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恒《山海经》假说”——第二方案:“海外南经”原文通解

“张钦恒《山海经》假说”——第二方案:“海外南经”原文通解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1987更新时间:2024-05-09
“张钦恒《山海经》假说”——第二方案:“海外南经”原文解析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按,此“海外四经”开篇总述。《山海经》原书按照“南西北东”的顺序,故而将本段置于“海外南经”开头。如下文所言,笔者认为真正的顺序应为“东北西南”。】

1,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按,“海外四经”开头结尾各自不同但两两首尾相接,比如“海外西经”说“灭蒙鸟在结匈国北”,而此处“海外南经”说“结匈国在其西南”,第一个“其”显然是承前文所指。可见“海外南经”并非“海外四经”的开头,而是只能紧跟在“海外西经”之后。可知汉代校书的“南西北东”(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山经)和后代习惯的“东南西北”(大荒四经)这两种顺时针的顺序,都是先南后西,与“海外四经”内文显示的逻辑不合。“海外四经”总体顺序只有取逆时针的“东北西南”才与内文先西后南的逻辑顺序相合。

此“其”指《海外西经》末尾所言之“灭蒙鸟”。在今河南孟州、温县、博爱一带,详见该部分。根据原书可知,当时的观念为,处于黄河北岸“悬河”起点的灭蒙鸟(孟州、温县一带)与黄河南岸之结匈国(洛阳一带),构成“海外西南角”,是海外四陬之一,显然这两个西南角在此处以黄河为界。

结匈国位置在温县徐堡(灭蒙鸟)的西南方向,结合下文又在南山(即嵩山)西北,可见方位上即为洛阳一带,然而二里头遗址时代稍晚,与“海外四经”其余古国的龙山文化后期不同,当然本身这种分期就在考古学界存在争议。此一带史前遗址颇多,巩义双槐树遗址时代偏早,为仰韶文化后期。而龙山文化后期有规模较大的巩义稍柴遗址,方位在嵩山西北,当即所指。“结匈”或为结盟之义,并非一定要望文生义地解释为生理上的结胸。】

巩义稍柴遗址:结匈国

参考资料:

稍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西南10公里处芝田镇稍柴村及小訾殿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1959年发现,1960年、1963年先后两次发掘面积共6900平方米。清理出窖穴、墓葬、房基遗迹,出土各种遗物500多件。遗存文化分为四期,其中一、二、三期相当于二里头一、二、三期文化,四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文化。 [1]

稍柴遗址对探索夏都斟鄩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中华文明之源探索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3年6月20日,稍柴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参考资料

1. 稍柴遗址.探索发现[引用日期2015-12-02]

学术论文内容来自河南巩县稍柴遗址发掘报告.《 CNKI》,1993

2,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按,南山根据方位似即后来的嵩山,方位上嵩山主峰也正在巩义稍柴遗址的东南方向。《中山经》有太室山即嵩山,与此南山同。而《西山经》也有“南山”,则指秦岭主峰太白山拔仙台。

这里说的方言文化问题在《山海经》全书里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冰白、王立新、许宏等考古学家则从考古学角度取得同样的发现,“大致以嵩山为界,‘王湾类型’和‘煤山类型’(或称‘王城岗类型’‘郝家台类型’)分处嵩山山系西北和东南。这种考古学本位的、基于文化面貌的划分方案,与中原腹地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划分大体一致。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嵩山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差异,已经到了可以划分为两大考古学文化的程度。”(许宏 《先秦城邑考古》107页)

然而这些考古学家没有想到的是,《山海经》等古籍文献里,已经提及他们从考古角度发现的同一问题。既然嵩山南北两侧的居民方言不同,可见文化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是理所当然的。】

此“南山”即崧高、嵩山

3,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按,结合上下文,此处方位在嵩山东南方向。比翼鸟如果也指部族邦国,应即考古发现的毕家村一带的两个“次级中心”。下图来自许宏《先秦城邑考古》108页】

豫中龙山时代聚落群:可见嵩山以南的毕家村:比翼鸟。本图下文多处均可参考,不再重复。

4,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按,羽民国应即考古发现的王城岗遗址。人不可能生出羽毛,当是用羽毛作为服饰,即后世羽衣、羽冠、羽扇这些概念,战国楚人看图说话误解所致。

安金槐先生认为登封王城岗遗址之大城即文献所谓的“禹都阳城”。资料显示王城岗小城堡的年代为BC2132-2084年,大城年代并无上下限数据,一般主张参考小城。以BC2070年为夏建立时间,则王城岗当为尧后期及舜、禹、益时之都。

