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十四

《论语》宪问篇十四

首页角色扮演霹雳布袋忘世麒麟更新时间:2024-05-07

宪问篇十四

1、宪问耻

宪问耻①,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③,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①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②谷:俸禄。

③克:好胜。伐:自夸。

【翻译】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有道,应做官得禄。国家无道,也做官得禄,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缺陷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做到这些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解读】

本章第一次阐述了耻这个概念,而夫子又把这个概念与当官得禄联系在一起。“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与“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一脉相承的,而这又和当官得禄具体联系起来了。夫子告诉我们,当官得禄为了积极有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邦有道,我们积极有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当官得禄无可厚非;而邦无道之时,我们也当官得禄,而我们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那么我们岂不是尸位素餐?而这样做岂不可耻?在此章,夫子从“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当官的目的,当官不是为了得禄,而是为了有为,而如果当官不能有为,我们宁可“无道则隐”。

“克、伐、怨、欲”自是夫子反对的品性,但去除掉这些品性后,人们是否可以称得上仁呢?夫子似乎告诉我们,仅仅祛除了坏的东西,大约离仁还有一段距离。

2、士而怀居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怀居:留恋家室的安逸。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解读】

孔子说:“士人如果留恋居家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做士人了。”

这段话应该说非常容易理解了,做积极为有的士,怎么能留恋家室,心存安逸呢?

3、邦有道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危:直,正直。

②孙(xùn):通“逊”。

【解读】

孔子说:“国家有道,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无道,行为正直,但言语应谦顺。”

国家无道之时,行为要正直,也要学会保全自己,不可太过心直口快哟。

4、有德者必有言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解释】

孔子说:“有德者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本章首先阐述了德与言,有德必有好言,但会说话的人未必有好德,好言还得有好行,好行还得有好心,才算真正有德。夫子一贯主张言行一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而夫子察人识人之道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要言行一致,更要真心实意地践行好的德行,真正做到既有好言,更有好德。

本章阐述了仁与勇的关系,仁者一定勇,勇者未必仁,因为这样的勇不一定是仁约束下的勇。我们已经多次说了,夫子的勇必须是有约束、有节制的勇,不能越雷池的勇,否则就是致乱之勇,就是突破一切的勇。

5、羿善射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①:“羿善射②,奡荡舟③,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④。”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①南宫适:即夫子的学生南容,此前夫子已经多次夸奖了他的德行。

②羿(yì):就是善于射箭的后羿,他是夏代有穷国的国君,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

③奡(ào):传说是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荡舟:以舟师冲锋陷阵,善于水战,传说奡曾在一次水战中覆灭敌舟,

【翻译】

南宫适问孔子:“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解读】

说的还是勇力和德行的关系,说的还是崇文和尚武的关系,孰好孰坏在夫子眼里一目了然。

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解释】

孔子说:“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君子与仁尚且有差距,小人与仁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哟。

7、爱之,能勿劳乎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翻译】

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辛劳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解读】

爱是上对下的关怀,忠是下对上的尽责。上对下的关怀不是溺爱,而是让他经历辛劳之苦的大爱之情。下对上的忠心不是愚忠愚孝,而是匡正上级之失的教诲之忠。

8、为命,裨谌草创之

子曰:“为命①,裨谌草创之②,世叔讨论之③,行人子羽修饰之④,东里子产润色之⑤。”

【注释】

①命:指外交辞令。

②裨(pí)谌(chén):郑国的大夫。

③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④行人:官名,掌管外交事务。子羽,公孙羽,郑国的大夫。

⑤东里:子产所居之地,在今郑州市。

【解释】

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辞命,由裨谌草拟初稿,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

本章应该是给出了一个外交辞令制定过程,它大约说明政治外交行动应该是一个慎重行事的领域,不应存在仓促之举,应该是大家共同商讨的结果。

9、夫子对子产、子西、管仲的评价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①,曰:“彼哉!彼哉②!”

