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谢玉
藏狠心为名为利
透世俗一身精明
起灭皆由一场火
玩转半生累旁人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看到这张定装就很有写些什么的冲动,可能是因为他是大叔桌最后爆出来又亮瞎眼的一位。
初识谢玉,“护国柱石”心生好奇,因为知道肯定只是一个华丽丽的背景,便和一般小说没什么期待,只不过多了四个字;初感谢玉,与长公主高楼结连理,琴瑟和鸣,不由羡慕景睿(对,是景睿,谢侯爷依然是大大的华丽的背景);初见谢玉,”芝兰玉树”四字足矣。之后的之后,若不是行文隐隐错错的让读者知道当年的叛徒就是这个雍容的侯爷,怕是对这块背景,依然会觉得华丽丽。
但是我们都错了,这块背景不是来打酱油的,而是来打醋的,让人看过之后,对其身边人都会留下心酸的泪。长公主闪烁言辞之间的悲苦,景睿在生日宴会上沉默对打的痛苦,卓鼎风一代枭雄断腕的惋惜……桩桩件件,都由谢玉而起。所以论智商,谢玉无疑是高明的,玩转太子誉王,取信朝堂江湖,如果不是遇见梅长苏,他可以威风到老。而说到情商,谢玉依旧是不低的,能让大家看到的都夫妻恩爱的画面,能让景睿等孩子敬爱有佳,能让一代江湖大佬甘愿将家族奉上,让奸雄夏江能与之合作这么多年,足矣让我们为他的情商竖一大拇指。妻谐子孝,事业有成,他有一位军功侯爷应该有的霸气尊严,应该说,他有傲气的资本。精明如谢玉,瞒过孩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了未来,精心筹谋,如果没有没长苏,他的胜算,可以说是百分之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谢弼的精明世故应该是承袭了他的父亲,只不过功力还未修到家。想当年谢玉就可以用计谋得到心爱的女人,用计谋整掉上司取而代之~~~
说到心爱的女人,没错,我相信他是爱莅阳的,聪慧如莅阳,是不是真心所爱,她不会感受不到。在完全失败之后,莅阳回护了几乎所有人,然后问他是否恨她,谢玉说不恨。除了谢玉说的回护不了,我觉得还是因为他爱着莅阳。
再说到这生日谢玉失败,到是觉得谢玉确实是一个人物。之前言笑晏晏做足慈祥长辈文章,宫羽发难,当机立断一边决定灭了祸之来源一边安抚卓家人,形势不对又马上抛出盟友卓家,放火烧自己的家,拖延时间的叫那个聪明(不过他没有算计到飞流小朋友)。不顾一切,只为自己,而萧景睿,从来不在慈爱之列,所谓二十五年的父爱,不过牵住莅阳套住卓家的一个棋子。所谓面慈心狠的自私,不外如是。失败之后,流放之旅,都不曾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不为世俗评价所累,也算一杰。无论是天牢还是苦役,不管他是因为抱了希望(夏江和信)还是别的,所谓能屈能伸,也算人物。
有勇有谋,此人若是格局大一些,说不定也是一代枭雄
---- 谢玉完结
-----------------------------------------------------------------------------------
第二篇:纪王爷
风流自是一家,清明不灭一点
大智隐于生活,大慧不改真心
纪王爷,梁帝在世的最小的弟弟,誉王评价:“纪王叔虽然不理朝事,只爱风花雪月,偎红倚翠,但他的性情却极是耿直”不好对付。一个“风花雪月”,将纪王爷平日生活状态描述殆尽,一个“耿直”便是王爷的性格。
全书中我们看到的纪王爷,是一瓶正在发酵的酱油。
看王爷的偶尔出现,只是一个背景,但关键时候,确是情节推进的关键。何文新*人案,一不小心成了将死他的证人;救卫铮,又一不小心成了梅长苏计划中逆转乾坤的一颗棋子;景琰立太子,还是一个不小心,成了梁帝情感天秤上偏向景琰的最后的一根稻草。
因为纪王爷对梁帝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是能力不是牵制,仅仅是这个孤绝帝王情感上的依托。作为“在世”的最小的弟弟,梁帝有偏爱,但是绝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偏爱,绝大部分是因为纪王的聪明无威胁。所谓大隐隐于世,纪王爷的聪明就在于此,梁帝是*伐上位的,面对一个强权者,最好的就是示弱,纪王爷将自己藏于风花雪月,就是聪明的一招。让这个冷酷的皇兄明白自己的所有来源于他,不敢反抗不敢违拗。就算耿直,也是聪明地耿直着。能在血色皇宫留命,谁会是傻瓜?王爷的聪明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一些细节从而影响大局。且不说是不是刻意,活在梁帝脚下,为人足见智商。
也许很多人说,纪王爷这么聪明,为什么没有干出些大事?我想确实是因为他的性格。能和豫津成为忘年交,足以说明其年少时候的风流倜傥,不拘细节地与时俱进。能够愿意庇护宫羽一名艺妓,其思想境界便不再仅仅是皇亲贵胄的眼高于顶,而是带着一些侠气了。若是没有“风花雪月”这个断语,纪王爷几乎就成了一些小说中大BOSS的隐形的超级酷炫大臂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平日里倚红偎翠,关键时刻使出*手锏,风流外表下掩藏着boss的技能,无论在哪部小说中,都是超级男配的身份。所以,酷炫归酷炫,这种设定,是不是看的很多了?若仅仅因为这样,纪王爷都上不了我的心。
直到看到最后的最后,梅长苏对纪王爷深深的感谢:
“谢我什么?”纪王不由笑道,“我万事看心不看人的,有何可谢梅长苏凝望他良久,慢慢躬下身去:“殿下多谢王爷相救庭生,若非王爷当年一点慈念,他只怕难以降生在这人间……”
纪王全身一颤,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仿佛有什么即将翻涌而出的东西在表皮下滚动着,于眉宇之间激起悲凉与哀凄的波纹。
“这个,就更不用谢了……本来都是一家人,谁跟谁不是骨肉呢?”
直到看到这里,纪王爷这瓶华丽丽的酱油才正式发酵而成,散发出悠远的醇香。那些技能算什么,那些生命值武力值算什么,在当年血雨腥风的飘摇朝堂,能够存着一颗心,于万千艰险中存留下祈王一脉,堪称智勇。不管仅仅是为了血缘关系还是其他什么,只要做了,就足以让人赞叹。
后文:“说完这句话后,这位潇洒闲淡一生的王爷转身而去,袖袍在山风中翩乱飞舞,留下了一个黯然无奈的背影。”看完这句话,才会猛然发觉,在之前众多权谋大戏中那个偶尔跳入眼帘被忽略的背影清晰了起来。纪王爷用他特有的方式,尽力回护着世间的一点清明。大事不动摇小事不拘泥,正是纪王爷。若是生于此间,纪王爷一定是忘年之交的绝佳首选。
---- 纪王爷完结
-----------------------------------------------------------------------------------
第三篇,宫羽
玲珑七窍心,心系一身情
情深赋弦音,送君启征程
宫羽其人,乐艺者。飘零尘世的万千女子之一,虽卖艺不卖身,却到底抵不过螺市街风尘一误。
身为妙音坊当家花旦,头牌自有头牌的资本,色艺双绝。文中说
“身为妙音坊的当家红牌,卖艺不卖身的宫羽绝对是整个螺市街最难求一见的姑娘,尽管她并不以美貌著称,但那只是因为她的乐技实在过于耀眼,实际上宫羽的容颜也生得十分出色,柳眉凤眼,玉肌雪肤,眉宇间气质端凝,毫无娇弱之态,即使是素衣荆钗,望之也恍如神仙妃子。”多少作者写过这样的风尘奇女子,给予了绝美的容貌玲珑的心肠坎坷的身世与高绝的技艺,然后让这些元素成为看客为之心动抑或心碎的条件。再附上一段凄美的爱情,简直就是明清话本的白话版,偶像小言古风篇。男子为之牵肠挂肚,女子为之凝眸落泪。
宫羽,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出生青楼未出世便丧父,乐艺高超,偏偏百转柔肠只为梅长苏,爱而不得让人怜惜……
但海姐姐对宫羽身份的确定,也仅仅是身份的确定。宫羽的出场,就是一个计划的开始,智挑何文新与邱公子,让人觉得这个姑娘绝对有故事。果然,之后的之后,元宵斗乐,生日发难,与十三先生发难红袖招,作为棋子引来纪王爷看卫峥被劫……都是一个又一个腹黑女配该有的手段,似乎宫羽的身份,仅仅是为了引出后面精巧的情节。但是奇妙就奇妙在大家不会对宫羽感觉讨厌或者说觉得她这个角色鸡肋,那是因为,海姐姐给了她一段隐忍的爱恋。
对于宫羽的描写,海姐姐的行文手法颇为奇妙,以剧情为主,在宫羽串联了她该串联的情节后,海姐姐才让她的爱恋逐渐清晰。一般文都是先写感情再写所引出的情节,情节为爱情服务。而显然,宫羽的存在,情节大于爱情的存在。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情节为主为什么又要加上这段感情?我认为,宫羽之所以甘心为梅长苏所用,除了父仇,加上爱情才更加牢固。我所说的并不是逻辑上爱情的次要,而是作者铺排情节情感的先后轻重的需要,宫羽的爱恋一直在,只不过前面不需要出现罢了。大事未成,宫羽也只是在拜年和送小灵才纯粹作为感情线出现。这种描写方法,其实有时候更加让人挂怀。
回到宫羽这个人物,聪慧,文雅,隐忍这些都不需要异议,还有更多的灵秀之气。她不仅仅是一个棋子,也是一个有智商的棋子,如果不是梅长苏太厉害,她应该也能够成为梅长苏身边的谋士,如秦般若之于誉王。梅长苏仅仅是给予了一个需要的结果,所需要的手段,如何实施,便都由宫羽去完成,聪明之处尽显其中。说完智商说情商,宫羽爱梅长苏,不单单是一种隐忍无私的付出,如用自己如去换夏冬(夏冬与她毫无关系,所为的,不过是为了解心上人的烦忧),更多的,是一种理解,理解所爱之人的想法行为。记得梅长苏最后决定出征的那里,说服完蔺晨,便听到宫羽金戈铁马的乐声,仿若让梅长苏回到了久违的战场,让所听之人心潮澎湃。乐为心声,此刻的宫羽,除了心疼对方难免不忍但是更多的是给了梅长苏一份理解的勇气。如此大气的女子,值得一赞!
---- 宫羽完结
-----------------------------------------------------------------------------------
第四篇:谢弼
一朝王侯世子,瞬息跌落泥潭
大厦刹那倾倒,勇担无辜累及
谢弼的存在,只是为了一个存在而存在。他出场的戏份,似乎只是为了他的兄长景睿不是孤单一人,能够显示兄弟友爱,显示谢玉的明修栈道,显示一下这个军候府还是有继承人有世子爷的。早早地出场,悄悄地消失。谢弼的出现论情节推动,没有太大的波澜,他的“推波助澜”在他父亲的大手笔之下显得太过渺小;论给读者造成的情感波动,远远比不上“三剑客”的其他两位景睿和豫津:没有景睿的体贴,没有豫津的风趣,谈话之中最被忽略就是谢二。其实仔细看,谢二真的是一块万金油,插科打诨与景睿豫津之间,调节气氛的难道经常不是谢二和豫津,谢二和景睿?
回到谢弼本身,一个从小被当成世子教养的孩子,通达精明,世故圆润,为门第家族考虑的优秀备选掌门人。遇见胡公胡婆,能想的到和庆国公府的长远关系;作为誉王府的人,能够及时为“君上”谋利(龙涎香一事功不可没)。周旋于王公贵族游刃有余,引荐梅长苏那里,海姐姐一句“这次拒绝觐见的事最终也没有引发什么风波”便轻轻巧巧显示出了谢弼的手腕,一个皇后,一个郡主,一个长公主……都不是平凡之辈。谢弼确实承袭了谢玉的精明与手腕,不然也不会早早的就成为了誉王府的二环谋士(一环谋士应该是康师爷那种心腹),这可以说是谢玉调教有方。
谢弼虽然有着一般王侯世子的脾性(看母亲听到梅长苏琴声就习惯性想要”召见“弹琴之人)但是谢弼有谢玉没有的优点,就是善良,这应该来源于他的母亲莅阳公主。在面对兄长责问时——谢弼也有些不好意思,讪讪道歉:“确实是我不小心,陪母亲待客时,聊着聊着就说了出来,请苏兄见谅。”在之后还能想到要兄长替他向梅长苏道歉,便都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心善的一面。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他圆滑的一面,但是从文中我却看出了他言语之间的朴实。谢弼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官二代,还是军功之家的未来当家人,他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足够的资本飞扬跋扈。请梅长苏进京,说白了,到底还是兄长的一腔热情,他完全可以不搭理这个一介草民,江湖盟主,说到底还是一个草莽之人。这里就要说到谢弼和兄长景睿的关系,文中看得出,二人虽然有时候没大没小,但是谢二到底是尊他为兄长,担起了一个王府的责任。景睿能够潇洒江湖,难道不是一群孩子之中有人被寄托了家族的希望么,替他承担了长子的责任么。看谢弼在景睿生日的时候忙前忙后毫无怨言,就知道兄友弟恭是什么了。
如果仅仅是以上这些,谢弼也不过仅仅是琅琊榜中一瓶看得过去的酱油和万金油,哪里需要去哪里,但海姐姐到底是爱着这个人物的,一场千里接骨灰,让这个人物在我心里有了形象上的飞跃。记得以前讨论过,谢弼从来都是为了应对各种上层社会的席面而成长的,生日晚宴之后,一朝从云端跌落谷底,无辜连累之人中就有谢弼。经历妹妹难产而死,兄长重伤,父亲被获罪,母亲生病,面对突然而来的大厦惶惶然一朝倾倒,谢二来不及感伤怨愤,就要承担起遣散仆从,周全内外,安抚母亲,平抚读书的弟弟,归葬妹妹,送兄长远走他乡等的重大责任,里里外外,多少人等着看笑话多少人等着明里暗里踩一脚,谢弼却要独自承担。末了,还要踏上千里江湖路,这等勇气,对一个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王侯世子,就算是被逼出来的,谢弼所为,也当得大丈夫一词。
---- 谢弼完结
-----------------------------------------------------------------------------------
第四篇:言阙
远山轻拢淡云飞,不问柳枝向何垂
慧心铁胆牵旧梦,于无声处听惊雷
之前有言,我将“仙风道骨”这个词给了别人,很多小伙伴都猜是言阙言侯爷,没错,这个词很适合某一阶段的言侯爷,应该说是符合偷运炸药事件之前言阙留在大多数读者脑海中的印象。无论是从豫津的只言片语,景睿的侧面印象中,还是那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中偶尔透露的信息,关于言候其人,其价值甚至称不上“酱油”。
——国舅爷生性闲散,挂着个虚职过神仙日子。这是作为背景描述。
——“到城外道观打醮去了。我爹现在是两耳不闻红尘事,只想着求仙问道炼丹,要是没我这个儿子拖着,他一定把家里改成道观。”这是儿子口中的父亲。
——父亲要真是一离开祠堂就回自己房里去,这个爱热闹的孩子还真是寂寞啊。这是梅长苏对豫津父子关系的感叹。
寥寥侧面几句话,一个前期不问世事甚至有些淡漠的道人王爷便是言侯最具体的形象。如果笔触仅仅着与此,读者几乎不会记得有这么一位侯爷,或许有的,就像是其他小说一样,都有一个影影绰绰的道士罢了,或许还能沾一下人气超高的儿子的福气,能让人记得他——小豫津“国舅爷公子”这个称呼里面的“国舅”,仅此而已。
但是,事情却偏偏不会“仅此而已”。
言侯之所以改变在大家脑海中的印象,用“于无声处听惊雷”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言侯言侯,”梅长苏冷冷道,“你以为他这个侯爵之位,是因为他是言太师的儿子,国舅爷的身份才赏给他的吗?”
——“当年大渝北燕北周三国联盟,意图共犯大梁,裂土而分。其时兵力悬殊,敌五我一,绵绵军营,直压入我国境之内。这名使臣年方二十,手执王杖栉节,只带了一百随从,绢衣素冠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大渝皇帝感其勇气,令人接入王庭。他在宫阶之上辩战大渝群臣,舌利如刀。这种利益联盟本就松散不稳,被他一番活动,渐成分崩离析之态。我王师将士乘机反攻,方才一解危局。
不写则矣,一出场,是否大多数人都和小豫津一样?
——言豫津脸上的笑容瞬间凝结,嘴唇轻轻地颤动了起来,“你……你说什么?”
是啊,在说什么?
“出使虎狼之国而无惧色,辩可压众臣,胆可镇暴君,既能保完璧而归,又不辱君信国威,所谓慧心铁胆,不外如是。”用这般赞词来突然颠覆之前构建起来的模糊淡漠的形象,我只想说,海姐姐好手笔!有戏!
确实有戏,那飞扬的岁月如何淹没,那冲天的豪情为何消失,那慧心铁胆何时变成了岁月里的一缕烟尘,让人寻之无踪,思及无形?
每个人都是一场戏,言阙的戏,不是通过旁白叙事的背景来呈现,而是通过当事人最直白的言语来阐述,海姐姐用了最直接的方式,在之前强烈的冲击之后,又给了读者更加颠覆的表现,由当事人的阐述,最能直击心灵:“就因为那个人是皇帝……当我们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练武习文,一起共平大梁危局……曾经在一起发过多少次誓言……他最终一条也没有兑现过……景禹死了,乐瑶死了,连林大哥……他也能狠心连根给拔了,如果我不是心灰意冷远遁红尘,他也不会在乎多添我一条命……”
明白了,虽然往事如烟,虽然读者已经了解那滔天冤案,但是,通过另一个角度,看见了另外的一段更加悠远的往事。说这段往事直击心灵,应该是因为很多读者也会和我一样,想起多年之后的景琰和林殊,想起又一个多年之后的景睿和言豫津,关于友情,涉及朝堂,关乎理想,思及性格,最终,影响以命运呈现。在利益现实面前,感叹岁月如梭,为友情唱一幅挽歌。
言阙的慧与胆,在年少时是于困境中出使不辱使命,在晚年时用计谋谋取帝王一命,还有之后引出夏江拖住夏江,恰到好处的引起夏江老狐狸的怀疑时所字斟句酌的表达,都已经给出了具体的呈现(和夏江的谈话真是一百个脑袋不够分析啊!以后另外单独写)。而给我更深的感触,是言侯纯直的一股侠气与柔情。纵使岁月历练了他的能力,但依然不改此心。对冤案因不忿而远离朝堂,对皇后因顾念同胞而手下留情,对林乐瑶因心怀眷念而为儿子取了这样的名字(我认同“豫津”名字来源于“景禹”),以及对多年辛苦筹谋被一朝被毁灭其所展示的豪气与通达,无不让人心生感佩。连最后想要和梁帝同归于尽的行为,依然是那种江湖之气的行为。而言侯在送走梅长苏时还能说出——“以先生珠玉之才,要毁我容易,要想为誉王控制我驾驭我,还请勿生此想。”此等话语,却是让我整个人为之一振,那种傲气与霸气,仿佛能让人透过悠远的时光,看见当年那个彗心铁胆的少年。而变化之间的辛酸悲苦,让人喟叹。
言侯的侠气还表现在之后长苏请他帮忙的缘由:只不过是往日的情义和公道……
情义,没有错,言侯其人,有情有义有勇有谋,在少年时,一定是金陵第一佳公子(看人气超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小豫津就知道了)。
我相信,很多人喜欢言阙,不仅仅是因为他这个人物本身的亮点,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通过这个人物,能够看到那段晦暗往事中的一点亮光,不是只有还活着的背叛的谢玉,不是只有故去毫无影踪的林帅聂真,还有活下来的,依然坚守初心的,坚持在灰暗中发出亮光的言阙。他告诉我们,那上一辈暗色的岁月,依然存有明色的希望。
---- 言阙完结
-----------------------------------------------------------------------------------
第六篇:静妃
芳菲自敛华 静水且流深
柔情赋慈母 情义归有章
静妃,靖王的母亲,皇帝诸多后宫之一。
作为一部关乎朝堂的小说,总是免不了涉及后宫的女子,或霸气外露或含珠敛章,或骄纵或娴雅,或早殇或笑傲最后,无论怎么样,总能找到合你心意的那一款,而静妃便是那百花园中的一朵。作为后宫女子,其命运总是离不开至尊帝王,逃不脱子孙牵肠。静妃的命运也是如此。最初的帝王眷顾姐妹情深,后来的多年冷落挚爱离殇,最终,登顶女子的最高地位,起源帝王,沉于帝王,潮起潮落,命运漂泊。
静妃,抑或是静嫔,一个“静”字,很好的诠释了她的性格,他的人生。不知道少女时期初入宫廷的静妃性格如何,但书中岁呈现的静妃,绝对符合这个“静”字。是不是学医的关系,静妃和很多影视小说中学医的女子一样,温婉娴静,譬如飞狐外传中的程灵素,少杨中的罗四娘。她给予了景琰最温柔的母爱,最体贴的关怀,每次都会为了儿子的探望准备各种点心;给了梁帝最舒适的去处,能够一解朝堂烦忧;给了后宫最隐形的存在,能让皇后完全一招出击找不准靶心。
但是“静”也是有原因的,也许是性格,也许是经历。而静妃的“静”大抵是因为经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静妃在后宫生活中“静”的表现,不是纯粹的安静柔和,而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死静,一种不得不顽强接受被迫成长的孤绝的寂静。在文中有一处说静妃面对皇后的处置,都是安静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与其说是智慧手段,不如说也是一种无谓。后宫的争风吃醋,她并不需要,她聪明地知道她需要什么,除此之外,并不能打动她这可死寂的心。这便是静妃这种静所拥有的巨大的能量,能够在遇见机会的时候,静水流深,最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那场冤案,很多人看到了张扬少帅的陨灭,看到了风华皇长子的悲情自戕,看到了长公主烈焰般的死亡,也看到了赫赫王侯帅府的一朝倾覆,却往往忽略了深宫之中也有一朵明艳的花在生活中瞬间寂灭如死。活着,往往比死亡更加艰难。彼时静妃还只是静嫔,眼看感恩之人九族无存,眼看相扶姐妹以一幅白绫终结,眼看昔日相眷顾之人冷血无情,亲情友情爱情一朝陨灭(私以为静妃是对林帅有爱慕感恩之情的),唯一的爱子,因为对情义的执念,放逐于朝堂之外,见弃于皇父之慈,作为一个弱女子,一位母亲,要怎样的坚强才能接受?心中的悲苦如何发泄?如果没有景琰,静妃大概会和失去小殊的晋阳失去景禹的宸妃一样选择同样的结局。儿子是静妃所有力量的来源,这也是一位母亲的伟大。
深宫最多势力人,无权无势最受欺。我们不知道要怎么样婉转柔和庞大的心才能承受冷眼不公,也不知道是怎样死寂的心才能对这些都不在乎,要怎样的力量才能给予儿子最强大的保护和支持。所有可坚持的早已陨灭,所有美丽的梦都已凋零。不知道静妃是否对梁帝曾经有爱恋,但是在文中的十三年后,梁帝仅仅只是静妃筹谋之中需要用到的一种势力。
曾经有人说过,纵观全书,静妃才是最可怕的女子。不知不觉,在儿子夺嫡的道路上,一点一点不留痕迹地慢慢占据着梁帝情感天秤的一边,并一点点增加着砝码。在偶然的眷顾之后,能让梁帝流连于此,能不着痕迹地在父子之间的裂痕上加一味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静妃的颖慧就在于,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紧紧抓住,并好好利用
——听了这句话,静嫔既没有乘机倾诉委屈,也没有谦辞逊谢说些漂亮话,只是淡淡一笑,仿佛根本不萦于心一般,仍然认真地揉拿着梁帝发酸的脖颈肩胛之处。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陛下的皇子们自然也不都是同样的性情了。”
梁帝眉尖一跳,又想起太子与誉王之争,心口略闷。
——“这也都是陛下爱重的缘故。”静嫔随口淡淡道,“以前太子在朝时,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她仿若无心地一句话,却勾得梁帝心中一跳。
聪明的人往往自己不出头,但是云淡风轻的几句话却成了稻草,就算不是最后一根,也是关键的一根。静妃抓住了梁帝,就是抓住了最关键的东西。并且用自己最擅长的药理最为攻防之器,达到目的。可能很多小说女主懂药理就是为了当最后的BOSS吧。人生一世,有命才有福气。在慢慢成为后宫最耀眼的“靶子”之时,静妃聪明地扮着猪吃老虎,让皇后气闷,出招乏力。觉得在《到爱的距离》中廖老师很震撼我的那句话,非常适合静妃:“力量有很多种,心平气和的那一种最坚定。”
静妃的坚定,也表现在对待景琰的自我放逐上,因为她也是一个有情之人,景琰十三年间面对无望的执着,若没有母亲的相互依靠,我想靖王是会疯的。没有谁能比皇室之人更加感受到权势的厉害人心的险恶,在这种情况下,静妃与景琰的执着,在俗世看来就逃不脱一个“傻”字。但是此母子,偏偏就这么傻了十三年,因为那一汪静水之下,是一点不灭的赤心,为了这仅存的火焰,不放将表面凝为寒冰作为保护。这也是静妃如火的一面,也是静妃的“腹黑”并不招人讨厌反而深感怜惜的一面。
静妃如火,在九鞍山面对叛军时,“请陛下将此剑赐予臣妾,臣妾愿为陛下的最后一道防线。”静妃拔尖如是说。且不说这一举动有激将之策在内,有壮胆之谋,能激出梁帝的昔日豪情心中必也是有一腔烈性的。
---- 静妃完结
-----------------------------------------------------------------------------------
第七篇:霓凰
十载边关浸风霜,寒光铁衣诉年
豪阔宏量非关爱,霁月光风是柔肠
在书中,霓凰有好几个身份:
琅琊榜唯一上榜前十女高手。
守护一境边防护佑一方百姓的藩王帅将。
大梁皇室的高贵郡主。
无论哪一个身份,对于霓凰,都是耀眼的光环。
上榜高手榜,那是霓凰个人武力修为,能力的体现。不论那是名师高徒的结果还是沙场刀枪拼搏出来的结果,都不是先天可以获得的,都需要后天辛苦的付出勤勉的努力,然后接受挑战,一架一架一场一场的挑战,实打实得来的,所谓江湖,从来只有实力才是说话的本钱。作为一名女子,这是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突然想到,霓凰和梅长苏,都和朝堂江湖相涉及,这是不是也是海姐姐一种刻意的安排?
