河,坐过高铁,坐过飞机,坐过轮船。在天安门广场上合影的时候,大家都想不到,像我们这样的农民也能有朝一日站在首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真的是意想不到。”下园朱经济合作社老年协会会长朱适安说起村里的福利,滔滔不绝。
下园朱村民出游照
“现在55岁以上的人,每个月有500元的养老金发放。过年的时候,干部都会去6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拜年,一开始就买些粮油饮料,现在都是包个红包,按年龄赠予1000元到3000元不等。”朱适安说,再加上年终分红,村里的老人完全是吃穿不愁,生活无忧。
老有所养,是所有人对生活最殷切的希望,在年轻时可以为了梦想奋勇拼搏,但在年迈的时候,总是希望慢下来,有着富余的钱财,能去旅游,能有闲情逸致去培养一个爱好,能够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
很幸运的是,下园朱经济合作社的人们现在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下园朱经济合作社坐落在永康江南畔,村民原以朱、徐两姓聚居,后郞筻自然村李姓迁移并入。在原来古村落这片土地上生长着大片的松木树林,村里还有若干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樟树,村西有巨大的枫树环绕,村南是松软的沙质土地。
“以前这里就是普通的农村,村民靠耕作卖菜为生。”朱适安回忆,那时候的村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节俭,村里的花生、甘蔗、萝卜、青菜、丝瓜等农作物在永城小有名气。“都是地里刨食,传统的种植业只能维持温饱,追求再多就不可能了。”朱适安说。
改革开放以来,村领导班子集思广益,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带头搞活经济。1998年,下园朱创办农贸综合市场,创办之初,仅有两三千平方米的简易钢棚,是个名声不显的“马路市场”。“前几年的时候经营情况不好,有钱分都很好了。”朱适安说。水果市场、服装市场等长期市场入驻后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越来越多的商品在这里集聚,说到农贸市场,全永康都知道说的就是下园朱农贸市场。遇上赶集的日子,这里都是摩肩接踵的人群,有拎个篮子就来“摆摊”的人,有看着商品种类丰富特意过来赶集的人,更有习惯性来“逛街”的人。
经过多年投资建设,科学管理,下园朱农贸综合市场不断向外扩张,形成现在拥有水果市场、服装市场、花鸟市场、干货市场、餐饮和电影院等融为一体的多元综合性格局,收入从一开始的四五十万元到现在将近四千多万元。今年,每位村民预计可以分红近四万元。
“现在老人生活都不愁了,早上出来散步,晚上过来跳舞,可以明显看到精神文明上的转变。改革开放繁荣了我们的市场经济,也繁荣了我们的生活。”朱适安说。
江南街道一直是重点工程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金台铁路、金丽温高速、高铁南站,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新中医院,打造成“城市后花园”的南溪湾湿地公园……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江南街道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给百姓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黄泥老屋到精致洋房 ● 溪心经济合作社上演人居环境大巨变
21日,溪心经济合作社社长徐宇航与社里的干部都在溪心菜场的建设现场忙碌着。“马上就要开张了,上面是华联超市,下面是现代化菜场,全部都按照高标准建设,智能化管理,打造一个高档综合体。”徐宇航说。
溪心这一块,在全永康都小有名气,为什么?因为它在当年引领了本地建房潮流的新式民居。
彼时的永康,在城区,大多是方方正正的楼房,空间利用是足了,但在观感上却欠了些美感,而自成一体的精致别墅在价格上又有着高门槛。在农村,大多还是黄泥老屋,个别有钱人建了砖石结构的新房,也都是一水儿的长方形——以前的溪心经济合作社的6个自然村也是如此,在大片的溪滩上零散地分布着,路是狭窄泥泞的黄泥路,买了小车都只能停在村外,屋也是低矮简陋的老屋。“那时候路不好啊,每年都要修,每年光是铺石子修路就要花上不少钱,房子也成了危旧房了,周边都是农田,村民都靠种植或者外出打工维生。”几十年的老会计徐振高说。
2001年,利用政府征地的契机,溪心经济合作社轰轰烈烈地开始拆迁工作,为全市的发展腾出空间,也因此开始走上环境大巨变之路。
要安置就要给村民安置好,在安置房这个项目里,溪心有着自己的“野心”。“在规划的时候,我们领导班子就去了上海、杭州等地实地调研考察那些有名气的美丽新农村的住房,看他们的设计款式。”徐宇航说,2003年到2008年,溪心经济合作社开始进行11.9万平方米的道路硬化,将6个自然村整合成山龙小区、溪心北区、溪心南区三个区域分批安置。
安置区内皆是靓丽的小洋房,破而后立的环境远比以前到处藏污纳垢来得清爽干净,房子是不高不低的多层结构,一楼还圈个小院子,有闲情的主人还会在里面种满绿植,溢出栏杆围墙外的绿叶为房子增添了不少生机——现在来说被称为“排屋”的这片建筑群,在当年也是让不少人眼热的“小别墅”,引来不少村前来学习,回去就建了一样模式的排屋,带动起农房改造的新潮流。
“以后还要给这些区块砌上围墙,引入物业进行封闭式管理,为住户做好治安工作,让这里真正成为现代化生活小区。”徐宇航说。现在溪心经济合作社建有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江南华府,楼上是用于贩卖的商品房,楼下店面由社里出租收取租金,2017年开始建设的溪心菜场也即将开业,盈利可观,新的综合楼也在计划之中,建成后可以在承担办公楼功能的同时还有空间用于出租……溪心经济合作社正在一步步踏实前进,利用原有的土地资源增加集体收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而努力。
整合后腾出的空间,直接带动了城南房地产的发展,宽敞笔直的水泥路越修越远,搭配着精心妆点的沿街绿化,开发商发觉了商机涌入,住宅小区争先恐后地冒头,现代化的气象逐渐凸显,新城正在蓬勃崛起。
人居环境的变化是城市变迁最好的见证。人们对人居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变革之路上发生的最典型的变化,是改革开放成果最好的代言。
●从票据中转站到多功能服务平台 ● 党建引领金胜社区居委会基层民主前行