问管仲,曰:“人也③。夺伯氏骈邑三百④,饭疏食,没齿无怨言⑤。”

【注释】

①子西:郑国大夫公孙夏,与子产是同宗兄弟。一说为楚国的令尹,名申,字子西。

②彼哉!彼哉:他呀!他呀!这是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

③人也:此句有多种说法,或说“人”即“仁”,或说“人”前面少了个“仁”字或“夫”字

④伯氏:齐国的大夫。骈邑:齐国的地方。

⑤没齿:终身。

【翻译】

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宽厚慈惠的人。”

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

问到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仁人啊。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粗劣的饭食,但伯氏却至死没有怨言。”

【解读】

子产是郑国的名相,在郑国执政二十余年,政绩突出,夫子之前也称赞过他。管仲就更不用说了,辅佐齐桓公王霸天下,夫子之前对他有些微词,不过此次称赞有加。

对于古人对古人的评价,我们就不做进一步评说了。德才兼备者、功勋卓著者、为国为民作出贡献者,不管那派学者,都会给他们以高度评价的。

10、贫而无怨难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解读】

这次夫子倒说了一句大实话:想让人们贫而无怨,难哪。至于“富而无骄”容不容易,就不打好说了,如果“富而无骄易”,历史也就不会一次次由盛到衰,只有形成鼓励人民不断奋进并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富而无骄易”。少数人富有,多数人贫穷,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在多数人头上作威作福,不可能有“富而无骄易”。

11、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①,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②。”

【注释】

①孟公绰(chuò):鲁国的大夫,为人清心寡欲。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优:优裕。

②滕、薛:当时的小国,在鲁国附近。滕在今山东滕县,薛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翻译】

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的赵氏、魏氏的家臣,则才力有余,但是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

【解读】

晋国的赵氏、魏氏虽然有权有势,但不是一个诸侯国,“无诸侯之事”“无官守之责”。滕国和薛国虽为小国,但“国小责重”,其“大夫位高责重”。因此,孟公绰可以担任前者的家臣,却担任不了后者的大夫。夫子意在告诉我们,对人才我们也要量才而用。

关于夫子的人才观,我们这里要多说几句了。知人善任、量才录用、“举直错诸枉”的用人导向、重用“先进于礼乐”的“野人”、关于士的思想、关于君子的思想等等,都是夫子人才观的体现。

12、子路问成人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②,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③,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④,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他在齐国时,能预见齐庄公将败,不受其田邑。

③卞庄子:鲁国的大夫,封地在卞邑,以勇气著称。

④久要:旧约。平生:平素。

【翻译】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平日与人约言历久不忘,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解读】

什么是完人?夫子给出两个标准,前者是集智、廉、勇、艺外加礼乐之文采于一身,后者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诚实守信。前一个标准太高,今天的人能达到后一个标准就不错了,就是值得称赞的完人了。“礼崩乐坏”时代,完人的标准也要降低。

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②。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的大夫。公明贾:卫国人,姓公明,名贾。

②以:此。

【翻译】

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的情况,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获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人们说得过分了。他老人家是应该说话时候才说话,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的话;在快乐的时候才笑,所以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在合乎道义的时候才获取,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获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解读】

这是夫子对人们评价某人的怀疑,夫子很少怀疑呀,夫子可是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但这次他表示怀疑了。首先人们传言说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他表示了怀疑,这个怀疑是合理的,人们的传言有些极端了。不过公明贾澄清了事实,夫子的怀疑是对的。而同时公明贾又给出了对公叔文子新的评价:“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这是完全符合夫子的中庸之道的品性呀,不过也不及,但是夫子再次表示了怀疑,因为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呀,“非礼义崇义于中、得时措之宜者不能”,而“文子虽贤,疑未及此”。

好了,扣除夫子的怀疑,本章倒是给了中庸之道又一个很好的解读:“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做事要拿捏的恰如其分,完美无缺,能让每个人的满意。然而恰如其分,完美无缺到了极点,也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就变成了一个无棱无角的球,我们圆润了现实的一切,也就窒息了未来的一切。

