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报告:日本史可以选哪本?

我的阅读报告:日本史可以选哪本?

首页角色扮演忍者物语魔王的挑战更新时间:2024-06-25

本文作者:鹏鹏鸟no1

一、结论与说明

对于这样一个题目,在文首直接给出答案非常省事,具体原因看后文。在看完的这些书中,我个人建议通史选择《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而更加合适的一个组合则是《现代日本史》搭配《创造日本》和《战后日本经济史》。市面上的涉及日本的书如山似海,我深知我看了的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这个建议也仅仅是从我的个人体验出发,如果有更好的也希望能够得到建议和推荐。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套装共2册)(汗青堂丛书017)46.4元

新思文库·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58.5元

理想国译丛024:创造日本:1853—196441.9元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36元

其次是,这个专题中的很多书是去年年底就开始看的,断断续续看和写完成的。10个月看这么几本书,难度不高。特别是通史看个差不多之后,很多内容就是延展和补充的事了。

各个细分的书也在不断地出和收,比如理想国的《明治天皇》,三联的《拥抱战败》,后浪的《清日战争》,启真馆的《剑桥日本史》,商务印书馆的《倒序日本史》,甲骨文的《本能寺之变》《石山本愿寺之战》,启微的《黑船来航》……对于日本,我觉得最值得看的是两段,其一是明治维新,其二是20世纪80年代。明治一代的日本人的那种努力和谦虚,大破大立的精神,对整个世界潮流的把握,昂扬向上的自信,在后人再看,真是一出绚丽的历史正剧。之后的日本则真的是愧对这代人,包括80年代那个巨穴深坑的处理和后果。

还有,今年是明治维新150周年,在这里放两个特别链接,明治维新,是后发国家实现超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唯一,面对这些改变潮流的人,难道不应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么?

明治维新的国度53.6元

没看完的一本书,海量图片,看起来还是很轻松

启微·未完的明治维新41.3元

社科文献出版社·启微书系作品,这个系列的出版者是社科文献社近代史编辑部,只看完了《广州贸易》,感觉颇好

知日07:明治维新(第2版)33.8元

知日就凑合看吧~

二、《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后浪·汗青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上册:小岛毅著,18.8万字,4章,269页

下册:小岛毅著,14万字,30篇文章,217页

平装的汗青堂,这个封面我非常喜欢

内封

非常好读好懂的日本史,翻译得还不错,特别是与上海人民那版让我读起来想死的日本史相比。

全书是文章合集的结构,形散实聚,其实都是有主题的

上册讲述的内容截止于明治维新之前,作为东大教授的小岛毅决定给自己的女儿写一部日本史,在一开篇就提到了一个说的很细致的问题:什么是日本史?需要什么样的日本史?

很干净的年表

如果看过京都学派汉学家,比如说宫崎市定作品的话,会对日本的历史分期有很深的印象:古代,中世,近世,近现代,日本学界根据这个来对本国历史进行了分期,但是作者本身也理解,高中的世界史是排除了日本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日本史仅仅在日本的框架里是不可理解,相信我们都理解这是为什么:朝贡体系下藩属国的历史怎么可能没有宗主国?

作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为自己的女儿写了这本“日记体”的历史作品。

全书四章,分别是黑桃,红桃,方片,梅花(书里面不是这样讲的,但本质就扑克牌嘛,没必要搞那花里胡哨的)。

黑桃讲述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作者认为日本教科书固然有问题,这个问题开启于“尊王攘夷”(明治维新),导致教科书有点偏狭,在处理完为什么要写问题之后就是标准的时间顺序了。

红桃章讲神话,天照大神之类的,看过火影的都明白。

方片章讲国家的形成,这章是很正统的政治制度史,国家这种统治机器不是平白无故诞生的,在东亚,一般会有很浓的模仿印记。

梅花章就开始给第二本做铺垫,所谓“尊王攘夷”背后的幕藩体制的形成,佩里开关前后日本人又是如何应对外来势力,而明治维新又面对着怎样的社会环境。

书的定位是写给中学生,可读性非常高,形散实聚的结构让整本书的逻辑也非常棒,对于日本历史进程的认识,对于汉语在日本史书中的作用,站在藩属国地位看朝贡体制的不同,当然,还有著名的唐宋变革论,以及可以作为亮点的仁义道德的评判,值得一看。


