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历代古书院概述

澄海历代古书院概述

首页角色扮演貔貅神山录更新时间:2024-05-04

原创 王锦书 来源:地名解读 ,特此鸣谢

我国书院之设,始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所设立之丽正书院。书院,是古代汇集士子讲学授课之处,又是供奉先贤和藏书据典之所。设山长主持讲学。北宋时期书院大盛,出现了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嵩阳书院和商丘县城的睢阳书院。并称为我国“四大书院”。书院大多选择在环境清静优美处,为士子提供了“静以生慧,钟灵毓秀”的学习环境。清末废除科举,书院多改设学校,书院在我国已存在一千余年。

澄海置县较晚,仅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自明清代以来崇文重教,重视兴学育才,因而“人文蔚起,贤俊汇征”。历史上出现了不少科举成名的翰林、进士、举人等人才。历代相继设立了冠山、景韩等一批书院,对澄海人才的培养贡献巨大。

冠山书院位于澄城西北五公里冠山乡神山风景区北麓,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为知县蔡楠倡建,是县内首创的第一座书院。蔡楠主持集士子讲学于此。前厅设讲堂,后堂建考亭祠,祀宋儒学宗师朱晦翁(朱熹)神像。书院几经兴废,多次修葺。明天启、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历任县官主持重修。明布政使海阳刘子兴作《冠山书馆碑记》,清乾隆52年(1787)知县德文再修,建“魁星楼”和“及第石塔”。20世纪末重新修葺,祠宇焕然一新,后堂立朱熹白玉雕像。蔡起贤先生作《重修冠山书院记》:“神山钟毓,人杰地灵,童子讴歌,诗人吟咏……重修书院,依其旧制,并加增饰,轮奂双美”。

(冠山书院)

该书院倚山而筑,坐南向北,两进结构。院门牌匾“冠山书院”及门联为乾隆癸亥邑人蔡祖坤撰联并书:“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院门前有一“书砚池”,池中植满红叶莲,亦称“红叶池”,为冠山十景中之“院堂一鉴”。冠山书院为澄海“兴学育才,释奠习礼之地”。由此,澄海历代人才辈出,科甲联翩,为弘扬文化,教化一方人民作出极大贡献。澄邑贡生陈守镔《与邑侯王山长游冠山书院》诗:“咫尺拳峰郊外村,考亭讲院至今存。萧疏石磴初开径,曲折泉流自绕墩。百里贤人星复聚,千年薪火道常尊。我来搔首云天阔,极目莱屿一点痕。”

景韓书院在澄城龙潭寺左(今澄园步行街),明万历九年(1581)潮州府海防同知摄澄海县事何敢复(广西兴化举人)所创建。清康熙澄海知县王岱、樊永底相继修缮。清乾隆潮州府同知署澄海知县陆镛、署县事陈科鉽拓建并重修之。该书院祀唐代谪潮州剌史韩文公(韩愈),配祀潮州前八贤之一进士赵德,纪念他们在潮兴学育才,教化人民之功德。原院址占地甚广,有茂林修竹,荷塘石桥、环境优美。内设有王岱、樊永底讲堂,还设宋丞相陆秀夫祠。明清时期为本邑生员授课之所。光绪25年(1899)曾聘近代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在景韩书院讲学,讲授《维新之学》。清末废除科考,光绪30年(1904)改为景韩学堂,民国改作县立高级小学,第一任校长蔡鹏云。1939年澄城失陷,书院毁于日寇炮火。

