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创业者更是如此。作者将分享他们是如何运营“两颗皮蛋”这个产品的,并谈谈这一年以来他们从艰难到转变的心路历程。希望能够给你一些方向指引。
这期内容稍微轻松点,因为今天要聊的这个产品比较特殊,其实是我们自己。
一眨眼两颗皮蛋这个频道已经运营一年多的时间了,2022 年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是巨大的挑战。这一年我们一边要面对公司一直没有收入,随时要吃不上饭的情况,一边还在不断的摸索内容的方向,想要把它当做产品一样越做越好。
好在目前我们可能已经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方向也逐渐清晰明朗,可能也是时候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心路历程了。
一、「苹果护城河」的由来那既然说把我们频道的内容当做一个产品来看待,我们就要先明确定位,坦率来说这是一个从频道创立的第零天就一直在思考,但始终没有想好怎么表达出来的问题。
我跟零号都属于那种「如果实在想不清楚就用最小成本先做先试错」的性格,你甚至可以把整个两颗皮蛋的视频频道看做我们「大方向最小成本试错」的一个成果,这块等下让零号来讲比较合适,我们接着说回频道。
在创立的第一年,不算搬运我们总共投稿了 6 期视频,你能看到我们在不停地探索。虽然大部分是围绕 Apple 相关的,但你也能看到八竿子打不着的自驾川藏线的攻略分享,其实当时就想蹭一下十一黄金周的热点,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样蹭热点蹭过来的粉丝,当他对你的预期跟你的实际方向存在冲突时,多半也会慢慢流失掉。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失败的。
接下来我们吸取教训,试图让视频更加聚焦,然后我们就做出了第一个比较成功的视频,就是iPhone 13 的 LTPO 专题。
我以曾经作为从业者的角度结合其他媒体老师的一些测试,把为什么 Apple 的高刷后来居上这件事给讲清楚了,同时把 Android 这些年哪些地方做的不好也分析了一下。
这个视频收获了很多的播放和讨论,我们也非常的开心,粉丝涨到了五六千。从这我们发现,「Apple 专业技术解析」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方向——我们俩都有从业经验,把 Apple 在背后做的好的地方给大家讲出来,既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也能把我们频道深度专业的差异化形象给立住。
于是我们乘胜追击,做了iPhone local HDR 的视频,用同样的逻辑先讲清楚 local HDR 的技术细节,再讲讲它为啥要这样做,并且强化了整体的故事性和情绪起伏,可以说是我们前期集大成的一期内容。
或许因为影像相关的内容讨论的热度天然会更大一点,我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绩,甚至还上了科技区的首页,截止到目前 HDR、SDR 两个版本加在一起有 54 万的播放,即使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内容能超越这一期。
应该说这期内容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仅是当时频道的粉丝量直接翻倍,几天就从 1 万粉丝做到了 2 万,而且这期视频也间接的促成了我们第一次商业合作——本该是非常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们稍微梳理了一下选题库就发现,如果以这个方式继续做视频,很快会把我们这些年积累的家底全部掏空,再做几个月我们就没有东西可以讲了。
而且 Apple 的很多技术都是靠逆向解析推断的,并不都适合拿来做视频,更别说我们都是产品经理出身,讲技术其实我们并不专业。这条路虽然看起来是可行的,但实际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又陷入了方向的思考当中。
紧接着日子越来越困难,等会零号会跟你们分享我们是怎么把钱一点点花完,公司险些就开不下去的,总之 22 年开局不利,我们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加上三月深圳封城,我们各自开始了龙场悟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想清楚了:Apple 在很多地方都很强,有技术方面的,有体验方面的,也可能有供应链方面的。但我们会有选择地抓住一些跟用户体验息息相关,一说出来大家感知就特别强的点,深挖表现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试图推断出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
