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按我的规矩来,我就对你好一点。
一、节奏。
节奏、效率、任务,背后的关键点,是时间。
有一些非常努力的人,为什么总是让人不放心,而且总是在关键时候,会搞砸一些事情?
因为对人心的研究不够清楚,对人性的期望值过高。
说一套做一套是常态,这也是经常能见到的最幽微真相,但很多人接受不了,搞选择性忽视,丝毫不察觉其实自己也是这么*。
初入社会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盲信别人,要么全然不信。究其根本,是还太年轻,经历太少,对人误解太多。
几番沉沦,几番挣扎,终于摆好心态,爬起来准备大干一场,首当其冲的还是信任问题。
社会分工交互,不管是合作共赢还是尔虞我诈,靠的就是信还是不信,信了后边可以不信,现在不信,后边还可以信,变换无穷,没有定数。
为什么把事情搞砸了,多半就是对信任的理解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搞不清楚哪一个能够相信,哪一个不能相信。平时你好我好吃吃喝喝,真正到关键时刻能有几个站出来帮你,是心里没谱的,稀里糊涂的过了一天又一天。
为何搞不清楚?主要就是日子过得太顺了,波折量级太次了。
如何能提前知道这个人靠不靠谱?
不断测试。
怎么靠谱起来?就是博弈,不断的博弈。在根子上并不看对方嘴上说了什么,而是看每一个关键节点的事情是不是做到。我做到了a,去切换你做的b,你做的b就会换回来我手里的c,最后达成效果d。
傻白老想一招通吃天下,美其名曰操守,除了没看明白社会咋玩的,更深层次的是懒,不愿意沉下心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abcd就是一个个测试点,推进合作达成,推进结果呈现,推进交互or分裂。
没有测试点怎么办?自己不断创造测试点,甚至创造摩擦点去了解对方的秉性能力。
把局面搞乱,把水弄浑。
浑水摸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到处都在发生。傻白看不懂,嘲笑有些人就是造作,就是多事。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出招了。或张或弛,或快或慢,或先或后,之所以感觉眼花缭乱的,主要是因为没跟上节奏。
二、博弈
很多公司为什么一直在招人?
特别是供销体系里,换一个上司,就会拼命加渠道加很多渠道,安排在一起统一培训,目的是培训新渠道吗?是也不是。
作用有两个,a给老渠道警示作用,你们不好好干,你周围的十几个人,未来都是顶替你的力量,以此促进老渠道继续前进,保持效率。b告诉新渠道,我们一碗水端平,规则都是透明的,公开、公正,并不知道谁最终能跑出来,机会是统一开放的,择优取用。
不博弈,不测试,没有筹码,怎么知道合作方会不会坑我,一家独大后就来拿捏我?
很多公司搞末尾淘汰制,除了激发效率,也是要测试一下,你与公司的合作,还值不值得继续下去。
没有测试点怎么办?无中生有。
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针对某个经销商要求进点货,支付一些费用,共同合作某些活动。
如果对方同意了,出力了,就想办法在最快的速度内,在另外一个地方给到对方更大的回报,付出回报,建立正向循环;如果要求被拒绝,就找其他机会给予一定回击,建立拒绝伤害的负向循环。
细心的话,也会发现,老板、同事、亲友,总有些人时不时无事生非,明明能*事,故意让你帮个忙,搞个东西,或故意给你难看,或故意激怒你,或毁或誉,形式很多。
这是什么?
这就是在创造测试点,投石问路。
无论是正向循环,还是负向循环,都是在建立什么?
游戏规则。
除了游戏规则本身,还是在释放一些更深入合作的*,测试机会,达到双方快速磨合,找到彼此的尺度和界限。
三、冲突
规则的达成一定是冲突妥协后的结果。
如此翻来覆去的,或无意,或有意的冲突为的是什么?
就是在寻找利益平衡,建立合作的信任基础。
一点一滴的测试,不断地冲突,除了解决事情本身,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就是加深or削弱互信的程度。
没有冲突,就没信任,这才是人心评判信任的底层逻辑。
你遇到困难就向后躲,就找别人帮助处理,会是什么结果?
别人永远不知道你的力量,如何相信你?你也永远不知道对方的尺度,对方如何尊重你?
没有冲突,就不会赢得尊重。
一个害怕冲突的人是很难做成事情的,而敢于冲突,有能力管控冲突的人,大概率是一个大开大合,能开疆拓土的人,是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的。
这个逻辑套用在公司里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么是你在找对方的边界感,要么对方来适应你的边界感。
如果你谨小慎微的活着,那你就是在迁就其他蛮横的同事,如果你进公司就能蛮横地活下来,绝大多数人就都会迁就你。
四、系统性暴力
蛮荒时代都是直接暴力冲突,看动物世界,打的血腥残酷,热血沸腾,看起来很有劲。但代价就是只能当动物,任人宰割。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发明出了规则。
凡事都按规则来,而不是动不动的打来打去,抢来抢去。这样的社会形态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 —— 文明。
文明的本质就是规则,社会规则是个人规则的升维版。
文明了,那是不是就没有暴力了?
