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青云书院:梁启超、梁士诒当年力保它未被拆迁

广州青云书院:梁启超、梁士诒当年力保它未被拆迁

首页角色扮演青云传之琉璃梦更新时间:2024-04-27

在广州越秀区起义路和惠福东路交接路口,有一座青砖黛瓦、古香古色的院子,十字街道车水马龙的喧嚣似乎也侵扰不到它的幽静。事实上在广州市建道路历史上,这座建筑还曾受到过很特殊的待遇——当年广州的中轴线道路都为它修改过方案,它就是已经有323年历史的青云书院。

位于广州越秀区起义路和惠福东路交接路口的青云书院,又名梁氏千乘侯祠,原为梁氏家庙。

如今这座历经百年沧桑几度沉浮的书院,在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结合推广下,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北京路商圈附近的“网红”打卡点,年轻人既可以在这里叹咖啡、品生活,还有可能在这里遇到文坛鸿儒、艺术巨匠。青云书院在今时今日,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一度面临被拆危机

青云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建成于清康熙四十年,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为参与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城参加科举考试、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务时提供居所,供奉孔子弟子梁鳣、春秋时梁国君主梁康伯以及赞助兴建祠堂的各房先祖神位,故亦称梁氏家庙,又名梁氏千乘侯祠。

如今在它的正门口,依然抬头可见“先贤前千乘侯祠”几个大字,书院大门前两侧为马台墩,青砖墙石脚,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据史料记载,梁姓九世先祖叔鱼公梁鳣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宋朝时被封为千乘侯,为鼓励学子读圣贤之书,故将叔鱼公奉为梁氏先圣,梁氏祠堂也因而被称“千乘侯祠”,后因朝廷禁止合族宗祠,改名为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正门及门上的“先贤前千乘侯祠”石匾。

青云书院曾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清同治五年(1866)又进行一次重修扩建,增建了西斋(昌后堂)。扩建后的书院原为广三路,三间三进,在当时也是广州占地面积较大的一间宗祠书院,培养了不少英才俊彦。相传民国初期著名的经济家、银行家、政治家梁士诒就曾在年轻时于此短暂求学,而这段缘分也为青云书院后来能保留300多年至今埋下了重要伏笔。

记者与著名广府文化研究学者饶原生探访青云书院时,他告诉记者,青云书院西边的起义路始建于民国初期,当时的广州致力于市政建设,加快了市区马路拓宽与建设的步伐。“民国七年(1918年),当时的市政公所在全市范围拆城墙、开马路,规划新建一条维新路作为中轴线直达珠江边,也就是今日的起义路,而这条路就要穿越青云书院。”饶原生说,“在面临可能要被拆除的危机下,两位梁氏历史名人站出来保护了它,这两人一个是梁启超,另一个就是梁士诒。”

两位名流联合保书院

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梁士诒,为青云书院主体未被拆迁发挥重要作用。

梁启超和梁士诒同为清末民初出自广东地区的梁氏名流,两人少年时期曾在佛山书院游学,有过短暂的同窗之谊。梁启超作为维新变法的旗帜性人物,更早成名于当时的政坛。而梁士诒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考取进士后,被分配到直隶做候补官员,几年下来都没有正职,得不到清政府的重用。“传闻就是因为他也姓梁,又是来自广东,慈禧太后对梁启超的厌恶便牵连到了梁士诒身上,使之无法得到提拔。”饶原生说,“梁士诒虽然政见与梁启超不同,但也的确有经世之才,特别是在打理财政、修建铁路方面,对当时社会经济帮助巨大。”

根据历史记载,梁士诒在1911年协助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后,曾担任过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务,并以交通系首领、全国铁路协会会长身份,全力支持孙中山的全国铁路建设计划。后来他还创办过中国人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因此也有“活财神”之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梁士诒发起华工赴欧、“以工代兵”战略,使中国摆脱了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局面,也达到了中国实际参战的目的,帮助中国以战胜国资格参加了巴黎和会,为收回青岛主权而抗争,从而为华盛顿会议的最终解决埋下伏笔。可以说梁士诒在清末民初是一位非常活跃的重要政治人物。

也是这么一位政经名流,在听闻广州为了修路要拆除青云书院的事情后,梁士诒便联合梁启超一起致电当时的广东军政府,要求保护书院。“梁士诒在信中就提出了‘求通不求直’的建议,他是国务重臣,他的话自然更受重视,因此建议也就被采用,青云书院被保住了,这条维新路也就特意拐弯绕过了书院,“饶原生说,“一个城市的中轴线马路为了一座书院而绕道,这可能也是十分罕见的吧,所以这件事也成为书院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不过青云书院最初被保下后没多久,还是不得不为市政建设让道,被拆毁割让了包括西斋昌后堂三大座在内将近一半的面积,经过岁月变迁,这座坐北朝南的广三路书院如今左右两路都已不在,仅存中路。据测量,中路建筑三间三进,面阔12.3米,总进深36.5米,中座进深三间8.4米,共十架,前设四架卷棚,中、后座前分别设两廊,廊面阔2米,进深一间,共九架。整个书院仅存中路便占地约449平方米,可以想象当年青云书院完整时的气派。

