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疆
4月20日,《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书馆》译者任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做了题为“大美之美——巡礼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的讲座。他围绕西方历史上九座著名的图书馆,从“美”的内涵出发,讲述了图书馆视觉之美背后所承载的深层寄托:历史上富有远见卓识的君主都希望借助图书馆吸引各地人才,从而成就一个伟大的国家;修道院则利用图书馆教化更多的信徒和民众,间接发挥了让西方文明之火长明不熄的作用。以下内容摘编自现场录音整理稿。
在《韦氏词典》中,对于美这个词“beauty”有两个层次的解读,一个是感官意义上的浅层的“美”,另一个是让大脑和灵魂获得提升的深层的“美”。在中译本《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书馆》的书名中所使用的叠词,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了这种内涵。这些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图书馆首先在视觉上是美的,不管是建筑外观,还是内部装修设计都让人感到无比震撼,那是一种属于过去时代的建筑所特有的美,然后当你走进这些图书馆,打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的时候,会收获另一种更加激动人心的美:传世的珍稀书籍还有上面所承载的人类文明与智慧,让你的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洗礼和升华。
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插图,埃里克·德斯玛济耶斯绘
对于一个人而言,图书馆意味着什么?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西方,天堂是人们毕生努力所追求的光明、圣洁之地,而博尔赫斯却把这种每个人都向往的终极之地幻化成了图书馆的样子。在瑞士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的门口,有一句希腊文:“PSYCHES IATREION(灵魂疗养院)”,这句话最早出自公元1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用来描述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书房,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不管是对于普通人,还是对于最有权势的古埃及法老,图书馆都是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地,因为这里珍藏的书籍是人类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困扰我们的问题的答案,亦或是一些有用的启发。但是,图书馆的作用又不仅限于此。在现代纸张和印刷术普及之前,智慧传播的介质从苏美尔人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到古埃及人发明的莎草纸,再到帕加马王国的羊皮纸,以这些介质制作的书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购买这些书籍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但是即便如此,你会发现在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君主、教皇,大多钟情于藏书,甚至耗费巨资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托勒密一世。托勒密一世与亚历山大大帝一样,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他所开启的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近三百年之久。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08年修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里拥有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馆藏:其中不乏珍稀书籍,比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手稿,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的手稿,还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手稿。这些书籍吸引了各地学者纷至沓来,这些学者又让亚历山大图书馆声名远扬,从而吸引更多的学者前来,最终让亚历山大里亚成为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智识中心。
19世纪德国画家奥·冯·科文(O. Von Corven)根据考古发掘绘制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想象图
为了汇聚全天下的好书,托勒密王朝绞尽脑汁:托勒密三世颁布了“特别征用令”:凡是停靠亚历山大港的船只,必须把船上所有的书借给亚历山大图书馆,然后安排抄写员将这些书籍抄写在廉价的莎草纸上,最终把原件留在了图书馆,将抄写本归还原主。托勒密三世甚至对于别国的珍藏也是如法炮制,当他得知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收藏在雅典档案馆时,他便以制造副本为由先用一笔押金说服雅典破例出借,然后仿制出了足以以假乱真的复制件还给雅典,而把真迹原件永远地留在了亚历山大图书馆。正是凭借这些一点点“努力”,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藏量达到了惊人的近70万卷,成为希腊世界最重要的图书馆。