改革开放40年,金胜社区从“无”到“有”,小小的居委会里可以看到基层民主的前行,可以看到新时代下城市管理观念的转变,可以看到围绕“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断探索。
“那个时候哪有这么多居委会啊,这边就9个大队9个居委会。”今年60多岁的胡宏远如今住在安居苑小区,回忆起几十年前居委会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与现在的居委会一对比,十分唏嘘。
“以前的居委会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办公室就是自家简单的民房。居委会里面就两三个工作人员,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他们没工资、没编制,就像义工一样。他们的工作也很简单,居委会就是管居民的,而那时候居民不多,不会有很多事,居委会就成了上传下达的中转站,市里要给居民发粮票啊、油票啊、布票啊之类的东西的时候,让他们可以来居委会领。”胡宏远说,那时候现在金胜社区所在的一些村社还属于云山公社。
现在,金胜社区居委会兼党员服务中心所在的一站式多功能服务厅里宽敞明亮,各个服务窗口的标牌一字排开,能办理什么业务清晰可见,让人想不到这里原来只是块荒地。
那时候,还未有金胜社区。在现在金胜社区的范围内大多都是荒凉的溪滩和简陋的厂房,地都是黄泥地,路都是“晴天有灰、雨天带泥”又坑坑洼洼的“机耕路”,没有现在成片成片的现代化小区,完全是一个灰扑扑的“乡下”地带。
“以前去溪心路只有一条小路,从我家门口过,这一片有很多桑树,还有在黄泥地上的简易厂房。现在在路口那里还特意保留着原来田畈中央的一片樟树林。”在这里,田畈中央自然村村民陈爱华亲眼见证了金胜社区的成立和扩张。
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曾经被珍惜着的粮票、布票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居委会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2003年,金胜社区成立,正式招聘居委会人员。“那时候也没有这么好的办公场所,我记得有段时间居委会就租在望春园林的一个车库里。”金胜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主任姚勇介绍。就在那段时间,从安居苑开始,金水湾、龙域天城、锦绣江南、丽州一品、久居新城、高川花苑——一个个现代化住宅小区、排屋拔地而起,城市边缘不断扩张。
而正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入住,居委会的担子一下就重了,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完善,居委会的工作也越来越多。“那时候这边的房子都在装修,我们的工作人员整天忙着去调解各种矛盾,处理各种问题,比如装修后的建筑垃圾堆放、户主之间的摩擦等。”姚勇说,同时,卫生计生工作也在职能范围之内,在过去的多年创国卫工作中,金胜社区的工作人员们也日日夜夜奔波在环境整治一线,让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提升。淳朴的人民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歌颂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会说朴实的一句“现在环境变好了”“现在各种活动都很多”,但是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可以看到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现在,金胜社区管辖面积约3.2平方公里,户籍居民9558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社区党总支狠抓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以“党建 服务平台”模式,规范阵地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丰富党员活动内容,巩固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不断增强党的威信和凝聚力。
现在,金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硬件条件较为完备,有便民服务大厅、综合会议室、文化活动中心。“两学一做”活动开展后社区正式成立了社会组织工作站,先后引进了“平安志愿者” “阳光爱心社”、科普志愿者、千禧救援队、法律援助、义工团等社会组织,社区也孵化了“欣欣艺术团”等三个文娱社会组织。“雷锋广场”的志愿者活动也是每月五号在社区开展,多样式的公益服务使受益居民达到1200余人次。
“党校八小时外公益文化学堂”开办几年后,成为了金胜社区的一张金名片,引导居民包括企业退休人员过好业余生活并倡导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曲班为社区居民教授二胡、戏曲,现在的戏曲活动班发展成了越剧活动班、婺剧活动班、婺剧学习班及器乐学习班,学员有200多人;金胜合唱团红歌班,邀请了学校专业的音乐老师,学员组团参加市里社区文艺汇演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并登上了华溪春潮的舞台;免费教学的太极公益培训班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从原定的一个班到现在九个学习班,受益居民280多人;还有书法班的墨香悠长,葫芦丝班的乐声轻扬,邻居节朗读比赛带了浓厚的书香,近日茶艺班也开了班,原设定一班20人,没想到通知下去没多久就有60多人来报名……
在便民服务大厅的党员接待处上贴着一张印有全年活动的红纸,从春节前后送春联、送腊八粥,到暑期托管班的开办,可以看到金胜社区服务为民的满满诚意。
从简单的职能向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领域转变,是金胜社区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也是江南街道在基层民主治理中的一个缩影,归根到底,一切工作的本质,都是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编辑 何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