1949年以后,这里曾被用作街道工厂、五金仓库等,由于建造年久,又疏于管理,建筑一度受损严重,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里都几乎被忽略遗忘。饶原生就依稀记得自己多年前经常路过此处,书院外鞋铺林立,杂乱无章,“那时根本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古书院,还拥有让时任国务总理都亲自写信求情这么一段传奇故事。”

青云书院一角。

恢复旧貌,展露新颜

2009年,广州为迎接亚运会,有关部门开始重新维修各种古建筑以提升城市形象,结果发现在起义路与惠福路交汇处有一残存的祠堂,屋顶杂草丛生,损坏严重。有关部门一开始曾以为它是另一座地理位置毗邻的千顷书院,后经过调查发现应是青云书院,于是立项修复,待将祠堂额石上的灰沙黄泥清除后,露出“先贤千乘侯祠”六个大字,也证实了这里便是青云书院。

据修缮前的考查,青云书院当时主体建筑基本结构保存尚好,特别是木雕异形梁架仍保存较好,但由于室内曾改为多种用途,因此原有布局虽在,但破坏严重,尤其是一些外墙及硬山顶的装饰性的建筑构件和木质装饰花格损坏最大。为了恢复书院原有风貌,当时的政府与非盈利机构合作对青云书院按照“修旧如旧”“建筑如故”的原则进行修葺。

如今的青云书院同时也作为“青云艺术院”而存在。

修复主要分内、外两部分进行:建筑内部主要是对原建筑结构进行保护性加固,对建筑立面及屋顶的装饰性图案与花纹进行原样修复,对已经损坏石雕、炭雕、木雕及大部分木质花格、门窗等进原样修复; 建筑外部则拆除书院西边加建的临街商铺建筑,改为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户外休闲活动广场,优化环境的同时,也方便市民能在参与文化艺术的互动中有一个休憩交流的场地。如今在书院西侧的户外广场,记者还能看到当时修复时建的一个牌坊,上书“毓秀”二字,与同在商业区的书院交相呼应,寓意打造毓秀钟灵之境。

修复初的青云书院大堂悬“忠孝堂”匾额,二堂中间有高屏一座,缮写圣谕。二堂与三堂俱有楼阁和左右厢房,供各地梁氏子弟到省城应试时寄寓。二堂侧有治事小厅,为递年值事公馆;馆后为大厨房。三堂后南向八柱大堂,为先贤正寝室,悬“道开南服”匾。寝室东面为始封夏阳祖祠,题额“先河堂”。寝室前立牌坊一座,寝室东角是青云书院的房舍。

值得一提的是,修复青云书院的过程中,不仅挖掘出了“先贤千乘后祠”石牌匾,还挖掘出有关书院记录的珍贵历史文物石牌二块,这些文物至今都保存在青云书院内,可供游人免费参观。2010年8月青云书院被越秀区政府列为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去年4月12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也将青云书院列入了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潮人聚集的“网红”打卡点

青云书院内的各式咖啡饮品都有着趣致的名字。

拥有300多年历史的青云书院终于得以重新走入公众视野后,最初也引起过羊城百姓们的好奇,官方将其作为“青云艺术馆”,陈列过一些富有岭南特色的文物,以及做一些文化产品展示,免费开放供游客观光。但相比起广州许多著名古迹景点,青云书院终究体量不大,即便放在北京路商区的书院群来看,也是偏安一隅。所以度过了修复初期的那段曝光期后,很多时候青云书院都是静静地伫立在热闹街角,谈不上多么瞩目,更远远达不到游客如织的地步,久而久之,书院也不再开放,连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都只是知道那里似乎有一座古老的院子,路过居多,没有机会进去驻足。

然而就在近两年,青云书院突然以另一种姿态“出圈”,成为了网红潮人们的打卡点,记者在一些社交媒体上都有见到不少年轻人前往打卡,他们有的是去探访古迹,有的则是坐在院里叹一杯咖啡,而这是书院目前的主理人、“拙见”文化出品人田延友所喜闻乐见的场景,也是他的团队这两年努力将青云书院“活化”的方向。

“两年前我们见到这个书院时,它已经关闭一段时间了,地上都长了草,就像一个荒废的小院子。”田延友回忆道,“但书院的整体结构都还在,我们就想在它原有的基础上,如何能把一个古书院的传统特点与现代年轻人流行的元素融合起来,给它注入新活力。”带着这样的想法,“拙见”团队开始重新改造青云书院,除了将硬件设施修建完善外,最重要的是在修缮过程里他们不断地给书院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大到一面用千年陈木装饰的墙壁,小到一盆老广州人熟悉的素馨花,力求书院的每个角落都能富有文化气息,让人在这里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氛围。