上册完成古代史之后下册就进入了近现代史,开启的位置则是黑船开关,与上册的分成4部分不同,下册直接就是30篇文章,另一项不同则是在下册中有大量的关于如何学习和看待历史的内容。

日本的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纠缠得难舍难分,佩里开关,鸦片战争,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日本的近现代史就是扩张史。但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育。

明治维新之前的倒幕运动并不是突然爆发的,其中有萨长同盟长期搞教育的作用,在这里教育就已经走偏,以东京大学为例,作者认为过分重视实际意义的教育最终会带来诸多问题,明治维新成功的背后是参与者的人文教育已经齐备,而缺失的人文教育最终会导致“百年计”的失败。但是日本教育的普及也为日本的扩张打下了基础,私塾教育的普及让日本的中下阶层也有书写和认字的机会。

教育也是小岛毅给孩子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书中提到了日本的扩张历程(这和我们所熟知的内容几乎一致)以及所谓”自虐史观“,历史并不是所谓帝王将相的历史,历史是所有人创造的。日本真的完全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么?不论历史多么不堪,发生了就是发生了。

除了关于历史的教育,还有关于近现代民族主义的诞生,这部分非常漂亮。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套装共2册)(汗青堂丛书017)46.3元

京东的这个套装序号,属于脑子进……

汗青堂丛书004: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精装)51元

加卡片的时候发现了精装

汗青堂丛书005: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 (精装)45元

三、《日本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买的版本是红色封面,这本书已经寄回家了,没有实拍

康拉德·托特曼著,80.8万字,4部分20章,668页

看起来篇幅甚巨,其实也没多厚,主要是我写的短篇书、比较多,显得这本书80万字的成了鸿篇巨著。(相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这厚度不算啥)

书是美国人写的,史观是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史学,定位于写给美国读者,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是看他者写他者,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快感。作者的史观挺有趣的,在生态和环境的视角看,作为一个岛国的日本,其历史的发展脉络还真的与大陆上的我们不同,更与同为岛国的英国不同,因而,这种以环境开始讲的作品,对于我们建构一个全面的认识还是有意义的。

这本书的问题我在写《东大爸爸》那段写了,翻译得实在是太烂了,已经能媲美躺在地板以下的《通往奴役之路》了。

可是人家哈耶克能出就已经不错了,这本又是怎么想的呢?

抛开翻译问题不讲,内容还是很有启发的,环境决定了日本的历史特征,土地的狭小使得争夺频频,中国高度早熟和成熟的行政体制直接影响着日本的历史,封建制的遗存加上日本的传统又使得日本在面对西方因素到来的时候快速转向,岛国或者说岛民的性质,让日本在赌国运的路上一去不返,但也是这种岛国与岛民的性格,让日本在二战以后快速腾飞。

这还是一本“数据帝”类型的作品,全书的后半部有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但是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分享:“尤其是通过合同和刺激性报酬体系来这样做……我们不得不发疯一样地工作,以弥补微薄的基础工资,以便有足够的收入带回家,然而,我们的高生产水平又变成了新的标准,基础工资又降低了。”

这不是就是知乎上著名的“奋斗B”嘛……

很多作品里面是不会讲这种内容的

日本史(第二版) [A History of Japan]69.3元

四、《日本历史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 《日本文明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日本文明的谜底》:竹村公太郎著,18章,246页,17.8万字

《日本历史的谜底》:竹村公太郎著,18章,267页,18万字

两本书购自今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觉得是社科文献社玩花招,将一本书拆成了两本(封面上的日文书名是一样的)仅仅用中文来区分。

虽然名义上都是十八章,但是每一章都十分简短,围绕着某个问题展开论述。这个问题的解释往往是利用地理因素来进行的,这就是副书名的来历:“藏在地形里的秘密”。

这本书在定位上应该是面向日本读者的作品,从头到尾假定读者对日本史非常熟悉,然后对某个历史事件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和解释方法,比如为什么德川家康要快速前往江户?横滨为什么会成为近代化的大门?西乡隆盛的铜像有什么玄机?织田信长为什么要烧毁延历寺?之类的问题,像我这种对日本史并不熟悉的人而言,这种非常细致的历史事件让我读这本书的乐趣被打消殆尽。