14、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①,虽曰不要君②,吾不信也。”

【注释】

①防:地名,臧武仲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为后:立后的意思。臧武仲是鲁国大夫,获罪出逃,曾据防城请求鲁君立臧氏后代为卿大夫,以此作为他退出防城的条件。

②要(yāo):要挟。

【解释】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城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此乃“礼崩乐坏”时代的产物,臧武仲要挟君王,夫子表明鲜明立场。

15、晋文公谲而不正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①,齐桓公正而不谲②。”

【注释】

①谲:诡诈。正:正派。

【翻译】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解读】

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这是夫子对他们的评价,根据四书章句集注里边的解释,这也是他们称霸道路上惯用的手段和惯常的行事风格,即晋文公多以诡谲手段胜敌,而齐桓公多以正派面貌实现称霸目的。不过,在夫子眼里,齐桓公做法更值得称赞,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夫子对齐桓公及其辅佐者管仲有很高的评价。

16、桓公*公子纠

子路曰:“桓公*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①。”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②,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①公子纠是齐桓公(公子小白)的哥哥,他与公子小白又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昏庸无道,公子小白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公子纠由召忽和管仲侍奉逃往鲁国。后来,襄公被*,国内大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君位,但公子小白先一步回到齐国,夺取君位,并逼迫鲁国*了公子纠,召忽也跟着自*,而管仲在鲍叔牙的推荐下归顺齐桓公,做了宰相,并辅佐齐桓公成了春秋五霸。

②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九”在这里是虚指。

【翻译】

子路说:“齐桓公*了公子纠,召忽自*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作用。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解读】

本章倒是给我们面貌一新的感觉。按理说,齐桓公*了自己的弟弟,管仲不报仇反而归顺了齐桓公,这里边不仁不义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夫子忽然把这些不仁不义的东西抛在一边,直接按照管仲的历史功绩,给了他一个仁者的地位,这极其出乎我们的意料。夫子对原则的坚守,那是一以贯之的,然而这次他变了,他大变,变得我们有点认不出他了。

看来,夫子既想着根据自己的原则“改造世界”,也会根据现实情况改变自己的原则,“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他实事求是地看到了管仲的历史功绩,看到了管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改变了自己原则以适应现实情况,以对世界重新作出解释,而非死守自己的原则不放。夫子的灵魂深处有灵活性的一面。

17、管仲非仁者与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①,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③,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④?”

【注释】

①微:如果没有,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的句首。

②被:通“披”。衽(rèn):衣襟,“披发左衽”是披散头发,衣襟左开的意思,这是当时少数民族的打扮,这里指沦为夷狄。齐桓公在位时,在管仲的建议下,多次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帮助邢、卫二国抵御北方戎狄的侵犯。因此,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将“披发左衽”,文化毁灭,沦为夷狄。

③谅:这里指狭隘的信义。

④自经:自缢。渎(dú):小沟

【翻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还受着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发左衽,沦为夷狄。难道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而没有人知道吗?”

【解释】

好了,本章和上一章的意思一样——确切一点说,更为明确,我们不守那些小仁小义,我们守的是大仁大义。成大事不拘小节,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者,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称赞他们的仁德,而绝不能把自己囿于那些小仁小义。

看来,夫子的“为政以德”可以名副其实地成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伐决断身上的附属品。

18、公叔文子之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公叔文子之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①。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②。”

【注释】

①臣大夫:即家大夫,文子的家臣。僎(zhuàn):人名,本是文子的家臣,因文子的推荐,和文子一起做了卫国的大夫。

【翻译】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国家的大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他配得上‘文’这个谥号了。”

【解读】

公叔文子大公无私,举贤任能,无尊贵卑贱的芥蒂和私心,值得称赞。

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解释】

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丧国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管理接侍宾客的事,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管理军事。像这样,怎么会丧国?”