当然不是,只是变得更隐蔽、更温和、更精密了,一出手就是组合拳,效果感人,无人能躲。
普通暴力,个大力猛的,没人敢惹,就能逃脱普通暴力的威胁。
但在组合拳的系统性暴力面前,一切都是渣渣。
天罗地网,降维打击,任何人都逃不掉。
表面上让你做一件事情,你爱听不爱听的样子,似乎很潇洒。但实际上,在系统性暴力面前,任何对规则的傲慢都要付出代价。
简单粗暴的时候,一纸户口,两个世界。
现在,征信、违建、金融、学校、住房、公检法各种记录都会制约你的发展上限。
如何限制?系统性暴力如何伤害?最常见的,名下有房子,想要办贷款。但是办不了,为啥?
因为有违建,被物业给上了银行征信系统,或是有纠纷,不能交易,不能买卖,不能抵押。想搞经营性贷款可不可以?
也不可以。因为你前面合作换了公司,抬头时间不满两年,征信记录不够,就无法完成这个领域的资金合作。
很多人不懂得长期信用积累,电话号码,公司抬头换来换去,圈子跳来跳去,小贷玩来玩去,等到用钱时,这些都可能被视为不稳定的因素,从而被排除在银行金融体系之外。
规则面前,你按我的规则来,我就对你好一点。
与规则的契合度,就是节奏
在没有能力改变规则,自己制定规则之前,一切都要按着人家的规则走,头铁是没用的,而且往往是你的头越铁,就被规则伤的越深。
为啥?
因为规则的伤害自带倍加属性。
规则针对的是所有人,看似公平,但你不守规则,被规则拒绝,这是伤第一次;别人守规则,规则对别人好一点,这是伤第二次。一正一反,效果倍加!
一套规则里,会按契合程度自然延伸出梯度,坐在规则顶端的吃尽金钱和富贵,底端的备受伤害。
比如那些回老家盖房子盖别墅的民工,小算盘打的很妙,有地有粮还有花园,空气好环境好,适合养老。结果人还没老就被拆了,一把年纪被赶到城市里刷盘子扫马路。
总结一下,民工返乡又被进城,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反面教材。
当然现在这个规则基本都看懂了。都看懂了,也就是到了该轮换的时候。旧的要逐步消亡,新的要冉冉升起,权力讨厌真空,规则更讨厌。
爱听不听游戏,常玩常新!
五、机会与限制
每个终究是要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规则之中的,征信、考试、限购限售、道德准则、礼仪标准、职场操守……,玩的是什么?
都是规则。
规则自带系统属性,每一套规则都是一个系统性暴力集成器,里面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和地方。
被规则圈住了,就一直要被规则困住手脚吗?不一定的,任何规则都会有漏洞,都会有腾挪的地方。
人与人的不同就在于,有的人一直陷入在规则里,有的人一直不断突破规则。
征信不行,房子有瑕疵,卡在这个地方没有钱怎么办?
换银行。
很多时候这个银行不行,换另一个就可以了;大银行不行,换个小点的银行就行了。
有了六大行,为何还要有村镇行,城商行、信用社,还有各种小贷公司?各种融资服务公司?还有说不清道不明,春风吹又生的地下钱庄。
各色银行各有各的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银行体系规则。
很多小银行,只要有流水,有应收账款,甚至是股权、债权之类的票据就可以放贷。
当然,利率要高一点,而且其他乱七八糟的要求也会多一点:得在他们银行开账户,发票里收款银行用他们的,要在你电脑上安一个软件……。
你把这些节奏走完,这些小银行才能信任你,才会给你放款。
这是银行规则内的腾挪。
那所有地方都能申请这样的贷款吗?
不是,一般只有江浙沪之类的经济发达地方才会有。每个城市的金融服务丰富度是全完不同的。
这是地域规则内的腾挪。
不管是银行还是地域腾挪,本质上归于一个规则,经济发达程度。而经济发达的背后,是货币信用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房产。
消费疲软,经济困难,过在房地产,多数人都看到了,但房地产的功,基本都没有看到。
一个老板,现金流有困难,需要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房产抵押,其次就是各种金融产品。
只有经济发达,营商环境好,才能有更多中小银行,才能有更多金融产品,才能支持更多民企完成自己的业务周转,最终形成一个正向的经济循环。
而一旦没有房地产,或者房地产失去了金融属性,公司的资金周转,立马就是失去了最便捷的融资渠道。失业、生存,后续问题会接踵而出。
为什么突然又开始强房产了?
这是最底层经济规则的机会和限制决定的。
口罩规则已三年,消费疲弱,经济不畅,水深火热,相比而言,后者的威胁要更大,放任不管,显然会衍生出非常多难以掌控的局面。
感染了不一定挂,但是没饭吃肯定是要挂的。在具体的生存面前,很多事情都可以重新商量。
重新商量的背后,又是规则腾挪的问题。
规则腾挪如何体现?
依然是测试的问题,新的投石问路已经开始,而且节奏愈发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