当然,仅凭帝王的意志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托勒密的国王们聘请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来担任图书馆馆长。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第一任馆长是古希腊文学家泽诺多托斯,他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第一个校注者,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荷马史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贡献,而且他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按字母顺序编写词典的人。图书馆的第三任馆长——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5-公元前193)被西方誉为“地理学之父”。凭借着图书馆丰富的地理资料和地图,埃拉托色尼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精确测算地球圆周的科学方法,而且还推导出一年365又1/4天的月历。亚历山大图书馆还吸引了一批著名的学者馆员,其中包括了古希腊诗人、目录学家卡利马科斯(公元前约305年-前240年)他首创的基于书籍内容来进行分类检索的“Pinakes”可以说是谷歌和百度们的鼻祖,还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他发现了杠杆原理、浮力原理,还通过理论计算出了圆周率。
一千多年之后,哈布斯堡家族登上了欧洲历史的舞台。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三世(1440-1493年,1452-1493在位)在他所有的藏书上都留下了神秘的AEIOU标记,这五个字母其实是“Austria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奥地利的宿命就是统治世界!)的首字母缩写。弗雷德里克三世将他的野心勃勃隐藏在了他所珍爱的书籍上,并且提醒着家族里的所有人:只有书籍里所蕴藏的智慧才能够真正实现伟大的理想。弗雷德里克三世的理想在查理五世(1500-1558年)时最终实现,哈布斯堡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一百多年后,利奥波德一世(1640-1705年)和他的儿子查理六世(1685-1740年)仍然钟爱于藏书。利奥波德一世规划了新的图书馆,尽管尚未动工便因奥斯曼帝国军队进犯而搁置。查理六世虽然能力平平,但终于摆脱了土耳其人的威胁,他委任皇家建筑师约翰·埃拉赫设计一座新的图书馆,并且他对这座图书馆有一种强烈的愿景:向所有人开放(但拒绝接纳不学无术之人、游手好闲之人、喜欢吹嘘炫耀之人和凑热闹的人),让这座皇家图书馆成为欧洲最早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之一。
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这座皇家图书馆影响了无数钟爱读书的人。
《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图书馆》
当1516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继承了西班牙王位,他将西班牙的殖民地扩展到中南美洲。随着美洲各地银矿的陆续发现,巨量的白银跨过大西洋,源源不断地运往西班牙本土。1555年,查理五世将帝国交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与儿子菲利普二世(1527-1598年),菲利普二世继承了除哈布斯堡家族发源地奥地利和德意志之外的全部领土,并趁着葡萄牙王室绝嗣之机,于1580年吞并了葡萄牙王国及其殖民地,从此迎来了西班牙帝国的巅峰时期。菲利普二世不惜花费重金在他的领土上搜寻和购买珍稀书籍,并在新建的埃斯科里亚尔皇宫建造了专门的图书馆,当1584年完工时,这座集修道院、宫殿、陵墓、教堂、图书馆、慈善堂、神学院、学校为一身的建筑群,让埃斯科里亚尔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全欧洲最杰出的学者都汇集在这里,见证着一个属于西班牙帝国的伟大时代。在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图书馆大厅,筒形拱顶上绘满了带有寓意的湿壁画,阐释了“博雅七艺”:语法、修辞、辩证、音乐、算术、几何和天文。在菲利普二世看来,要想保持西班牙帝国的强盛,就必须不断从书籍中得到知识的给养,而频繁地取用书籍会对传统摆放的书籍的书脊造成损坏,于是他便将所有珍贵的书籍都按书脊朝内的方式来摆放,书名则被书写在了书口上。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图书馆大厅内景
其实早在西班牙之前,葡萄牙就建立了欧洲第一个世界性帝国。但是,后来葡萄牙帝国逐渐衰落,直到佩德罗二世(1648-1706年,1667-1706年在位)在1668年与西班牙正式缔结了和平条约,西班牙承认了葡萄牙独立。1693年,在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巴西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凭借着金矿所得五分之一的法定税收收入,佩德罗二世成为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国王之一,他仿效一百多年前的西班牙国王,建立了“绝对君主制”,并在后来直接将他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若昂五世(1689-1750年,1706-1750年在位)。1706年,17岁的若昂五世即位,成为葡萄牙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专制君主。凭借着从美洲大陆源源不断运来的黄金,若昂五世有足够的实力复兴整个国家:在军事外交方面,他整顿军备,扩充海陆两军,甚至派兵攻打伊斯兰世界的奥斯曼帝国,教皇本笃十四世赐予他“非常忠诚的国王”称号。在内政方面,若昂五世下令修建了科英布拉大学图书馆、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皇家历史学院,还有马夫拉皇宫修道院。其中在马夫拉皇宫修道院中便有一座皇家图书馆。