成为南境边防统帅,上得了战场护得住一方安宁,这是一种军事能力的体现,无论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命运的无奈。无论男女,能超越自我或者说舍弃小家,这种行为都值得人尊敬钦佩,从来对铁血军人有着不一样的敬仰,愿意用血肉之躯筑起他人安宁的城墙,这种敬仰由衷而发。十年沙场,每一位将帅,都是一部活的兵书,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而当以上两种身份加诸一位皇室郡主身上,还是一名待嫁郡主身上时,天下不为之疯狂才不正常。所以,才有了文中拿来开篇的重大事件,郡主比武招亲。引入各方势力,开启故事的明涛暗涌,所谓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便见分晓:太子誉王纷纷派遣人马明的不行来暗的,他国使节暗藏玄机,借郡主之口点出“麒麟才子”的由来,靖王初登场,梅长苏表心意——好一出大戏的开始,生旦净末丑各自亮相。
这是海姐姐对霓凰这个人物从情节背景上考虑的设定,很多小说都不乏类似设定的女子,如果仅仅是这样,霓凰,也仅仅是霓凰,入不了我的心,合不了我的意。因为仅仅从全篇构架上来说,郡主的章节仅仅是前半部,回云南了就没有什么她什么事情了,之后的故事是金陵的,郡主这个人物,其实是很单薄的,很多人都说,后半部,海姐姐是不是把郡主给忘了。
撇开作者行文构架的这些,作为霓凰这个人物,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喜欢心疼梅长苏的,之所以不喜欢郡主,不外乎是因为郡主抛却那些耀眼光环之后所留下的另外一个的身份:林殊的未婚妻,或者,有人干脆和萧景琰一样,转化成了“梅长苏的未婚妻”。关于郡主和林殊(梅长苏)的一纸婚约所代表的感情,我将在后文放出我之前的观点,现在仅仅来谈霓凰因为这个身份所带给我的感觉。
关于郡主,梅长苏的评价深得我心:豪阔宏量,霁月光风。很少有女子担得起这八个字,而郡主,当之无愧。
才貌双全对于一个女子是很高的评价,而梅长苏却用了“豪阔宏量霁月光风”这八个字,说明梅长苏看到的,不仅仅是是一般世俗对女子的表面的评判标准,而是真正地了解并欣赏着郡主的。郡主的脾气心性品格,真真就在这八个字之间。
很多人看到了郡主爱上他人的“背叛”却没有看到当年一纸婚约给她带来的负累:
——虽然藩王远戌边陲,与该案无涉,但终究难免因这儿女姻亲之故,受了牵累。皇帝对他有了疑虑之心,兵粮诸事,都不象以前一样得心应手,磨损了两年,麾下战力自然受了影响,此时邻国突兴强兵犯境,致使一战不胜,二战殒身,留下孤女弱儿,无主兵将,尽皆哀哀无依。其时援兵未到,情势危急,年方十七岁的小郡主重孝上阵,替父领兵。
多疑最是帝王家。十四五岁的年纪,虽然是天真烂漫的少女,但是颖慧如霓凰,不会不明白期间的缘由,蹉跎艰难的两年,就算初时不甚明白但是总有明白之人,穆王府的艰难,源于那一朝覆灭的林府,源于那一纸婚书的无辜牵累。因了这,父亲战死青冥关,要一军重任稚肩挑,要承受好友 “她现在还不是我的朋友,等她出嫁之后,我才肯承认这朋友二字。”的冷言,要承受爱而不得的痛苦,这对无辜的霓凰来说,何其残忍。然而,郡主却默默承受,带着点骄傲地承受着。不将悲苦现世人眼,只看青春笑傲年华。抚育幼弟,镇守南疆,边关的寒风,一吹就是漫漫十年,一名女子最美丽的耀眼的青春年华,给了无情战场,给了一方子民。
当郡主用柔弱的肩膀去抵御沙场的明枪暗箭,以青丝红颜面对战场孤灯残月的时候,心疼的感觉便愈发清晰。沙场无情刀剑无眼,本应小楼绣嫁裳对月吟诗的千金,却在苦寒边境看血色寒光耀铁衣。军队对柔弱之人从来会使出更大的考验,一名女子,要在军中得一席之位已然不易,何况成为一军之帅?行伍之人,认的从来不是身份,而是能力。我们不知道是怎样豪阔洪量胸怀,怎样卓越的能力让大家心悦诚服,不知道是否是生死攸关的擦边走才换来认可,总之,当十七岁时在城头拔剑而起时,就注定了少女一路的艰辛。而这换来的,是南境百姓心中一座碑。在郡主比武招亲的那段,各方都有参战唯独云南穆王府没有一人参加,只是因为郡主是她们心中的尊敬的神,只可拜服脚下不敢与之携手,站在共同的高度与之携手人生,这是怎样的一种魅力与光环。
除却战场,郡主还要在阴诡朝堂为南境谋一点平安,控一丝平衡。当郡主误饮青丝绕太子寄希望于郡主体念自己清白的时候,——“这确实不是什么露脸的事,”霓凰冷笑如冰,“也许贵妃还指望我为了掩此屈辱,忍气吞声呢。可惜她还是错看了我霓凰,且莫说她今日未曾得手,就算被她得了手,想让我因此屈服于她也是白日做梦,决无可能。”朝堂阴谋下,郡主此举,当得上光风霁月四字,若是怕因为此事声名所累,在乎的人也不值得珍惜,为郡主的霸气悲情点赞。忍气吞声非郡主所为。
郡主毕竟是女子,在与当年的林殊哥哥重新相遇的时候——霓凰紧紧抱住他的腰,泪水浸湿了他胸前的衣襟。这十年来,她一直是别人的倚靠,是别人的支柱,面对着幼弟旧将,南境军民,柔软的腰身一刻也不能弯下,即使是聂铎,也不可能让她完全放松。可唯有这个人,唯有这个怀抱,能够让她回到自己娇憨柔软的岁月,纵情地流泪,无所顾忌地撒娇,没有热烈涌动的激情,没有朝朝暮暮的相思,有的,只是如冬日阳光般暖暖又懒懒的信任,仿佛可以闭上眼睛,重新变回那个永远无忧无虑,让他背着四处奔跑的小女孩……
光风霁月如霓凰,才能在爱着聂铎的同时依然能对林殊哥哥做出这样的动作表达这样的情感,没有因为当年牵累的愤恨,没有多年风霜艰辛的怨言,俯仰天地无愧于心,是怎样的真心便是怎样的表现。而也只有梅长苏,才能说出“我的存在,以前没有为她带来过幸福,起码以后也不要成为她的不幸。能做到这一点,我很高兴……”“世间哪里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呢?要说不公,那也是命运的不公,是缘份的错过,无论如何都不是霓凰的责任啊。”这样的话。执于本心,方不负天地间行走一回。梅长苏是这样,霓凰,也是这样。
有时候也会想,倘若没有当年,林殊霓凰,真的会是一对天成佳偶,性格品格的高度,才华容貌的般配……然而,这仅仅是如果。
郡主自有胸怀,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喜爱的女子夏冬,他俩的友谊,不输男子,虽然隔着夏冬的仇恨,但是丝毫不影响二人相互之间的关心,唯英雄惜英雄,唯豪杰敬豪杰。
---- 霓凰完结
-----------------------------------------------------------------------------------
第八篇:皇后
坤极半生多筹谋,一朝倾覆自雍容
无子此生最多事,可念昔年岁青葱
皇后,在涉及宫廷朝堂的小说中,基本上都要出现,不是女主,就是反女一,再不行就是背景板,好像“皇后”这两个字都要走极端,琅琊榜中,也不例外。文中皇后的作用,就是背景板。毕竟琅琊榜的朝廷斗争,不是后宫,海姐姐给后宫女人之间的描写,大多数都着墨在了静妃的身上,次之的还有越妃,皇后虽然从头到尾也有出现,但是给人的印象实实在在不够深刻。
无子,誉王的养母,这个身份才是抛却“皇后”之后更真实的存在。国母无子,皇室无嫡,自古就是皇室内斗的一种缘由,立嫡立长立贤,很多时候,嫡子往往是首选,可想而知,皇后的压力有多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甄嬛传中的皇后,能不能*首先说了算,意料之外的陷害嫔妃孩子再胎死腹中,计除齐妃最后以身份夺人子嗣,没有儿子作为寄托的皇后在后宫之中步步为营,无论为了帝王眷顾还是为了权力,最后不过是为了一个善终。或许有人说就算不是皇帝亲身母亲,作为嫡母也是少不了荣华富贵的。但是,在皇室之中,没有权力就以为着风雨飘摇的地位,转眼之间的身败名裂或者死于非命,皇宫从来容不下小白兔。且多年的中宫之权一朝分化,就像你拥有一件宝物多年突然有人说这个有她一半,作何感想?何况言皇后亦不是柔弱之辈,就算有皇帝的眷顾,一个柔弱之人,早就被害升天了。
之前与越妃之间种种不说,之后能敏感的感受到静妃的威胁,定计陷害就是一种主动出击,多年后宫淫浸,出手不凡(虽然这场戏到底谁是螳螂谁是黄雀令人捉摸)。再看最后一博,虽然也有时也命也不得不为但是其中的胆魄依然让人觉得皇后是一个狠辣角色。文中说:“与潜逃在外的夏江不同,誉王根本没打算逃,皇后也没有逃。因为他们没有逃亡的能力,离开了京城的富贵尊荣,他们甚至无法生存。”虽然这么说,皇后的不逃在我心里,依然有一种王者的霸气,言太师的女儿,言阙的妹妹,自当有一种凛冽之气,不然当学武帝之卫后,一幅白绫自当惨淡收场。再看文中所说的十三年前的旧案,多方势力纠缠中能有言皇后一股,这女人也是不凡。只是有时候还是会想,这样的女子,还是最初的那个女子么,如果皇后曾经有过孩子,她是否常常午夜梦回,让那未成年的生命勾起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可惜没有如果,作为一个配角,海姐姐没有给她更多的笔墨,她的存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给誉王一个身份。
言后的另一个身份是母亲,或者说是养母。且不论她收养誉王的终极目的,但是在外人看来皇后誉王,就是母子。不论誉王有多大的才能,子凭母贵,才是誉王在最初能如梁帝双眼,最后能够争夺皇位的资本。梁帝是一位高明的权术家,能力相当之后(不管是自己的还是身后的)皇长子之后,宠妃的太子,皇后的养子,各有缺陷各有才能正好制衡着朝堂势力。皇后背后是什么,一整个言太师的故旧门生,在言侯寻仙访道之后,那些依然需要为生计钻营的人自然是不舍得抛弃“皇后”的,何况还有个随时能够取太子而代之誉王。誉王呢,一个“皇帝之子”的身份外加不俗的能力,也就够了。皇后誉王,两相需要的结果。皇后应该是在誉王不记人事的时候收养的,不知道是计谋还是因缘巧合,总之文中一次也没有提到过那个生下誉王的女子。可以说,皇后的教导深刻影响着誉王,那些权谋算计,那些至少比太子大气的做法,还是胜了对手一筹。所谓中宫之气,也多年之中影响着誉王的气质。
所以皇后当是一位霸气凛冽聪明的皇后。在失去皇帝的宠爱之后还能屹立后位不倒,当有别样手段。如果没有梅长苏,在之后的斗争中,皇后凭借势力手段能让誉王上位也许也是有可能的。
---- 皇后完结
-----------------------------------------------------------------------------------
第九篇:飞流
年少坎坷技傍身
心虽不全护恩人
红尘不知有纷扰
清明一点慰归魂
飞流,这是一个让我能很简单下评语却又是很难下定义的角色。
说简单,那是因为飞流这个孩子,真的是很简单:“一切为了苏哥哥好!”这是这个角色最简单的体现,没有人物本身的复杂,没有那些百转千回之后的深谋远虑,我们看不到那些在很多小说中需要读者好好揣测才能得出的诸如“默默付出”“情深不悔”之类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动人情感,不需要纠结不需要深思,一切行动情感都简单明了到如露珠般发亮,飞流这个人物身上最复杂的,顶多也就是他的身世,但是其实也不复杂:“东瀛一个极神秘的组织,专门从中原劫掠收买资质绝佳的幼童,隔绝他们与外界的一切接触,以药物和灵术控制其修习。这些幼童长成后,心智都无法发育完全,不分善恶,不知是非,对常识的学习能力也极低,但武功却奇绝狠辣,被首领控制着进行暗*、窃密之类的活动。”说白了,一个心智永远不会成熟的少年。也许残忍点,就是一个大脑发育不完全的少年。联系现实中,读者自可以想象,楼主我也不忍心仔细描述。如果没有遇见梅长苏与蔺晨,飞流就是一个为了成为傀儡*手的机器,说一就是一,说东绝不会是西,甚至不会哭不会笑,没有自己的表达,或者说,没有自我情感,简单直白听话到令人吐血的地步。所以机器一旦离开了命令,就落到了一个可怜的地步:“飞流是当时那群孩子里最小的一个,秘术刚刚修成,还从来没有被放出来过,所以没有仇家,流离在外,冻饿将死。”简单一点,命悬一线。但是所幸,飞流遇见了他的苏哥哥和蔺晨哥哥:“当时我正好到东瀛去找一味药材和几件东西,碰巧遇上,就带了回来。”一个碰巧,让飞流捡回了一条命,二人用药物治疗着飞流,虽然“脑伤已经不可痊愈了”,但是依然用着别的办法:“我们江左总盟有个不怕死的人,没事儿就喜欢去逗飞流,逗来逗去效果很好,现在飞流已经很开朗了。”在药物之外,人世间有一种力量叫做情感,譬如沉睡多年的植物人被唤醒。飞流得到的就是苏哥哥和蔺晨哥哥这么些年,一直以来情感上的给予,他们给了飞流一颗心,最纯粹的心。而飞流,也宛若初生的婴儿,学着慢慢找回自己的思维,感受自己的情绪,体味人间的快乐。没错,只有快乐,这是梅长苏蔺晨还有江左盟的上下给他创造的环境,也许有其他的复杂的存在,但是在一个单纯的孩子的眼中,世界就是简单而快乐的,因为他的苏哥哥给予他的,就是这样。“要记住,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你都不要害怕,因为永远都会有人照顾你的,你永远都会是我……最快乐的那个孩子……”梅长苏如是说。有时候,越简单才能越清晰地感受真实,才会越直接地感受善意。所以,小飞流依赖着对他最好的苏哥哥,就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也能用直觉最直接地感受到苏哥哥细微的变化。因为飞流是最纯粹的。这也是我说的对飞流这个角色难以下定义的地方,大概“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就是这样的感觉,因为简单所以有难度。
角色的塑造地讨喜,一个是来源于角色本身性格处事的魅力(让我想到了全职中的黄少天),另一个,则是来源于这个角色的定位或者和其他角色关系上的塑造,虽然这还是要依托于人物,但是有时候这种关系的魅力往往会掩盖住人物本身的魅力。譬如文中的景睿豫津就属于前者,而飞流则属于后者。
之前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形容飞流,直到再版序言中出现了:纯粹。这个词真的很精准,不单单将飞流这个人物的特质表现出来,也将文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飞流VS梅长苏 进行了很准确的描述。飞流的特殊经历,在梅长苏的照顾下,有了最纯粹的的心,不含任何杂质。而梅长苏对飞流的照顾疼爱之情,飞流对苏哥哥的孺慕之情,在阳光下干净纯粹得让人睁不开眼。简单的关系,往往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其间所蕴含的情感。
一直觉得长苏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遇见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的(依照网络版本,实体书是蔺晨),也许出于善心,也许是让他想到了当年在大雪之中躲避追捕的自己,最后长苏救了这个孩子。孩子的残缺让长苏疼惜,孩子的纯净就像是一缕明媚的阳光,直直照射在身处阴暗诡谲之中的长苏身上,直击心灵。不单单是作为护卫,江左盟高手如云,梅长苏从来不需要担心安全问题,但是他还是将这个简单的孩子留在了身边,照顾他,也用情感试图最大限度地唤醒飞流丧失的心,而他自己,得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全部情感。
——梅长苏低头看看膝上那个黑发的脑袋,伸手轻轻揉了揉,轻声问道:“我们飞流怎么了?觉得寂寞了?”
飞流仰起头,清澈透底地眼睛看着他,道:“不要伤心!”
梅长苏稍稍有些怔住,半晌后,他露出一个柔和的微笑,“我只是在想一些事情想得入神罢了,并没有伤心的,飞流不用着急。”
飞流摇了摇头,还是坚持道:“不要伤心!”
那一瞬间,梅长苏觉得自己的整颗心突然酸软了一下,仿佛有些把持不住,只余一口荡悠悠忽明忽灭的气提在胸口,支撑着身体的行动和表情的控制。
——“可是飞流,”梅长苏的语调中带着一种难掩的怆然,“如果你留在我身边,你会眼看着我越变越坏,到时候……就连飞流也会变得伤心起来……”
“飞流这样,”少年将脸紧紧贴在梅长苏的膝上,“不会伤心!”
“这样就够了么?”梅长苏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只要能留在我身边,靠着我的膝盖休息,你就可以很快乐吗?”
“飞流快乐!”
————对啊,有我们飞流在,谁敢咬我?”梅长苏揉着少年的头,语声渐渐又转为低沉,“再说……苏哥哥自己……现在也已经变成是条毒蛇了……”
飞流皱起了两道秀气的眉毛,虽然他听不懂梅长苏话中之意,但却能感受到其间的淡淡悲哀,立即靠了过来,用力摇着头:“不是!”
“不是毒蛇?那是什么?”梅长苏知道自己的情绪波动影响了飞流,忙定了定神,笑道,“是毒蜘蛛?毒蜥蝎?还是毒蝎子?”
