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嵕夜话之读史(连载2)——巜资治通鉴》第二卷

九嵕夜话之读史(连载2)——巜资治通鉴》第二卷

首页角色扮演沙城盟约高爆版更新时间:2024-05-11

原文:周纪二(起昭陽赤奮若(癸丑),盡上章困敦(庚子),凡四十八年。)

显王〔十一家谥法: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百辟惟刑曰显。周公盖未有此谥,而周之末世谥显王曰显,意谓后世传写周公諡法者遗之。〕

元年(癸丑,前三六八年)

齐伐魏,取观津。〔康曰:齐伐魏,魏惠王请献观以和,即观津。余按班志信都国有观津县,与齐相去甚远,且赵地也。又东郡有畔观县。水经:大河故渎东迳五鹿之野,又东迳卫国故城南,古斟观也。此其魏之观津欤!徐广曰:观,今卫县。史记正义曰:魏州观城县,古观国。国语云:观国,夏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观,工唤翻。〕

赵侵齐,取长城。〔刘昭志:济北卢县有长城。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即此。〕

三年(乙卯,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水经注曰:荥泽之际有沙城,世谓水城,非也。魏冉走芒卯,入北宅,即此宅阳城。括地志曰:宅阳故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十七里。〕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洛阳在洛水之北,周公迁殷民于此,谓之成周。班志,属河南郡。败,补迈翻。〕

四年(丙辰,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五年(丁巳,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水经注:冯翊云阳县有石门山。括地志: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又曰:尧门山,俗名石门,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中改云阳县。〕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黼者,刺绣为斧形;黻者刺绣为两"己"相背。孔颖达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黼,音甫。黻,音弗。〕

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浍,古外翻。括地志:浍水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水侧有皮牢城。〕

秦、魏战于少梁,〔班志:冯翊夏阳县,故少梁。师古曰:本梁国,为秦所灭,至惠文王十一年,更名夏阳。康曰:魏有大梁,故此称"少"以别之。少,诗沼翻。夏,户雅翻。更,工衡翻。〕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左传:师大崩曰败绩。痤,才何翻〕

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燕,因肩翻。考异曰:史记苏秦传谓之"燕文侯"。按春秋时北燕简公已称公,文公之子易王寻称王,岂文公独称侯乎!今从世家。〕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索隐曰:孝公,名渠梁。〕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河自龙门上口,南抵华阴而东流,秦国在河之西。山自鸟鼠同穴连延为长安南山,至于泰华,秦国在山之西。韩、魏、赵、齐、楚、燕六国皆在河、山以东。华,户化翻。燕,因肩翻。〕淮、泗之间小国十余,〔南阳郡平氏县东南有桐柏、大复山,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入海。泗水出鲁国卞县西南,至方与入沛。宋、鲁、邹、滕、薛、郳等国,国于其间。齐威王所谓"泗上十二诸侯"。〕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郑县,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封邑,班志属京兆。洛,水名,非伊、洛之洛也。水经注:渭水东过华阴县北,洛水入焉。洛水,古漆、沮之水也。又有长涧水,南出泰华之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史记所谓"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宋白曰:今华州东南魏长城是也。上郡,汉属并州,隋、唐之绥州、延州,秦、汉之上郡地也。滨,音宾。〕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汉中郡,汉属益州,自晋以后为梁州。巴,即春秋巴子之国,汉为巴郡,属益州,唐为巴、渝、渠、果诸州之地。黔中,汉为牂柯郡之地,唐为黔中节度。黔,渠今翻。〕皆以夷翟遇秦,〔翟,与狄同。〕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摈,必刃翻。与,读曰预。〕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愤,房粉翻,懑也,怒也。朱元晦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八年(庚申,前三六一年)

