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反响很常大,连带着也提高了青花瓷这种瓷器的知名度。
当然,当了解汝窑瓷之后我们会发现,“天青色等烟雨”这词实际上应该用在汝窑瓷上。了解青花瓷的朋友也应该清楚,“天青色等烟雨”,跟青花瓷也并不搭,因为青花瓷上的青花颜色是很深的。
要说这收藏青花瓷,如果把收藏界按百分比来比喻的话,我相信青花瓷的收藏比例已经占到了60%以上了。不知道别人怎么样,老卞可是对青花有着特殊的喜爱(虽然老卞没钱收藏)。
青花的种类很多,可不能说随便什么样的青花都能收藏,怎么说青花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那么想要收藏青花,就必须得了解它。今天老卞就把青花瓷历史的一个大概给大家分享一下,以后有机会老卞再为大家介绍青花瓷中的各种宝贝,通过今天老卞所分享的这些,也会对广大青花的收藏爱好者或是新手在今后收藏的时候起到一定的基础坚定作用呢!
青花瓷,全称叫白地青花瓷器。这种瓷器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古玩市场,总之仔细回忆一下仿佛在哪都能看见,比如最常见的吃饭的碗,上边有蓝色的花草图案,这种就属于青花。当然了,因为年代不同,现代做的青花不值钱,除非是出自现代大师之后手的或是名家的。
白地青花,这种搭配看上去非常打眼非常漂亮,花纹非常有中国特色。家里边用这种瓷器,不用说是古瓷器,就算是现代做的也透着那种高雅。
说道青花的形成,相信收藏的人没有不知道的。青花瓷上的青花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钴料烧成后就是蓝色的、着色力强、颜色鲜艳而且烧成率高且成色稳定。
说起青花瓷,这种瓷器跟许多瓷器不同。它流行了1300多年,从最早发现的唐代青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直到今天依然受到许多收藏者的喜爱,可以说是一朵久经不败、浓郁芬芳的陶瓷界“奇葩”。
要是说哪天在大街上或者古玩市场有人拿着一件青花瓷跟你说是唐代的或者宋代的,不用多想,一定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唐代青花基本上都是碗、小罐、盖儿这样的小东西,存世量也不多,比如说资料中记载扬州曾经出土过二十余片残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民间并没发现有流落的或是传世的。到了宋代,因为青花的制作没有什么起色,制作量也不大,至今为止能见到的宋青花也只有十几片瓷片,更不用说民间会有宋代青花了。
青花瓷从元代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产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镇,不论是从用料或是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元青花胎色略发灰发黄,胎质比较疏松。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纯白,有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很强。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仅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国产青料烧出来是青蓝偏灰黑,进口青料烧出来就好些,青翠浓艳。这时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镇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构图很丰满,层次多但是不乱,笔法是一笔点,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纹饰的题材有历史人物、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诗文等等,非常丰富。其中龙纹最有特点,龙的头比较小,脖子比较细,身躯很长,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形象矫健、凶猛。龙纹旁边的辅助纹饰大多是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等,其中莲瓣纹形状像大括号,莲瓣中画着道家杂宝;如意云纹里边则是画着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蕉叶中的梗是实心的;海水纹则是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朝的青花跟清朝的青花可以划分为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鼎盛,并且再次走向衰落。
明朝的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且制作精美。清朝的康熙年间又创新出了五彩青花,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乾隆以后粉彩瓷受到青睐,青花瓷就逐渐衰退了。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制作严谨、精致,民窑青花瓷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无论官窑还是民窑都很出彩。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这种瓷器,白地蓝花,透着一种高雅的气质,不管是古董还是现代做的,都算是很精美的东西,可以摆起来当装饰品。
可是就是因为这股子看上去就超凡脱俗的美,许多对青花瓷不够了解的人就容易上当了。
这拿赝品青瓷冒充古董骗人的,多少年来都不少见,现在就有许多人家里头藏着视同珍宝的所谓青花瓷,等着“玉在椟中求善价”呢,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上了当,拿着赝品当宝贝。
关于赝品青花这个东西,说起来还不大简单。因为什么呢?中国向来有复古、追古的风气。不仅现在有人做赝品,古代也有人做,甚至有的还是官府做的。现代人做的赝品,当然是一钱不值,但是要是过去做的,还是官方做的,那自然就不是普通赝品了,值不了真品的钱,也能值个至少万八千的。这就要求们在收藏的时候要注意了,东西该什么价咱们得心里有数,有没有价值咱们得看仔细。
实事求是地说,搞收藏的不可能没有看走眼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或多或少都走过弯路上过当。走弯路是走弯路,咱们得做到上一次当学一次乖,不能同一种错误接二连三地犯。不是有那么句话:“被一块石头绊倒一次是正常的,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则是笨蛋。”也不能说您看了这些东西以后就绝对不会上当了,不能说您加点小心就一定不吃亏了。但是,第一我们要尽量地学习相关知识,减少上当的可能;第二我们要每上过一次当都弄明白怎么上的当,为什么上当,把这方面的欠缺补上。
前边已经讲了一些从唐代到明清的青花瓷的特点。明以前的青花难得一见,简单知道一些也就可以了。明以后的,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青花,在收藏界就比较多了,对青花有兴趣的很容易碰到。为了首先减少上当的机会,咱们有必要再详细了解一下明清各个时期青花的特点。