看来卫灵公还没有无道到极点,下面还有一帮能臣干将帮他支撑门面,维持统治的不倒。

20、其言之不怍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zuò):惭愧。

【解释】

孔子说:“一个人说起话来大言不惭,那他要实行起来就难了。”

这句话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夫子一贯倡导谨言慎行,倡导先行后言,而“言之不怍”这种行为更是夫子反对的。说话没遮没拦,吹得天花烂坠,实行起来自然是很难了,甚至不可能实行。我们要老老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只说不做,虚头巴脑。

21、陈成子弑简公

陈成子弑简公①。孔子沐浴而朝②,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③。”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①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简公就是齐简公,齐国国君,姓姜,名壬。

②孔子沐浴而朝:当时孔子已不任官职,为弑君之事特地朝见鲁君,斋戒沐浴,以示郑重。

②夫(fú):指示代词,那。三子:指孟孙、季孙、叔孙三家大夫。他们此时主宰着鲁国的政治,哀公不敢自主。

【翻译】

陈成子*了齐简公。孔子斋戎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告诉哀公说:“陈恒*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报告吧!”

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忝居大夫之列,不敢不来报告。可君主却对我说‘去向那三人报告’。”

孔子到季孙、叔孙、孟孙三人那里去报告,他们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忝居大夫之列,不敢不报告。”

【解读】

此时此刻,夫子明显是在形式主义履行自己的职责,外面发生了大逆不道之事,于是我们夫子郑重其事向君王,向三位大夫报告了这一情况,至于君王和三位大夫愿不愿意出兵讨逆,那就不是他该管的事了。好了,一切中规中矩,安分守己,“尽职尽责”,其他都没有了,只看过程不看结果。

好了,我们不能提太高的要求,这是缺乏革命性、斗争性的夫子思想的必然结果。

22、子路问事君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①。”

【注释】

①犯:指当面直言规劝。

【解读】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一句话,夫子要求子路正派做人,正派事君,不欺不谀,守信守正,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这是臣对君的正确态度,是下级对上级的正确态度。

23、君子上达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①。”

【注释】

①上达、下达:有各种解释,或说上指仁义,下指财利;或说上指道,下指器;或说上即长进,下即沉沦。今从第一说。

【解释】

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对重义轻利这个主题,夫子已经多阐述过了,我们就无须多言了。

24、古之学者为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解读】

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自己增加修养学识,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表现给人看。”

夫子又在厚古薄今了,至于学习的目的,我们既要通过学习改造主观世界,也要通过学习提升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使自己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从这个意义讲,“今之学者为人”也没有错,学到了知识,不把它表现出来,难道还藏着掖着吗?

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①,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①蘧(qú)伯玉: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时,曾住过他家。

【翻译】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近来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没能做到。”

使者告辞走了,孔子说:“真是个好使者呀!真是个好使者呀!”

【解读】

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当时已辞官在家,但从使者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仍然保持着“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而使者的既话体现了蘧伯玉的修养和境界,实际上也体现了使者自身的修养,故孔子热烈地称赞他。

26、不在其位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注】此章重出,见《泰伯篇》十四章。

27、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解释】

无需多言,此章的含义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个意思。

2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解读】

孔子说:“君子为自己言语超过行动而感到可耻。”

夫子一贯反对言过其实,刚才那句话“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之前几篇的“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说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

夫子素来既是一位谨言慎行派,也是一位言行一致派,对夫子的这一品性,我们已经说了很多。

29、君子道者三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解释】

孔子说:“君子所行有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道:“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写照呀。”

夫子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谦虚态度,至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含义见《子罕篇》第二十九章。

30、子贡方人

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①方人:有二解,一是讥评别人,方通“谤”;二是比方的意思。今从前说。

【解读】

子贡讥评别人。孔子说:“赐啊,你自己就那么贤德吗?我可没有这样的闲功夫对别人评头论足。”

夫子自是反对带着挑剔的眼光评品别人,夫子首先是重己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做到了吗?我们要胸怀宽广,我们要宽人严己,我们要谦虚谨慎,而不是自高自大,宽己严人,不要像小人那样对人求全责备。

31、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解释】

在前几篇夫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而此时夫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的才能学识不足。修己第一位,自己做的很好,还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32、不逆诈

子曰:“不逆诈①,不亿不信②,抑亦先觉者③,是贤乎!”