跟之前不同的是,内容的核心不是技术本身,技术、体验或者产品布局一样都是抓手,都是服务于我们最终挖掘出来背后的决策跟逻辑,这就是 Apple 护城河系列。
拿我们最近下半年做的影像玄学大战来说,即使是讲相机效果的视频,我们还是讲到了 iOS 因为相机 API 开放而形成的差异化三方相机生态,没有 Apple 对接口的开放就不会诞生像 NOMO RAW 这样的应用。
当然我这里还是想澄清一下,我们不想无脑吹 Apple ,而是争取把每个护城河系列视频做成一个小模块的竞品分析,希望热爱产品的观众们看到这些内容之后不要只想起 Apple 哪里做得好,更要记得他们为什么能做得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同时也希望我们做的这些内容,能被从业者看到,给他们日常的工作带来一些思考和灵感。
这就是我们做这个系列视频的初衷,我们在曾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非常清楚当中的困难和不容易,也希望每家做的产品都能越来越好,并且能把这些优秀的产品带向全世界。
所以护城河第一期内容,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iPhone SE3,这是个非常不受待见的产品,全网几乎是骂声一片,但是对我们来说却特别适合拿来给护城河系列开篇/因为这个产品除了用的 iOS 之外其他真的没什么好讲的,但 iOS 或者说软件系统恰恰就是 Apple 现在最大的护城河。Apple 所做的很多很多工作,都是为了 iOS 的体验更加优秀而展开的。
并且封在家里那段时间我打通了死亡搁浅,对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的更加感同深受,这也让我想到了可能会购买 SE3 的一部分用户,所以夹杂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我们做了护城河的第一期视频,最后也收获了相当多的肯定,我们一开始也没想到一个讲 SE3 的视频,能够超过十万播放,也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大家放心,虽然这个系列的视频更新的频率不太快,但我可以保证的是每一期内容都足够深度、足够精彩,会尽可能把我们挖掘的、我们思考的部分全都呈现出来,新的一年我们也规划了几个重磅选题,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二、关于频道的定位在上半年最困难的时候,有品牌方在我们粉丝量还非常少的时候,就愿意跟我们合作,并且认可我们的内容,特别感谢一下 Redmi 和 vivo 两个品牌,你们的支持帮助我们渡过了最危险的阶段。
这个时候虽然我们能活下去了,但是我们不免还是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在护城河系列之外,回到产品评测这个赛道,我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新闻或者数据库这样的内容,有他存在的意义和合理性,但这不是我们想做的,这样的内容多我们一个不多,少我们一个不少,我们得形成自己的差异化,这时候回头再想想我们有什么、我们擅长什么、有什么内容是只有我们能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我们的想法是,如果我们做 Apple 护城河是用外在的表现和体验去倒推 Apple 内在的做事逻辑,那在 Android 这边我们为什么不能带着问题直接去问背后的团队呢?
每个产品背后都是鲜活的人,他们的想法左右着产品的定义和方向,如果能直接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或许就能解答很多人的疑惑。以前我跟零号在做产品的时候也想要一个对外发声的窗口,如今我们愿意为这些产品背后的人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不管是视频还是播客,让他们自己讲讲体验的细节,讲讲一些小心思,讲讲产品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如同产品本身一般动人,我们希望能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
这两条线合并到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频道定位,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挖掘产品决策背后的故事,每个产品身上可能有无数个决策,小到按钮的摆放、功能说明的文案,大到硬件选型、产品的定位、营销的策略等等。
