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如何看待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首页角色扮演破天之屠戮更新时间:2024-06-16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因此很多人出于民族情感,不自觉的会夸赞明朝。同时,晚清时期,实在是太过懦弱,连战连败,不断的和人家签订屈辱性的合约,慈禧太后甚至还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为天下人所诟病之言。

反观明朝,的确在这方面要比其强一些。因此,后世就时常将其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放在嘴边。其实他曾经为了笼络林丹汗,不让其继续*扰边疆,也纳过贡,只不过是以赠予的方式,而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谎言,还是名副其实?

(一)、大门应由自家守,为保颜面煤山幽

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的明粉,他们以明太祖驱除鞑虏还有成祖皇帝开疆拓土,万国来朝以及英宗北狩,景泰帝还未抛弃皇都继续奋战和崇祯皇帝宁死不下江南为傲。

不过这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若是一个普通的百姓,生活在明朝其实是非常痛苦的。当然,仁宗和宣宗时期尚还可以。其实历史上的那些皇帝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着想,却还要求百姓们感恩戴德,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不应过度的吹捧。

1. 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天下初定之时,朱元璋决议在各地设藩,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不过他有自己的考量,"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偌大个国家,他又怎么放心全部交由外人打理。因此,让自己的儿孙们守在全国各地。而燕王和宁王,均在北方,他们的作用就是防范北元人的进攻。

因此,最初的设想就是藩王守国门,毕竟咽喉要道,若是外人来守的话,会惴惴不安。不过,他高估了亲情的价值,也低估了后辈对权力的追求。仅仅传到第二位皇帝,就开始了削藩。朱棣在黑衣僧人姚广孝的帮助下,一路从北京打到南京。

后来,他又迁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在那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这才有了天子守国门这一说法。当然,它的确发挥过这个作用。就是英宗被瓦剌军俘虏,朱祁钰临危受命,继承大统,顺利的赶走了也先大军,保住了京师。否则,南明就会提前到来。

2. 明将亡矣,上吊自尽

朱由检空有一身报国兴邦之志,奈何总是不愿放权,而且将自己看的太高。所以,不论是辽东还是内乱,他都处理不好。孙传庭曾经一度将李自成逼退至深山老林之中,不料崇祯一纸调令将其召回,并打入大牢,一方面它是听信了奸人的谗言,另一方面是自己对武将的不信任。

他从来不懂什么叫作水至清,则无鱼,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查个水落石出,而且忌惮心理也很重。孙传庭一死,再也没有可以阻挡大顺军西行的股肱之臣,而且哀大莫过于心死,不论是藩王还是封疆大吏都对崇祯失去了信心。

等到最后,起义军逼入北京之际,崇祯下令勤王,结果大家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到最后,北京周边只来了八千的勤王军队,那肯定是以卵击石,无济于事。崇祯也曾想过逃往南方,但是在他看来自己并非亡国之君,而底下都是亡国之臣,还不如死的体面一些。

影视形象

迁都北京外加煤山自缢,这便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由来。那么,这种说法,到底该如何看待?

(二)、尊严的遮羞布,顺势讽刺清朝

君王们的想法,绝对不是那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他们的目的,并非如此纯粹。君即国,国即君,君乃社稷之根本,他们选择北京,选择自*,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为了国家的颜面,就把自己置身于险境之中。

1. 多重考量,方才选择以北京为都

当初朱元璋只是把元朝赶出了中原,可他们仍然在草原上盘踞。这些人来无影去无踪,身轻如燕,极其擅长偷袭。而都城身在南京,天高皇帝远,他害怕北元突然袭击,以至于北方大面积领土丢失。因此,才让儿孙们在那里镇守。

最初的想法就是藩王守国门,藩王死社稷。朱元璋看来,不论怎么说,总归是一家人。而朱棣当上皇帝以后,他害怕靖难之役再度重现,因此决议迁都北京。他这么做,可以带来很多好处。首先,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如若皇帝亲自坐镇,那么防御必定会积极很多。