文献方面如《孟子 万章上》: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史记 夏本纪》也引用了这段内容。《水经注 卷二十二 颍水》: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而王城岗遗址的位置即在箕山北麓即“箕山之阴”,所以王城岗遗址必为《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所说的“禹都阳城”。另外舜禅禹之地也在此,甚至如《竹书纪年》所说“尧老,舜囚尧”之地也在此。益作为禹指定的名义上的法定继承人,其都也在此。而作为实权派的启,则都于附近新密新砦一带的黄台之丘。故而有孟子上文所言之“不之益而之启”的情况。而《竹书纪年》、《韩非子》、《战国策》甚至《史记 燕召公世家》的说法都是禹假传位于益,而将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后来益为启所*,启建立父子相传的夏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考古方面,王城岗遗址以北又发现了春秋郑国、战国韩国的“阳城遗址”,所以笔者认为安金槐先生说王城岗遗址即“禹都阳城”是可信的。而启都为附近新密新砦遗址,详见下文。】

羽民国:王城岗遗址,至少为舜后期之都及禹都阳城

资料: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有删节)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考古工作以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东西并列的城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城址内发掘采样,已测出的14C数据和研究成果反映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中,其学术价值已得到学术界的肯定。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内发掘采样,已测出的碳十四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小城(王城岗二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2世纪,已接近或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之中。王城岗三、四期为公元前21世纪、王城岗五期为公元前20世纪,年代值均已进入夏的纪年范围以内。来自王城岗的样本还确定夏代始年在公元前2070年,王城岗对于研究夏文化的学术价值得到进一步肯定。 (记者桂娟)

5,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按,应为尧时舜所举之“十六相”,即八恺与八元,详见前文所引《左传·文公十八年》。则此帝应为尧、舜或禹。袁珂注以为帝指黄帝,不从。根据《竹书纪年》尧老为舜所囚的内容,推测十六相为舜安排用来囚禁尧的武士,或后来为舜、禹的保镖卫士。所谓“司夜”,就是晚上巡逻防止尧被人(尤其是附近新密古城寨有尧子丹朱的欢头国)劫走或者保卫舜、禹的安全,并非公鸡清晨啼鸣的司夜。考古发现王城岗二小城在大城东北方向,应为八恺城与八元城。可见尧当时被舜囚禁在这一带。可参考上图。】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岂、檮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

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6,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按,根据特征判断殆为今之火烈鸟,因为羽毛红色被古人远观误认为衔火会给人家带来火灾。

根据上下文判断,毕方鸟应为此地邦国之图腾,此邦国应即考古发现的新密新砦遗址。发现文物中有“彩绘陶鸟残件”,如下图,鸟身红黑相间,应即此处所说之毕方鸟。

前文已述,新密新砦遗址便是《穆天子传》卷五所说的启都黄室(台)之丘。这说明古文字学家丁山推测启都黄台之丘即新密新郑之间的黄台冈是正确的。至于《山海经》此处为何将启都表述为“毕方鸟”,应是看图说话的结果。说明当时战国人面对的“古山海图”上并未注明此处为启都,而是画着其图腾。青水应即古溱水。

至于为什么把夏启之都这么重要的地方都不指明,而说成毕方鸟这样的隐喻,大概与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关。因为启*掉了法定继承人益,变公天下为家天下,然而到启的儿子太康时期就失国了,以少昊氏鸟图腾为旗号的夷羿、寒浞相继入据,显然也是得到天下——至少东部半个天下的支持。所以,这里发生的这些故事都是不道义、不光彩的,甚至是因果报应的。因而用东夷的图腾“毕方鸟”来作为代称。毕方鸟,是很不吉利的名称,毕方的意思就是结束一方政权。】

新砦遗址:毕方鸟(国),即启都,黄台(室)之丘

《西次三经》: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按,详见前文第4节“羽民国”。】

新密新砦遗址(有删节)

新砦遗址位于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

整座城址均掩埋在地表以下,城址平面基本为方形,南以洧水河为自然屏障,现存东、北、西三面城墙及贴近城墙下部的护城河。70万平方米的的设防聚落规模,在龙山末期的中原腹地独一无二。

彩绘陶鸟:即毕方鸟

经2005年中国考古学院最新碳14测定,新砦遗址始建年代不早于公元前1900年,下限不晚于前1700年,处于夏王朝统治时期。

(2008年则认为参考时代为公元前2050~前1750年。)……

关于夏启出生和活动的地方,史籍多有记载,前人也早做过详细的考证。

专家认为,新砦遗址的位置完全符合《水经注》所云夏启之居的地望,城址的始建年代落入夏代早期年代范围之内,遗物的规格说明它本身具有王都的性质。结合其年代及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认定这座都邑城址很可能是黄台之丘附近的夏启之居,即夏启的都城。

河南新砦遗址发掘再获重要发现

发布时间:2017-06-07 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赵春青 顾万发 耿广响

河南新砦遗址出土3800年前彩绘陶鸟或见证夏早期“东夷乱夏”

在河南新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的工作人员在查看出土的彩绘陶鸟。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郑州7月12日电(记者桂娟)它残长16厘米、残高7厘米,通体陶塑而成,黑皮磨光,头顶两侧双目炯炯有神,双翼紧贴于背部,饰有朱砂彩绘。除足部残缺外,保存基本完整。在我国夏代早期,夏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后荒废政务,被来自东方的后羿部族取代,夏代纪年一度中断。经专家研究,这件新出土于河南新砦遗址、距今约3800年的彩绘陶鸟,或见证了文献中记载的“东夷乱夏”“太康失国”那段历史。