飞流总能冲破梅长苏自己都没有发觉的伪装,用最真实的体会关心着苏哥哥的,感受着苏哥哥自己都忽略掉的情绪。一个人,伪装地久了,连自己也能轻易欺骗过去。十几年的“云淡风轻运筹帷幄”,行走在阴谋与算计之间,梅长苏终是在金陵遇到了可以拨动心念的东西,旧情与故人,一遍又一遍敲打着本以为足够坚强的心。不为人道不能相诉的纠结苦楚,只有在小飞流身边才能够宽解,不需要他去顾及什么就能够表达,同样,也只有小飞流,才能真真地简单的看到梅长苏隐藏的情绪。梅长苏为飞流构建了一个单纯快乐的世界,同样的,飞流也用自己的纯粹为长苏的内心带去了最明朗的一缕光芒,成为了他行走在这充满狡诈的金陵的一个最可靠的护卫,除了身体安全,更多的,飞流守护着长苏内心最纯粹的一片净土。他代表着世间的另一种态度:简单纯粹与干净。这应该就是从梅岭归来的林殊最渴望的却永远失去的那些东西,这些不得不失去的东西也让梅长苏分外珍惜。或许每当长苏对着飞流的时候,他就能看到当年的自己,那样纯粹。
飞流这个角色的成功,还在于有他的出现的地方成了书中最快乐的段子。那三字经式的说话方式,总是让人会心一笑,那简单直白的行动表达,总是让读者在看这般复杂沉重的故事的时候,心情突然开朗起来,而在文章后半段,飞流与蔺晨之间的互动,更是充满了童真童趣的简单快乐。这种快乐,传达给了文中的梅长苏,也传达给了我们读者。这也许是很多读者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
---- 飞流完结
-----------------------------------------------------------------------------------
第十篇:萧景睿
少年游•景睿
长风吟剑少年游
纵马尽风流
侯门影照
江湖牵绕
两姓覆雨故
南楚归去情时旧
重来已是秋
欣然一笑
往事无忧
还饮一杯酒
萧景睿,两姓之子赐国姓,侯门长子母亲出身皇室,江湖侠少背后有天泉山庄,长身玉立仪表堂堂跻身琅琊公子榜第二,随便一个身份拿出来,足可以傲立当世。在最初的最初(楼主最先看的是网络版),恐怕有太多的人会以为,这种万丈光芒的角色,必然是《琅琊榜》的主角,他符合了太多小说读者对男主的期待,这种奇妙身世的安排,必然有戏。
而作者也确实为景睿下了好大一盘棋:生日晚宴身世谜解,由喜转悲一瞬颠倒。情节的直转人物命运的跌宕,中心人物就是萧景睿。之前的鲜衣怒马可以江湖遨游,之后的至亲别离远走天涯。也许这不是对萧景睿最大的打击,最大的打击应该是心中丰碑的倒塌。父亲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应该都像是心中的一座山,可以时时刻刻倚靠仰望尊敬,就像一家之风,往往是由一家之主的父亲来奠定。对于景睿来说也是如此,王侯之家对规矩的教导应当是更加注重的,看景睿外出回来拜见父亲的那段就可以知道。而一夜之间,山峰不再伫立,曾经所敬仰的父亲居然虚伪自私如此,还是“*害自己的凶手”,至厚如景睿该当如何?晚宴的绝*,那个总是挂着微笑替他人着想的景睿,未发一言。这恐怕是他最深的反抗,应对着命运的玩笑,沉默地护着该护着的人,是伤心绝望还是愤怒?而之后,对于那只翻云覆雨的手——去时杯酒作别,归来坦然微笑。侯帅将“仁恕”给了景睿,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让我觉得无比痛苦的,说到底还是那个真相本身,而不是揭开真相的那只手。”在面对突变的时候,可以如景睿般清晰地看到事实而不迁怒的人,不多,不论大事小事。对于景睿,梅长苏有段话说得很好:“你是我认识的最有包容心的孩子,上天给了你不记仇恨、温厚大度的性情,也许就是为了抵销你的痛苦。”包容、温厚、大度,这些造就了景睿的纯善之美。
景睿这个人物的闪光点,抛却这情节比重最大的生日转折一幕,细细体会,其实是流淌在所有他出现的章节,不该被忽视。景睿的人品,是一个仰望的高度:景睿一袭白衣独立顶峰,吾等凡人远观之。纵观《琅琊榜》一书,每个人都有命运的身不由己所带来的执念与改变,当得赤诚归心始终如一的,唯有萧景睿一人。公子如玉,一袭白衣可当“公子如玉”四字的,也唯有萧景睿一人。
至真至善至诚,至宽至厚至达。
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牵扯让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红尘走一遭就身披一件袍,或为名或为利,或执念或迁就,所牵扯的友情亲情爱情,所导致的或悲怆或憎恨或感伤或喜悦或无奈的事情和心绪,就都变成了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景睿的“赤诚归心”显得这么的难能可贵。
景睿无论是温厚还是善良还是仁恕还是体贴,究其根本,就是一个真。因为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真实地面对他人对待他人。景睿在文中的所言所行,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丝毫虚伪市侩地“有所图”。在文中,梅长苏有段话这样说道:“在别人眼里,他首先是麒麟才子苏哲。而在萧景睿的眼中,他却自始至终都只是梅长苏。无论他露出多少峥嵘,无论他翻弄出多少风云,那年轻人与他相交为友的初衷,竟是从未曾有丝毫的改变。”不因外物而改变初心,因为景睿的本心,只是结交一个朋友,与身份无关与名利无关只为“我想和你做朋友”。文中说:“梅长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那年轻人亮堂堂的心思:你是我的朋友,只要你愿意来,我定能护你周全。萧景睿并不想反抗父亲,也不想改变梅长苏,他只想用他自己的方式,交他自己的朋友。”或许也是因为真实,才会更加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景睿的脑海中,或许根本没有世俗的名利权欲,有的只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这种真实的善良与诚挚,才能让景睿成为了一个宽厚的人。
是的,宽厚,我觉得这个词更加适合景睿。我最惊讶与敬佩景睿的话是这句:“我之所以诚心待你,是因为我想要这么做。如果能够争取到同样的诚心,我当然高兴,如果不能,也没什么好后悔的。”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他遵从本心与梅长苏结交,有所得,开心,结果不如人意,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也许这是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才有的。在现实中困惑相关的事情的时候,楼主往往想起景睿的这句话,就释然了。
景睿是个贴心的孩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暖男”吧。一路照顾长苏进金陵,照顾豫津的“夜盲”毅然下枯井找玉珏,郊游还不忘给待产的妹妹带娃娃逗开心,在母亲初次回绝景琰要求首告后体贴母亲的心……这个贴心的孩子不仅仅是外在做的体贴周全,令人动容的往往是“将心比心”,包括理解谢弼因为宁侯府和庆国公府关系不出面护佑胡公胡婆。但是宽厚理解不代表这个暖心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不会生气郁闷,他会因为“看不懂”苏兄和苏兄的隐瞒去郊外草场发泄,会因为家族好友选择的对立忧伤,但是景睿,却依然真实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前行,就算艰难一点也无所谓。文中说:“萧景睿一直在用平和忧伤却又绝不超然的目光注视着这场党争。他并不认为父亲的选择错了,也不认为苏兄的立场不对,他只是对这两人不能站在一起的现实感到难过,却又并不因此就放弃自己与梅长苏之间的友情。他坚持着一贯坦诚不疑的态度,梅长苏问他什么,他都据实而答,从来没有去深思‘苏兄这么问的用意和目的’。此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是的,景睿是有自己的原则的,为与不为。景睿的理解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爱的泛滥”。在谢玉流放时,夏冬突至,景睿还能够挺身在谢玉面前护着,应该就是这样,不管如何,谢玉养了他二十五年,是母亲在乎的人,那么,就要护着。景睿这样的聪明的孩子,因为看的明白,心路注定会走的更加艰难与纠结,想的也会很多,但是收获的一定会是最纯美的甘甜。
因为真实所以宽厚,因为宽厚所以通达。
一直觉得海姐姐后来描写景睿长苏重逢那里很棒:“就这么几句话后,两人相视而笑,仿佛心中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揭过,清爽了许多。”所谓云淡风轻,大概就是这样。这样的结果,对于景睿来说,真是再好不过了。而景睿和豫津的友谊也真的很让人羡慕。
曾经和吧友戏谑产生过一个观点:豫津为挚友,长苏是兄长,嫁人当景睿。但是得友如景睿也真的是可以别无所求了。
--- 萧景睿完结
-----------------------------------------------------------------------------------
第十一篇:穆青
呆萌小孩会长大 长姐欣慰可交托
另一个没想到上屏风的是小王爷。在文中基本负责打酱油的少年看来戏份也是增加了啊。
在文中,穆青存在感其实也挺强的:误会梅长苏是姐姐的意中人时,口风都不探直接派了魏洗马单刀直入——这小王爷还真没心没肺;听说姐姐出事直接率人揍了司马雷——这还真是个不成熟的热血孩子;得知越妃复位咬掉椅子把手——小王爷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这咬木头其实是来搞笑的吧;和飞流比武——都袭爵了还这么不庄重;之后拿姜糖来逗一派庄重的大师周玄清老先生还乐吃不疲毫不气馁没有小王爷的架子——孩子我该笑你可爱还是哭你的不成长?文的前半部,穆青在我眼里就是来书中调节气氛的,一个半大的少年,仅此而已。不过后来看着看着,觉得这穆青不愧是可以袭爵的,郡主养大的!和宇文喧一番唇枪舌剑让大家都捏了一把汗:还好还好,看到穆青最后镇定下来不屑宇文喧的垃圾话,我想读者应该和郡主一样很欣慰吧。穆青八岁开始就是姐姐带,长姐如母,所以其实姐姐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姐姐的话也是最听的。在这种环境下,穆青还能一副乐天派的“纨绔子弟”样子,可见郡主辛苦。
不过小王爷还是很对得起这个身份的,看着他一点点成长,真的挺替郡主开心的。作为“质子”留在京中被监视,热血小孩没有闹出事;没有姐姐的管束,没有被纸醉金迷的环境带坏;还能守住王府,打造得铁桶一般让梅长苏能够将卫铮交托给他,可见这个孩子还是值得信赖的。在苏宅,梅长苏婉拒了他找小飞流比武的时候也能爽利离开,丝毫没有因为身份带来的架子,点赞。不骄不躁,有理由期待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一藩首领。
---- 穆青完结
-----------------------------------------------------------------------------------
第十二篇:黎纲
内外周旋好帮手 风云诡谲助筹谋
昔年沙场洒热血 今朝赤忱心依旧
如果说小飞流是长苏的贴身小棉袄,那么黎纲甄平就是长苏的外袍披风,为长苏挡风遮雨,让长苏能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后顾之忧。“我将这苏宅托付给你,你就是我的眼睛,我的耳朵,要是连你都在中间蒙着捂着,我岂不成了瞎子聋子,能做成什么事?”这是长苏在黎纲因为长苏重病瞒了童路的消息后,长苏对黎纲说的。苏宅是京城中长苏唯一不用操心的地方,只因为他有可靠的管家。这就好像是在战场上,面对强敌,将自己的后背交托出去,全心信赖用人不疑。
黎纲虽然是长苏的管家,但是长苏因为其能力应为其身份,对他是很亲近的,基本上都是喊“黎大哥”,这应该是多年贴身照顾培养出的感情,而黎纲却是一如既往地敬重梅长苏喊“宗主”。不知道当年七万男儿活下来的还有多少,黎纲是一个。或许当年还是小兵小卒,但是现在他却成了长苏的左膀右臂。有着一样的目标有着一样的情义,不得不说,赤焰军好儿郎!对外打点着引来送往(过年过节的礼尚往来,言侯复出和苏宅的往来等等),对内帮长苏筹执行计划还要照看长苏的身体,梅长苏出行也往往是带着他。梅长苏只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为身体所累的病人,再怎么惊才绝艳,没有人帮助执行,也只有空算计而已,而这个最直接的安排执行人,就是黎纲,还有后期的甄平。内外都是一把手,生活不仅仅只有波澜壮阔,还有点滴的细碎,有时候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说梅长苏筑造了苏宅的框架填充了灵魂,那么黎管家做的就是添肉,让苏宅密不透风。“我近来犯病是勤了些,也难怪你压力大。想想你一个人照管整个苏宅,背的干系太重,弦也一直绷得太紧,丝毫没有放松的时间,难免会出差池。我早该意识到这一点,却因为心思都在外头,所以疏忽了。”长苏如是说。黎纲不仅仅是行动的执行人,往往还会提一些建议,在长苏准备在景睿生日的时候送霍大师亲雕的玉瓶的时候就意思到了礼物太过显眼的不利之处,在梅长苏沉湎旧事旧情的时候适时提醒,长苏才把瓶子换了一个普通的。可见大管家是真管家,有勇有谋能文能武。周到细致是黎纲的特点,大概也是因为这点最终梅长苏才会带着他来到京城这诡谲之地。而黎纲对长苏很是了解,才能最快的“心领神会”让长苏少操心。(呀呀,这让我想到了蓝河小保姆。。。)
不过黎管家虽然常常一幅老妈子任劳任怨的形象出现,但是其实黎大叔是很可爱的,时常逗逗小飞流真的是不要太萌:
——黎纲不由笑道:“飞流啊,反正是要吃的,你干嘛非要雕成朵花儿这么麻烦?”
——黎纲手里拿着张烫金拜帖从外面走进来,一看他的这个姿势,忍不住一笑:“飞流,在等天上掉仙女下来吗?”
“不是!”飞流闻言有些恼怒。
“好好好,你慢慢等。”
我真的是很期待黎纲大叔TX小飞流来着,可能大概黎纲是受了阁主的嘱托常常逗弄小飞流?
---- 黎纲完结
-----------------------------------------------------------------------------------
第十三篇 越贵妃
深宫红颜为谁妍,半生精明半疯癫
怜子多为慈母意,执念成魔子孙牵
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越贵妃,我觉得应该是玫瑰。一个女人,若可以在后宫步步攀升到贵妃的位置,且不论势力与否,应该是个美女。越妃来自遥远的云南,与郡主的交谈中越妃的娘家应当只是普通的平民,若是有点势力背景,为南境统帅的穆王府不会不知道。大概是帝王哪次云游看中了她,便改变了她的一生。且不论越妃后来做了什么,她和郡主交谈的时候说“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谁没有过?只是在这深宫消磨了多年,半分也剩不下了。”时的那种感叹当是发自肺腑的。每次看到这句,总会心生悲凉。
半生深宫消磨,改变不了大环境的除了静妃那种芳华自敛的大多都是或多或少改变着自己,直至有时蓦然回首才发觉已不记得前尘多姿。有些人凋零有些人绽放,越妃无疑是后一种。诞下太子(应该是老二)便可以知道有多得宠,得宠了有多少年,太子三十五,越妃怎么着也有五十几了,还能让梁帝生出犯了难的情绪:“这个女人青春入宫,多年来恩宠不浅,品级仅次于皇后,又是太子的生母,处置重了,于心不忍”,不简单。越妃与皇后多年相斗,最最擅长抓住的,大概就是帝心。或许有人说因为她还有一个太子,母凭子贵,其实不然,应该说是子凭穆贵。纵观全文,太子可以拿得出手的比不上誉王一半(虽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戏份没有誉王多),大概最霸气的一次也就是在越妃的壮胆之下要为己方得到郡主吧。所以,没有越妃,就没有太子。
越妃懂梁帝的心,或者说懂男人的心,几次都用女子特有的哀婉之态来挽回帝心,还是五十好几的女人,只能说,不简单!就算是梁帝有“老夫老妻”的怜惜,依然值得点赞。这种女人最是婉转缱绻,若是活在平民婚姻中,也绝不是那种会被婆婆小姑欺负的人。她精明敏利懂形势,弱势时会以退为进为自己谋取利益(被废事件),懂得明哲保身(越妃做足了示弱的姿态,皇后的主要精力又要放在安稳六宫上面,两人好一阵子没有起过大的冲突)懂得抓住机会顺势而上(梁帝凝望了一下她低眉顺目的模样,想起方才在外殿,太子也是神态畏缩,形容削瘦,心中登时一软),强势时敢与皇后一较高低,总觉得越妃再太子还是太子的时候是很张扬的,有点甄嬛中华妃的味道,但是没有世兰的纯粹,是那种俗气的张扬但是又带有点自己性格的感觉。所以郡主说越妃还留存一丝南境女子的倔性当是不假。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到底是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所谓子孙债不过如此。太子被废,越妃大概是受不了的,无论从心疼孩子母亲的身份着眼还是过惯了众星捧月生活的贵妃身份来看。其实太子儒弱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母亲太过强势包办,谁让越贵妃聪明呢,聪明到那些深宫秘史的手段都可以了解到并且用起来。若没有莅阳和梅长苏,大概郡主也就失身了,了解人心,越妃的强项。
其实越妃就算再精明强势得宠,文中之前的描写不过是一块背景板,真正让我心惊的是后文
:
——“臣妾要密报靖王……靖王他图谋不轨……”
“你在宫里,景琰地事你怎么知道?”
“是左中丞东方大人说的…………”越妃急切地说着。有些语无伦次,“他侄女儿进宫……跟臣妾说……东方大人是忠于太子地,忠于太子就是忠于陛下……”
——“陛下……靖王谋逆啊,臣妾首功……请复立太子……”越妃一边叫着一边被内侍们慌慌张张地拖了出去。
初次看到这里,越妃这个在文中消失了很久的女人再度出现,作为知情人的读者以为会有什么风浪再起的同时,都不得不感叹一下女人的第六感,大概就是执念太深的缘故,就算越妃没有疯大概也是要被人以为是疯妇了。
深宫似海葬红颜,有过所求就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成王败寇。
---- 越贵妃完结
-----------------------------------------------------------------------------------
第十四篇:夏冬
剑影刀光惊艳血 江湖庙堂风波连
三十功名悬镜使 八千里路生死劫
鬓角青丝白一缕 七年鸳梦殇红颜
相逢未恐两不识 缘君梦中夜徘徊
夏冬,悬镜使,武艺高强,皇家秘使,时常奔波在外,风里来雨里去,刀光剑影常行走在鬼门关口。
夏冬,寡居妇人,前赤焰军前锋聂锋之妻,七年恩爱一场“谋逆”成空,心怀怨恨十几年不能释怀。
看似一个该干练狠辣将日子过得风风火火成为百转情肠不萦于心的职业女强人,一个该哀怨婉转将生活命运视为不公而成为每日愁眉苦脸的小妇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该是两场不同的人生,但是却偏偏全安在了夏冬一人身上。
一面是百炼钢
一面是绕指柔
作为当代三名悬镜使之一,皇家心腹,替帝王办理一些不能拿上台面的事情,夏冬的能力有目共睹。或牵扯朝堂或远涉江湖,无不充满勾心斗角阴谋算计。明有权钱当道暗有*机四伏,稍微一个不留神,刀剑无眼留记号是小,一个阴谋就能命丧黄泉。该说的该做的该想的,丝毫不能有所差池,说夏冬是走在一条生死路上,毫不夸张。而作为当朝唯一的女悬镜使,八千里路生死劫,近二十年的悬镜使生涯硬是将夏冬一个女子,百炼成钢。夏冬应该从小就是被当做悬镜使培养的,严苛的训练和颖慧的心智造就了夏冬爽利的性子泼辣的作风,每每看到冬姐“欺负”小豫津的时候便会忍俊不禁:“这姑娘——你是姑娘啊姑娘啊要有母性啊母性!”然后就还是会看到豫津对冬姐有阴影的时候觉得好开心:当年真是好啊!岁月沉淀,冬姐历练的愈发坚毅果决:我不能让宫姑娘替我受难,”夏冬决然道。“蒙大人。我必须马上回去。”时值重逢,多少时间都不够的时候,冬姐的敢作敢当,冬姐的识大体,都让人恍然间从解毒的哀伤与重逢的柔情蜜意中抬头:夏冬,还是那个爽利刚强的悬镜使!也正是冬姐的男儿心性,才能和同样干练的郡主统帅惺惺相惜,这份友情,不输男子!
百炼钢也有绕指柔情的一面,那便是爱情的滋润。曾经想过聂锋是怎样风度翩翩的奇男子,才能将这样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的心收服,只是很可惜,仅仅四字“疾风将军”,所有的想象便终止于孤山上的一座青坟。“夏冬的手指,再一次轻轻地描向碑前那熟悉的一笔一划,粗糙的石质表面蹭着冰冷的指尖,每画一下,心脏便抽动一次。”就算是再刚烈的女子面对爱情面对爱人,那一抹柔情总是会不由浮现,冬姐的柔肠便在那一笔一笔的描摹间寸寸宛转。一句“聂锋,又是一年了……”道尽了岁月的无情却道不尽心中的那份哀伤。仿佛还是那个新婚刚刚揭了盖头便豪气地出来为丈夫挡酒的女子,但转瞬间,已是细纹染眉角,独立坟前。十三年的痴心不改,十三年的辛酸悲苦:年年孤山苍白翠,岁岁发鬓徒添白。岁月将聂锋英俊的面容印在当年,却将流逝的痕迹留给了红颜:“站在他的墓前,让他看着自己一年一年年华老去,不知坟里坟外,谁的泪更烫些,谁的心更痛些?”
无法想象聂锋初去的日子年轻的夏冬是怎样熬过,可能因着性格的原因,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悬镜使的工作上,但是却怎么也改变不了“孀妇”的身份:“一日便是三秋,但这真正的一年,竟也能这样慢慢地过去。”是岁月无情还是人太多情?两个都是刀尖上过日子的人,不可能没有想过万一哪一天的突然离去,只是真的到那时,会是如何?我们只看到海姐姐这样写道:“幸而她是夏冬,悬镜使的职责和坚韧的心志支撑她抗过了那次打击,同门兄弟面前也未曾轻露悲伤;不幸她是夏冬,一团混乱中人人都因为她的坚强而疏忽放心,只到某一天突然发现她鬓添白发、眸色如冰时,才陡然惊觉她心中的积愤与哀戚。”
百炼钢,夏冬用坚强的心支撑着自己走下去,让人看到的尽是一代悬镜使的凛冽作风,功名相就,甚至忽略了在这条充满打斗阴谋的血色之路上,夏冬只是一个女子,有柔情,会神伤。孤身前行的路途,是不是好几次,生死关头,夏冬会想起那个可以依靠的肩膀,默默出神,然后黯然伤怀?