虽然作者文笔不错,翻译也不错,但是因为对日本史不是熟悉,很多内容和阅读起来的疏离感特别强。

当然,不是完全疏离的,一旦开始读那种比较熟悉的内容,作者的力道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讲述蒙古为什么会征服日本失败?(湿地与牲畜)大阪的城市空间规划为什么缺乏绿地?(城市到底是统治者的还是被统治者的?)日本为什么没有被西方殖民?(地理与交通)以及日本文化为什么会致力于小型化?(地形崎岖,牲畜缺乏)。对于这种比较熟悉或者说与现代有一定联系的内容,就会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治学严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史学专业研究的学术背景,作者是土木建设专业出身,这种类似于“票友”的作者,才能从历史中挖出被传统观点所掩盖的角度和出人意料的看法吧。

很期待有类似的研究中国历史的作品出现。

当然,非专业有非专业的坏处,感觉作者的历史观念直接照搬了宫崎市定,所以读的是地理视角来看历史,这本书也就成为宫崎市定史观的一个注脚和更加易懂的解释。

地理和历史的关系就不多说了,“我们若譬喻历史是演戏,则地理就是舞台,人物就是角色”

相关阅读:《亚洲史概说》

日本历史的谜底 藏在地形里的秘密27元

日本文明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 [日本史の謎は「地形」で解ける[文明?文化篇]]26.9元

亚洲史概说(汗青堂丛书015)60元

五、《物语日本史》(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甲骨文能出这套书,我先夸一句:漂亮!

对这本书要说一点,看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看书的目的是求认同,那么这本书千万别看,你不会在里面得到认同!

极端点甚至你还想拿U型锁上街砸日系车。

如果你看书的目的不是求认同,那么这本书你可以试试,在这里能感到别具一格的魅力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迥异于很多甲骨文的大色块糊墙风装帧,一眼就能看出是说日本的,而这个特性也在后边“鲤译丛”系列得到了延续

其次是内容,这本书的史观与我们接受的通行教育完全相反,能出并且敢出,就是一种勇气!

毕竟史观迥异于常的作品,能出就很不容易。

第一册:平泉澄著,31篇,260页

第二册:平泉澄著,24篇,244页

第三册:平泉澄著,17篇,215页

三册合计 74篇,719页,41万字

从结构上讲,这套书应该是一本的,但是甲骨文切成了三本,这套书的结构比《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还要散,所以按照时间顺序切开反而更有利于阅读,第一本讲述日本的“神话”史,以及大和和奈良时代的贵族生活,《源氏物语》和《万叶集》就是这个时代的。第二本讲述古典贵族时代的结束和“武家”势力的崛起,这本就叙述到室町幕府的结束,而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则是源平合战。第三本则是从日本战国时代到二战结束,代表性的事件则是日本战国三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紧接着就是德川幕府,往后的历史就比较熟悉了,明治维新,大正时代,二战。

这套书秉持的史观是日本右翼皇国史观,我确实认同不了,就用三个词概括:鬼话,梦话,醉话

纯粹是史观问题,我不认同这套史观

在我看来,作者就是在胡说八道,但是也不得不服作者胡说八道的水平之高,自圆其说的能力之强

翻译特别是俳句的翻译绝对用心

读这本书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买来看看。认同与否和包容与否是两个不同的态度,看书这事,我觉得不是用来求认同的,再重复一遍,看书求认同的,别看这本书。我觉得看书是用来求审视的。面对那些不同的意见,到底是立即情绪化地喊打喊*,还是静下来听听不同意见,这两个不同的行为,所展示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宽度。

我不认同你的观点

但我愿意听听你说了什么,并在你的论述中找寻你的优点和长处

只有这样才会成长和提升,而不是在一个圈子里面不断重复

甲骨文丛书·物语日本史(套装共3册)103.3元

六、《现代日本史》(新思·中信出版集团)

安德鲁·戈登著,4部分18章,627页,44.8万字

译文和纸质都不错,比之前的很多中信的作品都要好

一本断代史作品,讲述的德川幕府晚期到2011年311大地震之间的日本历史,内容与书名匹配完美

作者是美国人,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联系。作者将日本史与全球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展示世界形势的变化对日本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展示了世界与单一国家的互动。

