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着陆是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最后阶段,也决定着飞行任务的最终成败。当看到1200平方米的巨型降落伞拖着返回舱缓缓降落时,人们会好奇,如此巨大的降落伞在最后10公里是如何助力神舟飞船安全回家的?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获悉,回收着陆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包括结构、降落伞、着陆缓冲、程序控制、火工品、标位等多种类型产品,集成了光、机、电、热、高能粒子、柔性特纺材料等多类先进技术。整个回收工作过程包括了10余项过程控制。
精测高度
神舟飞船在轨飞行时,回收着陆系统只是在返回舱内“静静守候”,直到飞船返回舱穿过大气层后自由下落至距地10千米高度时,由静压高度控制器判断高度,并发出回收系统启动信号,回收着陆系统才开始工作。
静压高度控制器只是程序控制子系统的设备之一,整个程序控制的“幕后成员”还包括回收配电器、火工控制器、程序控制器、行程开关等,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就像人类大脑的不同区域,通过发出程序控制指令信号,控制“台前”各执行机构完成规定的弹伞舱盖拉引导伞、拉减速伞、减速伞分离拉主伞、主伞解除收口、抛防热大底、转垂挂等一系列不可逆的动作。
逐级开伞
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在飞船返回舱降落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否则伞会被空气崩破。设计师们为飞船量身定制了一套三级开伞程序——先打开两个串联的引导伞,再由引导伞拉出一顶减速伞。减速伞工作一段时间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1200平方米的主伞,从距离地面8000米左右降到距离地面6000米,把返回舱的速度从90米/秒降到8米/秒左右。
为防止减速伞和主伞张开瞬间承受的力太大,减速伞和主伞均采用了收口技术,也就是说,放慢伞绳从收拢到散开的过程,让1200平方米的大伞分阶段张开,保证整个开伞过程的过载处于航天员体感可承受的范围。航天员也正因为感受到这一连贯动作的晃动,才能确认回收系统工作正常。
火箭反推
防热大底是飞船进入大气层后的“铠甲”,等主伞完全打开后一会儿,飞船返回舱就会抛掉这身“铠甲”,高度控制装置开始工作,实时测量返回舱距地高度。
当飞船返回舱降至距离地面1米高度时,返回舱底部的装置发出信号,“指挥”飞船返回舱上的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给返回舱一个向上抬的力,使返回舱的落地速度基本达到1-2米/秒。这样“一拉一推”,就能让航天员“舒服”地安全着陆。
落点标位
为保证地面搜救系统及时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舱,除布设一定数量的雷达,跟踪测量返回舱轨道并预报落点位置外,返回舱上还配有自主标位设备,告诉搜救人员“我在这里”。
标位设备以发送目标救援组织规定频率和格式的无线电设备为主。为方便夜间寻找返回舱,飞船返回舱的“肩部”位置装有闪光灯,直升机据此能在夜间发现返回舱。
当返回舱溅落在海上时,在波浪翻滚的大海里,直径3米的返回舱难以被发现。为引导飞机和救捞船搜索返回舱,返回舱底部装有海水染色剂。海水染色剂会缓慢释放,将附近水面染成亮绿色,持续时间可达4小时。
故障预案
飞船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处于高速运动的状态,一旦中途出现故障,外界无法采取营救措施,也不可能将程序暂停或恢复到原位重新开始。
因此,回收着陆系统的工作过程只能是由一系列不可逆按时序执行的动作组成。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回收着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师们为回收着陆系统设置了9种故障模式,涉及正常返回、中空救生、低空救生3种基本返回工作程序,采取了备份降落伞装置、时间控制器、三组高度开关等多种备份措施,以全面保证返回舱在火箭发射段、上升段、正常返回和应急返回段的安全返回与着陆。
有了这样一个设计先进、功能全面、可靠安全的回收着陆系统,神舟飞船才能信心满满地冲出大气层。后续,1200平方米大伞将被回收,接受全方位“体检”后,参与未来的试验、展览、科普等工作。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