有多少殇就有多少恨,那个害她失去丈夫的主帅,那场“谋逆”的“逆犯”,就算已经不在,还有坚持案子是冤案的萧景琰,还有林殊的未婚妻霓凰。就算欣赏就算佩服,也不能抵消心中的积愤,因为她是聂锋的未亡人。似乎只有这样,夏冬才能为着聂锋守着点什么,一日复一日中,便是十三年。
只是当这十三年的想法轰然倒塌,顺带倾覆了此生最大的思维建筑的时候,夏冬是不是更痛?夏冬兄妹是夏江收养的孤儿,师父师父真正的如师如父,从小就是当做悬镜使的培养,人生信仰的建立,三观的确定,都是夏江给予的:悬镜使。这三个字,忠心第一能力第二,便可以想象要成为悬镜使,思想要多么“纯洁”。因为想不到所以更加出乎意料,就算在牢房隔壁听了谢玉的墙角内心有所准备,但是当事情的真相所代表的“阴暗”想法真正显露出来的时候,还是彻人心骨的寒凉于疼痛:“算了秋兄,”夏冬凄然一笑,胸口翻绞着与过去所信奉的一切完全割裂的痛楚,“不用再说了。师父想教一些新的东西给我,可是我学不会,也不想学,所以他生气了……”夏冬不是愚忠,夏江也是真正给了她正确的三观,也许其他人做出这种事,她还能全部用仇恨来发泄,但是这个人是他师父,是教会她全部是师父,阴谋害死他丈夫的师父,颠覆了她的三观的师父……“夏冬的眼泪还是忍不住滚下了面颊。这是女悬镜使最后一滴脆弱的泪,当它无声无息地落入足下的埃尘中时,夏冬的心已凝结成冰。”然后,为了当年的冤案,决然转身。
夏冬这一生,也算为情辗转。七年恩爱鸳侣,十三年为情断积恨,然后,还是有因了对聂锋一腔情义,付出所有。对夏冬这样的人,信念很重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十分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理会(看景睿生日夏冬抽手,是悬镜使的“明哲”)合着梅长苏的计划救卫铮,在以前,或许是不可能的,只是现在,也许是为了还聂锋一个公道,也是十三年前情义的一个清白。
一介女子,孤身奔波江湖,历经多少生死劫关,亲情爱情的惨殇让人实在忍不住去怜惜一下,但是总觉得用了“怜惜”这个词,冬姐就成了小女儿。冬姐的刚柔相济,并不需要怜惜,我们只能在背后默默看着她,站在孤山之上,迎着寒风的料峭背影。
索幸海姐姐有情,将冬姐最需要的聂锋大哥又还给了她,只此一回,便抵得住过往经年的所有苦楚。虽然战场无情当年一案不知为天下添了多少孀妇孤儿,但是能得见冬姐锋哥团聚,也是一件乐事。然后,冬姐还是那个冬姐,和疾风将军一同上了战场,保家卫国。
岁月未晚,白首不离。
---- 夏冬完结
-----------------------------------------------------------------------------------
第十五篇:太子
多年担忧为棋子 天家福祸常相依
太子,之前在我脑海中,真的是一个路人了不能再路人的角色,哪一部涉及皇宫的小说没有这么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个下半部就没有什么戏份的角色。他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梅长苏选择景琰是多么难得,就是那种单单知道有身份很厉害但是文中却不告诉你有多厉害的角色。因为梅长苏一出手,太子就连连出事,除了在谢玉的执行下抓了出逃的何文新,似乎具体就没有拿的出手的算计。也许有人说,太子不厉害怎么和誉王斗这么多年,这大概就是行文结构的问题了。这是一个从结构上被作者后面写消失的人物,因为主要是写长苏卧底誉王然后明着反水誉王,太子,不过是需要的半个对手罢了。扯了这么多,也就是想说,太子真的没有什么出彩的,除了身份,那些个腥风血雨都是在“前传”中才会出现的,在《琅琊榜》设计的结构中,就是一个炮灰。性格也不讨喜,所作所为也不讨喜,设计郡主时犹豫不决还没有她母亲有做大事的果决,面对梅长苏的设计没有见到丝毫自保之道,就这么被小强到了,和誉王因为长幼嫡庶互相打耳光真是不合逻辑的愚蠢,后面被幽禁,也是该怎么落拓怎么落拓。然后,就被废了,速度之快,让初读的我瞠目结舌。
那么这样事情上毫无建树性格上没有亮点,除了身份什么都没有的太子,似乎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评论的了,反派不是正面不是路人一枚。但是重看之后,楼主还是有话要说。
太子算起来应该行二,不知道当年萧景禹有没有被立过太子,大概十三年前梁帝正直壮年也觉得没有必要立太子,但是论长幼论嫡庶太子之位怎么都轮不到萧景宣身上,况且当年论恩宠越妃也及不上宸妃。当年萧景禹的华彩,那是连梁帝也忌惮的存在,何况萧景宣?萧景宣儒弱,母亲好强,大概年少的时候活的也不甚开心。好像每一个大族豪门的老二,不是活的卑微就是阴狠强悍得隐藏大boss,大概就是这种看着最近的位置却求而不得的的心理多年折磨的吧。纪王爷说过,身为皇子,哪个人对皇位没有想法?萧景宣,就算在不强势,就算前面的大哥怎样风姿卓越,也是皇子。当然,还有一种是景琰一样时候未到心理不成熟。
萧景宣如果是一个闲散王爷,大概也能庸庸碌碌过一辈子安乐悠闲,奈何他不是,没有那样的手腕的情况下,有这种上位者的企盼是很可悲的,当真坐在太子之位上的时候,萧景宣应该也是惶恐多于欢喜,因为他那个将帝王之心玩弄地七窍玲珑的父皇,还给他树立了一个对手:誉王萧景桓。看二人的出场:“前后脚进棚的这两个人,一看便知是兄弟,都是高挑韧健的身形,深目薄唇的容貌。太子萧景宣今年三十五岁,唇边有两道很深的口鼻纹,气质略显阴忌,而三十二岁的誉王萧景桓眉目更为舒展些,一进来就刻意露出平和的微笑。”谁心机更加深沉,一目了然。俗话说面由心生,二位平日里的心思性格立马呈现。越妃太子VS誉王皇后,能够两厢平衡,儿子这一端誉王的能力占了一筹,母亲一端,虽然皇后背后有太师势力但是论枕边风,越妃的手段可是高了好多。虽然以梁帝的帝王水准是不可能几句枕边风就可以影响的,越妃的势力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皇后(至少文中没有提及),但是所谓“帝王心术”有“心”才可以玩“术”。梁帝的高明就在于,他给了太子一方撑腰,但是绝对不完全放手太子做大,太子没有完全脱离他的势力,不像皇后背后有太师几代留下来的势力,不然誉王虽然有能力,也不能与太子掐斗这么多年不倒。平衡,平的不仅是后宫平的也是帝王的心。这些平衡,稳定的是大局也是心。不能不说梁帝扼*掉长子的风华和势力之后就很注重朝堂的平衡,也不会让自己的心里有超脱控制的存在,所以,有了太子,有了太子的对立面誉王,相互牵制。(感觉有点在写梁帝了,及时刹车)这点,太子是明白的,但是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帝王的有意为之,誉王都知道的事情。所以才有了幽禁东宫时的那一幕:“算了吧,我早就看透了,父皇无情多疑,总是骂我不修德政……他也不想想,要不是他扶了个誉王起来跟我做对,我何至于干那些事情……我的德行不好,父皇的德行难道就好了?”太子说了这一句,又大声惨笑,接着便是吞酒掷杯之声。”
成为太子,却没有得到太子该得到的权力与尊重,就像给你了阿拉丁神灯却没有告诉你咒语还要天天被想要神灯的人追*一样,如果能召唤神灯何至于东躲西藏。萧景宣没有梁帝的魄力,也没有继承母亲的狠辣,长久以来的来源于父母的“压迫”,不能自强只能打蔫,或者到了太子之位后面对誉王还有点心理扭曲了,看文中太子的多次冲动就明白了。放在太子之位上,如果仅仅是和誉王斗法,可能还是会被斗下去,他有的,只是名正言顺。这所谓的名正言顺,遇见有魄力的人大概也就是一纸空谈。萧景宣那种悲哀让我想到了汉武帝卫子夫所出的太子刘据,也想到了康熙当了四十几年的太子胤礽,都是苦逼的可望不可即,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能力争取足够的资本。
---- 太子完结
-----------------------------------------------------------------------------------
第十六篇:蒙挚
柔情铁汉有忠肠 雪冤路上护梅郎
眼眶发红心刀绞 真相之后还真相
蒙大哥是一个被海姐姐写成龙套的配角。
他的存在就是用来串联的,用来给梅长苏的雪冤之路扫清障碍,给他那些讲不太清楚的“宫中势力”做解释的,然后,本本分分地负责着作为“知情人”的虐心部分。带着从开始到结束的戏份,做着一件带着读者虐心的事情。就人物本身来说,动不动红着眼眶,将读者的眼光拖回十三年前,借着蒙挚的口吻回忆过去,除了最后知道火寒奇毒真相那里,蒙挚这个人物性格魅力上几乎没有什么起伏变化,和出场的龙套一样可以一笔带过,实在是可惜了配角的戏份。
不过还是有点东西可以写写。
蒙大哥的戏份很多,从开始到结束,蒙大哥认认真真地做着一个“大哥”的分内事:国内第一的武功,皇帝身边的禁卫军统领,这两个身份就足够了。或许武艺方面,梅长苏的江左盟可以忽略一下蒙将军的存在,但是禁卫军统领,这个皇帝身边的最近的护卫屏障的管理者,这是梅长苏不得不重视的。所以长苏回京为什么会第一个找上蒙挚也是有这一方面的考虑的,但是仅仅作为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梅长苏告知真实的身份所蕴含的代价,不仅仅林殊本人是旧案犯人,还牵扯着皇帝心中最在意的那根弦,还有身后的江左盟以及当年被波及的收到各种流放判刑的赤焰旧人。万一泄露,说不定就是再一次的血洗,一帮人的身家性命就在这六个字:梅长苏是林殊。林殊重回帝京,找的还是赤焰旧人——蒙挚。
位高权重,赤焰旧人,两个必须矛盾的存在居然就这么放在了蒙挚身上。当年的旧案没有波及到蒙挚,一来是因为关系太浅,二来本身武功够高,三来怕是最重要的,够忠心,这种忠心也说不上愚忠,应该说是蒙挚作为一名武人,其本性的忠厚纯良。
在内监被*蒙挚受到处罚的时候文中这样描述:
——蒙挚面上肌肉紧绷,愤懑的表情中还夹杂着一丝悲哀,咬着牙根道:“你说的虽然有道理,但君臣之间何至于此?只要我一腔衷肠不怀贰心,再大的猜疑又能奈我何?”
“你是没见过一腔衷肠不怀贰心的下场吗?”梅长苏没料到蒙挚此时竟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不禁微微动了气,“你不惜自己的命,难道也不惜嫂嫂的泪?这样天真的话,你也只能说说罢了,真要做,那就不是忠烈,是愚蠢了!”
“我……”蒙挚恨恨地低下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不知怎么的,心里实在难受……”
蒙挚,因其秉性格忠厚纯良,算得上是最传统的良臣。精明若梁帝,明白,算计如林殊,也明白。只是林殊更加知道的是还有,在没有离开赤焰军的时候的蒙挚,是林殊骑射的发蒙师傅,也是一个也是敬仰祈王的人。蒙挚忠,也明白是非。不知道当年的梅长苏时怎么让蒙挚相信林殊未死而他就是林殊的,也不知道林殊是不是对蒙挚进行了“一番考察”的,总之我们看得到的,就是蒙挚护着林殊,一路走在这荆棘满地的雪冤之路上。蒙大哥的好脾气,在能陪飞流练招的事情上也能感受一二。
当然,蒙大哥也不是一个莽夫,作为皇帝身边的人,怎么能够不聪明呢不周到细致呢,为长苏选的宅子精妙之处不必细说,在和长苏谈论怎么让自己融入梅长苏景琰的联盟也能说出个三五七九,长苏新园宴会,还能借着陪夫人坐马车隐身回苏宅……
蒙大哥铁汉柔情,对着梅长苏的林殊虽然是常常“铁汉子也忍不住红了眼眶”,但是确实是让读者借着蒙大哥的情感宣泄一把对梅长苏的心疼,蒙大哥确确实实是好大哥,护着林殊。作为一名武人,书中还有一幕:“挚的元配妻子是自幼由父母择定的,出身虽然贫寒,却极是贤良,当年蒙挚从军离乡,全靠她在家奉养公婆双亲,因为曾小产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怀上孩子,不过蒙挚却并未因此纳妾,只是收养了隔房的一个侄子承祧,夫妇二人互敬互爱,感情一直很好。”朝廷重臣的蒙挚,(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蒙挚的初登场,谢侯爷对蒙挚可是客气非常,这就是地位啊!)能够顶住社会风评(官家人,有个什么闲聊难免的)这样做,蒙夫人当真幸福。不过文中蒙夫人也真真是贤妻良母,寥寥几笔有血有肉。所以当蒙大哥知道火寒之毒的时候,不忍心啊不忍心,蒙大哥对林殊不忍心,作为读者的我们对蒙大哥又何尝忍心?知道不能说,看着林殊搅风弄雨凌迟生命,大概他的痛比其他人更甚——“我怎么了?”蒙挚喘着粗气将视线移回到卫峥身上,“你……还有聂铎……你们守在他身边是干什么的?你们就这样眼睁睁让他胡来?”真相揭晓,原来还有隐瞒,却不忍苛责:
——蒙大哥,已经走到最后一步了,你让我走下去,好不好?”
蒙挚心头一阵激荡,眼圈儿已经红了。
正如蔺晨所说的,再怎么怒,再怎么跳脚,可是面对着这样一个人,谁又能拗得过他呢。
---- 蒙挚完结
-----------------------------------------------------------------------------------
第十七篇:萧景琰
忆昔午桥桥上饮 座中多少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年来如一梦 此生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 陈与义《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 座中多少豪英
年少的景琰,有着一个少年拥有的全部快乐。不愁生计,父母慈爱,名师授业,长兄解惑。最重要的,是有一个一起成长的少年,可以并肩欢笑,可以一起描绘理想,可以携手作战将后背全心交托。少年壮志不言愁,岁月流转,仿佛看得见,两名少年头碰头躺在那郊外的青青草场上,一人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比着双手在夕阳下对着橙红色的天空,互相讲述着一天的喜怒忧愁。翻翻以前的旧账糗事,斗不过嘴仗便起身小打一仗;聊聊以后的理想,兴致酣畅处即来烈酒一壶,一半灌入喉舌一半淌在那仰起的古铜色的脖颈上。
一旁处,青草马蹄没,晚来鸟声鸣。
年少的岁月,学文习武。看父皇有时做着自己不太能够理解的事情,有残忍有凉薄;看皇长兄将自己的治国理想蹒跚实践着,有挫折有荆棘;看母亲在后宫之中宛转生活着,有不顺有低眉;看好友一次次上战场,有离别有受伤……但这到底抵不过这年岁之间的青春明媚与张扬。少年壮志不言愁,皇长兄的风骨理想,老师黎崇的治学精神,林帅的军人热血,母亲发自内心的微笑,还有林殊这个混小子张扬的笑声与贴心的温暖。小砺沙场,与好友那样无间的配合是多么值得自豪,那种互相全心交托后背的倚靠是多么值得骄傲——萧景琰应该不止一次想过,将来的自己,是不是也能像疾风将军一样获得一个值得尊敬的绰号,是不是也可以像聂真那样成为别人眼中一个“超越自身”的人,在朝堂上是不是也能和皇长兄一样舌战群儒,帮着实现他的那些或者说也算自己的一点梦想的理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和林殊一直,肩并肩护卫着这大梁的万里河山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大梁子民……这充满希望与热血的未来,这荟萃的群英谱间,将来,必定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一夕之间天旋地转,尊敬的皇长兄背判谋逆,黎崇老师被逐出宫,林氏被拔族,晋阳姑姑自刎金殿,从小玩耍的祈王府林府一夜被毁,赤焰军被定谋逆,林殊,那个自己亲自从东海采回来的珍珠的主人,尸骨无存。据说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大雪都掩埋不了的血腥与灰霾之气。朝堂血洗,那些代表着希望的光芒灭了整整三年,直到祈王的影子再也不再。那个端坐在龙椅上的男人,是他的父亲,也是破灭他所有人生希望的人。
萧景琰,多少次犟着脖子顶撞违拗着这个帝国的至尊:赤焰未反,长兄未叛。这是怎样挨打惩罚都不能改变的观点。好几次想,能绊倒皇长子和一座帅府的,作为一个政治事件,能到最后达到如此惨烈的结局的,在当是一定是如山的铁证,萧景琰他凭什么就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有力的证据,仅仅凭借“了解”与“相信”么。我想是的,这个才华不输与任何人的皇子,就这么依靠着心中的“相信”,相信祈王的品性,相信林殊的人品,相信引领他踏上并一直以来追逐在这条道路上的英杰们的品格。他和霓凰的是一样的,他只是不相信他认识的那些人会叛国投敌。于是他就这么固执地将自己放逐,放逐在权力之外,放逐在沙场之上。执拗如景琰,似乎这样就可以守护住那硬生生被权利抹去的过往。就像十三年后,要固执地为梅长苏留住霓凰似乎只为了留住昔年林殊的影子一样。
边关的风吹得营帐外的大旗猎猎作响,似乎能看见失去了未来的萧景琰,正透过风沙,在铁枪的寒光里,找寻着当年并肩作战背靠背的两个少年。十三年东奔西走,看朝堂乌烟渐弥,为这个渐渐出现漏洞的朝廷打着补丁,失望是必然的,不满是一定的,但他依然履行着自己守卫大梁河山的承诺,就算不讨好做苦力,也不在乎。那些曲意奉承,那些婉转和软,那些阴谋诡计,不是不懂不是不会不是不用,只是不忿只是不愿只是不屑,哪怕只要一点点就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让母亲过得更好。聪慧如静妃,也用自己的行动和儿子一起“痴傻地执拗”着,无望的十一年间,只有这二人,互相依靠互相理解。
无望地坚守,这才是我最心疼景琰的地方。从二十到三十一岁,人生最灿烂的年华,萧景琰守着自己的“相信”,看不见黑暗的终点在哪里,望不到尽头在何方:任尔东西南北风。问景琰为什么如此执着,或许景琰也只能说“因为我相信”。很无力的相信,无从努力的破解。或许有人说,景琰可以先争取权利,待到自己登基掌权,一切就好说了。但是当年,景琰手里什么也没有,铁证如山下,景琰的“错误”非常明显,根本没有什么“冤枉”可以“雪”,这种事实恐怕景琰下意思也是知道的,但是,他依然固执地“相信”着。真是一个傻孩子啊,有什么动作,夏江分分钟就能把把弄得不能翻身。景琰忠直淳厚,生性厌恶纷争,不能忍受的不能接受的绝对不能勉强,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不到。他曾经的治国理想宏图大志,没有能比过他心中的那种坚守,那种对情义的坚守。祈王何其有幸林殊何其有幸,做了什么,能让景琰用自己一生的命运为他们所给予他的“情义”做献祭,这样纯粹的相信。
军人的沙场铁血,军人的纯粹,影响着景琰。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胜利,用鲜血铸就的城墙,不容任何阴谋诡计来污蚀。可以想见,一名不得皇帝宠爱经常被派出去做那种有去无回的打仗任务的皇子,小小的郡王,在朝堂上下,各个部门之间,会遇见多少刁钻势力之人的暗地里使坏,但是景琰就这么扛下来了,硬生生用自己的沙场之气,固执脾气,护卫着这仅有的一点热血。这种坚持,在誉王太子步步高升夺权的人看来,大概是得不偿失的。因为看得透,所以更加需要智慧,需要不违心的变通,方能出淤泥而不染。景琰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还有身后的靖王府,还有多年与他一起打仗护佑大梁边境的将士,这自己仅能护卫住的有着昔年影子的热血。坚持与变通,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长沟流月去无声,清醒地看着才能知道这种坚持是多么无望与黑暗,漫天的黑暗中看不到光明的前方,这种充满傻气的坚守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也能加令人叹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天明天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二十年来如一梦 此生虽在堪惊
梅长苏的到来,为萧景琰打开了一扇大门。前文说过,那些争权夺利阴谋诡计的事情,在萧景琰自己可筹谋的范围内,他做不到守护与通达的两全。长年的执念,景琰也渐渐忘却了“进攻”,只是一味地“防守”。有时候这种惯性思维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梅长苏的出现,景琰的一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但是到底,景琰的心中还是有着不甘的悲凉。
——“选我?”靖王仰天大笑,但目中却是一片悲怆之色,“你可太没眼光了。我母亲只是次嫔之身,并无显贵外戚,我三十一岁还未封亲王,素来只跟军旅粗人打交道,朝中三省六部没有半点人脉。你选我能做什么?
十几年功劳苦劳抵不上一点曲意奉承,作为一名皇子,此间心酸虽不足为外人道,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过的是怎样落魄的人生。选他,景琰不相信,但是可以相信的理由,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庭生。于是,他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做了转折,因为那个人告诉他,截断誉王和太子的至尊之路这种决心还不够,必须要有夺嫡的信念。那些他不屑做的阴谋,那些他做不来诡计,都由这个名叫梅长苏的人替他完成。一步步的走向巅峰,逼近权利至尊的萧景琰,却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和所坚守的情义,他依然固执地坚持着皇长兄和林殊那些人留给自己的那些信念。愤怒于梅长苏对军人的“亵渎”与“算计”,会怀疑自己谋士的“居心不良罔顾生命”,会在即将登顶的时候为了一个卫铮全部抛却。虽然他渐渐发现了和梅长苏之间理念的共通,处理问题时的契合处,但是面对“底线”的被侵犯,萧景琰还是会毫不留情地对这个自己所欣赏所敬佩所信任的人割袍断义。但也正是这样纯粹善良的景琰,才能让历劫归来遍体鳞伤的林殊会心一笑:
——“因为他还是没有变啊,”梅长苏说着说着,眸中渐渐模糊,“虽然看起来不爱说话也不爱笑了,虽然没有那么开朗没有那么明亮了,虽然他的心里也积满怨愤和仇恨了,但是在骨子里面,他却还是那个好心肠的萧景琰,还是那个……有时欺负我,有时又被我欺负的好朋友……”
有时候甚至会想,如果梅长苏没有景琰这么一个好的人选,他的雪冤之路,又将如何前行?