这些决策有可能是对的、有可能是错的,但对错可能是非常主观的,我们不想过多评价。我们只希望把这背后完整的逻辑呈现出来,由大家的讨论来反映利弊,由市场的表现来决定最后的胜负,经过一年的经验和沉淀,我们相信这可能是只有我们能做、并且是我们真正想要去做的内容。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最近我们获得了非常好的机会,可以直接跟产品背后的研发负责人以及产品经理进行沟通,通过他们的口吻把整个背后的故事给讲出来: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用户不太理解的取舍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考量……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些内容之后,能够对产品、对研发、对经营,有更实际也更真实的认识。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内容是没有用的,完全不如参数和测试结果来的直接,可能确实是这样。我们的内容可能不会对购买产生明确的指向,但了解这些东西之后对大家工作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甚至有可能让你更清楚的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
说这句话可能太自大了,但没关注的朋友不妨你们看一年试试,毕竟也没什么损失,我前几天发微博立了一个 flag:希望我们能用 2023 年的内容让更多人意识到,做性价比这件事可能比做高端更难,明年的时候可以看看我们有没有达成这个目标。
三、跟 Apple 的合作从 21 年九月份投稿第一期视频到现在,不算搬运我们总共制作了 32 期视频,一共收获了 6.1 万的用户的关注,累计的播放量超过了 400 万,再次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这个播放量曲线中每一个陡峭的地方,都对应着一个比较成功的视频,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视频,就是 iPhone 14 Pro 的首发视频。
说实话我们也想过如果有朝一日做大了,能跟 Apple 合作做一做内容,这可能对每个创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肯定,但确实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包括 14 Pro 深度解析视频一起,因为时间差带来的内容稀缺性,让我们的频道有一点出圈也收获了更多人的关注。
我们确实是非常开心的,但是要我选一期跟 Apple 相关我最满意的视频,其实不是 local HDR,也不是 iPhone 的首发视频,恰恰是没有什么播放量的Apple 教育。
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采访到了葛越和谢恩伟这样重量级的嘉宾,更因为这是我们打一开始就想做、但是没有能力做的一期视频。
这是我们非常不熟悉的业务,所以 Apple 为我们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帮助联系移动应用创新赛的亲历者,给我们呈现了完整的 Apple 教育业务的版图……但是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并且给大家讲明白,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算是完全跳出了我们的舒适圈。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焦虑,怕我们做成一个念产品说明书的东西,但是中间有一天我在洗澡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美食总动员》这个动画片。
片子里说的人人能烹饪和 Apple 强调的人人能创作人人能编程遥相呼应,里面的主题曲也一下就在我脑袋里面响了起来。这是我学生时代可能最喜欢的动画片,看了不下几十遍,所以我就把这个暗线铺在了视频里,最后做出了双方都满意的视频和播客内容,经过这次之后团队配合也会更加默契,所以这个视频对我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四、播客和短视频那说到这,顺便再多说两句播客和短视频吧,我跟零号都是重度的播客听众。就因为我想把每个字都听清楚,我曾经好几次出差的时候听播客,放的很大声被隔壁房间投诉过,所以我们非常理解对谈的这种方式不仅更加随和、更加深度,并且思维的碰撞能够迸发出可能比视频更加精彩的内容。
去年上半年情况相对比较稳定了之后,由零号牵头我们开始了播客内容的制作,这也是他更擅长,更喜欢的表达方式。
我们现在会把播客定位成对视频内容、对我们生活工作状态的延伸和补充,让大家可以更加了解我们,并且我们同样也会邀请在不同行业工作的朋友、频道的粉丝来跟我们一起交流,对工作对生活的一些思考。