【注释】

①逆诈:预料,怀疑,揣度。诈,欺诈。

②亿:通“臆”,主观臆测。

③抑:但。

【解读】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有欺诈,不无端猜测别人没有诚信,但也能及早察觉真相,这样的人才是贤者啊。”

既不主观臆断,凭空猜测,也能做到先知先觉,又一个好品质,真能力。

33、微生亩谓孔子

微生亩谓孔子曰①:“丘何为是栖栖者与②?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③。”

【注释】

①微生亩:姓微生,名亩,是一位出世的隐逸者。

②栖栖(xī):忙碌不安的样子。

③疾:痛眼,讨厌。固:顽固不化。

【解释】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如此奔波忙碌呢?莫非是为了显示你的口才吧?”孔子说:“我不敢显示我有口才,我是讨厌那种顽固不化的人。”

这是首次出现夫子与一位隐者的对话,是一次出世和入世的思想交锋。

34、骥不称其力

子曰:“骥不称其力①,称其德也。”

【注释】

①骥:千里马。

【解释】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要称赞它的品德。”

还是德与力的问题,千里马虽有力,但更有德,是德为力帅。

35、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解读】夫子可没有说过以德报怨,夫子是以直报怨,别人怨恨我,我只以正直的态度而不是别的什么的态度对待之。所谓正直的态度,就是我首先要了解别人为什么怨恨我,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还是别人处于某种不合理的目的怨恨我:如果别人因前者而怨恨,那我要主动自己的错误,主动求得别人的谅解;如果别人因后者而怨恨,那我就要有理有据反对这种怨恨,绝不会迁就这种怨恨,如果这样的怨恨给我造成伤害,我更要诉诸法律来反对这种怨恨。

比如,个人怨恨社会,是我们常见的现象。如果社会因自身不公造成个人怨恨,那么社会就要主动消除自身不公,这是消除个人怨恨的唯一办法;如果个人只是因其不合理的私利和私欲未得到满足而怨恨社会,那么社会决不能迁就这种怨恨,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不合理的私利和私欲,这也是消除这种怨恨的唯一合理办法。正直的态度就是公正率直的态度,以公正率直的态度对待怨恨是消除怨恨的唯一办法,而以不正不直的态度对待怨恨,实际上只会加重怨恨,我想这就是夫子“以直报怨”的本义。

36、莫我知也夫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翻译】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相关史实】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这是夫子晚年说的一段话,应该是在鲁哀公十四年,即夫子七十一岁的时候,此时夫子已经周游列国后返回鲁国专心教育学生。这一年,鲁君在大野泽狩猎,获一怪兽,夫子以为是麒麟,看到麒麟死了,夫子不禁流泪,联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了,故有“莫我知也夫”的慨叹。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大约是夫子对自己一生的自我写照。他一生不怨天尤,孜孜不倦地求索,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学识、他的才能、他的理论、他的理想不为世人所理解,于是“知我者其天乎”。

37、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①。子服景伯以告②,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③,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④。”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liáo):鲁人,字子周,或说也是孔子的学生。愬(sù):同“诉”,告发诽谤。

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③夫子:这里指季孙。

④肆诸市朝:将人处死刑后并在市朝陈尸示众。

【翻译】

公伯寮向季孙氏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还有能力对付伯寮处,将其肆诸市朝。”

孔子说:“大道或将实行或被废弃,这都是天命所定。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解读】

这句话的意思大约是,子服景伯想用暴力对付公伯寮,但是夫子没有同意,于是就说了天命这段话。夫子一贯反对以暴制暴,一贯强调以德赢天下,不过这次又把天命拿出来,成为对付坏人的令箭。