全书有三个优点,首先是在讲述日本与世界的联系的过程中,讲述了日本对本民族的塑造和构建过程,而这个塑造是本书最精彩,最漂亮,最精华的部分,带有浓重的文化内容。整本书就全面地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历史的方方面面。

理解日本的民族塑造和诞生,对理解我们的历史也大有助益。所谓民族塑造,在《钢铁帝国》中也有体现,大抵就是回答两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想要产生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出现外人,这个外人的到来自然是黑船来航,佩里开关,美国人一把将日本推入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而日本也就开启了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塑造过程以及迈进现代。以此为脉络,或许才能理解《想象的共同体》中都说了些什么。

另一个优点是这本书的跨越性,1945年后的日本与1945年前的日本,到底是不是一个日本?作者认为战后和战前的日本有直接的联系。日本的经济发展与战争体制有直接的联系,而也是这个体制带动日本战后迅速复兴,并成为战后的经济大国(这个问题在后边的《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文图配比非常优秀

最后一个优点则是叙述结构,在按照时间叙述的同时,各章被分成小节,每一章均为总分总结构,先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概况,然后分开叙述内容,在章节末尾对影响和事件进行总结。这是一个类似于课本的结构(本书还真是课本)非常适合于初次接触日本史的值友们,当然,如此严密联系的结构,读起来还是需要正襟危坐一下的。

相关阅读:《想象的共同体》

新思文库·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58.5元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37.8元

七、《创造日本:1853-1964》(理想国译丛·四川人民出版社)

伊恩·布鲁玛著,7章,185页,12.9万字

翻译清晰明快,内容饶有趣味

翻译和文笔绝佳的一本断代史,严格地讲不能称之为断代史,这本书更像一篇长论文,作者描述了他所认为的日本融入世界的过程,虽然历史事件不会有不同,但是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带上了浓重的作者个人的烙印,这种写法一方面提升了阅读的快感,夹叙夹议的写法,各种梗和小细节的批判和用词读起来很舒服,另一方面,也在要求读者思考。

从黑船开关开始,各章随着时间的顺序依次铺开,讲述了幕府晚期的时代状况和明治维新的人物性格,讲述了刚刚开国的日本走向历史舞台的新奇和迷茫,以及日俄战争和甲午战争对日本民族心态的塑造与影响,讲述了一战和二战之间日本社会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变化,当然,紧接着就是二战期间的无人负责的国家体制和干净利落地展示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和1955年体制的形成。最终概括起来就是我们所认知的日本是如何形成和被塑造的。

各章之间对当时日本社会的特征抓的很精到,比如二战阶段的无人负责,将当时日本外交,海军,陆军之间的小九九勾勒得惟妙惟肖,每一个人物活灵活现,阅读体验非常愉快,整本书描绘了近代日本在应对“他者”的盛装舞步,日本在应对变化时的心态和探索的艰难跃然纸上。

但这种写法在要求读者什么呢?:作为读者的我们能不能认同作者所讲述的塑造过程?

没错,这些被作为论据被写到书中的内容,真的就一定会走向作者笔下的过程,而没有其他选择了么?

这可能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一个问题吧。

理想国译丛024:创造日本:1853—196441.9元

八、《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理想国译丛·上海三联书店)

伊恩·布鲁玛著,12章,297页,24.5万字

副标题阐述所有内容,日本文化中的英雄和恶人

作者80年代的作品,我觉得不如《创造日本》写的好,同一个作者嘛,原因应该是我还是更适应看政治和经济类的作品吧,作为文化观察类的内容,我还是不熟悉。

更何况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电影,戏剧,文学方面的内容

我看的少

那就更不熟悉。

缺少共鸣

这本书可以和《菊与刀》放到一起看,与没有去过日本的本尼迪克特相比,布鲁玛可是去过的,但是两者的观察在有些地方却有相通之处。

全书开篇就是日本的神话,啊,日本神话的最佳了解途径自然是火影忍者了,从神话中提炼出关于女性的视角和象征,并利用大众文化产品作为自己论点的证据,日本文化中对女性和母亲的矛盾和依恋,对父亲的鄙弃,以及从这些东西出发的种种纠结和矛盾,神道教中对一些奇葩之物的崇拜和鼓吹,还有吸收儒家之后对儒家思想奇怪的改造,此般种种都是对日本的解剖和分析。