但遗憾的是,由于同时上马四大工程,而且都是追求华丽、讲究排场和装饰繁复的巴洛克建筑,造成了工程量过于庞大。当若昂五世去世的时候,马夫拉皇家图书馆仅仅只是外观建好了,内部装修尚未全部完成。后来随着巴西金矿的枯竭,再加上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装修工程最终停了下来。1771年,在奥斯定会的努力推动下,内部装修基本完工;但是到了1792年,方济各会从奥斯定会手中接管了图书馆,为了遵循“清贫”的誓约,把所有木制品的表面刷上了石灰水。虽然失去了巴洛克风格的光彩夺目,但岁月却让这种白色透露出一种独特的优雅。马夫拉图书馆大厅的拱顶是仿照当时刚刚兴起的铁路轨道而建,颇有时代特色。在这座优雅的殿堂里,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有一群神秘的“读者”穿梭在书架之间,向那些有可能对书籍造成损害的小虫发起攻击,这些便是马夫拉图书馆的守护神——蝙蝠。自图书馆建成后,它们就在这里世代守护。
当若昂五世的葡萄牙帝国迎来中兴时,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年)统治下的罗曼诺夫王朝迎来了巅峰,1721年彼得一世称帝,开创了俄罗斯帝国,由于他功绩卓著,被后人尊称为“彼得大帝”。三十多年后,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即位,她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下,俄罗斯帝国的疆域达到鼎盛。叶卡捷琳娜二世有一句名言:“再给我两百年,我让整个欧洲都匍匐在我的脚下。”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她对智识的渴求:她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历史、哲学、文学、法学,她与当时最先进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交好,与伏尔泰常年保持书信往来,资助了狄德罗完成了《百科全书》,她还喜爱文学,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还创作了两部历史剧。可以说正是她个人的心智、胆识、韬略,再加上从书籍和先进思想家那里获得的智慧和启迪,帮她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帝国。在她去世的前一年,提出要建造帝国的皇家公共图书馆,以“把教育的启示带给俄罗斯臣民。”建成后的图书馆拥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简练、笔直的柱子透露出一种冷酷的优雅,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权力的敬畏,这或许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强权”的最佳注解。但直到1849年科尔夫被任命为图书馆馆长时,皇家图书馆才正式向学生和年轻读者开放,成为一座真正的公共图书馆。
与叶卡捷琳娜大帝同一时代的大洋彼岸,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建造了一座图书馆——国会图书馆。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被视为国会图书馆的创始人,他一生酷爱书籍,拥有六千多册的私人藏书。杰斐逊认为民主来源于知识,作为立法者的国会议员可能用到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于是当国会图书馆1814年被焚毁之后,他用自己的藏书填补了国会图书馆的损失,成为该馆留存至今的首批馆藏。后来国会历经三次新建、扩建,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拥有三座大楼的格局,其中历史最悠久、最美轮美奂的便是建成于1897年的杰斐逊大楼。1886年,这座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设计从众多希腊廊柱式和维多利亚哥特式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图书馆的内部装饰也集结了当时美国本土最顶尖的艺术家,所有的壁画、镶嵌和雕刻精工细琢,细节中处处充满隐喻:支撑主阅览室的大理石柱象征文明生活与思索,走廊中还耸立着8位智慧女神的雕像……《古登堡圣经》《美因茨圣经》是国会图书馆最重要的馆藏,前者是15世纪中叶德国的美因茨采用活字印刷制作的最早的圣经印刷品,后者是同时代的巨型手抄本。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欧洲商人将包括这两本书在内的一批珍稀图书带到美国,当时国会就是否购买这批书展开讨论,有人说:“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悠久的历史。物质固然重要,但精神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宝藏”,于是胡佛总统批准花费一百五十万美金的巨款买下了这批书。这代表了一种美国精神,正是这种对书籍的热爱和精神的渴求,让美国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盛衰兴亡,最灿烂的文明和文化往往也难以抵挡国家衰亡的命运而归于沉寂,就像最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化为尘土。但是,在西方文明史上,有一种力量穿越了时空,“让西方文明之火长明不熄”,这便是修道院图书馆。
3D技术复原的公元8世纪的圣加尔修道院全貌