短视频其实我们犹豫了很久,我们也曾经尝试过把长视频切片投在短视频平台,但是效果很差,慢慢我们明白了,其实不是长度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内容天然的不适合放在短视频平台。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路是围绕着产品评测的长视频,可以选 1-2 个最突出的功能卖点,也可以是产品的使用技巧,然后用短视频的形式把他展示出来,如果用户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也可以看看我们的深度内容。
说老实话我们团队感觉才刚迈进短视频的门槛,这个方向也不敢说一定是靠谱的,没准等我们明年的复盘,会对短视频的价值产生一些新的认知和理解。
小结回看过去一整年,我想到的关键词可能就是「超出预期」:频道的增长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内容的影响力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的粉丝群里甚至有相当数量的从业者,虽然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扯淡,但是真到了讨论产品的时候大家都还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如果说还有什么是超出预期的,可能就是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了。
我们离开了原来的行业,从零开始做一个内容创作者,并不比做产品经理更加轻松,因为你不仅要把内容当做产品来看待,同时作为公司的负责人,还要时刻关注经营情况,我们首先得把自己养活好,然后才能做出好的内容,这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也是一件我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事情。
不过现在想来,有过创业的经验对产品经理地成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在说什么,我们可能要重头再来讲一遍整个故事,但是这次要换一个视角。
我们还想和大家聊聊,三人小团队创业这一年多以来犯的错误。这些错误有的跟业务有关,有的和钱有关,有的和思维方式有关。面对这些或大或小的错误时,我们也挣扎过、焦虑过和迷茫过。但是不管怎样磕磕绊绊,我们这一年多也逐渐走向了我们认为的「正轨」。
所以如果屏幕前的你也想投身内容创作这个行业,不妨听听看,也许会对你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帮助。
五、从产品到内容把时间拨回到2021年5月,我们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上来就想直接做产品。
当时我和初号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了从原有的公司离职,开始商量着一起做一件事情。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做什么。
作为曾经手机厂的产品经理,最自然的反应当然是做产品,做 3C 类的电子产品。虽然我们很清楚一个产品上市以及成功背后复杂的链条仅靠我们两人根本无法达成,但我们还是没日没夜地讨论这个产品是什么、应该定位在什么价格区间、供应链怎么来、销售渠道是什么……
我们甚至在最早的业务计划书里将第一个产品具象到了走设计差异化的充电器,我们脑海里的产品都想试图占据办公桌面这个场景。可是然后呢?对于所有的创业者或者公司来讲,一定要回答那个终极问题:别人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其他?是你的产品比别人有更厉害的技术,还是你有别人难以占领的渠道?
我们当时无法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我现在还记得我们拿着这份业务计划书,给后来仍然给了我们第一笔启动资金支持的「老大哥」讲解。他和另外几位一同参会的老哥脸上的表情似乎在说:就你这东西还想从我这里拿钱?这件事情倒也对我们算不上很大的打击,但是我们不能无端用这种天马行空的方案来消耗「老大哥」对我们的信任。
经历这件事情之后,我们将思考的原点退回到了:如果以相对低成本去启动一件能发挥我们相对优势的事情,那这个事情是什么?答案我想你们已经看到了,就是做内容。
2021 年在科技或者数码领域做内容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时机,有偏新闻属性的钟文泽老师、有偏向专业评测的先看科技,也有楼斌老师这样专注拆机的「老师傅」。那我们做什么?研究了一圈之后,我们发现有一个类别的内容少之又少,那就是产品视角和产品逻辑,尤其是和硬件相关的就更少。
产品的功能有人讲、背后的技术也有人讲,这些当然都很重要,但产品背后都是鲜活的个体,产品背后的每一项技术最终都是想服务用户。如何平衡取舍判断它们,如何创造一个媒介来讲讲这些产品背后的故事,这不是也很好吗?不正是我们相对擅长的点吗?