所幸命运眷顾,没有如果。
景琰对情义的坚守甚至光明磊落到直白地令人吐血:
——“既然与你合作,又何必遮遮掩掩。若你真要害我,单凭你知道庭生的秘密,就能令我束手。你虽然阴险毒辣,却也实在是有才,我身边若无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力量对付太子和誉王呢?不过这大梁天下,朝堂之上,还是很有一些纯良之臣,并没有参与到党争之中,对他们……”
“我还是要利用。”梅长苏冷然道,“但尽我所能,不加以伤害。”
靖王定定地看着他,良久之后方慢慢点头,字字清晰地道:“你记着就好。”
纯善忠厚重情重义如景琰,才会在私炮房一案中一心为了百姓帮忙,接下没有好处的捕猎怪物的事情,救下素不相识的中书令柳澄的孙女,在密室被封之后,拉着今后的重臣去苏宅为梅长苏铺好今后的路……秉持初心不变,是萧景琰难能可贵的地方。
所以,当那个“指树为名”的石楠树就这么轻易敲开真相之门的时候,景琰策马狂奔。梅长苏的病痛,梅长苏的苦心经营,对梅长苏的误会、不信任,宛若刀锋,绞刻着他的心。密室之中深藏灯影下身影,自己怎么能怀疑,九鞍山拔剑之人对战场的熟稔,自己怎么会忽略,为了救人唯一一次跪下求自己的人,自己怎么就不多问一句……那是他的知交好友,一起长大并且要并肩为理想奋斗的好友,那是他十三年始终不能忘却的人,朱红铁弓和南海珍珠的主人。有怨么,怨他不对自己说明真相,有恨么,恨自己心思不细早早发觉。萧景琰躺在前往苏宅的路上,两年的艰辛磨练,想着小殊的苦心。那些真相必将昭雪,多年坚持终于看见了希望,理想还能够如少年时焕然生姿。
十三年的艰辛恍然若一梦,早以为不可得的岁月又能够重新回来,就算少了一些人,但是那些人所珍而重之的情义,没有能够实现的理想,都能够由萧景琰去护佑实现。最重要是,不管怎样林殊回来了。接下去的行动,萧景琰一力承当,只要林殊将身子养好。失而复得的心情让萧景琰珍而重之,也因珍而重之变得小心翼翼。小心到旁人都看出了点什么:
——“殿下,苏先生特意来贺喜,殿下不请进来吗?”沈追奇怪地问道。
只是再小心也抵不过知交好友对自己的了解,以及怀疑:
萧景琰并不在意这两个尚书有什么样的误解,不过他却不希望梅长苏也有同样的误解,于是又解释道:“听说先生的病还是要以清闲静养为主,何况先生到东宫又不是来讨论案情的,指点一下就行了,细节方面就不必费心了吧。”
梅长苏深深地看了萧景琰一眼,见他的视线不自在地闪避了一下,心头不禁起疑。
东宫一行,殇的不仅仅是梅长苏,还有萧景琰:
——那一瞬间,两人都感到了极度的痛苦,而且同时也感觉到了对方心中的痛苦。
痛苦,却又无法明言,仿佛一开口,只能吐出殷红地鲜血。
这一段情节,想必很多人都看的揪心,五内出血,然后,海姐姐轻描淡写的便将相认的场景写出,没有激烈的咆哮没有伤情地流泪,只有真实的五内陈杂——
——乍一听到自己的名字如同往日一样被叫了出来,萧景琰又是惊讶又是感慨又是欢喜,心头热辣辣地涌起滚烫的硬块,堵在喉间咽之不下,可又不愿表现的过于激动,让好友看了难过,所以一时之间脸色变幻了几次,最终也没能稳妥地定下来。
真实的得而复失,萧景琰纯粹如昔:
——只要人还在,变了个样子又有什么要紧的?等这案子翻过来之后,你还是林殊,我还是景琰,我们还可以跟以前一样……”
和以前一样,作为看客的读者都不忍心骂“水牛,大笨蛋”了,景琰,能高兴一会是一会吧,因为我们都知道,林殊的生命,没有几年了。我们只是在默默地帮着景琰数着仅有的时光,能多看一会兄友弟恭便是多一会吧,就像蒙挚说的:“靖王现在什么都不知道,还真是幸福……”文字的博大精深,玄乎其玄的火寒之毒,必定要萧景琰又一次陷在自责之中。那场突然而来的“四边犯境”,梅长苏得偿所愿重新变成了林殊,而萧景琰,确是将“得而复失”提前品尝。
人生至幸失而复得,人生至悲得而复失。
到底这十二年的执着是一场梦还是这两年的夺权是一场梦。到底哪被珍藏的二十年的快乐是一场梦还是这十二年的黑暗是一场梦?伏在案头,萧景琰失声痛哭,这一回,林殊这个混小子是确确实实不会再回来了。后悔不该让林殊再上战场?或许就算知道了真相,也会被林殊的家国大义说服,毕竟,他二人是如此相似,萧景琰用来说服群臣的,也是梅长苏用来说服他的:“大梁地生死存亡,难道不比我一人安危更加重要?”大梁何其有幸,有此二子情义!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岁月流晚,曾经被一副景琰的图虐到过:夕阳残照里,黄袍加身的萧景琰,登临高楼,极目远望,两名少年正在云中并肩驰骋,看不清的身影与面庞,却传来明朗的笑声。
林殊与萧景琰的故事结束在最该结束的地方,免去了兄弟阋墙,除去了反目成仇,逝去的永远最美好,离开的永远最值得怀念。因着梅长苏死而复生生而又死的付出,我想,萧景琰再如何,也不会变成梁帝那样凉薄的人。梅长苏用情义将萧景琰托至孤绝的至尊帝位,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最属于自己的结局。萧景琰用情义将自己裹在了当年不能出一份力的自责之中,一裹就是一生。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萧景琰就这么孤独地扛着大梁的万里河山,一步步坚实地走了下去,他知道皇长兄黎崇老师小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一直,会在天上看着他。不管萧景琰会多少次回忆往昔,曾经的岁月永不磨灭,未来的日子需好好书写。
---- 萧景琰完结
-----------------------------------------------------------------------------------
第十八篇:莅阳公主
草绿莺歌长空曲,榴裙纷翻踏马飞。
欺霜寒梅迎风立,小楼斜阳向晚归。
拳拳之心慈母意,切切之谆护子情。
一情一殇多捉弄,半生半命总难违。
傲雪寒,这是我读罢《琅琊榜》后对莅阳长公主后的第一印象。后来不管读了几遍,尽管有时候仔细想想也觉得这个词不是很适合莅阳,可以说出很多原因,但是到了最后,却还是把这个词给了她,忠诚于自己最初最直接的感觉。
行文开场,海姐姐就给了莅阳长公主“生性贤良,为人端庄敦厚”这样最直接的评语。而纵观全文,确实当得起这八个字。
长公主的出场,便又是一块华丽丽的背景布:当今天子唯一在世的妹妹,一品军侯谢玉之妻,端的是“大梁国中最尊贵、最有权势的三个女人”之一。公主府精心打理着奇花异草,出门小住有丈夫惦记着让儿子去迎回,回家后有孝顺儿女承欢膝下,少了公侯之家夫妻之间的严肃,字里行间却多了一丝温情。一个女人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最初的最初,我们看到,这种幸福,是经营得来的:“加之公主生性贤良,为人端庄敦厚,命令下人只要是在侯府之内,统统以“夫人”称呼她,对她自己带来的宫人,更是严加拘管。”更是性格使然:善良温厚。没有天家女子的架子,文中的初次正面出场,长公主便给人了这种好感——
莅阳公主眉间略略一蹙,但辞气仍然温和:“弼儿,这位苏先生来此是客,并非取乐的伶人,岂能这样召来唤去?日后若有机缘,我自能再闻琴音,若无机缘,亦不可强求。”
能以长公主之尊说出这种话,着实难得,不单单是对机缘的参悟,是本真的醇厚。端庄大旗知书达理不颐指气使,让人不由得想亲近。可见,景睿与谢弼承袭了母亲那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没有矫揉造作,这是母爱长久的影响。
端庄贵妇,似乎是小说中少不了的“置景”,只是海姐姐太快,太利索地,就亲手撕裂了这一幅华丽温情:
——“宫里有一种酒,名唤‘情丝绕’”……在大雪之夜,在昏黄摇曳的灯火下,岁月一端的往事就这样轻轻巧巧地,借着“姐妹”之口揭开,一杯酒,一段情,一场梦,一生的殇。真相,我们便随着梅长苏缓缓得知。那袭华美的旗袍上,曾经爬过一群虱子。
当年的莅阳,到底是因为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才导致生母如此下手狠绝给了孩子一世伤心,还是因为权力的角逐注定要牺牲掉这一场纯粹的爱恋,或者是愤怒于莅阳失身与人失情与人,不得而知。我们只是很清楚的知道,在至亲母亲的算计至爱情人的抛弃下,这个悲情的女子是带足了对周围人事的伤心与失望,选择了对命运的屈从。悠悠岁月如水而过,二十五年后,我们和念念一样,惊诧于她竟然是当年那个“桃花马,石榴裙,飞扬飒爽,性如烈火”的女子。
不幸如莅阳,在刚诞下景睿之后,要害他孩儿的是谁,是自己的枕边人,每日里要防着的人是谁,也是该同心相守过一辈子的人,没有一个相知可相述的人,担惊受怕的日子里,何去何从?也所幸是烈性莅阳,我们看到这个年轻的女子,拼了命的护着孩子,不为那个逃跑的情人只为自己的孩子。不幸如莅阳,年届中旬还遭逢大难,看着伤口上的往事被人生生做了上位的棋子,夫囚家败;也幸是刚强莅阳,在那个呼啸夜晚,为了自己要护住的人,一柄青霜宝剑敢指气焰如日中天的誉王。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飞扬飒爽,性如烈火,只是莅阳的烈性之中多了几分牵挂,慈母之心爱子之情,再温柔敦厚的母亲为了家庭孩子,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惊喜。正如要翻案之时,不是莅阳不识大体没有是非,那种情况下,莅阳相当于除了一个长公主的名分什么实权也没有,作为一个宫中皇室女子,莅阳明白自己其实什么能力也没有,她的犹豫,为的也只是护住自己的孩子不受牵连,拳拳慈母之心,可叹可佩,所幸这份情,她回护了几十年的孩子懂得。想必在那之后的二十几年,正是这一颗爱子之心,给予了她这仿若死寂的心几多跃动。但莅阳也绝不会是那种因为爱护孩子而失了分寸的母亲,且看景睿谢弼被教导的如此之好。能够在那个夜晚对着念念说让景睿自己选择自己的将来的母亲,确确实实该是一位大气的好母亲。
关于莅阳的爱情。对于当年,仿佛是你若无情我便休一般,莅阳说:“当年他逃走后,我就曾经说过,我们之间情生自愿,事过无悔,既然抗不过天命,又何必怨天尤人。”好个爽利通透干脆的女子!对于几十年的丈夫,莅阳说:“我护不住你的命,但起码可以护住你的名声。你若嫌泉下孤独,那么等我安顿好孩子们,我就过来陪你,好不好?”这对两个人两段情,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依稀透露出的当年的那段往事,我们都知道莅阳有情,只是命运伤人徒弄人心,而对谢玉这段二十几年的时光呢,文中的这段对话总是能让人琢磨许久:
——“谢玉,你恨我吗?”
谢玉回视着妻子,似乎认真地想了想,道:“你今夜不来,他们迟早也能冲进来。何况我的确起了把所有人都*掉的心思,也难怪你信不过我。”
“我不是指这个……”
“如果是指当年,我觉得……”
“我更不是指当年。就算景睿的事我对不起你,但在那之前,你对得起我吗?”
谢玉眼中闪动了一下微小的亮光,没有说话。
——谢玉突然伸出手臂将她拉进怀里紧紧抱住,吻着她的耳侧,低声道:“莅阳,不管你怎么想,我是真喜欢你的……”
莅阳公主紧紧闭着眼睛,却止不住奔流的泪水。二十多年来,她未曾有一次回应过丈夫的温存,然而此刻,她却将双手环上了他的腰身。
又恨无恨有情无情,为妻携子相嫁为夫谋算妻孩,对于一个家庭也真是悲切。不过往事大概都抵不过这岁月如流沙而过,淅淅沥沥便从指间漏过:纵然在当年的事情中谢玉有份参与,但是谢玉的那一句喜欢,我是真的相信了。纵然莅阳对着谢玉二十多年不曾热络,但那三个和谢玉的孩子却是真切存在,这一场为了谢氏着想的门楣相护,也真切存在。此二人这么过着二十几年,大概也真的是如莅阳所说:“你果然从来都不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是时光就算是一把*猪刀也是一把刀,刀过留痕,末了末了,莅阳成了谢玉流放之前唯一可以相信相托的人,而莅阳也给了他这样相信的基础。
二十多年,莅阳给了内外人一副妻贤子孝阖家幸福的样子,连自己的孩子也无从知晓往事的黑暗所带来的伤痛,想来谢玉是真的爱护着莅阳,往事不提,莅阳也是从未落了谢玉的颜面,没有用公主的身份给夫家难看。命运琢磨不定,风霜欺人无情,莅阳就这么烈烈地挺着,挺了二十多年,若欺霜寒梅。
---- 莅阳完结
-----------------------------------------------------------------------------------
第十九篇:夏江
搅弄乾坤起风云 私心作祟灭忠良
笑里藏刀真狐狸 天道轮回好报应
悬镜司——大梁国历代皇帝身边都有的一个直属的监察机构
悬镜使——悬镜司成员,以师徒相传的形式代代延续,对君主有极高的忠诚度,向来只奉皇帝诏命行事,调查最重要最隐秘的事件。
夏江——本代悬镜使首尊,老大。
行文的前一半,夏江只存在于夏冬的言谈之中:
——“提起夏江的名字,夏冬眸中立露恭肃之意”
——“家师自出道以来,辅佐陛下,受皇命查案无数,迄今无一差错。”
加上已然归隐的身份,并没有太多的重点值得谈论,就算夏江归来,梅长苏也始终在说夏江的忠君之心:
——夏江对陛下的忠诚,绝对不容人有丝毫的怀疑。
——夏江做的任何事都是顺承圣意
——据我推测,他既有猜忌之心,又畏于祁王府当时的威势,不敢轻易削权。这份心思被夏江看出,他这样死忠,岂有不为君分忧之理?”
于是,对于这个类似于明朝东西厂一样的特查机构的老大,读者大概也没有特别的关注,由于夏冬带来的好感,对悬镜司也没有特殊的厌恶之情,毕竟在文中,没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出现。忠于帝王,可以理解。所以夏江在大家心中大概就是一个很威严武功很厉害的老头,大概还有点端肃的样子,毕竟冬姐这么敬重她的师傅。
于是故事就这么徐徐展开,就算誉王联合了夏江,捆了卫铮,大概也就是当成了誉王一派的一支人马而已,所谓权谋,所谓党政,都逃不过这些,处于”文章看山不喜平“的我们来说,当然乐见其成,不然就靠誉王,确实太单薄了。所以,我们就这么”很开心“地看着夏江给梅长苏设置了一个大概算是小说之中最大的难题:卫铮被囚。不得不说夏江老狐狸,果然有两把刷子:帝心,己心,敌心,全圈于手掌之中,玩弄。
然后,还将梅长苏拽到了悬镜司,读者的心为之一颤,大概很多读者都巴不得和梅长苏一起被夏江抓走,想要护着长苏。属于夏江的故事,似乎才正式展开。
一个是智急计绝伦的麒麟才子,一个是老谋深算的悬镜司首尊。原本以为那一场审问会是智慧的较量,计谋的交锋,但是令读者看的很开心的是:夏江一派各种准备好了大阵仗无论对方怎样反抗都能够将你分分钟搞定的大架势,而梅长苏呢,则是一副不反抗随你心意完全不像一个被抓住被拷问的状态,一副”可笑的耍赖“的样子,让夏江的所有气力犹如放到了一团棉花上,有去无回。武力威胁也好,言语相激也罢,明明夏江才是强势的一方,怎么越看越觉得是是被梅长苏的一幅“无赖”状搞得气急败坏。也依稀让人看到了梅长苏当年还是林殊之时的狡黠与智慧。不过夏江到底是城府之人,准备在先,占尽先机,梅长苏只是一个江湖草莽文弱书生,进了悬镜司,能奈他何?他还是那个胸有成竹的悬镜司首尊。直到——
——“你害怕靖王,”梅长苏语调平静地重复了一遍,“就如同你当年害怕祁王一样。”……“祁王曾经计划要裁撤悬镜司,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明君,身边根本不需要悬镜司这样的机构存在。所以他建议陛下,朝廷法度应归于统一,将悬镜司并入大理寺,奉明诏行核查之权。”……“可是你知道了,你还知道的是,就算祁王那个时候还不能实施他自己的建议,他将来迟早也要实施的。”
夏江成为当年赤焰一案的推手一事,已经全然浮出水面,真相竟然是这样的残忍。那所谓的忠心之后,那所谓的辅佐之旁,依然有私心作祟。那个端肃威严的”师傅“在读者心目中到底还是和夏冬一样,成了一只恶鬼。
不管是权力在手的快意,还是代代流传的悬镜司的使命让夏江如此,总之结果就是他伪造的一封书信,成了赤焰一案的源头,然后祈王府灭帅府轰它赤焰军亡,他的徒儿夏冬也成了留下的多少孀妇弱儿中的一员。老狐狸夏江,却将自己摘的干干净净,依然享受首尊的荣耀与地位。不得不说,夏江是牛人。若是没有林殊归来,一切将还是夏江的晴天。只是林殊到底归来,对付厉鬼必须化身为鬼,在被梅长苏斗倒之后,我还希望过夏江反扑,只是很可惜,海姐姐没有给他机会,夏江这个角色,作为反派,其实还可以塑造地更加聪明与狠戾。
夏江的事业心很重,私心也很重,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搅乱风云无所惧怕。所以当年的璇玑,大概是情人也是事业上的小伙伴,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道同了呢,两个注定不会被私情左右的人相互利用与成就,大概还有那种一拍即合的畅快。所谓原配师妹,所谓的儿子,大概在夏江心里落下了隐痛之外,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情分。和言侯在道观为此一谈,夏江除了心里却是有点想知道儿子的下落之外,大多存的还是将计就计的心思,之间其言其行,令人心寒。夏夫人应该是热血爽快的女子,能嫁给夏江,也许是因为夏江当年还”没有变坏“,也许是因为夏江伪装太好,把”道貌岸然“这个词送给夏江应该合适,至少这么多年他能够在夏冬三个徒儿面前得到了这么大的尊重。
---- 夏江完结
-----------------------------------------------------------------------------------
第二十篇:秦般若
才自清明志自高 三千家国魂梦遥
故国旧事非流水 直教女儿一生抛
秦姑娘,看罢全文,只能叹一句:生不逢时,可惜未投了男儿身。
美丽。文中秦般若的出场,颇有几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的味道,人未至语先扬:
——房间东面整幅的厚绒帏帐便轻轻抖动了一下,有个清婉柔媚的女声轻轻道:“那也未必。他也许只是在了结个人恩怨,与殿下无关。”
随着这美妙至极的声音出现的,是一条曼妙婀娜的身影。单看容貌,她也许算不上倾国倾城,但搭配着那周身的娇美气质,却是格外地摄人心魄。
“摄人心魄”,海姐姐将这个词用在了秦般若的身上,若不是看了后文,倒会以为这必定是一个祸水红颜的角色。而事实,却也是差的八九不离十:一语既出,将以事业为终极目标的誉王,晃的眸色间神摇意动。文中似乎没有透露过秦姑娘的具体年岁,但只这“神摇意动”这个四个字,便足以让读者感受到秦姑娘的美丽,不胜于绝色容颜,却有着别样的气质。
智慧与手段。若果说秦般若的气质让人忘记追究她的容貌,那么她的智慧与手段却让人忘记去探寻对一个女子非常重要的年龄这二字。一介女流,誉王府谋士。在誉王遇见困难愁眉不展或者是得意忘形的时候,总是秦般若能及时给予不一样的答案,一些大政方针的制定,也多多少少和秦般若有点关联:帮助誉王分析梅长苏的一举一动,帮助誉王树立”对延揽梅长苏的正确心意“,在誉王送礼多次被拒之后却用一箱机巧玩具进了苏宅……而之后秦般若凭借“混迹江湖”的多年经验和“女子的敏感”,能够及时对梅长苏产生怀疑,请出四姐对付梅长苏,不得不说,秦姑娘的对时局事态的敏感,真是超过了誉王。“心思细腻,慧眼善察,纤丝微尘”这是誉王对她的评价;“极是精明”,这是梅长苏送个秦般若的四个字,说的都是秦般若的头脑。但是一个在大梁无权无势却游走帝都,进入誉王府成为谋士,让誉王都能够忍让三分压下*的女子,身后毕也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红袖招。红袖招的性质和琅琊阁差不多,在信息就是金钱的真理下,屹立不倒。文中就多次提到了红袖招的情报对誉王的帮助:“本王幸亏有你,多少事情都靠你慧眼识察。前一阵子发现谢玉的真面目,今天又及时止住了刑部犯错……“这样有头脑有势力又有美貌的女子,大概就是现在大家说的白富美一类,还是聪敏的白富美,是个男子大抵都会心动。文中夏江对付梅长苏的时候我不紧张,反倒是秦姑娘一部小心察觉什么,动不动就感觉不对的描写,让我常常心内一颤:不会又要对长苏怎么了吧。。。只是她聪明长苏更加聪明,利用与反利用,秦般若到是有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味了。不过这一条智慧的斗争线,海姐姐是隐藏了去的。
志向。如果说智慧美丽的秦姑娘让人钦慕,那么心怀志向的秦姑娘,则让人敬佩。一个家国被亡的女子,深入敌国,用尽心计,为的就是复国:
——秦般若秀美的双眸中闪过一丝厉芒,但随即微笑,语调仍控制得极稳,“四姐说哪里话来,复国大业未成,亡国之辱未洗,怎可轻易懈怠?”
——秦般若银牙轻咬,冷冷道:“因为国小,就合当被灭吗?”
——语气如冰地道:“那照四姐的意思,我们当年宗庙被毁,主上被*的血仇,就不报了吗?”
