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脱离唐玄宗逃往灵武?李亨"遮道请留"大戏,连玄宗都无法拒绝

如何脱离唐玄宗逃往灵武?李亨"遮道请留"大戏,连玄宗都无法拒绝

首页角色扮演逆玄宗更新时间:2024-06-23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马嵬驿兵变的第二天,亦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十五日,惊魂未定的玄宗勉强压抑住胸中的悲痛与愤怒,决定率众继续西行避难。

这时追随玄宗的大臣仅有宰相韦见素一人,玄宗见状遂以韦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

玄宗一行刚要动身上路,这时六军将士齐声高呼:“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

1、究竟要逃往哪里?

既然众将士不同意前往蜀中避难,如此一来,何去何从又成了问题。于是有的提出前往河西、陇右,有的建议北上朔方灵武,有的主张奔赴太原,有的甚至请求回京师长安,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一辞。

此时玄宗身边的几位心腹宦官亦是固执己见,常清认为:

“国忠久在剑南,又诸将吏或有连谋;虑远防微,须深详议。”

常清话音未落,陈全节又说:

“太原城池,固莫之比,可以久处,请幸北京!”

郭希说:

“二位所言差矣,还是朔方地近,被带山河,镇遏之雄,莫之与比。以臣愚见,不及朔方”。

继之,骆承休复进言:

“姑臧一郡,尝霸中原,秦、陇、河、兰,皆足征取,驻跸凉州,翦彼鲸鲵,事将取易。”

如此者尽10余人之多。

玄宗见高力士在旁边一言未发,便向他询问说:“以卿之意,何道堪行?”

高力士早已窥测到玄宗意在蜀中,于是力陈入蜀的好处:

“太原虽固,地与贼邻,本属禄山,人心难测。朔方近塞,半是蕃戎,不达朝章,卒难教驭。西凉悬远,沙漠萧条,大驾顺动,人马非少,先无备拟,必有阙供,贼骑走来,恐见狼狈。剑南虽窄,土富人繁,表里江山,内外险固;以臣所料,蜀道可以。”

玄宗本来就以为蜀中是最理想的避难场所,只是碍于众怒难犯,故此时只好沉默不语,不言所向。

最后还是韦谔看出了玄宗的难言之隐,遂提议曰:

“还京,当有御敌之备。今兵少,未易东向,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

玄宗当即表示同意,众人对此亦无异议,于是决定先去扶风,再做定夺。

玄宗一行刚要启驾就道,复被当地一些父老百姓拦住去路,即“遮道请留”,他们希望玄宗留下来,不要再继续西行,应以社稷百姓为重,领导全国军民平叛御敌。

并极为诚恳地对玄宗说:

“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

听完这番话,玄宗甚感愧疚难当,无言以对。沉默许久,然后命令太子李亨留下宣慰父老百姓,自己则带领禁军飞驰而去。

2、李亨的“借口”

父老百姓至此对玄宗失望已极,遂趁势围住太子李亨说:

“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率子弟从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

不久,围聚的百姓增至数千人之多。

这番话正中李亨下怀,是他18年来日盼夜想、求之不得的。但是,18年来充满危机与险恶的生存环境,使李亨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尤其是学会了如何做戏,而且是惟妙惟肖。

所以,李亨把这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欣喜与激动掩饰得一丝不露,然后变换一副孝子的面孔,故作诚惶诚恐不敢应允:

“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

说着,又硬挤出几滴眼泪,装作策马欲走。

这时,李亨的三子建宁王李倓与宦官李辅国死死抓住马缰绳不放,同声相劝说:

“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两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清,为儿女之恋乎!”

建宁王李倓与李辅国所言可谓高瞻远瞩,入情入理,颇为感人。

继之,长子广平王李俶亦劝谏李亨说:

“倓等所言极是,恳请殿下以大局为重,勿违良策,勿拂众情。”

父老百姓更是簇拥在李享马前,坚决不肯放他离去。

李亨见时机成熟,遂对广平王李俶说:

“既然尔等执意要我留下,亦须先禀明至尊,你可前去奏闻。”

李俶欣然应允,遂乘马驰告玄宗。

3、如何脱离唐玄宗?