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他在位时年号叫“洪武”。洪武年间的青花瓷,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这个时期的青花,青花纹的颜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纹饰布局仍还有元代多层装饰的影子,题材也差不多。但毕竟是改朝换代了,许多细节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的白边比元代更明显,牡丹叶子缺刻的部位比较深,不如元代的显得肥硕,菊花绘制成了扁菊,花芯用的是方格纹,龙纹则出现了五爪的,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青花上的龙纹凶猛矫健,并且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变成了二阶云,莲瓣纹里画的不是道家杂宝,而是佛家八宝。碗和小盘上的云气纹仅画于外壁的上半部。青花的底足大多是平切、砂底无釉的,能看出窑红。这时期的青花上大多没有年款。
明朝的永乐到宣德年间,明青花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这时候的青花瓷,青料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主,用了这种青料的青花,经常能发现铁锈斑痕。这期间的青花瓷器自然无非是壶、盘、碗、罐、杯之类的,但是其中有一些造型比较别致的,比如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带有异族风情的瓷器。因为这个时候明朝跟周围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交流比较多。
永乐到宣德年间的青花纹饰一般是各种缠的枝条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瓷器胎质细腻致密,釉质肥润,有橘皮纹。其中永乐的青花要比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浓艳,铁锈斑痕比较重,纹饰比较疏朗,描绘细膩,底釉比较白,瓷器上一般没有年款,只有“永乐年制”的篆书。宣德青花就相对比较厚重,纹饰比较紧密,底釉有点泛青,大多有题款,包括四字或六字的年款,而且这个时期的青花数量多、品种多,影响范围也比较大,收藏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就是打这来的。
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的青花,颜色有的跟宣德年间的差不多,有的跟成化年间的差不多,釉面有点发灰,胎体比较厚重,底足修削得不细腻,有敦厚感。尤其正统年间的瓶、罐器口,都是直颈形,跟宣德年间的一样,天顺年间则变成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年间的差不多。瓶、罐的身体都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则比宣德修长。这三朝的青花纹饰以一笔点画为主,题材有人物、花卉、龙风、孔雀等等,其中人物的背景一半是大片云气纹。瓶、罐的边饰大多是海水纹或蕉叶纹,蕉叶中梗留白,叶面宽大,像小树一样。这期间的青花大多是浅宽平砂底,有的出现粘砂的现象,有的能看见火石红。在款识上,正统年间的青花是福字款,从景泰年间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款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等,天顺年间则有纪年款、梵文款等等。
天顺之后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正是明的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的青花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青花颜色淡雅。弘治晚期到正德年间的青花则大多颜色灰蓝,其中成化青花瓷大多是淡描青花,纹饰的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题材大多是三果(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三种在佛教中代表祥瑞的果实)、三友(松、竹、梅或梅、竹、石或云山、松竹、琴酒或酒、诗等)、九秋(九种桂花、菊花、秋葵、鸡冠、芙蓉、秋海棠等各式秋季花草)、高士、婴戏、龙穿花等等。
花叶图案像撑开的手掌,叶子图案大多有齿边,花叶没有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像海带那样漂着;山石纹形状像钥匙,没有立体感;边饰也比较简单,只是简单的弦纹,也就是围绕瓷器刻画出来的一圈或几圈平行的线条;龙纹则大多是夔龙,鼻子长长的像大象的鼻子;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也有一些。这时期的青花瓷器品种比较多,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的,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的单、双行题款。另外还有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图样等等。
弘治年间的青花前期与成化年间的特点差不多,但是更纤巧柔和一些,后期的花叶纹变得细密,梵文图案增多了,龙纹也纤细柔和,人物也显得洒脱。题款是“大明弘治年制”六个楷书字或者“弘治年制”四个楷书字。
正德年间的青花用的是国产料,前期青花颜色灰蓝,晚期开始用回青,有的颜色就显得晕散。正德青花的胎质和釉质跟弘治青花比较接近,釉质中的气泡很密集。这期间最流行的是青花深腹碗、带座器,纹饰常见的有风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比较粗糙。正德青花碗盘的底心下塌,这是一个显著特点,青花碗甚至出现鸡心底,从底下看碗底有鸡心状的凸起。并且底部大多能看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也就是“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有的则是“大明正德年造”、“正德年造”。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朝的晚期。其中嘉靖的时间长达45年。嘉靖青花的颜色早期的与正德青花相近,青花颜色灰蓝,纹饰除了包括传统的那些之外,还有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道教色彩的纹饰,更有花组字这样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等,婴戏图的娃娃前额突出很明显。
嘉靖青花的胎质和釉质,都是小件器皿细、大件器皿粗,而嘉靖青花大件器皿比小件多,并且常有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独特的造型。