——秦般若唇边浮起一丝冷笑,“复国无望也罢,能让大梁同样尝尝亡国的滋味,也算可以告慰师父在天之灵了。
如果说之前秦般若作为滑族女子心怀复国大业发的梦想只存在于梅长苏的口中和海姐姐隐隐绰绰的表达中,那么,在和四姐的这一番交谈之中,我们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个女子心中的理想志向或者说是,执念。而说到底,秦般若不像璇玑公主是皇室中人,一个”主上“便将这个女子之前的身份表露无遗。滑族何其有幸让一个小女子执念至此,这本该是更多铮铮男儿该操心的事情。(当然,家国天下,民族大义,人人有责)当年璇玑公主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应该很大的原因,就是秦般若的坚强心智以及忠心。为了这个理想,秦般若孤身游走在风云诡谲的帝都,经营着红袖招,调教着合适做眼线的女子,借着誉王的收做自己的事情……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也是复国执念非常。大概在秦般若的心中,只有复国,而更贴近自己的譬如终身大事,怕全没有考虑过的。如果秦般若是男子,大概很多事就可以好做很多了(譬如直接招募故人在边境形成草莽之军,譬如直接进入大梁朝廷搅弄风云),但是偏偏生就了一副女儿身。滑族女子,这真是一支让人心生钦慕的娘子军,而当年聚拢这股力量的玄机公主,秦般若的师父,又该是怎样的惊才绝艳。
心气。我不知道该对秦姑娘这一特点用一个什么词,只看这段话:
——“你还是不愿意么?”萧景桓微微皱眉道。
秦般若淡淡道:“般若虽游历风尘,但也曾对师父立誓,此生绝不为妾,请殿下见谅。”
之前看文,这一段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直到不久之前和曲儿聊秦姑娘聊到这点才又回去看了这段。也不能说是心比天高什么的,只是让我回不由得联想到红楼梦里面的晴雯,却说不上具体的原因。这是一个颇有心气的女子,秦般若曾对誉王这样说道:“般若虽是女流,但素来向往君臣风云际会的传奇,无奈生来是女儿身,才识有限,此生不能出阁入相。如今蒙殿下恩信,有机会为将来的圣主效力,于愿足矣,不敢望赏。”且不论这段话中有几分真假,誉王会信几分,至少说得出这样的话的女子,有志向有丘壑有心气!我觉得她和誉王之间的暧昧欲拒还迎,都是她自己为了在誉王心中多一点分量,为了复国多一点筹码所可以营造的。我想她嫁给了朝中的不论哪位皇子重臣,一定都能很好的拴住对方的心,而利用这一点,可能复国起来,或者耍起阴谋起来更加容易,但是秦般若却选择了这条孤身而行最艰难的道路,谋士。这期间的矛盾大概也只有秦姑娘自己知道了。
失败。红袖招被梅长苏摧毁,秦般若在誉王府中就没有了立身最重要的东西。不知她和誉王到底是不是因为璇玑公主的力量走在一条船上,也不知誉王到底请不清楚这个美女谋士心中的最终目的,但总之,他俩算是拴在了一起。一样的执念一样的悲剧。外人看来,不过成王败寇,但是局中之人大抵都是各有各的苦楚。每个人都会因为其自身的性格走向不同的道路,因为不同的遭遇进行不同的选择,因着不同的方法融合各种际遇走向最终的结果。如果秦般若不是滑族人,如果滑族没有被灭,如果秦般若生在璇玑的年代,如果她最初选择的不是誉王……万事没有如果,如此女子,只能叹一句:可惜未投了男儿身。
---- 秦般若完结
-----------------------------------------------------------------------------------
第二十一篇:言豫津
唯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一直想着,是将这句话给豫津还是蔺晨合适,最终还是将这句话给了言豫津。
这两个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性格的爽朗,行为的不拘小节,好似被七情六欲包裹纠缠的万丈红尘芸芸众生之中最飘逸的的那抹色彩,无论是在多么晦暗情境之下,总能给予人最耀眼的那抹光芒。正如很多读者看罢琊榜所讲述的这个故事之后,为梅长苏所感之外,总会喜欢上这两个为这本书增添亮色的人物。然而这两个人物也是有不同的,序言之中,将“旷达”给了豫津,“疏狂”给了蔺晨,仔细体会,着实妙哉!
曾经以为,言豫津和许多小说中的“国舅爷公子”一样,不是个纨绔子弟也是一个花蝴蝶一般游戏花丛的贵公子,承担着一部小说之中配角的戏份(大概就是因为了国舅爷这三个字,总是皇室外家的身份,成不了主角),然后默默被人有点喜欢或者是被吐槽。但是到最后,这三个字,却和很多读者一样,成了我看罢全书之后跑上心尖的三个字。
时刻以调戏谢二景睿甚至小飞流为乐的言大公子,在这样一部有点沉重有点忧伤的小说之中,为我们带来一段又一段让人捧腹的段子,真是不得不让人喜欢非常。这个让夏冬揪着耳朵打屁股,烧死长公主的七心兰、白水仙、红叶椿等珍贵花木,花蝴蝶一样在霓凰郡主面前抛媚眼,要将飞流带出去风流,经常打趣好友,亲自上琅琊阁求问自己未来媳妇,情急之下敢用娶景睿这样的妙言威胁长辈的国舅爷大公子,真的是会冷不丁地让人开怀大笑,豫津的逗乐手段,那真叫一个游刃有余浑然天成,性格使然,真性情下才会有的真本色。从顽皮到智趣,景睿和谢二的成长路上,增添了多少让人羡慕的欢乐啊。这样的豫津,让人欢喜。
欢喜,不仅仅因为风趣幽默的性格爽朗的作风,更多的时候是“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言豫津表面看是一个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孩子,其实却是真正的心细如发。敏锐地体察谢二拒绝护送胡公胡婆理由,细心地发现景睿正在为和梅长苏有友情烦恼,因为担心景睿的安慰连家传的翠月珏都顾不上,生日夜宴的混乱之中因为担心景睿记得第一时间给他喂护心丹,谢家倒台之后还记得送谢弼一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些举动,是因为豫津不仅慧心而且上心贴心,真的是一个重情重义会照顾人的孩子,不像表面那样是个风流纨绔子弟。文中有提到一段:
“好!”岸上人也动了气性,“你不上来是不是?那我下去,大不了冻一冻,再象以前一样生一场病……”
这是言豫津用来对付自己折腾自己的景睿的法子,随让豫津的下水存在于过去的时光,但是怕也是豫津为了景睿“冻了一冻”,不然也不能这么快“制”住景睿。有友如此,人生幸事。这样的豫津,让人安心。
言豫津承袭了父亲的肝胆侠气。庆国公一案,豫津在做出事态时局的敏锐分析后,依然担负起了护送一事:
——梅长苏心头激荡,努力控制住脸上的表情,低声道:“你既然什么都清楚,又何必平白树如此多的强敌呢?”
“世上大义凛然的话太多,我就不说给你听了,”言豫津哈哈一笑,仍是那副没心没肺的样子,“我只知道,这么做是对的。”
“这么做是对的”世间大道理知道的人不少,论述起来头头是道,但是能够抛却事情对错之外的各种牵扯,而真正归于本心的,又有几何?所谓侠肝义胆真英雄,不外如是!这样的豫津,令人感佩。
言豫津还有和他父亲一样的玲珑心,敏锐智慧。但是比起父亲言侯,豫津更是增添了一分看透之后的豁达。有时候,看着言豫津那不正经的行为之间忽然冒出来的话语,真的是让人心头一跳:这真的是那个言豫津么?对时局的清楚分析(庆国公一事有分析,对党争一事和景睿谈起过),对人心的精准把握(在劝慰景睿时分析梅长苏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是多玲珑的心肠才能看的如此清楚?所谓看的清楚透彻的人活得更累,因为思考的更多,这大概就是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证。但是言豫津就能够给出一份豁达,将自己活得潇潇洒洒,不是万事不萦于心,而是在这些事情的缝隙之间活得快乐,颇有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在梅长苏因为祭台一事救下了言氏一族的时候,
——言豫津深深地看着他,眸中一片坦荡,“苏兄为何作此决定我并不想深究,但我相信这里面还是有情义的存在。……但无论如何,言府的平静是保了下来,我只要记得苏兄的心意就行了,至于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与我何干?”
梅长苏看了他半晌,突然失笑,“你果然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
不仅梅长苏,怕是很多读者都会惊叹于豫津在这件事情处理上的大气豁达,这份潇洒,令人佩服!文中最开始的地方有一段写道,在酒楼看到大渝使节来求亲因为谢二担心景宁而导致气氛沉闷的时候,是豫津能够最快地抛却烦恼:
——“大渝来使,终究是要和亲么?”半晌后,谢弼才慨叹一声,“希望不要是景宁表妹。”
言豫津也愣了片刻,突然一甩头,道:“不说这个了,我们走吧。”
这真的是将潇洒豁达时时刻刻融入生活的人,知道怎么样才能过得最开心,这也是豫津最得我心的地方。能和纪王爷结成忘年之交,这大概也是一部分相似之处。
但是正如梅长苏对景睿说的一样:“难道你认为豫津真的就全无烦恼吗?”豫津对时局不是没有看法,他不是没有自己的理想的,且看豫津,他也有自己的心目中的热血英雄:“我心目中最有使臣气度的,应该是蔺相如那样的,”言豫津慷慨激昂地道,“出使虎狼之国而无惧色,辩可压众臣,胆可镇暴君,既能保完璧而归,又不辱君信国威,所谓慧心铁胆,不外如是。”此一番言语,当对此贵公子刮目相看。所以我想,在长苏需要豫津帮忙的那个正月初五,豫津应该是全力以赴的激动的。梅长苏只给了需要的结果“初五下午未时左右带纪王至登甲巷北支宫羽处”,其间的种种巧合机缘该怎么说话怎么做,全靠他自己筹谋。在文中的最后大梁边境有危难的时候,豫津也迅速去报了名。国家有难男儿当奔赴沙场的那种豪情,豫津不输任何人。不单单是理想奋斗这些最容易在贵公子中被蚕食的部分会给豫津带来心中的不舒服,还有那种面对缺失的亲情的时候的难过,那种景睿这个最好的朋友都不能切身体会的感受。豫津敏慧的心思注定了这个孩子其实会遇见更多地烦恼,真正遇见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的时候,他的难过和伤心更会让读者动容,在景睿即将去南楚的时候:
——他们二人出身相仿,年龄相近,性情相投,本以为可以一直这样莫逆相交,本以为一定会有差不多的人生轨迹,谁知旦夕惊变,到如今眼睁睁天涯路远。
即使是乐观如言豫津,此时也不禁心中茫然。
但是我又可以相信,豫津会过得很好。
不顾有时候想想,其实豫津才是最容易长歪的孩子。能够在母亲早逝父亲不管的情况下,长成这样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情义没有走偏门而且还在正途上走得顺顺当当,真的大概是言老太师积德了。就算是全京城的人都知道豫津“纨绔”“没头没脑惯了”,但是知子莫若父,言侯对这个孩子应该还是有一点上心的,默默地有点觉得言侯以放纵的态度教养儿子,也是一种对豫津的保护,自己远离政治中心,默默将儿子也推出了危险的地带。也正是这样的方式,将豫津养成了这样的一种性格。
记得有一篇评论里面这样评价小言“风流到骨子里面”的人。私以为这真是评的极好的!如果有机会,我想豫津会喜欢做一个放浪形骸的江湖人士,把酒当歌人生几何。不拘小节,本心而处。”唯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将本色豪情融入生活,风流韵质浸润骨子,这样的豫津,如何叫人不喜欢?
关于豫津的未来,不记得是在哪一篇同人文里面看到过一个很和心意的结局:长林军将军。有勇有谋,慧心铁胆!
---- 言豫津完结
-----------------------------------------------------------------------------------
第二十二篇:誉王
埋首筹谋全心赋,回首已忘当年心
莫笑平生封侯事,一生一愿一场休
誉王其人,初看小说,存在感实在是太弱,这显然这和整部书被最为诟病的权谋小白弱势很有关系,但是大概也是因为作者要过于优化主角梅长苏的“天才”所导致的情况。全书最精彩的智斗部分营救卫铮几乎不关誉王什么事。但是相比太子这个角色的单薄,誉王的出场还是算从头到尾,在这个故事里面还是比较完整的。
小说的一开始,就点明了誉王的势力如日中天,堪比太子,朝堂人脉可与太子一党相抗衡,具体怎么个有势力,由于小说情节的有所侧重(突出梅长苏的实力)导致基本都是描述型的,其所有实力的体现基本是在和太子的斗争上——招揽梅长苏郡主招亲示好,礼仪之辩,私炮房一案,除了这些,最大的看点大概就是能够左右朝堂风向这一点上,庆国公一案居然能够因为自己的“偏好” 导致靖王办事的顺利。其他的时期,看着小说一路发展下来,除了一直在说誉王如何势力庞大,就真的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了,大概还是因为这一切都被梅长苏看在眼中拽在手里。
但是撇开情节上因为作者的立场来细说誉王,到还是很有几分可以说的。
誉王能够得到梁帝的青睐成为其手中平衡朝局的“一枚棋子”(棋子之说,下篇写梁帝的时候再说),其能力手腕不用细说,为人也是极其圆融,说起八面玲珑丝毫不为过(倒是其对手太子像是一个没了父皇母后给予的就平庸的不行的人)。笼络梅长苏一事上,誉王懂得顺势而为投其所好,一部黎崇手稿引得梅长苏动心;梅长苏刚买的院子,什么都没有也能被他情急之中说出“此院宽阔疏朗,拙朴有趣啊……”,招架的住清高的博学鸿儒,收揽的了秦般若,劝的了心灰意冷的何敬中,能用皇族名义应的下对莅阳的承诺……撇开杂在书中没有什么高深计谋这一点,誉王,真的是一个高手,为人高手。可表现的出谋士最喜欢的虚怀若谷(对梅长苏),学者最喜欢的礼贤下士(对鸿儒),合作者喜欢的千金一诺(对莅阳),下属合适的恩威并施(对何敬中),女人喜欢的温情,长辈喜欢的甜言蜜语……誉王,着实是个人才!有这样的人在身边,怕是谁都会喜欢的吧,这也不能说是虚伪,只能说是身披外袍几许,信手拈来不费力。很多时候,人不都是这样呢,如果这是一项技能,那么则是有些人将这样本事融入了生活就变成了真的人生,有些人偶尔用用,有些人嗤之以鼻,还有些人,则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想用却用不来,而誉王,无疑是运用的如火纯青融入生命的那一类人。一看出场就知道:三十二岁的誉王萧景桓眉目更为舒展些,一进来就刻意露出平和的微笑。这我们也不能说是虚伪,人家就是有这个能力让大家都喜欢啊,本事。如果没有梅长苏的出现,誉王的胜算真的是很大的,只是没有这样的如果。
手腕,驾驭人心的本事,誉王都有。这方面,其实萧景琰是比不上誉王的,为帝王的某些方面,不能靠热血,见人就该说人话,见鬼就该说鬼话,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誉王和靖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二人的“利益”不同,所以才会有蔡荃的这一番言语:“六十九条人命,六十九条人命啊!对于皇上而言,这个不值得一骂,对于誉王而言,这个不值得一悔吗?居然谁都没提,谁都没有看得很严重,他们介意的,他们放在心上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刨除那些表面的计谋手段,其实蔡荃这一番话所表现的正是《琅琊榜》中所直指人心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感态度之下,权谋小白反面人物单薄什么的这些缺陷,就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了。
回到誉王,那么誉王本来是一个怎么样的呢,我们不知道,怕是誉王自己也忘了。我们只看得到,朝堂辩论的时候,誉王得意忘形得引来了太子的一记耳光,靖王加封同为七珠亲王的时候,誉王把能摔的都摔了。撕去了平日里温文尔雅礼贤下士亲和的一面,人心一旦焦躁起来,大多如此。虽然也有着实被触痛爆发的一面,我倒是认为这可能更加接近誉王本来的性格。只是伪装的久了,大概誉王自己也不记得原来的自己是什么样了。就像和太子争储君之位。
大概很久很久以前,誉王也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什么家国天下什么苍生大义。但是皇宫啊就是这么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皇权就是这么一把闪亮亮的吸引人的剑,梁帝给了誉王一个皇后养母,然后在灭了萧景禹之后给了他一个可以触摸太子之位的位置,然后,就由着你俩斗吧。大概誉王还在很小的时候受过母亲不是高阶妃嫔而被轻视的苦,受过皇后养母勃勃雄心的碎碎念,受过太子无德无能反占着太子之位的刺激,总之,誉王就这样人前人后活了这么多年,斗了这么多年,然后,忘却了自己是谁:他终究还只是一名皇子,不是帝王,帝心难测,忘记了是梁帝平白给了他这么一个阶梯,可以给你就可以拿走,让朝堂之上风向随他心意到梁帝都不爽,得意忘形。就像连续打击太子一事中梅长苏说的,明知不可为还是会去做,因为胜算太大了。按照誉王这个人物的设定,算是基层爬起,应该有一种兢兢业业的谨慎,但是在这里,却没有,在还没有强大到颠覆的时候,太暴露了自己(典型的教材就是雪冤那里的靖王,一步步不显山露水,前朝后宫,已经让梁帝不得不做出让步的势力已经形成)这是一个将皇位之争融入生命的人,所以非常理解誉王的那句话:“我花了十年时间斗倒了太子,难道又要花下一个十年去斗靖王吗?”,一朝努力成空的悲哀,宫变也就可以理解了,不得已而为之。誉王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十几年甚至“虚伪”到这种地步包装自己到不认识的地步,其决心和努力可见一斑。要誉王这样心性的人去臣服自己兄弟的脚下,他永远也做不到。
失败后在监狱里,有这样一段对誉王的描述:现在他输了,结局就只有死。而这种死还跟当年地长兄不一样,他知道自己将被永远地放逐在皇族祭享之外,无论多少个十三年过去,也不会有人想要来为他平反。这不仅仅因为他无冤可平,而且因为他并不是那个笑睨天下、无人可及的萧景禹。每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总觉得,誉王对他那个风华绝代睥睨天下的长兄是羡慕的,羡慕他周围能人辈出,所有人对对他敬仰服从的那种登临天下的快意,大概也是誉王不断向上爬的动力。最后的最后,誉王所想的这段话,其实也有种无奈和放手的感觉,没有挣扎没有求饶只有平静的等待(求饶低头*也会,譬如被梁帝发作的时候)只因为完全没有希望。这一点,誉王的表现也算没有失了皇家风度。大概已经为了目标努力过,不为遗憾吧。但是到底还是有一丝不甘心的吧。
---- 誉王完结
-----------------------------------------------------------------------------------
第二十三篇:梁帝
高阁寂寞灯吹影 梦中故人曲
纵马年少青葱行 回首百年身
我想文中被读者“骂”的最多的就是梁帝,因为十三年前的赤焰军一案,冤案。灭了风华绝代的皇长子,翻了威名赫赫的一座帅府,自毁国家脊梁赤焰军……死的不仅是七万男儿,还有他的亲人他的好友他的股肱之臣,还有,一个清明的理想,那个由他的长子构筑的理想世界……为了什么,自己的皇权。
不可否认,《琅琊榜》中所塑造的人物偏向理想化,性格的理想化,道德的理想化,行为的理想化。林殊/梅长苏 景睿 景琰 景禹 豫津 霓凰等等都是,还有一些不是写的过于片面就是写的太少。在有名有姓的人里面,最偏向真实的,反倒是誉王梁帝和聂铎。
梁帝,皇帝。
君父君父,首先是君才是父。理解了这句话,很多东西就可以理解了。
皇位,至尊,权力,财富。
皇帝,首先要是皇帝,有了皇帝所掌握的生*予夺的大权,才能实现自己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我觉得梁帝在之前,一定是一个好皇帝,这个标准来自于最大众的标准:为百姓谋福祉。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抱负有能力的人,不然怎么能让言阙林燮甘心扶他上位或者说站在同一个立场,更何况我始终认为,父亲对孩子的最初的影响才是最大的,有萧景禹这样的儿子,老子应该不会偏离到那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去,后来的父子不相知,大抵是萧景禹这颗苗子阳光实在太充足了,长势喜人到不仅青出于蓝,还让最初的园丁害怕了起来。就像赤焰军,一只军队的发展,发展到帝王都深深害怕的地步,就算是传统的豪门战队,没有十几年帝王的支持(梁帝即位之后娶了林乐瑶生了皇长子,可见梁帝是青年夺位,到梁帝灭了萧景禹赤焰军,期间少说也有二十三四年),也不可能一只这样强大,且看云南穆王府,梁帝不过是拖拉了两年多的军需,就难以支撑到被敌人搞死了主将,所以梁帝在前期,是一个能主。经过治理,梁帝给百姓的,应该是一个相对可以和平发展生活的社会环境,就算边境强敌环绕虎视眈眈(哪个国家周围没有几个觊觎者?)。
说梁帝是能主,那么梁帝此人,绝对不是一个庸人。文章开局三国求亲郡主,那一场面,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梁帝表现的着实好。在书中,虽然梅长苏在主角的光环之下步步为营取得了节节胜利,但是梁帝所散发出的作为一个精明帝王的霸气,时常让我胆寒,让我觉得梁帝就像是一只卧着的雄狮,懒洋洋地躺在草原的最高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脚下的羚羊小鹿豹子各种动物你争我抢相互之间为了生存而追赶,迷蒙眼睛里偶尔放出的精光却如一道寒光,让人发颤。就算这种精光更多的是为了表现作为帝王的权谋与算计:
——梁帝眉尖一跳,又想起太子与誉王之争,心口略闷。
——誉王现在还只是一个亲王,便已有了如此的震摄力,一旦立他为储,只怕……
——梁帝的眸中突然闪过一丝亮光,良久后方一字一句道:“景琰是不是只想当个办事儿的王爷?”
——“离开九安山还京之后,局势就会重新回到朕的掌握之中。可方才朕试探了一下,景琰好象并没有想要延迟回銮地意思。”梁帝向纪王靠近一点,压低声音道,“你说,他到底对东宫之位有没有想法?”
诸如此类的描写,看得出,梁帝他最最在意的,还是自己无上的皇权。其实这也是常理,哪个皇帝不爱这至高无上的权力?特别是在不怎么有外忧的情况下,皇权的稳固是至关重要的,任何皇帝都不会放任朝堂的某一势力独大,譬如祈王譬如赤焰军。说到这里,真该说萧景禹是政治上的白痴还是林燮是政治上的小白,从梁帝要了林乐瑶夺了言阙的心上人之后林燮就该知道,帝王就是帝王。或许期间有因为内忧外患(譬如滑族霍乱需要赤焰去灭了)但是一个皇长子派、一座帅府所牵扯的朝政军政能成这样一个局面(朝堂可是看祈王风向的)怎么能让一个正值壮年的帝王放心?可以说,梁帝所作出的选择,合乎常理,只不过过于狠辣,文中说,那一案的鲜红血液,染了两三年。这里梁帝有私心有惧怕,或许还有能力不足的恐慌,还有之前出于对祈王的喜爱对林燮的信任所放任其势力壮大的后悔。在之后梁帝将誉王拉到可以和太子比肩的地位就可以看出,后来的他,是多么热衷于搞帝王的牵制平衡,或许从赤焰独大之后,梁帝才学会了帝王之术。那些誉王太子一派的升升降降,都是为了平衡到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也不需要说为什么之前可以信任二人后来就开始猜忌,一个人在高位久了,怎么能保持始终如一的信赖和头脑?这是汉武帝唐太宗康熙这类的千古一帝都不能避免的。赤焰独大对梁帝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深远到梁帝后来太过于搞朝堂平衡以至于对国家的一些事情忽略了本心:为民为国。这一点,可能也是海姐姐将这个人物写成这样的原因吧,毕竟,书的主旨精神在那里。为什么夏江的不忠会导致梁帝这么大的怒火,也无非是对自己皇权的威胁,悬镜司,做的是梁帝的眼耳之事,就像梅长苏对黎刚的隐瞒发大火一样,自家后院的存在,那种叛变,能忍?
