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探秘》——西次四经(3)(刚山之尾--崦嵫之山)

《山海经探秘》——西次四经(3)(刚山之尾--崦嵫之山)

首页角色扮演82年山海经更新时间:2024-07-29

《山海经探秘》——西次四经(3)

14、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蛮蛮兽),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再向西二百里是刚山之尾。上一条是刚山,本条是刚山之尾,说明刚山的范围是方园二百里,这个问题我们在西山经里采用过。本经我们只是按距离测出要点之后,划定了大致范围。200里=200*0.457*0.5=45.7KM。这个地区就是现在的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山位于宁夏南部同心县。大罗山主峰”好汉圪塔”海拔2624.5米,为吴忠市最高峰,同时也是宁夏中部最高峰。罗山由大罗山与小罗山共同组成,小罗山的主峰海拔为2201米,共同构筑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效阻滞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是宁夏中部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宁夏中部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被当地人们称为"母亲山",素有“旱海明珠,荒漠翡翠”之称。

罗山非常特别,其南北长大概35公里,东西宽约11公里,四周全是沙漠。其西侧有红柳沟应是书中所描述的洛河。红柳沟,黄河一级支流。区内径流年际变化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同心县小罗山,在中宁县鸣沙镇石家湾入黄河。长107公里,流域面积1064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年降水量265毫米,年径流量620万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41倍。

尽管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柳沟常年无水或水量很少,但是古代3000年前,这里应该是辽阔的草原,河水清清,因此才称其为洛水。因为河水清澈发光才称其为洛。

15、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dī )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靼涴(wǎn)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rǎn yí 古代传说中的鱼名)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像马的耳朵),食之使人不眯(恶梦),可以御凶。

再次向西走三百五十里是英鞮之山。换算现代里程为:350里=350*0.457*0.5=80KM。这里的向西,其实是向西南。80KM后就是宁夏中卫市海源县的南华山。南华山,系六盘山余脉,位于海原县城南7.5公里处,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35公里,宽25公里,总面积42万亩;平均高度2600米,主峰马万山海拔2955米,仅次于贺兰山,名列宁夏第二。

南华山北麓有贺堡河发出,向北流入清水河,为清水河二级支流。贺堡河出山口,现在是石峡口水库,使得泄水量被完全控制,可以想像,在没有石峡口水库的情况下,因水流落差大,流速快,使得此处与清水河相汇后应该在同心县城之南有大泽出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这里成了宁夏小江南,陵羊之泽消失不见了。因此,贺堡河就是靼涴河,陵羊之泽如图所示。

这里对英鞮山的描述是鸟兽尽白,那么我怀疑是不是当时的动物就是因为其色白而被称为白狄之地?“鞮”是和皮革有关系,用兽皮制的鞋,“靼”也和兽皮有关系,是柔软的皮,可以做皮衣。实际也是,这里物产丰富,风光宜人,现在是道家盛地。这里的鱼叫冉遗,蛇头鱼身马耳,吃了不做恶梦,可以抵御凶险,我估计就是不恐惧害怕吧。

  16、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杯木,食之多力。

再次向西300里是中曲之山。换算为现代里程是:300里=300*0.457*0.5=68.55KM。实际方向应该是西南。这里是甘肃省会宁县关川河与祖历河的交汇处,名叫梯子山。祖厉河为黄河上游一级支流,由祖河、厉河汇集而成,祖厉河由此而得名。祖河、厉河分别发源于会宁县太平店乡大山顶和华家岭北麓,源头(厉河)最高点高程2457.9m。所以梯子山其实就是华家岭余脉。

但是本节并没有对祖历河与关川河的描述。此地有一种野兽象马,有一角,老虎爪,名叫驳,他吃虎豹,可以上战场打仗。

以动物为主力进行战争,山海经为我国的军事家提供了想象,因此才有春秋时期楚昭王的大象阵和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从这个角度讲,山海经也是一部兵法。

  17、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guī)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wèi同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háo古同“嗥”)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向西二百六十里是邽山。里程换算为:260里=260*0.457*0.5=59.41KM。从地图上看,这个区域就是甘肃榆中县的兴隆山。现在是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脉系祁连山山系东延部分,由马衔山系的高中山群所组成,主要山脉有马衔山、兴隆山和栖云山。马衔山与兴隆山南北对峙呈马鞍形,兴隆山、栖云山两座主峰由马衔山分支曲折而来。山体长约37公里,宽约17公里,山势走向呈西北西东南南,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间,马衔山主峰海拔3670.3米,比高为500--1000米之间,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超过3600米的高峰。山体过境后,向东延伸终止于海浩瀚的黄土丘陵。

这里的蒙水,就是发源于马衔山南麓的好水沟,向南注于洮河。洮河古称漒水、汤水、洋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此处洮河向北至今刘家峡注入黄河。这里属于榆中县管辖,北魏时期榆中县西北临近兰州市曾经设蒙水县,就是因为蒙水发源于此,后此县废弃。

  18、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sāo )鱼,其状如鳣(zhān )鱼,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上如下鱼】(pí )之鱼,其状如覆铫( diào),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再向西二百二十里是鸟鼠之山。这里是渭水的发源地,我们就是依此建立了西次四经的起终点。换算为现代里程是:220里=220*0.457*0.5=50.27KM。实际里程基本符合书中要求,但是方向却是向南。没办法,逻辑在这里不能自园其说,但是好在从古至今天,大家都称渭河之源是鸟鼠山,至今同名山体还在。