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令,力正翻,号令也,命令也。令者,出于上而行于下者也。岐山,周太王所邑。班志,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雍县属扶风。秦穆公娶晋献公之女。献公卒,晋国乱,穆公纳惠公。惠公立而背河外之赂,又闭秦籴。穆公伐晋,执惠公,既而归之;始征晋河东,置官司。惠公卒,子怀公立。穆公纳文公而晋乱平。又能用由余及孟明,以霸西戎。天子致伯者,周礼九命作伯;古有九州,一为王畿,八州八伯,各主其方之诸侯;致伯者,以方伯之任致之穆公也。雍,于用翻。伯,如字。背,蒲妹翻。〕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为,于伪翻。史记:秦厉共公卒,子躁公立。躁公卒,立其弟怀公。四年,庶长鼂围怀公,公自*,乃立灵公。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之季父,是为简公。公卒而惠公立。惠公卒,子出子立。二年,庶长改*出子,迎立献公于河西。河西地,即魏所有西河之外。史记正义曰:自华州北至同州,并魏河西之地。躁,则到翻。共,读曰恭。鼂,古朝字。长,知两翻。华,户化翻。〕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史记:秦献公二年,始治栎阳。徐广注曰:即汉万年县。余按汉志,栎阳、万年为两县,皆属冯翊,后汉始省并。宋白曰:栎阳,秦旧县。汉高祖既葬太上皇于万年陵,仍分栎阳置万年县以为陵邑,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后汉省栎阳县入万年县。后魏大统中,分万年置鄣丘、宣武,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省万年入高陵、广阳二县,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唐武德元年,又改广阳为栎阳,元和十五年,并移隶奉先县以奉景陵。栎,音药。〕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谓裂地以封之,使各有分土。分,扶问翻。〕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师古曰:刘向别录云;申子学好刑名。刑名者,循名以责实,其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合于六经。说者曰:刑,刑家;名,名家;即太史公所论六家之二也。此说非。刘原父曰:刑名,即并学两家术耳。公孙非姓氏,以其先出于卫,父为卫侯则称为公子,祖为卫侯则称为公孙。鞅,于两翻。〕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章,十二行本二字互乙;乙十一行 本同;孔本同。〕不可讳,〔相,息亮翻。痤,才戈翻。不可讳,谓死也。俗语有之:"人不讳死"。〕将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自战国以来,大夫之家有中庶子,有舍人。〕年虽少,有奇才,〔少,诗照翻。〕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令,力丁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先、后,皆去声。〕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此先、后,皆如字。为,于伪翻。〕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臣乎!"卒不去。〔卒,子恤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之,岂不悖哉!"〔悖,蒲内翻。〕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嬖,博计翻,又卑义翻。史记正义:监,甲暂翻。康曰:景,姓,楚之族。监,古衔切,非。〕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说,式芮翻。〕