如今书院正门口摆放的两只狮虎麒麟兽石雕便是来自陕西贾平凹艺术馆的馈赠,“当时也是贾平凹艺术馆馆长木南老师来我们这参观,觉得我们缺两个镇宅神兽,于是特意送给我们的。”田延友介绍道,当时他们也是费了一番功夫才将这两只神兽运到书院门口,“算是我们的镇宅之宝了吧。”步入正门,迎面可见一个种满花草的天井院子,散落着几张桌椅,“这里被我们用作为一个咖啡厅了,游客们可以坐下来喝喝茶和咖啡,静静地感受一下古书院的氛围。”有意思的是,咖啡的出品和名字一看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如手冲咖啡被叫做“一壶清欢”,美式咖啡则是“一生所爱”,而陈皮美式、姜撞奶拿铁这样的产品则显然是在将广府传统甜品与西式咖啡做融合尝试。在社交媒体上,这里最受欢迎的饮品莫过于名叫“青云1699”的盖碗拿铁,“古今贯通、中西交融,特别值得称赞和发扬。”有网友就留言评价道。

书院内室还代售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旗下品牌的服饰,侧厅墙上镶嵌着青云书院挖掘出的文物石碑,里间还有一个可以用作举办文化活动的小礼堂。据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著名画家林蓝等都曾来到青云书院出席文化活动,为书院的百年历史又增添了很多新的故事。

经过项目活化后的青云书院,古典与现代气息交织,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高朋满座。

古建“重生”需要打开思路

“广州有三条中轴线,其中传统的中轴线有两条,一条最久远、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轴线是从越秀山镇海楼到北京路,再到天字码头;另一条则是越秀山的中山纪念碑到中山纪念堂到市政府,在到海珠桥。但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第二条不是直的,是曲折的,那曲折的点就是青云书院。“饶原生告诉记者,“既然当年开发的时候,为了保护青云书院民国政府都特意绕开了,这说明我们广州还是很尊重读书的,所以到了现代更应该尊重保护我们的书院文化了。但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这些古建也好,非遗也好,它的生存空间在哪里,要怎样能真正在现代立足。”

事实上尽管各地政府对于古建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过度依赖政府其实并不是长远之计,缺乏自身生产力会使得古建逐渐失去活力,比如青云书院在修复之处也是得到了政府支持,以艺术馆的形式存在过一段时间,但一旦失去了政府资金支持,书院便很难维系日常运营。如何在跟进现代潮流的背景下去求新求变,也许也是一些古建运营者需要思索的课题。

青云书院幽静的一侧。

“我们也见到过很多古建,明明知道它是有悠久历史的,也有过运营者试图去‘活化’它,但却又因为它是古建,反倒给自己的思路套上了枷锁,不敢去改变、不敢去出新,这其实并不利于古建的‘重生’。”田延友也跟记者说,“我觉得越是古老的东西,越需要它和现代潮流去接触,特别是和年轻一代接触,才更容易长久地保持活力。”记者也注意到,青云书院里的几乎所有“古物”都是开放式摆设的,无论是正门口的镇宅神兽,还是墙壁上的石碑,都并没有像一些古建里的文物那样被拿玻璃或其他屏蔽物跟公众隔离开,而是都可以让参观者近距离观看甚至触摸。

记者走访过程里,也碰到了不少来“打卡”的小哥哥小姐姐,不少女生都对书院里杨丽萍品牌的服装很感兴趣,试穿拍视频的女孩络绎不绝,而有些人哪怕什么都不消费,走走逛逛拍个照合个影,工作人员也都很随意,不会有太多干涉打扰。“既然想要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里,喜欢来这里,那当然应该欢迎他们来这里打个卡、发个圈。”田延友说。饶原生也指出,在“活化”方面,青云书院是目前他觉得几个类似的古书院里做得比较好的,“我们有些古书院,政府也投入了资金去修复,但修复好后放在那里也没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最后反而无人知晓,其实也是一种令人惋惜的浪费。”他说,“而像青云书院这样,通过一些迎合潮流的改造,来成为‘网红’打卡点,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历史、它的故事,这样一举两得的做法是值得其他古建去参考的。”

本文为南方都市报“走读古书院”专题第四期。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海军 王佳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题签:刘斯奋

学术支持:李绪柏/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汪雅云

本期摄影:N视频记者 邹卫 实习生 高暄妍

本期视频:N视频记者 邹卫 武艺璇 陈冲 实习生 高暄妍

本期直播:N视频记者 武艺璇 阮增豪 实习生 黄昕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