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以来,姚晨监制并主演的小众文艺电影《送我上青云》不断收获好评。这部电影罕见地从女性角度出发,讲述了一位罹患癌症的记者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与生活逐渐和解的过程。其中体现的女性抗争与诉求,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为什么《送我上青云》在当今电影市场弥足珍贵?优秀的女性题材作品为何凤毛麟角?怎样才能让女性在影视市场充分发挥潜力?这些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1.《上青云》投石问路,男性导向市场需要破冰
从近年影视市场尤其是电影市场来看,女性题材少之又少。甚至女性主角也多给男性角色作配。以2018年年度票房榜单为例,从动作片《红海行动》到爱情片《前任3》,不管是叫好又叫座的《我不是药神》还是豆瓣评分偏低的《捉妖记2》,这份榜单上前十名均是广泛意义上的男主电影。既然一部电影主要的表达是通过男性角色实现的,那么它留给女演员的空间就会变少,更加无法做到为女性发声。一部电影如此尚可,但是绝大多数电影都习惯了“男性表达”,就会让女性变成“沉默的另一半”。
即使是在兴起许多“大女主剧”的电视剧市场,大多数电视剧讲述的也并不是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诉求和成长,而多是作为恋爱对象、妻子、母亲的刻板呈现。
为什么《送我上青云》弥足珍贵?因为这部电影塑造了女性的独立人格,而不是一种片面而单薄的社会责任。女性同样有*、会抗争、需成长,且其成长的终点并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而是自我价值的完成和升华。就像《送我上青云》所表达的内涵一样,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女性力量。
2.没戏拍、没有好角色,市场苛刻令演员举步维艰。
《送我上青云》虽迈出了一步,但如今的影视市场仍对女演员有诸多限制。前几日,在第十三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闭幕式上,海清曾道出中年女演员的困境:“姚晨不得不亲自做监制,才有《上青云》的机会,宋佳至今不结婚,还让大家叫她小花。梁静一边投资,一边问老公有没有好角色”、“市场、题材常常让我们远离,甚至从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
她的话没错。在海清、姚晨、陶虹这样年纪的演员,精力、演技、人脉同时达到高峰,但是苛刻的市场仍然把她们排除在外。无戏可接、没有足够的表演空间,让女演员的转型和发展愈发艰难。举例来说,海清在《红海行动》中突破自我,成功塑造了一个坚强的女记者形象。但是由于这个角色不是主角,所以大多数观众并没有打破偏见,对她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国民媳妇”上。这对于一位优秀努力的女演员而言无疑是心酸而沉重的打击。
从电视剧和电影资源的分布中也能发现她们的窘境。我们可以立即说出很多实力派电影咖男演员:徐峥、黄渤、张涵予、沈腾、邓超,他们不拍电视剧,这几乎可以看做是成功演员的一种骄矜;而不拍电视剧的女演员太少了:孙俪除了与邓超搭戏基本上不拍电影;让姚晨爆红、再红、翻红的都是电视剧——《武林外传》、《潜伏》和《都挺好》;甚至章子怡这样的超一线也有尚未播出的《帝凰业》。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包括影视行业在内的大部分职业都是少数男性掌握绝大多数资源。无戏可拍的女演员们只能拍电视剧、做生意、嫁人,或者演与自己年龄不符的角色。影视界对女性很苛刻。
3.女性力量不容小觑,联合发展才能拿到话语权
事实上,女性从业者在行业内部的人数并不少,联合起来的女性是一股客观的力量。在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凭借《三块广告牌》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发表感言时,请在场的获得提名的女性起立。观众在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镜头前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女性力量的强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行业上游,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惊喜的作品。DC王牌超级英雄电影《神奇女侠》的导演与主演一拍即合:“我们第一次见面就在咖啡店聊了四个小时”;妮可·基德曼和瑞希·威瑟斯彭投资并主演的《大小谎言》在艾美奖上大*四方;明年上映、万众瞩目的《花木兰》也是女导演+女演员的组合,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业者在荧幕上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
既然女性力量在日益壮大,那么女性参与度少的根源性解决方法也应该被提出和重视。海清在first闭幕式上的发言虽恳切动人,但却找错了求助对象:没有好风凭借力,女演员应该自己创造机会上青云。影视产业链上的女性——从导演、编剧到设计师、作曲家——应该联合起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姚晨转而监制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一个姚晨和一部《送我上青云》远远不够,有能力的演员应该扩大到上游的各行去,联合更多的的女性去,这并不是一种放弃本职工作的屈就,而是实现资源整合、发挥潜能、争取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希望中国女性电影力量越来越强大,不止“上青云”去,更要“乘风归去”,不畏高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