十年(壬戌,前三五九年)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夫,音扶。乐,音洛。〕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索隐曰:言救弊为政之术,所为苟可以强国,则不必须要法于故事也。〕甘龙曰:"不然,〔索隐曰:甘,姓;龙,名。甘姓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姓谱又曰:甘姓,商甘盘之后。〕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治,直吏翻。〕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溺,奴历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更,工衡翻。〕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刘卲爵制曰:春秋传有庶长鲍,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合关内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义。古者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素信者与众相得"也。故启伐有扈,乃召六卿,大夫之在军为将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军。在国也,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州长、卿大夫为称;其在军也,则以司马、将军、卒、伍为号,所以异在国之名也。秦依古制,其在军赐爵为等级,其帅人皆更卒也。有功赐爵,则在军吏之例。自一等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义也。左庶长至大庶长,比九卿也。关内侯者,依古圻内子男之义也。秦都山西,以关内为王畿,故曰关内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然则卿、大夫、士下之品,皆仿古比朝之制而异其名,亦所以殊军国也。古者以车战,兵车一乘,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车,大夫在左,御者处中,勇士为右,凡七十五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也。自三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于司徒曰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二爵曰簪褭,御驷马者。要褭者,古之名马也;驾驷马,其形似簪,故云簪褭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在车左者也。六爵为官大夫,七爵为公大夫,八爵为公乘,九爵为五大夫,皆军吏也。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则公乘者,军吏之爵最高者也;虽非临战,得公乘车,故曰公乘也。十爵为左庶长,十一爵为右庶长,十二爵为左更,十三爵为中更,十四爵为右更,十五爵为少上造,十六爵为大上造,十七爵为驷车庶长,十八爵为大庶长,十九爵为关内侯,二十爵为列侯。自左庶长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所将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为名。大庶长,即大将军也;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长,知丈翻。〕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索隐曰:收司,谓相纠发也。一家有罪,则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九家连坐。师古曰: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康曰:司,犹管也。为什伍之法,使之相司相管。秦有见知连坐法。余谓连坐者,一家有罪,什伍皆相连坐罪也;见知乃汉法。卒,子恤翻。〕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索隐曰:谓告奸一人则得爵一级,故云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索隐曰:律: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今匿奸者,言当与之同罚。降,户江翻。〕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率,音律。〕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僇,力竹翻,古戮字;说文:并力也。字林音辽。复,方目翻。汉法,除其赋、税、役,皆谓之复。〕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索隐曰:末利,谓工、商。纠举而收录其妻子,没为奴婢。秦法,一人有罪,收其室家。至汉文帝元年,始除收孥相坐法。孥,音奴。〕宗室非有军功论,〔论,议也,有战功之可论也。论,卢困翻,康卢昆切。〕不得为属籍。〔属籍,宗属之籍也。孔颖达曰:汉之同宗有属籍,则周家系之以姓是也。周礼小史之官,掌定帝系、世本,知世代昭穆。属,殊玉翻。〕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白虎通曰:爵者,尽也,所以尽人才也。毛晃曰:大夫以上预燕飨,然后赐爵秩,以章有德。秩,职也,官也,积也,次也,常也,序也。〕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巿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予,读曰与。〕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复,扶又翻。〕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李云:金方寸重一斤,为一金。程大昌演繁露曰:二十两为一金,亦为一镒。〕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之,往也,如也。〕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嗣,祥吏翻。〕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墨涅其面曰黥。黥,音渠京翻。为后秦*商君鞅张本。〕明日,秦人皆趋令。〔索隐曰:趋者,向也,附也,音七喻翻。〕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自是年至三十一年商鞅死,盖鞅之行其法而致效在十年之间,又十年而致祸。治,直吏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夫,音扶。〕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 不欺四海,〔孔颖达曰:自今本昔曰古。〕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姓谱:曹本自颛顼之玄孙陆终之子六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封曹狭于邾,故邾,曹姓也。又云:曹,叔振铎之后,武王母弟也,后以为氏。史记:齐桓公伐 鲁,鲁庄公请平,桓公许之,与盟于柯。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请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曹沫去匕首而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曹沫,管仲不可,遂反所侵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左传:晋文公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得原失信,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魏文侯事见上卷威烈王二十三年。背,蒲妹翻。索隐曰:沫,音亡葛翻。左传、谷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相近而字异耳。〕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处,昌吕翻。趋,七喻翻。畜,许六翻,养也。〕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治,直吏翻。〕

大意:周纪二 周显王

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

赵国入侵齐国,占领长城。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魏国、韩国在宅阳举行会议。

秦国在洛阳击败魏国和韩国军队。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魏国攻打宋国。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秦献公在石门大败三晋(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人。周王特地颁赏他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

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

魏国在浍地击败韩国和赵国军队。

秦国、魏国在少梁激战,魏国军队大败而逃,公孙痤被俘。

卫国卫声公去世,其子卫速即位为卫成侯。

燕国燕桓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燕文公。

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此时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当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二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未开化的夷族,予以鄙视,不准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目睹此情,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我国的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广达千里;被周王赐与方伯重任,各诸侯国都来祝贺,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光大宏伟。只是后来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不息,才无力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土,这是无比的耻辱。到献公即位时,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亲往治理,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辈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后,托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臣司马光曰: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民众来保卫,民众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民众服从,没有民众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民众,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读后感:一、商鞅变法强秦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教训,结合秦国的现实,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推行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有力的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整个国家出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景象。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最后的结局和吴起等法家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二、再论诚信

《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朱熹也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历史上称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为四贤公,主要就在于他们能够以诚信立国治世而得到世人的尊崇。同时这四国也因此在众雄林立的战国时期而强大称霸。

本文名言名句: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葫芦僧于九嵕山下《木石居》

二O一八年一月二十五日

编辑:上官云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