育尊书院即王公书院,据县志云,在景韩书院左边,为清康熙22年澄海知县王岱(湖南潭州人)授课讲学之所,后统属于景韩书院。

敦化书院即樊公书院,据县志云,在景韩书院陆秀夫祠前,为康熙31年知县樊永底(山西人)讲学之所,后归属于景韩书院。

绿波书院,原院址在苏湾都程洋冈村,明嘉靖12年(1538)为蔡守庸所创。龙岩知县蔡尚义搭棚讲课。明嘉靖43年(1564)澄海第一任知县周行主持移建绿波书院于程洋冈虎丘山南麓,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主讲山长先后有蔡守庸、蔡尚义、杨任斯、蔡栗庵等。明天启六年(1626)蔡栗庵重修书院,题匾勒石“绿波书院”。杨任斯题伞骨书柱联:“鉴开碧影涵新月,山挹晴光映紫霞。”落款:友人杨任斯题。杨任斯,明代饶平元歌都人,崇祯戊辰科进士,为潮州“戊辰八贤”之一。他于明万历年间来“绿波书院”讲学。凤岭宫后的古井旁,相传为杨任斯读书处。后遭风灾,书院倒塌。至今仍存杨任斯伞骨书石刻对联,并存原书院石鼓一对。

凤山书院,据县志称:原院址在县治西南,城北古巷北侧,清雍正七年(1729)知县宁时文详准建书院,嘉庆年间废,其地改置火药局。由后凤山书院移建于城南国公池右(今文祠东路澄城影剧院)。清代时期为县考生之考棚。光绪三十年(1904)改称凤山学堂,进入民国设立“凤山县立高等小学”。民国23年(1934)改为“县立女子小学”,首任校长莲阳余素姿女士。日寇陷澄时夷为平地。

(翁公书院)

翁公书院,位于汕头市金平区鮀浦镇(前属澄海县鮀江都)桑浦山龙泉岩南麓,为明嘉靖兵部尚书大司马翁万达少年时期读书处。翁万达读书勤奋,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翁公明嘉靖五年中进士,后升任兵部尚书,卒后,追封大司马,官封一品。一代名臣翁万达不仅是文韬武略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明史》对其推崇尤高:“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者,万达称首。”被誉为“岭南第一名臣”。翁公书院是一座天然石室,洞内有石床、石桌、石椅,是当年翁公在石室中研读书史处。后室有一洞穴,石壁上刻有“人焉庾哉”四字,后人称为“晒书台”。洞口巨石上镌刻光绪丙申仁夫鸾书“翁公书院”四字。附近有上世纪末建的“师贤亭”,亭柱联云:“学识究天人,武略文韬称后世;貔貅拥百万,南征北战建殊勋”。

(蓬沙书院)

蓬砂书院和方公讲院,院址在汕头市龙湖区外砂镇文祠路(前属澄海县蓬州都)。清同治九年(1870)潮州总兵方曜创建。大门匾额:“蓬砂书院”四字及所有门额牌匾榜书均出自晚清书坛名家钟德祥手迹。后庭院为“方公讲院”环境优雅,为文人学士休憩和学术交流之所。潮州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社会动乱,各地官府积案如山,经两广总督瑞麟奏请慈禧太后,遂命潮州总兵方曜在潮汕办理清乡和处理积案。方曜严令土豪拆寨堡,解散寨兵,交纳官租,退回所占公田,不准械斗,恢复生产和交通。铁腕捣毁村落寨堡,用严酷手段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澄海外砂各村数以千计的人在“负险阻兵,焚劫豪绅,拜会抗官”的罪名被*。方曜还设立选举清乡法,使各地治安明显改善。方曜在外砂创建“蓬砂书院”和“方公讲院”,在当时旨在弘扬礼法,教化人民。但客观上也起到了兴学育才的作用。该书院占地2046平方米。蓬砂书院是潮汕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书院,历时18年建成,规模为澄海各书院之冠。2000年7月24日被澄海市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2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立匾。

文范书院,位于溪南镇东里河南岸。建于清宣统年间,系由潮澄饶三县陈氏族长所建,亦称“三君书院”。书院为二进格局,后包设藏书楼,原楼门有楹联一副:“平地耸高楼,收四面江山,聊供吟啸;横空排书案,集千秋人物,藉拓胸怀。”院内设学校为陈氏子弟读书,兼为潮澄饶三县陈氏会宗之所。文范书院办学期间,有三任山长(民国改称校长),首任陈鳌、第二任陈府鉴、第三任陈英铠。上世纪40年代,日寇侵澄时,拆文范书院楹柱建碉堡,书院由此湮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