我想夫子是从根本着眼,“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问题不在于公伯寮如何,问题在于大道能否实行,大道能行于天下,也就不会有公伯寮之流存在了,大道不能行于天下,公伯寮之流就会横行天下。我想我们还是标本兼治,既要从长远考虑推行大道于天下,也要从眼前考虑,以暴制暴,消除当前的危机。

38、贤者辟世

子曰:“贤者辟世①,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②。”

【注释】

①辟(bì):通“避”,逃避。

②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鲁少连。《微子篇》第十八章还会提到这七个人。

【翻译】

孔子说:“贤人避开恶浊乱世而隐居,次一等是避开一地而另择一地,再次一等是避开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是避开不好的言语。”孔子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解读】

这是天下无道则隐的具体分析,我们不光辟世,还要辟地、辟色、辟言,根据情况,我们必须避开的东西很多,这叫惹不起,躲得起。我们没必要跟这个世界抗争,我们既不会以暴制暴,手中更没有以暴制暴的手段,除了讲讲仁义道德,向世人传播仁义道德外,究其实质,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是该避则避。

39、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翻译】

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努力去做的人吗?”

【解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别人给夫子的一个评价,大约是夫子一生的写照。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一方面,它说明夫子一生锲而不舍地追求,诲人不倦地传道,坚如磐石地守卫,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它又说明夫子也知道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他的理论、他的学说未必适合于当今的现实。

40、子击磬于卫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①,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②!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③。深则厉,浅则揭④。”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⑤。”

【注释】

①蒉(kuì):草筐。

②硁(kēng)硁:抑而不扬的击磬声。

③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没有人理解自己,只有自己还守着自己的志向罢了。

④深则厉,浅则揭:穿着衣服涉水叫厉,提起衣襟涉水叫揭。比喻处世也要审时度势,知道深浅。

⑤末:不能。难:这里是说服的意思。

【翻译】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说:“这样击磬击是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真鄙陋呀,这种硁硁的磬声,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有自己还守着自己的志向罢了。如果水深,就穿着衣服过河,如果水浅,就撩起衣服过河,人要学会审时度势。”

孔子说:“这人好坚决啊!没有什么能说服他。”

【解读】

一般认为这是夫子与荷蒉者一次心灵沟通和思想交锋。荷蒉者可不是一般老百姓,乃是一世外隐者,他能从夫子的磬声中读出夫子的心思和志向。他先说“有心哉,击磬乎!”已经从夫子的磬声中看出一些端倪。他继而言之:“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他在批评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顽固不化,他应该向隐者学习,审时度势,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何必死守不放。

不过,夫子也从荷蒉者的话语中读出他的忘世隐逸之坚志,于是说“果哉!末之难矣。”这个人很坚决呀,夫子承认不可能说服他。

这是一次高深者的思想交流,我们的解读也附会他人之说,不一定准确,也许有更高者才能真正读懂高深者心灵深处的声音。

41、高宗谅阴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①,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②。”

【注释】

①高宗:殷高宗武丁,是商朝中兴的贤王。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守丧,三年不问国事。

②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意思是继位的新君三年不问政事,朝中百官各守其职而听命于宰相。总己:主持统领自己的职事。冢宰:周代官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翻译】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言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岂止是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三年之内,百官各自统领自己的职事而听命于冢宰。”

【解读】

这是一个关于忠孝之道的美好传说。老国君死了,新国君守孝三年,不问政事,这是新国君履行孝道。而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这是冢宰和百官忠于职守,大家安分守己,各守其道,一片和谐的局面,此乃夫子心中理想之一斑。

42、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解释】

此章容易理解,夫子又再告诉君王要以上率下,“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而民善矣”,那么君王好礼,民众就会听使唤,就会忠心服从君王之统御。

43、修己以敬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①。”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②。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③!”

【注释】

①安人:使別人安乐。这里的人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如亲族朋友等。

②安百姓:使天下百姓安乐,相对于安人,这是一个更高的志向。

③病:难。

【翻译】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做到严肃认真。”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

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天下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也觉得不容易做到!”