玄宗一行走出一段路后,见太子李亨迟迟不来,遂命令队伍停下来等候太子李亨,并派人前往打探虚实。

等听到自己的长孙广平王李俶的禀告,玄宗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说:

“唉!人心如此,这是天意。”

此时,玄宗才真正清楚了李亨的为人,这个平素貌似忠厚孝顺的太子非但善于做戏,而且工于心计。李亨此举不仅想最终摆脱玄宗多年来对他的严密控制,并欲取而代之。

但是,对于已从权力巅峰上跌入低谷之中的玄宗来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子如此“放肆”与“大逆不道”。

随即强压心中怒火,将后军2000人及飞龙厩良马分拨给李亨,并对前去辅佐李亨的将士们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

继之,又派人传谕太子李亨说:

“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然后,又把东宫内人张良娣送还李亨,并想宣旨以传位于太子李亨。李亨坚辞不受,只是装模做样地向南面哭了几声。

自此,太子李亨终于挣脱了18年来玄宗置于其身上的枷锁,父子二人正式决裂,此后,李亨便与其父玄宗分道扬镳了。

这场“遮道请留”事件,从表像看来,好像是当地父老百姓激于义愤和爱国热情自发形成的。

但是,这场“遮道请留”事件是“马嵬驿事变”的继续,阴谋策划这场事件的始作俑者,仍太子李亨。

李亨的这些做法虽然有些过分,但是对于李亨来说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他为了摆脱其父玄宗的箝制,以圆皇帝梦,在充满*机与险恶的环境中,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苦苦等待了18年。

今天机会终于来到了,李亨岂能坐失良机。

尽管李亨此举从其初衷来看,是为了满足其对最高统治权力的渴望,但是,与此同时在大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危机之秋,他勇敢担负起了领导全国军民抗击叛军、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重任。

这同其父玄宗为保全自己身家性命,置国家社稷于不顾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李亨的“过分举止”非但没有招致非议,反而很快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同时也争得了官僚集团大部分势力的拥戴。

5、逃往灵武之路

太子李亨在父老百姓的极力挽留下,决定留下来领导全国军民救亡图存,平定叛乱,父老百姓见太子答应留下来坚持抗战,皆欣喜离去。

这时暮色降临,李亨一行还未拿定主意,去何处栖身。

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建宁王李倓忽然对其父亲说:

“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倓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中,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望,必无二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也,乘此速往速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

众人听后悉以为建宁王李倓所言极是,一致同意北上朔方,李亨遂决定率众北上朔方,再图发展。

李亨一行自马嵬驿北上,刚至渭水边,准备渡河,这时突然有一支人马自东而来,尘土飞扬,令太子李亨惊慌不已,未加分辨便误以为是安禄山叛军前来追击,遂率部与其混战起来,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从潼关退下来的唐军残兵败将。结果双方死伤甚众。

一场虚惊之后,李亨赶紧组织渡河,时值盛夏雨季,河水暴涨,便桥已被冲毁,又无舟楫,于是,李亨决定从一处河浅水缓的地方骑马强渡,“无马者涕泣而返”。

待李亨一行渡过河踏上北岸后,遂立即清点人数,发现随行的三四千人,只有2000人侥幸过河,余者除少数无马被迫离去外,全部溺死。目睹了这刚刚发生的一切,李亨心中不禁泛起阵阵寒意,深感此行吉凶难卜,绝非坦途。

但是事已至此也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

渡过渭水后,稍事休整,李亨一行遂自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开始北上征途,傍晚时风尘仆仆来到永寿县(今陕西永寿县),吃过晚饭,略加休息,为预防不测遂决定连夜行军,直至第二天(六月十六日)凌晨,抵达新平郡(治今陕西彬县)。

由于昨夜飞奔300里路程,结果致使士卒器械损失过半,所存之众不过数百。

然后又马不停蹄,风餐露宿,第三天(六月十七日),行至安定郡(治今陕西泾川北)。新平郡太守薛羽、安定郡太守徐珏悉弃郡而遁,李亨见状大怒立即命人将其抓来处死,以儆效尤。

第四天(六月十八日),抵至乌氏驿(今陕西宁县南),彭原郡(治今甘肃庆阳西南)太守李遵闻讯,立即率领士兵携带衣物与粮食出城前来恭迎太子李亨。

随后进入彭原郡,复招募士兵数百人。继之,李亨又率众折向西行,第五天(六月十九日),到达平凉郡(治今甘肃平凉)。

阅监牧马,得数万匹,同时又招募士兵500余人,至此,军威稍振,军心稍定。李亨这时才轻轻地松了口气,因为平凉距朔方、河西、陇右非常近,所以,李亨决定在平凉暂驻下来,休整之后再作定夺。

李亨一行在平凉滞留数日后,深感平凉不但地处偏狭,而且贫瘠,“非用武之地”,正在筹划下一步行动目标时,朔方地区派人赶赴平凉,迎请太子去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兴复大业。

其初,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等人,听说太子李亨在平凉的消息后,遂在一起商议,他们悉认为:

“平凉散地,非屯兵之所,灵武兵食完富,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世一时也。”