瑞士的圣加尔图书馆可以说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修道院图书馆之一。公元612年,爱尔兰修士加尔隐居在斯泰纳河山谷,719年法兰西王国的摄政王查理·马特派奥特马去看管圣迹,奥特马推行了本笃会的会规,后来在丕平三世的帮助下于747年修建了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在本笃会的会规中,特别强调研读经典的作用,本笃会修士们会将一天当中最好的早上三小时时间留给阅读,下午的时间才留给劳作,于是不久便建立了缮写室和图书馆。由于得到了来自法兰西王室的支持,因此这座修道院享受了许多特权,独立于康士坦茨教区的管辖,只接受国王的命令。后来丕平三世的儿子查理大帝(742-814年,768-814年在位)即位,他与他的继任者们推动了卡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运动,要求所有的修道院都开设学校和图书馆。圣加尔修道院也迎来了黄金时代,不仅极大地扩大了图书馆的馆藏,而且还制定了“圣加尔计划”,构建了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本笃会修道院理想原型,对后来的本笃会修道院产生了重要影响,圣加尔修道院也一度成为西方的科学文化中心,这里的一位修士写下了记载查理大帝生平的《查理大帝传》。在圣加尔修道院的收藏中,有一件抄写有“圣加尔计划”的羊皮卷,这是西方世界从西罗马帝国覆灭到13世纪的七百年间唯一存世的建筑图纸。在937年的一次火灾中,圣加尔修道院被毁,但十分幸运的是图书馆完好无损。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圣加尔修道院因陷入无数的世俗纷争而走向衰落,直到1750年修道院院长斯特拉克启动了修道院的重建,才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圣加尔计划”,约820-830年,112cm x 77.5 cm,羊皮纸
位于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埃恩斯河畔的阿德蒙特修道院也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目前这里的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自1074年建成起就收藏了大量的书籍,13世纪时,一位名叫恩格尔贝特的修道院院长,本着“普遍主义”的精神扩充了图书馆的馆藏,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领先时代的思想。17世纪,一座长达35米的大厅建成,丰富的书籍吸引了大批修士前来研读、注释经典,让这里成为了18世纪奥地利最有影响的宗教机构。这时,修道院院长奥夫纳决定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图书馆,并且希望将来落成后可以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776年,图书馆正式建成,它拥有全世界修道院图书馆中最大的大厅,可以存放95000册的书籍,这座带有洛可可风格的大厅让人想起了霍夫堡宫的皇家图书馆,因为这两座图书馆的设计师曾经一起共事,他们都是当时欧洲最顶尖的建筑师。这里的建筑、雕塑、绘画、木作、书籍融为一个整体,光线从大厅两侧的30面凸窗照射进来,点亮了每一个角落,体现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正如建筑师赫伯所说:“因为关乎思想,所以光应该充满整个房间”。
作为罗马教皇的圣座所在地,梵蒂冈图书馆收藏了世界上最多的天主教书籍。梵蒂冈图书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一直以来都是教皇的私人图书馆,14世纪驻法国教皇阿维尼翁的7任教皇,私人藏书量高达2000册,但后来随着西方教会大分裂而大多散佚。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教皇”尼古拉斯五世(1447-1455年在位)决心重建图书馆,并且希望恢复古典文学,艺术和知识,重新让意大利成为欧洲的智识中心。他派遣使臣前往日耳曼、雅典、君士坦丁堡寻访古迹,大量购买或抄写希腊和拉丁书稿,很快这里便成为当时意大利最重要的图书馆。后来西斯都四世(1471-1484年在位)即位后,在西斯廷礼拜堂旁建造了一座新的图书馆,并于1475年任命人文学者普拉蒂纳担任图书馆馆长。普拉蒂纳编制了馆藏目录,进一步扩大馆藏,并向公众开放馆藏。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年在位)即位后,梵蒂冈图书馆达到了顶峰。利奥十世是洛伦佐·美第奇的二儿子、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统治者,而美第奇家族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重要的赞助人。在这位被大卫·休谟称赞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教皇之一”的人文主义者和希腊文学爱好者的治下,图书馆进一步扩大,并建立了希腊学院,在这里人们可以对天主教的希腊语文本和评注进行研究。然而,1527年,梵蒂冈教廷被哈布斯堡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攻占,大量手稿被偷、被毁,然后宗教改革运动接踵而至,罗马教廷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展开了反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一项重要手段就是对书籍的传播进行控制。原本每一位信徒都有权翻阅已有的文本,但是罗马教廷为了避免产生不利于自身的解读,从此这里的藏书不在向公众开放,只有枢机主教或者得到认可的读者和研究者才能使用,1783年《旧约》译者阿德勒把这里比喻为“书的墓地”,到了 19世纪中叶每天的开放时间只有上午9点至12点三个小时,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书籍没有得到充分研究。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刘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