其实如果梁帝不选择这样的一个时机对赤焰下手,可能结局会好很多,譬如在对大渝打仗之后,但是那个时候,还有机会还有理由么,而且林帅林府,不是只有一个人,那个必须要*死的林殊,才是梁帝真正的心头大患:年少,威重,灭而无由。梁帝对这些人到底还有没有昔日的情谊,不得而知。如果梁帝林帅能和历史上我很欣赏的一对帝王将帅,汉武帝卫青一样的结局,该不知道有多好。我一直认为期间武帝对卫帅的冷落是对卫帅的保护,该出手时才出手,多年之后,一样出漠北灭匈奴。当然,海姐姐没有详细写当时的朝局,楼主也只能是凭空猜测那样一个一边倒的朝局。
再回来说说文中梁帝的表现,除去那些十三年前的背景描述,梁帝并没有太表现出他的昏聩,像在为霓凰择婿风波的那里,表现出的是一个长者政治家的优秀有段。梁帝其人,也曾是热血男儿:
——霓凰郡主依然冷着脸,半点也没有顺势谢恩的意思,那股子傲骨烈气只怕连男儿中都没几个,竟令梁帝不仅没有感到不悦,反而生出了激赏之情,心中暗暗赞叹。
那么“君父”二字除去“君”的正常表现,为“父”呢?和景禹之间的父子不知,是碍于皇权的光芒耀眼,那么和其他几个儿子,差不多也是这样。但是对于嫔妃那就是真的喜欢了。梁帝心中最喜欢的女人应该是林乐瑶,文中有说那才是梁帝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对于宸妃林乐瑶,其实梁帝自己这些年也时常暗中追思哀念,故而静妃提到与她的旧情,正中梁帝心中最柔软的一处,他不仅没有因此动怒,反而有一种心怀同感的契合之意。”出于对越妃的喜欢抬了太子,那么对宸妃的喜欢有多少会放在他这个长子身上就很明显了,当然景禹也是很优秀的。誉王是棋子的需要,景琰则是母亲不怎么受宠本来就不怎么喜欢。
大概是因为年岁迟暮,文中梁帝表现出的柔软一面很多。
——梁帝从她白如象牙般的手中接过金杯,啜饮了一口,凝望了一下她低眉顺目的模样,想起方才在外殿,太子也是神态畏缩,形容削瘦,心中登时一软。
——他虽然恼怒太子行为不端,但对这母子二人毕竟多年恩宠,情分犹存。何况现在岁齿日增,有时对镜照见鬓边星星华发,常有垂暮之忧,心性上也终究不能再似当年那般狠绝。
——“蒙卿……东宫如此怨懑,难道朕……真的做错了什么吗?”
一个帝王,一直强势的一方,居然会自我怀疑,难得难得,叹息叹息!而静妃大概也是利用了梁帝的多疑和偶尔的心软,尽可能的给景琰了一个好的局面,所以说说到人心,静妃也是个中高手。年华的老去,会生出很多不一样的情绪,誉王谋反,连沈追都在感叹一样是说谋反叛变,和十几年前的血洗朝堂,竟然是真的不一样。当年的那段往事竟然也可以这样看待:
——一个被刻意遗忘了多年的身影掠过脑海,那挺拔的姿态,那清俊的面庞,那抹冷傲倔强的表情,和那双如同燃烧着雄雄火焰般的激烈的眼睛。
如果那个人也肯象景宣现在这样伏在自己的膝前哭诉流泪,自己会不会软下心肠,重新将他搂进怀中呢?
只可惜光阴如水,逝不再返。也许就是因为华发催生,暮暮垂老,才会惊觉当年的凌厉处置,毁灭的不仅仅是他人,同样也成了刻在自己心头一道隐秘的伤口,无人能够察觉。
”隐秘的伤口“,这五个字说的真好,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件什么事情,纵然过去了很久也对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还是难以释怀不能拨弄出来的。
——“是庶人萧景禹!”梁帝突然怒意横生,高声道,“还有什么林帅,那是逆臣林燮!你学没学会该怎么君前奏对?!”
在最后的最后,那个隐秘的伤口被鲜血淋漓地撕开,被自己的太子一手捧在自己面前,那种岁月的无力感,恐怕除了梁帝自己,没有人会更加清楚。文中有一段写的我很是感慨:
——皇帝寝殿的小炕桌上,上午未完的那盘棋局依然按原样摆着,一子未动,梁帝踉跄着进来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顿时怒从心头起,一把掀翻了棋盘,黑白的玉石棋子四处飞溅,有几粒还砸在他自己的脸上,砸得皮肤隐隐生疼。
寿仪之后,父子再战……可如今还能再战什么呢?无论棋局的结果如何,当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志,屈从于太子和朝臣们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弃子认输。
——“真相。真相原本就是如此……可即使是天子,总也有些做不到的事,比如您影响不了天下人良心的定论,改变不了后世的评说,也阻拦不住在梦中向您走来的那些旧人……”
“别再说了!”梁帝面色蜡黄,浑身乱战,两手捧住额头,大叫一声向后便倒,在枕上抽搐似地喘息。
终于风停了,属于梁帝的风停了。史笔入刀,再强悍的帝王业不能改变良心的定论。海姐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帝王。会后悔么,在揭开真相的那一刻,面对自己也不知道的幕后,梁帝是否有过后悔?那些曾经爱过信任过喜欢过欣赏过的人,是否会因此免于自己的屠刀?我想不会,只可能是用另一种方式,被自己结果掉,毕竟,皇权要握。聪明如梁帝,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誉王其实才是最像梁帝的儿子,对刻入骨髓的那种东西,其他都可以不计,曾经的理想抱负曾经的一起岁月风华的人,在这耀眼的皇权面前,逐渐黯淡无光。还有那些帝王的孤独和寂寞,都可以用别的东西来替代。
---- 梁帝完结
-----------------------------------------------------------------------------------
第二十四篇:蔺晨
华年梦似烟尘过
回眸不过酒一杯
笑傲苍穹何须醉
袖揽清风抱月归
蔺晨这个人物,海姐姐在后记里面这样说到:“至于蔺晨……好吧,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小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是就是这个作者都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在小说后期才施施然出场的人物,总篇幅不到10%的家伙,却博得了绝大部分读者100%的喜欢。将蔺晨拖到现在才写,也是因为楼主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概述这个人物,这也是书中唯一一个让我在脑海中抓不住形象的人物。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够,蔺晨的一些言语我甚至是看了数遍都不能够完全理解。之前看过曲儿的一篇同人文,将蔺晨设计成一个穿越人士,私以为真是非常好,解释不了的就让他开金手指吧(玩笑了)。
蔺晨在小说中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漂浮在熙熙攘攘的金陵城上方的仙人,俯瞰着《琅琊榜》中这一群东奔西走为名为利的凡人,超然物外,通透潇洒,万事不萦于怀。让我觉得这个人物有些飘渺甚至是飘忽。有时候甚至会想,海姐姐之所以说她也不知道蔺晨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是不是因为海姐姐不知不觉之间将自己写进去了呢,蔺晨这个开着金手指的人物有点上帝视角,太不像凡人了。海姐姐是不是将那些因为人物性格身份等原因所不能够直接抒发的有些杂糅的感情,全部都通过了蔺晨来表达。蔺晨这个人物形象,除去聪慧通达这些个人品质,还有那愿俯瞰人生疏狂潇洒快意江湖的生活态度,望重情重义不失悲天悯人的温暖情怀,这大概也是海姐姐所追求希冀的。
回到人物本身。
琅琊榜,汇天下名人,琅琊阁,聚天地信息,琅琊阁消息一出,江湖朝堂风起云涌。不得不说,琅琊阁这个设定真是超然物外地可怕,交通不便的年代消息就是金钱,要怎样的势力网才能构筑起这样的能力;面对江湖朝堂要怎样的手腕才能立足不败,琅琊阁做到现在的规模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金钱,信息,人脉,手段,势力,地位……任何一样拿出来,都可以说是傲立世间的,连皇子都重金一上琅琊阁。所以,作为琅琊阁的传承人,蔺晨的眼界有多高,心气有多高,才华有多高就都有了资本——那可是见惯大世面的!
先声夺人,海姐姐着实是好大手笔,蔺大公子每一次从大家的口中出现,都能让面若寒冰的小飞流颤三颤,让读者乐开怀——贵为琅琊阁阁主却如此妙趣横生,妙人!来金陵之前和小飞流之间的互动,是那样的意趣盎然,让人恨不得身临其境,只巴不得蔺晨蔺大公子赶紧出现,和小飞流逗上一逗。小飞流除了苏哥哥最怕的是谁?是那个提也不愿意提,任其搓扁挪圆不敢还手的蔺大阁主,能将飞流“欺负”到这份上,阁主好本事!海姐姐将蔺晨藏的好啊,行文五分之四了,才将读者翘首期盼的阁主大人放出来:
——“小美人,这样的玉手可不能碰辛辣之物啊,来来来,我来帮你拣……”
……
“真是美人啊……”蹲在她身旁的那个轻浮浪子,看穿戴应出于富贵人家。容貌其实生得还甚是英俊,不过一脸随时准备流口水的样子实在给他地形象减分,何况他接下来说的话更过份,“小娘子,请问芳名。你许了人家没有啊?”
少女羞红了玉颜,想要躲开,刚一转身,却又被那浪荡公子拦住了去路,“别急着走嘛,我是不会唐突佳人地,咱们聊两句吧?”
太轻浮了!太放荡了!就算有何文新在前,在这青天白日里如此调戏良家少女:
蔡荃实在有些看不下去……
读者也看不下去了,但又不由的开始暗自猜测:这是酱油还是另一个何文新?好在海姐姐立马就给出了真相:
——“呵呵呵,飞流好乖,好象又胖了一点,我早跟长苏说过了,叫他不要那样喂你,喂胖了就不漂亮了……”叹叹叹!赞赞赞!阁主你果然不愧是超然物外的阁主,连出个场都能如此放荡不羁到“风姿妖娆”地夺人眼球,服了!
游戏人间佳公子,自在洒脱真性情。
貌似只有看惯人间浮华洞悉世情的人才能说的出“我一向狂妄,愿笑天下可笑之事”这样的话,只有真心游戏人间的人才能想出用蓖麻叶包着飞流装进木桶从山坡上往下滚,将杨树叶编的孔雀尾巴绑在飞流地腰上等这样逗趣的点子,才能将问长苏要银票的手伸地如此坦然。蔺晨的潇洒,是那种旁若无人天地唯我的真不羁。
所以,这个眼界超高意兴疏狂的人,怎么就这样开始了“死心塌地”帮着林殊的历程?这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成了我写这个评的最大障碍。为什么?不是说林殊不够优秀,而是蔺晨的这个设定太过“仙人”,不比萧景琰和林殊“青梅竹马”的岁月沉淀,到底是哪一点的交集,换来了蔺晨的倾心相助。用整个琅琊阁为梅长苏铺开一条可以前行的道路。
林殊孤身被救,周围没有丝毫可以依托的援助可以让他开始他的雪冤之路。是的,是“开始”。纵使林殊天纵奇才,没有消息没有资源没有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一颗脑袋也是决计无法的。就算可以慢慢找到当年的人并使之相信,那么构筑起一个恰若江左盟这样的一个机构,也不是短短两三年就可以做到的(九年前北方巨擎“峭龙帮”帮主束中天初见梅长苏,十二减去九,中间三年还要减去一年削皮挫骨的休养)。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琅琊阁的鼎力相助。
林殊与琅琊阁之间,大抵不是机缘巧合,而是有上一辈的渊源,然而蔺晨这样的人物,又怎么是“长辈渊源”可以困住的?之后的种种,南楚周旋,入江左盟无不是一副倾心相扶的态度;那状若随意字字苛刻的话语,无不是最真挚的朋友之间才有的无所顾忌和真心相待。长苏与蔺晨,没有“源远流长”的情谊,那么想来想去除去相互钦佩欣赏大概也只能用“高山流水”一见相知来解释了。梅长苏/林殊是一个极致的的人,(极致,下篇写长苏的时候细说),也是一个自傲坦荡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他身上共同有着蔺晨相似和缺少的东西,才引得了这个自认一向狂妄的蔺晨的侧目。因为真的通透潇洒,所以对比起梅长苏因执念造成的偶然”障目”,对比起赤焰旧部因“关心则乱”而将问题过于沉重化,蔺晨在看待问题上,总能一针见血,直剖本质。一些刻意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隐藏的问题,总是能被他抓住:
——卫峥在一旁皱着眉着道:“蔺公子,你说话也有点忌讳好不好?”
“我说什么了?”蔺晨耸耸肩,“若是太子殿下是真龙天子,我这张嘴又怎么咒得到他?你也别急急地在院子里转圈儿,长苏心性坚韧,他自己也在努力调整情绪避免伤身,吐那两口血是好事,今天且死不了呢。
——只有蔺晨幽幽叹问了一声:“长苏,你的血,仍是红的么?”
梅长苏浅浅一笑。道:“此血仍殷,此身仍在……蔺晨,我近日豪气衰微,只纠结于半点心田,一缕哀情,让你见笑了。”
其实有时候想想,何必要探寻这种“为什么”呢,蔺晨和长苏,是知己,就够了。
朋友之间,经历,同趣,相知,理解,信任,互助这些都是关键词。除去有救命之恩,琅琊阁梅长苏的复出提供资源,为梅长苏的重返金陵造势,蔺晨本人甚至亲自跑到南楚去周旋计划,这期间的情谊已经不单单能够用帮助二字来概述了。疏狂如蔺晨,林殊能有这样的朋友何其有幸!蔺晨这样的人,看似狂放不羁,却是会对认定了的事情却必然是全力相待的。
然而最感动我的不是蔺晨的全心付出的这种行为,而是蔺晨对朋友的尊重的态度。看了太多的“为了你好”而导致的双方的不理解与矛盾,蔺晨这种“你要怎样我便全力帮你达成心愿”的态度真是动人到心坎上去了。
——我一直帮你,是尽朋友之责。
好一句朋友之责!在普通朋友层面上,很多人都只是将朋友做“互惠互利”,我如何待你你便要如何待我、你疏远我了我便也就慢慢疏远你这样“礼尚往来”的思维其实是很大众化的,所以蔺晨这样“责任化”的倾尽所有的知己,才更让人喟叹。曾经也感叹过,梅长苏殚精竭虑十数年,对得起所有人唯有对不起的便是蔺晨。但是再细看琅琊榜中二人的情节,逐渐明白,能成为林殊地狱归来每一步都需要细思筹谋的十几年的梅长苏生涯中,唯一可以袒露真情的朋友,蔺晨,早已不需要一个“谢”字,而二人之间的友情,也不是一个"谢"字能诠释的。蔺晨和长苏,都不是拘泥这些礼节的人,相知相交,唯心而已。既然互相之间都懂,又何必诉诸于口。不知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蔺晨,”梅长苏却收起了脸上的笑容,看着黑沉沉的前方,低声道,“……我现在感觉不是太好。”
“我知道……”蔺晨的口吻依然轻飘飘的,“我也难得这么生气……”
坚韧如长苏,也只有蔺晨才能让他真实地说上一句自己"不是太好"了。十三年前,与林殊最相知的是萧景琰,但是十三年后,能与梅长苏最为契合的却是蔺晨。虽然林殊和梅长苏本就是一人。
——蔺晨一直笑着,可眼中却闪着水光,“听听他这论调,都快参悟成佛了。你们要是能懂他的心思,就别再拿自己的忠心去折腾他了,他不会同意的,反而要花费剩得不多的精力来劝抚你们,何苦呢?再这样逼他彻悟下去,只怕人还没死先就出家了……”
人生总是很无奈的,就算本质心性未变脾气依旧,因为所经历的不同,所理解的就会有偏差,辗转奔波就算回到原点,总会带上异乡的气息。
之前不知道看到谁说过,比起萧景琰最后得知真相的痛苦,其实蔺晨更加痛苦。本是江湖逍遥人,难得有了挂怀于心的人于事,却是活生生将所挂怀珍惜的朋友送上不归之路。那种一步步看着好友透支生命却还不得不搭把手的纠结痛苦,蔺晨就算再狂放疏朗也不可能还泰然处之,他用一颗悲悯的心看着梅长苏一路走来,并成全着,一路扶持着。但是他一心想要的,还只是那个他挂怀的人,可以好好过一段轻松悠闲的日子:抚仙湖品仙露茶,沿沱江走游小灵峡,凤栖沟看猴子……这一幕一幕,不知道在蔺晨的脑海中走过了多少遍,虽然他知道那最终的目的地,风景秀丽的琅琊山,大抵是个虚妄:
——“我想说,你现在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放宽心。相信我,”蔺晨笑了笑,凑到他地跟前,“别给自己设限,别再去想还能撑五个月还是十个月的事,你只要尽力,我也尽力,好不好?”
十数年苦心如蔺晨,所孜孜不倦求的,不过是个过程:陪着梅长苏走完最后这一段心旷神怡的人生旅途:
——比起东宫太子悲喜交加地复杂情绪,从来都不认识林殊的蔺晨就只有纯粹的高兴了。
只是再美好的打算也还是败给了命运的无偿,那个一向云淡风轻的人,终于愤怒了,平时过于看得开的人一旦遇见执念的事情,反而更加难受:
——“不是也许,是可以。我知道自己可以!”蔺晨霍然回头,眸色激烈。“长苏。旧案已经昭雪,你加给自己的重担已经可以卸下。这时候多考虑一下你自己不过分吧?世上有这么多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永不停息,根本不是你一个人能解决完的!你为什么总是在最不该放弃的时候放弃?”
也许这段在蔺晨的脑海中已经徘徊了十几年,在每一次看着好友凌迟自己生命的时候,只是他为了全朋友之愿,忍住了,忍了十几年,因为他知道他终有一天可以和梅长苏逍逍遥遥地踏上回琅琊山的路,只是这次,北境,战场,有去无回。
——“谁认识林殊?”蔺晨闭了闭眼睛,以此平息自己的情绪,“我万辛万苦想让他活下去的那个朋友,不是林殊……蔺晨所要护住的,想要护住的,只是那个江左盟梅长苏,那些属于林殊的责任担当他通通不想再去承担了。只是他终究还是败给了这位好友:
——蔺晨牙根紧咬,一把扯开自己的衣襟,从内袋处抓出一个小瓶,动作十分粗暴地丢给了梅长苏,冷冷道:“放弃也罢,选择也好,都是你自己的决定,我没什么资格否决,随便你……”说着转身,一脚踹开房门,大步向外就走。
我以为,蔺晨终于是生气了,放弃了,十几年情谊就要这么散了,但是蔺晨,这个一向狂放的人,却又给了我一个深深地震撼:
——“我答应过要陪你到最后一日。你虽食言,我却不能失信,等有了军职。请梅大人召我去当个亲兵吧。”
得友如此,此生无憾!
蔺晨终究还是会陪着长苏走完最后的一段旅途,就算没有鸟语花香,取而代之的是刀光剑影。他能够像长苏说的一样,认识到那个呼啸往来林殊,看见林殊所展现的耀眼风采,但是我想,蔺晨最想留下的,应该还是那个会和他一起逗逗飞流耍耍嘴皮子,需要他时不时把把脉的梅长苏。
在梅长苏去后,我想蔺晨依旧还是那个潇洒出尘的阁主,狂放不羁的风流公子,悬壶济世的蒙古大夫,会渐渐忘了一些事情,但是在看到那个扎着宝蓝色发带少年的时候,会想起曾经,有过梅长苏这么一个人。
---- 蔺晨完结
-----------------------------------------------------------------------------------
第二十五篇:林殊 / 梅长苏
八声甘州
望江湖负手数青峰,淡看水云间。对风起庙堂,浅眉低笑,轻指微弹。斗转星移物换,旧事惊夜眠,举目来时路,山风啸破岩。 昨日金陵少年,破缨埋雪夜,铁弓空念。抚寒冰清泪,往昔莫流连。得完愿秋风正好,却盛情终负怅难填。沙场傲,重披战甲,不负此间!
《琅琊榜》虽然人物众多,出彩的不少,但是真正的主角是梅长苏。一个人的史诗,壮丽的成长。林殊/梅长苏,肩负的是祁王这个作者立意之初最先诞生的角色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理想:忠诚、信念和情义,这应该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怀。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就算被批过于单纯不符合人类的复杂性却依然被无数读者喜欢的原因。这种单纯的情怀,正是我们现实中不断失去却被一直追求的。
读罢《琅琊榜》,掩卷,对梅长苏/林殊,觉得这四个字是最为恰当的:梅皮林骨。
一、似重若轻的外裳
梅长苏的出场: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一首“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传遍江湖。其人未现,其声先扬,其势先发。三寸口舌间使公孙家族避祸江左得完归,江左盟跃居江湖第一大帮,江左梅郎长踞公子榜榜首,别院待客照殿红,麾下纳琅琊高手榜第七的季大侠……其才其财,其势其实,口耳相传之间,一个江湖霸主的形象跃然纸上,气势胆魄智慧手段兼具。描写具体到细节,胡公胡婆入江左界,一曲传檄金令便逼退数十黑衣死士,其威可见一斑。在很多小说中,这样的背景身份,除了读者非常注重的外貌还未具体有描述,江左梅郎可谓不折不扣钻石王老五一枚。按照一般的套路,非池中之物的如此人,无不风度翩翩剑目星眉武功卓绝,往江湖擂台上一站,绝对是个砸死人的大坑,然梅长苏:“一个容颜清朗,身着月白文衫的年轻人悠悠然靠在一张软椅上……他抬起眼睛,微微地回了一笑,淡淡浅浅的,却让人突生一股月白风轻之感。”“面色过于苍白,气息不稳,明显有体弱不足之症”。羸弱文士VS江湖霸主,这样的对比实在让人咋舌。不过也正是这样,方凸显了江左梅郎的厉害之处,不过更加震撼人的是“得之可得天下”。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琅琊阁一语惊天破,这位江左盟宗主的悠闲日子可算到头了。从江湖到庙堂,引起的明涛暗涌无数。这样设定,符合很多小说中大神的出场,也算为之后大神的神发挥做铺垫。然梅长苏之后的表现,却似未走这寻常路。到金陵,会大梁第一高手蒙挚,见太皇太后,掌郡主文试……桩桩件件似乎都是被动地接受,加之梅长苏平日里细节如常人的刻画,没有大神俗套的“酷炫狂霸”式描写,居然让人对之后击退百里奇,选靖王主君也有了一种“被动而为”的感觉。加上作者开篇笔墨还是谋大局为主,梅长苏在重磅引入之后,反倒有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当然这和作者对梅长苏这个“病弱文士”的一眼定义也有关。
行文初期,梅长苏处于斗争的幕后,精妙的笔墨尚在铺垫,梅长苏的智慧筹谋也做闲笔一带而过,让人往往在看见一个事态的结局之后才对之前的“闲来一笔”有所惊觉:妙!行文至后,对梅长苏越来越多的“病弱”随时要飘然仙去的日常描写,也让这个人物更加轻飘飘了起来。这种写法,往往草灰蛇线伏延千里,更加凸显了梅长苏的智计无双淡定从容。不得不说,梅长苏这个“病弱文士”的设定,不但迷惑了文中对手,亦激起了读者的母爱。对于那种对庙堂的吐血规划苦心筹谋,或许很多的读者还是希望梅长苏,能够回到他那个已经拥有庞大势力的江湖,做一个江湖逍遥客:望江湖负手数青峰,淡看水云间。
二、或引或牵的谋局
权谋宫斗,谋局谋人谋事。
梅长苏看似是被无辜卷入,无奈选择,然退百里奇,择靖王为主,明投誉王麾下,庆国公案荒园案换囚案朝堂辩论……桩桩件件,看似被动的无奈选择,却都有着江左盟这位宗主的或推波助澜或引蛇出洞,朝堂尚书,六去其五,可怕!只一年有余,更加可怕!梅长苏行事,轻巧一笔掀起巨浪滔天,以至于看文的时候,常常对长苏还没有结果的一个举动冥想其深意好久,大概有点秦般若附身了。而梅长苏所谋,我认为最精巧的不是如生日夜宴案这样的环环相扣的筹谋,不是借朝堂辩论顺势扳倒礼部尚书,也不是击退百里奇这样的运用既定计划获取不一样的结果,更不是营救卫铮一事中的临阵决断借力打力,而是:
——“这个人是谁”,问题的答案很快就被查了出来,原来苏哲就是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宗主梅长苏。这个答案令大家非常满意,似乎可以解释很多东西,所以并没有一个人再继续追问:“那梅长苏……他又是谁呢?”