初号原来在一加做屏幕的产品经理,也主导过像赛博朋克 2077 这样的定制产品,而一加早期国内只做旗舰的定位,让他能够比较快速的接触和落地行业内的顶级技术;我在 ODM 公司做了几年产品规划,这种非常强成本导向的业务也让我清晰地知道什么叫「戴着镣铐跳舞」——我在公司听到也许最多的一个单词也许就是 costdown,被固定的价格区间限制住来谨慎地做每一个器件选型或者功能规划。
我们都参与过成功的产品也经历过失败的抉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仍然在产品这条路上继续前进。明确了这个目标和定位之后,我们就开始了顺理成章地思考:既然要讲产品视角,还是得先从行业公认的老大哥 Apple 开始。这个目标体现在如今的 Apple 护城河系列上,也体现在我们现在 B 站简介「聊聊产品,看看背后」的逻辑上。
这个方向虽然也不是特别清晰,但最终还是获得了当初那位「老大哥」的支持,正式给了我们第一笔启动资金让我们把这个事情做下去。
六、财务规划和人员分配看起来一切都在走向正轨是吧?可是接下来我们犯了和钱有关的的第二个严重错误:在深圳租了一个每月综合支出 1.2 万左右的办公室,并且想维持之前的收入水平。
我现在还留着我们刚开始布置办公室的视频,那个时候是真开心啊,我们自己安装家具、走线、布置自己的工位,时不时还把家里的小猫带过来,觉得终于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来干我们自己的事情了。
但是现实却快速而冷酷地打了我们的脸。
我们当时对业务发展速度很乐观,也没有做清晰稳定的财务规划和现金流规划。这并不是创业者的心态,可当时的我就是这么天真,觉得我们一定能快速实现稳定营收:这么有价值的内容规划,怎么可能没有眼尖的甲方来买单呢?而在早期的内容摸索和最终通过 LTPO 以及 Local HDR 稳定频道的主线之后,距离我们刚开始做内容已经过去了小半年的时间。
这期间虽然零星有一些商业合作找过来,但我们都对如何将甲方的产品讲好缺乏一些信心和思考,并且认为过早的商业化会影响粉丝对我们的信任。这时我一看公司的账上的钱就只有十几万了,而 B 站的粉丝数量才刚刚破万。
那段时间我其实特别痛苦,做为这个事情的发起人我并没有将这些规划前置,早期我主导的内容效果其实也都不好则让我更加焦虑——况且作为一个初入视频制作的人还要面对一些负面评论甚至谩骂。
工作室前期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我的好哥们初号,另一个是我现在的老婆神乐,前者主攻内容,后者做财务和运营的基础支撑。这些都是我最信任和珍重的人,但是我拖了后腿并且苦于无法扭转这种局面。这种焦虑持续了好几个月,虽然知道每天仍然要鼓起精神为下一个选题做准备,但就是感觉什么都做不好。
回过头再看那段时间的自己觉得羞愧、可怜又可恨,这种状态就如同贴近无限坍缩的黑洞,人一旦丧失了对未来向好的预期而失去信心,要比所有事情都可怕。
当然了,我也很感谢当时给予我那几期虽然不成功但足够包容的评论和弹幕,也感谢初号和神乐在这种困境下一直支持和鼓励我。春节前我们仨策划了一期仿拍教父的短片,虽然播放量不高,但不知道为什么给了我重新鼓起的勇气和信心,那个视频也是我们在那个办公室拍摄的最后一个视频。
七、内容分工和聚焦我们的第三个错误其实是早期将小团队的优劣势倒置。小团队的优势是什么?是灵活调整和快速试错。劣势则是资源非常受限的情况下必须聚焦,不能多线操作。
2021 年 9 月 10 日两颗皮蛋发出了 B 站账号的第一条视频,从结果上来讲来讲其实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虽然那支视频从我们出镜的表现和内容的规划有很多不完善,但那确实是我们作为视频制作者极为用心的一次。
初号为了开头的转场折腾了好几天,我们两个人互相校对各自的稿件并且不断修改,想让它达到一个我们心理完美的状态等等。代价就是这支视频我们整整制作了一个月。
对于不具备工业化生产内容的小团队来讲,早期我们试图严格执行写稿、互相校对、念稿、制作完整分镜等一系列大团队制作内容应有的流程,试图保证质量,但对我们来讲时间和效率比其他一切在当时都更加重要。
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交出完美的作品,小步快跑是当时的唯一选择。更加严重的错误是,神乐除了基础的运营和财务工作之外并没有参与到频道的主线内容当中,我们当时让她单独拉出了一条支线来在短视频平台做宠物号。
团队运营到 2021 年底虽然没有直接的收入,但我们还是以这样的方式核算了我们的花费:制作一期视频所有的投入包括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公司所有的运营成本是支出:两颗皮蛋做一期视频要花 33244 元,宠物号每期要花费 1401 元。
这对于完全没有商业化并且现金流有限的我们来讲,意味着再制作 7 期左右的内容就得靠天吃饭。
八、转变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感受到了,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讲,21 年我们的业务在人员分工和现金流上都出了问题。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第一次正式创业就要以失败告终了?