隆庆朝时间就比较短,隆庆帝朱载坖在位六年就病死了。因为这个缘故,隆庆青花很少,形体大、带年款的更少。这时期的青花颜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但不像嘉靖青花紫得那么厉害,青花纹饰种类与嘉靖朝差不多。隆庆青花以小件为主自然在做工上精细些,胎质、釉质比较细膩,六角、八角等造型的瓷器尤多。官窑隆庆青花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没有其他的,民窑隆庆青花倒是还有“隆庆年造”题款的。另外隆庆青花还有吉祥话题款,例如“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富贵佳器”等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到了明朝末的时候,也就是天启、崇祯年间,民生凋敝,陶瓷业也就跟着萧条了。
先说说天启年间。打从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就再没下令官窑烧制瓷器了。所以有明朝天启题款的官窑青花非常少,题款大多是“大明天启年制”和“天启年制”。纹饰上还是以传统纹饰为主,道教内容少了,图案粗率,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天启青花胎体厚重,胎质粗松,瓷器的形状很不规整,底部大多粘砂、塌底,有跳刀痕。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以后,崇祯年间的青花,没发现有官方题款的。崇祯青花,胎质粗疏,釉质白中闪青,有的发灰,青料用的是石子青、浙料,颜色差点的有晕散,好的就比较稳定。青花的纹饰图案除了传统题材之外,高士图比较多,里边的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纹饰比较典型,婴戏图里的小孩儿头大,脚小,比例显得很不谐调。
经过了这几代皇帝的“折腾”,明朝也就此灭亡,随之而来的就是清朝。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虽然顺治帝在位的时间不长,对于青花瓷的发展来说却是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顺治时期的青花胎体比较粗糙,形体大的胎体厚,形体小的轻薄,胎质细膩、致密的比较少见。底釉是白中闪青,有的略显泛灰,釉层比较稀薄,青花的颜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图案大多是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等,大盘的口沿往往有青花线圈,圈内确主体纹饰,小盘大多画一片梧桐叶,一侧写着“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诗句。纹饰的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笔调随意、工整但不够严谨、细致,画面布局丰满,并且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顺治青花中的瓶、觚大多是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有缩釉点,有粘砂,碗的底部常见跳刀痕。这时期民窑青花多,官窑青花少,有年款的更少。
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凭其实力为清王朝开创了第一个盛世,既然是盛世那么百花齐放、万木争春的场景自然是少不了,而对于青花而言,青花的工艺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康熙年间,青花的青料用的是浙料和珠明料,青花颜色前期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青花的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手法并用,绘画精细,并出现了青花五彩。纹饰的题材也丰富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而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是康熙青花最有时代特色的纹饰。康熙青花的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质很硬,与胎结合紧密,有橘皮纹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白中透亮,图案上留的白边比别的朝代明显。瓷器的底足,琢器多是二层台底,笔筒多是玉璧底,圈足早期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鯽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鰍背”底,大盘类多是双圈底。款识种类也很多样,早期多用楷书干支纪,中期以后则用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仿前朝款、伪托前朝款也比较多见,尤其仿嘉靖款的比较多。
康熙之后,雍正、乾隆相继即位。这两朝的青花喜欢仿制明朝的永乐青花、宣德青花。但是雍乾两朝没有进口青料,因此用笔端点染模仿永乐、宣德青花的铁锈斑痕。另外还有仿成化的淡描青花的。但是怎么仿也不可能完全相似,胎、釉、青料等方面都有区别,而且明青花胎的接口是上下接,清青花则是前后接。
雍正官窑青花工艺精细,修胎比较讲究,民窑则粗糙,有旋胎的痕迹。乾隆时青花继承前朝的品种,创新出了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多样,以寓意吉样的图案为主。
雍正青花的题款多见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乾隆青花则多堂名款、篆书年款、四朵花款。
到了之后的嘉庆年间,青花瓷开始走下坡路,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质稀薄发灰、泛青。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青花则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质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
兴许是回光返照,到了光绪那会儿,青花瓷竟然中兴了,其中仿康熙朝的光绪青花水平很高,可惜胎体比较轻,白釉比较薄,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青花则与同治青花差不多。款识除了年款,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康熙青花的款识则是“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至于溥仪那会儿,也就是宣统年间,青花瓷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青料开始使用化学青料。
老卞了解的也差不多就这些了,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对收藏青花的爱好者起到一些帮助作用呢?或许老卞说的也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更懂青花,更明白青花的藏友能够指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