然后,由杜鸿渐立即起草给太子李亨的书信,“具陈兵马招集之势”,并详细开列军资、器械、仓储、库物等军需物资总数,共推李涵奉笺去平凉迎请太子李亨。

杜鸿渐是故相杜暹的族子,李涵则为宗室后裔。太子李亨见李涵的到来,十分高兴。

恰巧这时河西兵马使裴冕亦到平凉拜见太子李亨,“具陈事势”,亦劝李亨赶快去朔方灵武,李亨欣然应允,并立即决定从平凉启程径赴灵武。

杜鸿渐、崔漪让魏少游留下在灵武修葺行辕,他们自率兵马千余恭迎太子于平凉北境的白草顿,见到太子李亨后,即面陈机要说:

“朔方,天下劲兵处也,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抵坚守拒贼以俟兴复。殿下今理兵灵武,按辔长驱,移檄四方,收揽忠义,则逆贼不足屠也。”

于是同意即日启程。

6、唐肃宗称帝的过程

七月初十,太子李亨一行自于六月十六日在马嵬驿与玄宗分道扬镳后,经过近一个月的充满危机与艰辛的长途跋涉,终于顺利抵达灵武。

朔方水陆转运副使魏少游以“整骑卒千余,干戈耀日,”于灵武南界的鸣沙县(今宁夏吴忠县西南)为李亨举行了“隆重而威武”的欢迎仪式。

初至灵武,李亨见宫室帷帐,悉仿禁中,膳食服御,备极富丽。

不禁慨然说道:

“祖宗陵寝,悉被叛逆蹂躏荼毒,皇上又奔波川峡,我何忍安居享乐呢?”

又说:

“我之所以不辞艰辛与危险来到这里,本想成就平定叛乱、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宏伟大业,决非贪图享乐,所以要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遂命左右撤除重帷,所进饮食,概从减省。此举颇得将士与官吏的盛誉,并且获得了他们的普遍支持。

待李亨一行进入灵武休整完毕后,河西兵马使裴冕、朔方留后杜鸿渐、节度判官崔漪等人联名上笺,力劝太子李亨登基称帝:

“今寇逆乱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万姓颙颙,思崇明圣,天意人事,不可固违。伏愿殿下顺其乐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

李亨推辞不允,裴冕等人并不气馁,继续上笺,并以利害得失喻之:

“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

裴冕等人知难而进,前后6次上笺,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李亨见众人如此诚意与执著,忧怀顿释,遂欣然应允。这样便于是年七月十三日,李亨终于在灵武城南楼即位称帝,是为肃宗。

并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即位典礼完毕之后,群臣舞蹈高呼万岁,肃宗此时亦感慨万千,热泪夺眶而出,在场之人无不为之感动。

肃宗以太子的身份在历经了18年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祸患接踵、险象环生的磨难与煎熬之后,现在终于挣脱了枷锁,脱离玄宗而自立,如愿以偿地圆了18年的皇帝梦,从而结束了那段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的不堪回首的日子。

7、唐肃宗的“流亡政府”

是日,肃宗下制以告天下。继之,另起炉灶,正式组建“流亡政府”。以朔方节度支副使、大理司直杜鸿渐为兵部郎中,朔方节度判官崔漪为吏部郎中,并知中书舍人。以河西兵马使裴冕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右兵马使彭元晖为陇右节度使,前蒲州刺史吕崇贲为关内节度使兼顺化郡太守。

以陈仓县令薛景仙为扶风太守,以陇右节度使郭英义为天水郡太守,兼防御使。改灵武郡为大都督府,上县为望,中县为上。

肃宗“流亡政府”草创时,条件十分艰苦。

文臣武将不满30人,甚至“披草莱,立朝廷,制度草创,武人骄慢。

大将管崇嗣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监察御史李勉奏弹之,系于有司。上特原之,叹曰:‘吾有李勉,朝廷始尊?’”

直接控制的地区不过河西、陇右、顺化、扶风、天水等地。

这个流亡政府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当时京师长安陷落,皇帝仓皇出逃,天下无主的情况下,总算使唐朝廷的招牌没倒,使一度濒于瘫痪状态的唐朝政府再度获得新生并正常运转起来,同时也树立起了抗击安禄山叛军的大旗,使在各地坚持抗击安禄山叛军的唐朝势力望有所归,战有所为,并适时地给了他们一线光复唐朝的希望。

当时,北边塞上的精兵悉征调入灵武(只留老弱戍边),再加上肃宗北上时沿途所招募的士众亦不过数千人而已,可谓将寡兵弱。在这种情况下,肃宗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奋发进取。

譬若肃宗即位时,杜鸿渐为使即位典礼隆重盛大,特地建一坛场,肃宗得知后,遂说:

“圣君在远,寇逆未平,宜罢坛场。”

于是一切从简。就是后来那个专权用事、骄横跋扈、野心勃勃的张皇后,现在亦能勤勉地帮助丈夫肃宗分忧解难,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如她至灵武,分娩,产后三日,便起床以虚弱之躯“缝战士衣”,肃宗见状忙加以劝阻,她却说:“此非妾自养之时,须办大家事(大家是嫔妃们对皇帝的称呼)。”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