其次,自南宋以来,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北方迟迟发展不起来。而定都北京,则有利于带动中原经济的发展;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的皇位并非继承而来,地位不正,在南方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而燕京,本就是他的封地,是他的基本盘,倒不如直接回去,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说,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未免太过于笼统。

影视形象

2. 无奈之举,倒不如留个好名声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的崇祯皇帝,自知跑路也不会落得好下场,所以他选择了自缢,而后留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美名。他在死之前说的那番话,一直为人所称道。

"然诸臣误我,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在他看来,是众大臣耽搁了他,所以无奈自*,希望贼军不要屠戮百姓云云。这展现出了他的责任感,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若他真的心怀天下,就该想办法赈济灾民,而不是打压朝堂上的官员。的确,他和神宗以及熹宗相比要更加有担当,所以后世有很多人出于同情的角度,对其大肆吹捧。倘若他真的有那么好,下令勤王的时候,不会无人前来。

他既刚愎自用而又多疑自负还有些喜怒无常,那些忠臣良将都被其斩*殆尽或者吓的不敢出声,留下的自是些无用之人。

因此,他的君王死社稷,完全是咎由自取。何况,天下本来就是朱家的,他不过是为自己家而死,又不是为百姓而死。人家孙传庭忠心为了大明,结果在崇祯的步步紧逼下,血洒沙场,他的妻妾子女,闻之纷纷自*,这是殉国,也是殉家。而崇祯完全就是殉家。

(三)、当理性看待,不宜过度吹捧

很多人将不称臣,不纳贡还有守国门,死社稷挂在嘴边,纯粹就是为了顺势抹黑清朝。通过捧一的方式,来达到踩一的效果。其实,他们两个也就半斤八两。张养浩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是兴是亡,政权更迭,谁家当政都会把百姓们当成奴隶。

如果站在崇祯治下百姓的角度,那是非常惨的。小冰河期到来,粮食歉收,国家非但没有补助还想方设法的从他们手中夺钱,又该如何活下去?如果崇祯有说的那么好,李自成就不会顺利打到北京。

1. 在事实上建立的吹嘘之言

的确,迁都的目的有拱卫疆土,保障河北之作用,不过那并不是其唯一的目的。人家还是为了加强其统治。英宗年间,皇帝都被俘虏了,身为九五之尊,惨遭戏谑,置于敌军之中,让自家的将士不敢进攻,如果真的想死社稷,那时候就该羞愧难当的自*。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这句话并非哪个要守国门,要死社稷的皇帝所言,乃是于谦所说。彼时英宗被俘,那些皇亲贵胄们纷纷建议逃离北京,前往南京,如若不是于谦,必定重蹈南宋覆辙。

皇帝身份尊贵,谁会愿意轻易的把自己置身仙境之中。很多的事情,都是其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那句守国门,死社稷,不过是一个遮羞布罢了。人们总是避重就轻,不去想为何大厦崩塌,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加入义军,只愿意片面的看君王自*,一厢情愿的以为那是重气节,负责任的表现。

2. 羞愧难当,在愤懑中离世

的确,崇祯皇帝是自*以殉国,倘若他真的以天下为己任,就不该轻易的放弃。正面说,他是为了国家而亡,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并未亲手斩*敌军一兵一卒,却直接将子民,拱手让于他人。而且,他至死都没有认清自己问题之所在。

因此,第一句话就是强调诸臣皆误我。朱标曾说,如果皇帝有尧舜那般的美德,而臣子必定都是尧舜时期的臣子。显然,崇祯并不是圣明之主。他只知道一味的推卸责任。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家的,可到了国家危难之际,就弃之于不顾。

在拿不出钱粮赈济时,崇祯从不敢对那些头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的藩王们要钱,任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发生。

结语:

明朝中后期都是些奇葩无能的皇帝,崇祯顶破天算作一个中庸之君。只不过因为那是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再加上崇祯最后自*了,才不停的拿出那句话来当遮羞布。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接触的事物不同,站的角度不同,自然会对明朝有不一样的看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