当然不是,否则我也不会坐在这里跟大家絮絮叨叨。这些犯过的错误对于我们想继续运营这件事情来讲,其实都是某种转机的开始。就像初号在第一个部分讲的一样,如果要在所有的这些错误中找到能够破局的主线,就是回答清楚皮蛋这个小团队的差异化价值,也就是定位。
这个价值就是通过产品经理的视角挖掘产品决策背后的故事。当这个定位被清晰明了地总结出来之后,其他问题的解决也就容易了起来。
于是在 22 年的春节之后,我们通过降薪、我转为兼职制作播客和租居民楼做工作室来降低开销;也通过这条清晰明了的内容主线来组织和协作我们每一期不同形式的内容,比如 OPPO Find N2 系列初号的视频讲屏幕尺寸的选型、播客采访两位产品经理以及 Flip 这种产品的女性向上手评测。
22 年最黑暗的 4 到 8 月,我们通过每月 1 万左右的极低运营开支,来保障团队内容制作仍然能够正常运转;我们也在 22 年真正通过这条内容主线来和认可我们价值的甲方去一起合作。这一切决策的背后是我们真正作为创业者来思考一家公司和一个业务如何要保证健康稳定的发展。
尽管我们现在仍然不能完全维持收支平衡,但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品牌伙伴和粉丝开始认可和信任我们内容背后的价值,这对我们来讲是莫大的鼓励。
我非常感谢在我们这么波折的内容探索之路上一直信赖我们的粉丝朋友。如果有从我们第一期坚持看到现在的伙伴,我非常想看到你们的弹幕。我也很感谢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认可我们价值的 Apple 、vivo 和 Redmi 等诸多合作伙伴,以及能够参与到我们频道内容的粉丝和朋友。
还有,宝安区政府的创业补贴在最困难的时候及时到账,对我们真的太重要了。非常感谢你们无差别去支持每一个创业者的探索。
尽管目前我们还不是规模很大的自媒体频道,但是通过和初号完整讲述我们的探索路径,屏幕前的你应该已经了解到,要全身心投入做内容频道的三个关键问题:
虽然这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虽然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我们也不算职场菜鸟但第一次创业还是把能犯的错误全部犯了一遍。如果还有想尝试内容创业的伙伴在开始前就能避免这些问题,那我们这期内容也算产生了一些小小的价值。毕竟从这些坑里爬出来实在是太艰难又痛苦了。
我有时候在失眠的晚上回想这些错误,幻想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是现在的分工和规划,今天分享这些内容的状态和工作室的运营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但创业嘛,哪有那么多如果。我们都向往远方的路途,它们的未知才是最迷人之处不是吗?
尾声其实我是有点怕镜头的,我总是担心讲得不好或者不够放松。 但今天这样第一次完整的和大家分享我们创业背后的故事心情特别舒畅。我还记得我和初号在 iPhone SE 那期播客的结尾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只要你相信它是对的,那么这件事情就值得一直做下去。
最后我也想用一个关键词来总结疫情这三年和我们的创业,这个关键词是「相信」。在这种突如其来却裹挟着我们前进的变化之中,我们必须相信在困难时期携手并肩的兄弟,时刻关心自己的家人以及愿意彼此认可的伙伴。这种相信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帮助我们劈开创业之路上的荆棘,我想它也能在你某个失眠的深夜突然鼓励到自己。
新的一年,我们特别希望越来越多的伙伴能够参与到我们的内容中来,产品和技术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些产品背后的产品经理们,研发伙伴们,以及参与在这个链条中的每个个体也很重要。2023,我们一起加油。
本文由 @两颗皮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