幕后还有幕后的后招,大招,这才是梅长苏谋略中最闪光的部分。因为梅长苏身份的不同,一步不允许踏错的位置,才导致了梅长苏必须要将“后路”留好。梅长苏不仅仅是梅长苏一人,他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过大的压力过沉重的担子让梅长苏必须如此。谋定而后动,破亦有后招。解开了就不再继续,利用人的思维盲点,将自己所要保护的护好。
当然,这是最最保命的大招,在其他筹谋之中,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设计,足让读者为之倾倒。梅长苏所谋的局,靖王上位坦途;所谋的人,算计险恶人心利用人性弱点达到利益最大化(谢玉套话藏取证这一关键,附捎上夏冬暗听,得一潜藏帮手;其实推景琰上位,又何尝不是利用了景琰对当年旧案的执着);所谋的事,旧案昭雪。到底哪些是顺势而为哪些是早有筹谋甚至将势力影响到国外(南楚),十三年殚精竭虑,要布下多少势力造就这一明局暗局,才能让其豪言对主君:谋士有我一个就足够了。
无双智计,对风起庙堂,浅眉低笑,轻指微弹。
三、若隐若现的过往
《琅琊榜》一书中,明线是梅长苏入金陵扶助靖王上位,斗誉王扳太子,暗线则是那若隐若现的过往一点点被揭开。没有人可以逃脱过去的束缚。那些被遗忘在历史沙海中的人与事,总有人记得,这不是强权可以消除的。
——然而就在他们相互擦肩而过的那一瞬间,梅长苏的嘴唇突然动了几动,吐出了一句语音极轻,但语调却极其严厉的话来:
“叫他们两个都给我回去!”
这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描写,正式解开了往事的迷障:从蒙挚夜访的描述到择靖王时长苏自白,从故人的回忆到旧部的一一出场,从只言片语的描述道密室的完整回顾,一段惨烈的过往展现在眼前,还有那一群风华绝代却冤死的人。
“小殊啊,”太皇太后口齿有些不清地问着同一个问题,“成亲了没?”年迈的太皇太后这一“小殊”激荡了的不仅是梅长苏还有读者。记得初时读来,还狠狠鄙视了一下电子版本的错别字,但当迷雾渐渐揭开往事浮现,才惊觉,这年过九旬的太皇太后的心中,这一直念念不忘的人是有多少的惊才绝艳。私以为作者这段描述,神来一笔,艳惊四座。作者用交替着的间或一笔,将读者的视线偶尔拉回十三年前,寥寥几笔却震撼人心。
——还记得十八岁那年的他,分手时灿烂明亮的微笑,和苹果般红润健康的脸。十二年岁月如水而过,迅忽间恍然回首,竟已如前生。
——赤焰军的少帅就象个小火人,能够雪夜薄甲,单骑逐敌上百里,擒回营后丝毫不见瑟缩之态。
——已下定决心撤掉赤焰军的梁帝,绝不可能留下那个十三岁即上战场,奇兵绝谋,纵横往来有不败威名的少年将军,为自己埋下隐患。
关于林殊的不多,却足够震撼人心。天之骄子,天纵奇才!仿佛一凝眸间,那个有着明朗笑容的少年正手握长枪策马而来,张扬却不张狂,自傲却不目中无人,率性却不蛮横。
作者所塑造的这个人物,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霍去病的影响,总让我在脑补时出现那个十七岁征战大漠二十二岁就以彪炳战功受封大司马的霍去病。让梁帝忌惮到必须除之后快的少年: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五单于。”(王维少年行)说的不仅是霍去病,也可以是林殊。故人的怀念更加加重了这一角色的分量,萧景琰的执着不忘历历在目:
——“聂铎也是主营的人……那北谷呢?北谷就真地一个也没活下来?”
——靖王垂下头,沉默了许久许久,最后再次提出一个他已经问过的问题:“卫峥,北谷……真的没有幸存者了吗?”
萧景琰的执念更加反衬了当年林殊的光华夺目:他的朋友,那个从小和他一起滚打,一起习文练武的朋友。那个总是趾高气扬风头出尽,实际上却最是细心体贴的朋友,那个奋马持枪。与他在战场上相互以性命交托地朋友,那个临走时还笑闹着要他带珍珠回来的朋友。真的再也回不来了……
那些相逢意气为君饮的年少岁月,随着故人的离去,让回忆也变得不堪重负,那床下的朱红铁弓不让人碰,南海采撷的珍珠藏与木匣。或许景琰自己也不愿意见到这些,他宁愿铁弓还在好友腰间,珍珠已被他当做了弹子弹到不知名的角落。还有风华灼灼的祁王,威名赫赫的林帅,刚烈自刎的晋阳,飘然而去的黎崇拜……一群人的离去,是一种信念的式微。
四、削皮挫骨的悲壮
从火焰的明烈到灰烬的幽光,从性烈飞扬嫉恶如仇到语声淡淡低眉浅笑。从静妃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之所以归来无人认识,是因为拔毒要挫骨削皮。但我们似乎和蒙挚一样,被梅长苏骗了。就像之前说的,梅长苏谋略中最闪光的是幕后还有幕后的隐藏,在这里,梅长苏依然如此。中毒,解读,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医理,已经有了弱不禁风的体质,偏偏还有一层隐藏BOSS要来虐身边的人读者的心:以命换命。
不知道多少人和蒙挚一样,在蔺晨揭开真相的那一刹那,震惊与哀伤并存。没有直接的描写,通过三层毒性的聂锋来展现,三与十,留下的无尽的空白,也是无尽的想象与震惊。作者这种映射的写法,不可谓不妙,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因为留白所以无穷,可以让读者自由想象。
极致的痛苦才能带来极致的改变,从林殊到梅长苏的身份的改变,用“斗转星移”这四个字是仅仅不够的。林殊是人不是神。十七岁纵然天纵奇才,也是少年。亲人自刎,赤焰军灭,身中剧毒,可以倚仗的全部失去,谢弼的崩塌对比林殊,简直不堪一提:无路可走。
多少人十七岁还在父母身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林殊却要残忍地决定生死。都是活下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一个只是单纯的活着,过着日子,一个却是肩负重担的崎岖道路。以命换命,林殊的选择显得是那样的悲壮。面目全非,换的不仅仅是容貌,还有所要面对的形势以及自己的内心。林殊所要做的事却是那样的矛盾,一方面,用着截然不同的身份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似乎是一副抛却往昔的样子,然另一方面,却是在过往所织就的那张密密的网中,为了过往而活。梅长苏从来只是林殊,梅长苏这一身份完全是为了林殊而存在的。是抛却也是执着的不放手,这就必然会使得重返金陵的林殊的心,饱受煎熬。文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
——梅长苏看着并肩而立的两人,男子伟岸英朗,隐隐有龙虎气势,女子英姿勃勃,仿若烈羽彩凤,不由眼神微凝,心头一动。
每次看到这里,就会不由的遐想,若是没有当年旧案,林殊和霓凰这一对璧人站在一起,是否是比这更加夺目的风华。
比起面对外物改变的痛苦,林殊这个选择更加悲壮的其实是自身的不得不改变:“那是曾经跃马横刀的手,那是曾经弯弓射大雕的手。如今,弃了马缰,弃了良弓,却在这阴诡地狱间,搅动风云。”林殊首先要虐了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能力虐周围的人和读者:死神的黑袍常年覆在他地身上,那般阴冷,那般真切,真切到他根本无法向少年描述,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
故人故事,强作不知,就算抛却自我,也有要执着守护的东西。
一直觉得用“复仇”来形容梅长苏的十二年不是很恰当,应该用“雪冤”,复仇无关大局,雪冤却是有了更高的层面。林殊以一己之身,肩负雪冤重任,在茫茫岁月中抽丝剥茧探寻真相,然后筹谋以用之。他将七万男儿的冤魂齐负,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这不是他的责任,但他却执着地背负着。这一点,和他的小伙伴景琰是何其相似。期间的困难,这也不是“坚韧”一词能够担负的起的。故人故事常想起,冤魂夜夜入梦。就像景琰会考虑到林殊以后在天上会问他为什么不救自己的副将一样,林殊所执念背负的东西,必然也会让林殊有这样的想法:以后魂归天际,那些同袍,也会来问,为何他们的少帅,不能替他们洗刷冤屈。
文中有几段的描写让我很是感慨:卫铮被捕之后长苏对云飘寥说:我知道被定罪后逃亡的滋味;在劝慰蒙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痛苦曾经超越过极限的时候,这种程度的难过就是可以忍耐的了……”寥寥几字,写尽其中艰难。
一己之身,执念背负的悲壮。
当我们看到开篇那个文弱书生将车帘缓缓掀起,望向金陵时,何曾想到:斗转星移物换,旧事惊夜眠,举目来时路,山风啸破岩。
五、清明不灭的理想
如果说林殊仅仅是那个寥寥几笔下惊才绝艳的少年,梅长苏也仅仅是那个搅弄风云的谋士,就算是有削皮搓骨的惨痛,那这也仅仅是一个峰峦叠嶂波折重重的故事,文章看山不喜平,然正如山峰走过,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但是就是在这如矗峰峦中,总有一缕精魂飘荡其间,串起了整个故事,使之直达内心。
文中对于林殊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少之又少,如果没有梅长苏后来的种种,那么林殊仅仅是一缕幽魂,飘忽不定,纵然是作者对其有什么也只是无法实现的虚幻,读者什么也看不到。而梅长苏的出现,恰恰承载了林殊的精魂,将林殊来不及展现的都一一变成现实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说到底,这也就象是打了一场小仗,”梅长苏笑了笑,微露疲色,“整合自己的兵力,了解敌方的底细,利用战场地势设计相应的战法,预见战事推进的可能过程……这些其实都是最基本的用兵之术,哪里有什么稀奇?”
——“我们先分析一下局势,”靖王拔出腰刀,在砂地上画着,“这是京城,这是九安山,庆历营驻扎在西边……”
林殊的帅才,通过营救卫铮和猎宫叛乱,很好的展示了出来,也更加让人唏嘘当年的将帅之谋只能谋人心阴诡,强烈的对比,不但林殊痛苦,读者也觉心酸。
——于我而言。翻案就是结局,我能看到这一天已经很满足了,可对你而言,洗雪旧案只是开始,你还要扫除积弊。……你需要一个完美地开端,亡者英灵在上,也希望能看到你在天下人心中是一个有情有义、公允无私的君主,象苏哲这样的人,绝不能成为你所看重地宠臣,这会让天下误解新君依然是喜爱制衡权术之人。……想我赤焰七万兄弟,烈烈忠魂,盼的就是昭雪的这一天,若因为我一己之私,引得后世史笔如刀,把一桩清清白白的平冤之举,无端变成了惹人揣测、真假难辩的秘辛,那我这十三年地辛苦,又所为何来?”
这就是在之前说过的,林殊走的是一条雪冤之路而不是复仇之路。这段与景琰的对话,展现的正是属于林殊真正的精神内涵。或者说,是他在那承受削皮搓骨之痛面目全非之憾时还能让他保有动力的最终能量。不然,何不如言阙那样行江湖之事更加果断,何不在雪冤之后享受林殊该有的待遇,为何明知不可为却依然要违背一个谋士该有的职责去救助不利于主君的卫铮,只因为他是林殊。
林殊不但要雪冤,更是在用一己之力,尽力实现当年祁王未实现的理想,当年他只是一个追随者,而重生之后,他是一个引领人,萧景琰,是执行者。其实真的很好奇,萧景禹所希望的那种格局,真的写出来实现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重塑赤焰精魂,筑起边境长城,理想信念与目标。梅长苏面对故人之所以会痛苦,面对搅弄风云之所以还会有不忍,正是因为他一直是林殊,有着林殊的精神世界去面对林殊嗤之以鼻的现状,用着林殊厌恶的手段做着林殊厌恶的事情,纯粹的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但是我们却和蔺晨一样,对于梅长苏的坚持,无从指责。
此血仍殷,此身仍在。
梅皮林骨。通过梅长苏,林殊的精神特质得到体现,使那个耀眼的少年沐浴着华光更加完整起来;通过林殊,梅长苏这个人物也丰富着,梅长苏之与林殊的改变才更加显得其难能可贵。
林殊的精魂,让这个故事更加悲壮动人,也让梅长苏所面对的极致的矛盾导致的痛苦更加纠痛读者的心,让这个充满晦暗的故事在更添沧桑悲凉的同时沐浴着一缕清明光芒,而读者,则对那逝去的岁月和那群风姿卓然的人更加怀念。
昨日金陵少年,破缨埋雪夜,铁弓空念。
六、向死而生的结局
面对结局,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说这是林殊最好的结局,也有人说这是本书遗憾的烂尾,不能接受的人希望长苏和蔺晨游山玩水,能接受的人默默虐着自己。
——“景琰,大梁地生死存亡,难道不比我一人安危更加重要?”
林殊的精魂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重生。在大梁四境硝烟起的时候,昔日的赤焰少帅终于回来!梅长苏终究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消失,就像苏宅的密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终将被填平抹去,因为这些都是不需要被存在的。
——“从私心来讲,虽然有你,但我终究已是去日无多,如能重披战甲,再驰沙场,也算此生了无遗憾,所得之处,只怕远远胜过了所失……”
林殊恐怕自己也没能想到有重回战场的一日,身为赤焰后人,终究责任最大,就算对只认识梅长苏的蔺晨,依然做出了选择,那些悠游山水的计划,只能是被用来辜负。不是不珍惜梅长苏的那些好友相伴的日子,只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必须的选择,宛若当年解毒时。
——放眼十万男儿,奔腾如虎,环顾爱将挚友,倾心相持。当年梅岭寒雪中所失去的那个世界,似乎又隐隐回到了面前。
在那一刻林殊笑容飞扬,了无遗憾。这个为了战场而生的战神,将走向他既定的结局。
林殊有这样的能力,能在三个月重塑赤焰军魂,而长林军,将承载着林殊最引以为傲的赤焰军魂,成为这个青年的长枪,盾牌,替他守护边疆,完成这个为了国家安危不顾己身的青年的使命。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未央兮。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霍去病《琴歌》)
林殊精魂不散,赤焰军魂永存。
向死而生。
七、极致而生的盲点
——梅长苏的盲点在于,当他为了亡魂,为了旧友,为了生死相依的兄弟一点一点凌迟自己生命的时候,他忘了别人也会为了他而揪心,忘了当朋友们眼睁睁看着他不停牺牲时,心里地那种愧疚与疼痛。
林殊梅长苏两段人生,都是相当的极致。林殊极致的张扬,梅长苏是极致的付出,这应该和性格有关系。对于自己认定的东西,拼尽全力,这样才能造就不败的战神,让周围的人心疼的死去活来。
——聂铎吼了一句之后,又有些无措,含着眼泪将额头贴在少帅座椅的扶手上,而梅长苏则怔忡地看着他,神色很是迷惑。
梅长苏沉浸在自己雪冤的世界中,沉浸在自己“高大上”的信念中,却忘记了身边人大多还是“柴米油盐”的性情中人。梅长苏像是被自己束缚在大树的顶端树冠,拼命为了大树的生长汲取阳光承受风吹雨打,却忘了那些低矮的被护住的枝桠也会心疼他。你们要是能懂他的心思,就别再拿自己的忠心去折腾他了,他不会同意的,反而要花费剩得不多的精力来劝抚你们,何苦呢?作为最了解梅长苏的局外人,只有蔺晨看得清。
林殊将自己的选择加托在那些信任仰慕他的人身上:黎刚,甄平等江左盟赤焰旧部,将景琰托至帝王的孤绝之路,却没有问一句:你们是否愿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林殊是自私的。更加自私的是,他的所作所为,让人不但不会拒绝而且为其倾其所有不会去思考其他的选择,因为这个人,他在以命换命。自私地凌迟着大好生命,枉负亲友牵挂。林殊已然超脱:在世人的眼中,生死是天大的事,可在上天的眼里,世间之大,茫茫万劫,浩浩宇宙,众生的公平决非体现在某一个人寿数的长短上,所谓有得必有失,当年活下来的那个人虽得了命,但他所失去的难道不是比性命更要紧的东西吗?……极致痛苦选择后的超脱,林殊的境界已非凡人,若非如此,林殊只怕已然被自己折磨地魂归极乐。
但是这样有盲点的人,却是非常的纯粹。虽然说自己是玩弄人心,但是自己却是由始至终的纯粹。纯粹的信仰,纯粹的寄托,纯粹的目标。或许这也是“无招胜有招”境界,以不变应万变,有了因纯粹而坚强的心,周遭的复杂变化则都能被清晰地看穿,然后抽丝剥茧以解决。
作者塑造的这群人都是心甘情愿被林殊虐,选择将雪冤的重担挑起,这何尝不是一种盲点,思维的盲点。因为他们有个更加偏执的少帅。若不是林殊极致的性格导致偏执的选择,大概他也不会选择这样的重生之法。只是这样的偏执,我们真的和蔺晨一样无从指责。蔺晨也正是了解了林殊的性格,才会在最后的最后,将装有冰续丹的瓶子给了长苏,因为他知道,他拗不过好友。林殊的盲点是情义,蔺晨的盲点何尝不是林殊?这一点来讲,蔺晨也是“琅琊榜中人”。其实回想起来,作者所描写的这一群人,被说单薄,不也是因为性格行为在某一方面存在盲点导致偏颇么,这样的人单纯热烈,他们所希冀的事,也分外美好。那些拥有“人性复杂”的角色,如梁帝誉王谢玉,在琅琊榜中却恰恰做了“反派”。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群单纯纯粹的人,他们所构筑的琅琊榜的基调,忠诚信念情义才让读者流连忘返。而这似乎也符合对本书“理想主义”的定义。
八、坦坦荡荡的君子,因单纯而慈悲的情怀
《琅琊榜》中的这一群人,都纯粹明朗地让人羡慕,就算是自诩地狱归来魔鬼的梅长苏,在我看来,也是坦坦荡荡的君子。
林殊没有因为当年的冤案迁怒与任何人,没有因为自身突遭大难性格突变,也没有觉得天底下都对不起他。林殊始终保有一颗善良纯粹的内心,否则以他的聪明才智,何愁不将天地搅弄的血雨腥风。
林殊没有死抗,有需要就说,对蔺晨如此,别人也是如此。他对霓凰说:“在云南也有事情可以做的。……需要你帮忙的时候,我一定会叫你,因为你不是局外人,我们要共同努力才行。”
他对聂锋说:聂大哥,我背得很累,你一定要来帮我,知道吗?
也许有劝慰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林殊的那种真实坦荡。能做的,极力完成,缺一点的,也不会过于强求。我想,蔺晨也是很欣赏他这一点的。这样的人,率直坦荡。当然,和萧景琰之间那段“知道不知道身份,”确实是有狗血的成分在,但是以林殊的角度去看待,能够理解。
君子坦荡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对待爱情上。
——“傻孩子,”梅长苏只觉得眼框一阵阵的发烫,伸手将他的小女孩搂进了怀里,“我知道你念着林殊哥哥,但那是不一样的……已经错过的岁月,和已经动过的心,都象是逝去的河水,永远也无法倒流。我已经累了十二年,不想再看到身边重要的人因为我的存在而痛苦,这样我也可以轻松很多,你说是不是?”
每每看到这里,总能感受到长苏那一颗单纯质朴的心。梅长苏和霓凰之间,让看多了小言情的我觉得,狗血算什么,坦坦荡荡的真情才更加难得。对待宫羽亦如是,看似残忍,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保护。若接受了宫羽,不分心恋爱不说,明知自己年寿难永还拉人入坑,给予宫羽光明又在之后又因为自己的逝去而灰暗,这更加是一种残忍。长痛不如短痛,不如在未开始时结束。长苏以一颗宽广温厚的心接纳着命运给予他的变故,用一颗慈悲的心对待世界。只是对待自己,过于残忍。
长苏雪冤,说到底,除了邱公子并没有什么无辜的人被牵连,那些由他搅起的风雨,多半还是因为本身的不正。身不正,影子斜。长苏所谓的“复仇”之路,其实比起历史上小说中的很多,真是干净的不能再干净了。大概唯一狠绝的一次,就是景睿。辜负了景睿的情谊。但是景睿的这段话说的真的很好:“其实让我觉得无比痛苦的,说到底还是那个真相本身,而不是揭开真相的那只手。当年的事根本与你无关,我也不至于可笑到迁怒于你,让你来为其他人做的错事负责。”所以对于长苏,又有什么可以苛责的呢。
纵看全局,作者对林殊/梅长苏这一群人,到底还是慈悲的。沉冤得以昭雪,理想得以实现,友情不被辜负,爱情不染杂质,责任的承担,还有目标可以奋斗,清明的理想与热烈的情怀还能延续……一种情怀,从林帅言阙到祁王,从林殊再到言豫津……不灭的光芒,纵使风雨如晦,也依然有一盏心灯如月。而这,也正是通过《琅琊榜》一书能够感受到的情怀:温暖善良,朝气蓬勃。
-----梅长苏/林殊 完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