白描了日本人对于英雄的诡异要求,对于母亲和稳定社会的诡异态度(不是一个文化系统,自然认为这种心态是诡异的,至于是什么心态,书里写的比我好,不做书摘),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性的描写,确实非常有意思,一点都不低俗,确实能改变有些人对性描写的刻板印象。

中国人看荷兰人写的讲述日本文化的书,还是饶有趣味,日本文化中的正面和反面,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提供一种角度来反衬我们文明中的正面和反面。这种反思和思考或许是文化对比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相关阅读:《菊与刀》

理想国译丛026: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51.7元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菊与刀(增订版)19.7元

九、《战后日本经济史》(后浪)

野口悠纪雄著,6章,309页,19.8万字

翻译优良精到,内容翔实有趣

名字起得有点大,但也很贴切,这本书与其说是严谨的历史,倒不如说是日本团块世代的回忆录和这代人对日本经济的反思和观点。

从战争末期的经历开始讲述,一边是日本的战后经济发展过程和制度变迁,另一边是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前者扣入全书的主题,后者则将经济制度直接穿透到生活中来,讲述制度对生活的影响。

日本政治上的1955体制在《创造日本》和《现代日本史》中已经被讲述,《战后日本经济史》则补齐了通史在经济史方面的缺失,全书的核心是从战争期间建立并且一直被执行的日本1940经济管理体制。

作为一种在战争期间诞生的体制,作为岸信介所主导的体制,这个体制的特征就是日本的通产省和大藏省用强有力的调控来实现自身制定的产业目标,并定向性的扶持大企业,作者认为这种制度直接帮助日本实现快速的复兴和重建,战后的这代人,抓住各种机会,将日本从废墟中重建起来。而1955体制和1940体制的结合,还帮助日本度过了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危机后爆棚的自信,也为随后的危机埋下了祸根。

日本有自信爆棚的底气,短短30年的时间,日本的普通人从仰望美国人,到逐渐开始平视美国人,他们发现自己的国家看起来建设得比美国还要好,他们的产品打进美国市场,他们的品牌被美国人所使用和信赖,日本的出口商品逐渐摆脱低劣的印象,在产业链里层层上攻,不断争夺高新产业的优势地位。日本人觉得自己行

而泡沫前的日本也面对着整个世界的环境变化,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对英国和美国的改变,迫使日本同步进行变化,日本社会逐渐开始走向“巨富源于虚业,天道未必酬勤”的时代,当然,日本人玩的东西所有人都很熟悉,这里不展开。

作者在1987年就已经提出泡沫问题,但是没有人会信的(对于那个所有人都很熟悉的东西,日本也无空,没有任何人敢看空,所有看空的全部被啪啪打脸,熟悉不?),与通常的“广场协议”论不同(广场协议签订于1985年),作为大藏官僚的作者,也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作者认为泡沫问题的根源是1940体制——1940体制使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以极低的成本获得资金,这些企业在当年缺钱的时候,拿钱去搞日本的重建,现在不那么缺钱了,他们拿钱干啥呢?(低成本获得资金,熟悉不?)

后边的剧本看起来像梦幻,1990年初的日本的日本报纸在信仰股市继续涨,但是他们忘了前几天刚加完息。然后这还不够。股价已经开始下跌,而房价依然继续涨,当然,在房价上后边还有税等着。

泡沫破灭了才知道是泡沫,但是已经晚了,股价和地价的下跌引发了一场场*狂潮,而这些事情的买单者,自然是日本国民。

作者认为长期的1940体制,导致日本在信息产业时代的落后。日本没能在信息产业时代的全球产业链上夺取上游和领先位置,因为工业时代的1940体制对信息产业不适应

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最后一点说了出来,泡沫经济已经让日本人不相信劳动致富,总想找点近路。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叙述,回忆,评论三者共存交织,通过各章中分小节,小节中继续细分的编辑处理,让整个内容实现非常完美的平滑过渡,极大降低阅读难度和提升阅读趣味,对于战后的日本经济,那些如山似海各种各样的评论已经够多了,这本书却能够将日本的经济和日本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还能提出观点,没有阅读门槛,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日本人究竟做错了什么。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36元

双十一四连发的第三篇,《谁说便宜无好货,不用活动就能20块钱买回来的智慧!》,很快就可以与各位值友见面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