渭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这个没问题。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那么鸟鼠山有多大范围呢?下一段西南三百六十里给出答案。就是说向西南360里基本都是鸟鼠山的范围,从地图上看,从渭源县最高点向南偏东一直到岷县理川镇的这一线山脉,是渭河与洮河的分水岭,宕昌县理川镇西,岷江发源于此,这里的岷江不是四川省的岷江,他也叫宕昌河,因宕昌县古属岷州,故名。 岷江,属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支流。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的红岩沟及别龙沟,全程均在宕昌县境内,由北向南流经阿坞、哈达铺、何家堡、宕昌县城、新城子、临江、甘江头、官亭、秦峪、化马等10个乡,于两河口汇入白龙江。而白龙江又叫桓水,其在公无前186年武都大地震之前不西汉水的支流,或者那时他就是汉水。所以这一节的滥水就是岷江。

  19、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yān z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楮,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是很喜欢把人抱着举起的),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wèi 长尾猴)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向西南360里就是崦嵫之山,换算后就是:360里=360*0.457*0.5=82KM。最开始我们讲,书里比统计表多了95里,我们把它放在最后,也就是崦嵫之山的范围为95里。换算后里程为:95里=95*0.457*0.5=21.7KM。那么这个崦嵫之山是最引起争议的一座山,从书中讲它在鸟鼠之山的西南360里,我们刚才算了,按现在的话就是西南82KM。那么由于鸟鼠之山的范围很大,按我们的推论,鸟鼠山甚至从他的本山向南沿着洮河和渭河的分水岭向南可以一直延续到宕昌县岷江的发源地,南北达到了100KM左右。而这个位置已经插入了西山经本经的大时之山与嶓冢之山之间,其西部为嶓冢之山,而东部为大时之山。从这个位置向西南360里,也就是82KM正好就是西山经的嶓冢之山!那么这就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西山经的嶓冢之山就是西次四经的崦嵫之山!两者是一回事!

从历史上来看,很多研究山海经的学者都倾向于崦嵫之山是现在天水市西汉水的发源地齐寿山。但是那与书中鸟鼠山向西南360里才是崦嵫之山的论述相矛盾!因为天水的齐寿山在鸟鼠山的东南,而且按现在的空间直线距离达到了180KM。也许有人说,可能是书中写错了,应该是东南360里不就正好合适吗?但是齐寿山确实是西汉水的发源地,武都大地震之前西汉水也是汉的的一部分,而且西汉水从齐寿山流出就是向西流,这也符合“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的论述,但是那个海是经过了千山万水最后达长江而入东海。山海经的作者不会这么去写一个不著名的苕水经过这么不可思议的距离而入东海,如果这样写,也没错,涓涓细流归大海嘛!我想古人没有这么没底线。

我认为,作者想表达的就是入于西海!所以齐寿山不是崦嵫之山!我们在西山经的解释中,在讲嶓冢之山的时候,也驳斥了许多学者也认为天水的齐寿山是嶓冢之山的论述,看来齐寿山是山海经众多研究者放不下的痛!

好了,我们认为,本节里的崦嵫之山就是嶓冢之山,就是现在的迭部县的迭山,这里北有洮河,南有白龙江,西有西倾山,即西山经的天帝之山,向南则是大片的湿地沼泽,离的近的是尕海则岔,再向南则是若尔盖县的大沼泽。80多年前红军长征过的草地就是这里。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这里是洮河、白龙江、黄河的水源之地,可想而知3000年前的古代,这里应该是水网密布汪洋一片!按下图所框的面积达到了9900平方公里,这里海拔2900米,四周高山都是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所以山海经的作者才将这里称作海!

那么有人说“苕水”在哪里?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苕”,“苕”读音为“tiáo”,说文的解释是“苕,苕草也”,就是带花的芦苇,用它可以制作“苕帚”扫地。那么“苕帚”我想大家家里都有,一把“苕帚”从上到下的形状是不是一个八字扇面?也就是说,在崦嵫山的西部河流像“苕帚”一样有很多条,向西流入大海。所以叫“苕水”。当然现在,我们在迭山的西部也能看到许多细小的河曲,向西流,我想,正是这些小的河曲在古代可能更多的河曲组成了“苕水”。

好多人研究山海经,当遇到困难解释不通的时候,总是说书中有错误。我想古人不傻,更不笨,比我们这些人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在写作条件恶劣(无纸无笔),交通工具简陋的情况下,爬山涉水,仔细记录、观察、测量,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然后才有了这么一部山海经,我们还是珍惜他们的工作成果吧!我们绝不能以现在的地理现状去印证几千年前的地形地貌,而一定要以现在的地形地貌去推理还原几千年前的地理状况,本节我们尝试还原了“陵羊之泽”和“崦嵫之山”以及“海”,这个方法肯定还是我们今后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尊重历史。尊重原著!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好了,从阴山开始至崦嵫之山,共19座山3680里,我们都讲完了。西山经和西次四经两部经各有19座山,共38座山。解释从这38座山的位置特点,我想有以下几条原则供大家参考。

  1. 以大家公认的河流、山脉及走向来定位书中的山脉、河流。如黄河、渭河、北洛水、白于山、鸟鼠之山。这些山水从古至今都没有变,是定位的参考。
  2. 书中里程要进行古代与现代比例换算,这样才能沿着古人的方向前进。
  3. 以山去找河,或者以河去找山二者必须知道其中一个,如果真找不到,说明现代的地形地貌已经面目全非,必须查找资料进行还原。
  4. 不要说古人错了,错的一定是我们!山海经不象四书五经等哲学书籍可以有多种解释。《山海经》里的河流山川在那个年代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冲突,就象本节的崦嵫之山与嶓冢之山,就要进行逻辑推理,以求尽可能地真实地去还原。
  5. 可以这样认为,书中的每条经都是由不同的小组调查记录的,好些河流、山川的名字有些是大家公认的,有些应该是谁调查谁命名的,所以许多名字和现代不一样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各个朝代都会经历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对于前朝所调查的内容一头雾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