【解读】

本章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按照四书章句集注的深入解释,这应该是通过修己达到使百姓安居乐业,各所其所,天下太平,这是修己的终极目的,从修己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这个终极目的,《大学》对此有更详细的论述。

44、原壤夷俟

原壤夷俟①。子曰:“幼而不孙弟②,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③。”以杖叩其胫。

【注释】

①原壤:鲁国人,孔子的老朋友,但是一个另有主张而不赞同孔子的人。夷:伸开两腿坐于地上的姿势,这不合双膝着地的跪坐礼节。俟:等待。

②孙弟:同“逊悌”,孝悌。

③贼:有危害的人。

【翻译】

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年幼时不懂得逊悌的礼节,年长后没有可以称道的事业成就,年老了只是偷生不死,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

温文尔雅的夫子一般不会这么批评人,显然他与原壤私交甚好,所以才有这种半开玩笑似的批评。

45、阙党童子将命

阙党童子将命①。或问之曰:“益者与②?”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③,见其与先生并行也④,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què)党:孔子在鲁国所居地名。将命:在宾主间传话。

②益:长进。

③居于位:坐在成人的席位上,按礼制,童子应当坐于旁位,不可与成人并坐。

④先生:长辈。并行:童子和长辈并行,也不合礼。

【翻译】

阚党的一个童子来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一个求长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人的席位上,看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个求长进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感悟总结

夫子的著作不失为一部道德哲学的好教材。当我们想提升我们的道德意趣和精神层次时,我们应该多读读论语,因为它能让我们高雅脱俗,让我们精神净化;当我们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时,读读论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能让我们以仁义真诚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当我们处理单位的各种业务和关系时,读读论语也是合适的,因为它能让我们学会敬业、认真、踏实、平和、淡薄;当我们作为社会一员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进行各种社会行为时,读读论语同样是有教益的,因为它能让我们学会敬畏地遵守、尽责地履行、尽力地完成。夫子的思想意在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应该有私心更有公义,有权利更有义务,有享受更有担当,夫子的著作是指导我们走正道的好教材。

※※※※※※※※※※※※※※※※※※※※※※※

我常常在想,夫子究竟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他本质上关心的应该是人心世道问题,关心的是人心不正、世道混乱的问题,他的职责其实就是匡正人心世道,让它皈依他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上,从而达到社会安宁、人民乐业、国家兴旺的目的。人心不正、世道混乱问题就是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问题,就是浮于表面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背后的经济基础问题,单纯地用自己的一套仁义道德去匡正人心世道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甚至会加重问题。本来社会从根子上就是不公平的,你的仁义道德只会培养对这个不公平逆来顺受的人物,因而只会加固加强这个不公平。

夫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他没有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从自己主观愿望出发,试图解决的是浮于表面的问题。

夫子给出了一大批优秀品质和理想人格,但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是有基础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夫子赐予的。本质上讲,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需要什么,生产关系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就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思想文化、我们的人心世道就应该是什么样的。总之一点,我们的发展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是什么样的。夫子的一大批优秀品质和理想人格只能诞生了积极向上的发展实践中,只能是人民在发展实践中自己创造出来的。思想唯有是现实发展最需要的思想,才是能“匡正”实践——符合实践需要的思想,能推动实践发展的思想。

夫子的思想不能为表面奉它为圭臬的封建统治提供长治久安、永远繁荣昌盛的方案。我们常常在想,夫子的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他书斋里诞生的思想传授给统治阶级,传授给统治阶级中的最高首脑君王,只要君王听了,以上率下,为政以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他都好说。但是这君王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神仙,他是现实中成长出来的人物,受现实的约束,它也许拒绝听从夫子的话,也许无力听从夫子的话,也许根本没有条件实现夫子的主张。于是夫子为自己准备了后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是的,夫子的思想很简单,不需要进行实践,不需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不需要改变什么,不需要搞艰苦奋斗,搞艰苦探索,只要抓住君王一个人即可,因此他苦恼的永远是没人听他的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