《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弈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昆仑”山水形势图

【按,此处的“昆仑之虚”似指嵩山往北至河一带的山地,在西北昆仑、山东昆仑之外,这里可以称为“中原昆仑”。在通论部分已经说过《山海经》全书各部分内容产生时代和基本观念的差别,“海内四经”比“海外四经”晚出,有些概念已经与本义相去甚远,可信度大打折扣,不能与“海外四经”相提并论。

常言道山不转水转,河流的水量、河道位置在历史时期的变化总是较多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对河道变动情况生动的写照。而且,书中反映出当时的观念,可能也与当今不同。即河流整个流域的支流都被认为是该河流,比如说赤水,指古颍河流域,包括老潩水。青水或指双洎河,该河在此地有一段弯曲,而新砦遗址在河曲之西。

所以,书中此处说的河道位置只是当时的情况,与当今实际地理情况可能并不一致,如果用当今的地图去按图索骥,很可能是刻舟求剑。但是,山地以及古国(城)的相互位置则是固定的、可信的参照。

而且这里说的羽民南为南海,与“海外南经”前文所言羽民南有多个古国存在相矛盾,显然“海外南经”的内容更为详细可信。

总之,本段文字所述内容问题较多,也许与诸河河道古今变迁有关。但是总体都在环嵩山地区一带。】

7,欢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欢朱国。

【按,“其”指前文的“毕方鸟(国)”即新密新砦遗址,该遗址以东发现有新密古城寨遗址,与此处文义相合,当即此“欢头国”,亦即尧子丹朱、《山海经》里称为帝丹朱“丹朱城”。袁珂注引邹汉勋等前贤之说,备言驩兜、(《舜典》、《孟子》)、驩头、驩朱(《山海经》),即为欢头国、欢朱国,亦即丹朱城。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有鸟焉……其名曰鴸……。

《大荒南经》: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古城寨遗址:欢头国,即尧子丹朱之城

参考资料:新密古城寨遗址

王城岗城址发现之后,又在登封告成镇北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阳城,并有"阳城仓器"等陶文出土,成为历史文献记载的阳城在登封告成一带的旁证。……

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古城寨城址晚于王城岗城址,年代先后比较接近,又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性质,都又接近夏纪年或在夏纪年之内。古城寨宫殿廊庑基址位于城址东北部,与王城岗小城之宫庙建筑也位于东北不单纯是一种布局上的巧合,而应该是一种宗教礼制思想的影响,政治、文化因素传承的一致性。……

古城寨之后的新砦城址,也应具备夏纪年之内的都邑性质,但由于城址龙山文化遗存尚不十分清楚,只有晚于龙山文化晚期的新砦期文化遗存有较多发现,初步认为属于大规模的坎或墠的宗教性基址,说明夏早期一些宗教礼制性活动已有了较大的规模和进行活动的固定场所。这些遗存虽与王城岗宫庙遗存和古城寨宫殿基址有一定的差别,但都有着异曲同工的关系。由于发掘资料的局限,许多问题还有待今后考古发现来解决。

对于以上四节所述之羽民国、神人二八、毕方鸟、欢头国,笔者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一, 羽民国:登封王城岗遗址:禹都阳城

(公元前2107-1997年)为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认为的禹都阳城,并且也是舜都。因为近旁有尧子丹朱之城即下文之新密古城寨遗址,故而推断也是尧时期(至少为舜摄政的尧后期)的都城,亦即《海外南经》之“羽民国”。羽民国等海外数十国的名称,当为战国楚人看图说话的描述,“古山海图”上可能并未标注名称或者标注了名称而战国楚人已经难以辨识其文字而产生这样古怪的称谓。

二, 神人二八:王城岗二小城:八恺八元十六相

而羽民国以东的“二八神”、“共十六人”,即《左传 文公十八年》所说的尧舜时期的“八恺、八元、十六相”,尧不能用,而舜举之。考古发现的两小城应即助舜囚尧的高阳、高辛族裔十六相所居之所。

三, 毕方鸟(国):新密新砦遗址:启都黄台(室)之丘

应为现代学者丁山等人认为的《穆天子传》等文献提及的启都“黄台(室)之丘”。考古发现其时代晚于古城寨遗址。亦即《海外南经》之“毕方鸟(国)”。

四, 欢头国:新密古城寨遗址:尧子丹朱之都

即尧子丹朱之城,考古发现其时代略晚于王城岗,其一期相当于王城岗二期。与《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所言尧晚年舜摄政,尧子丹朱不贤,筑城别居相合。亦即《海外南经》之“欢头国”。欢头即驩头、欢兜、驩朱、丹朱,详见袁珂《山海经校注》所引历代学者的考证研究。《山海经》里有“帝丹朱”的说法,可见丹朱也曾是天下之主,其有国(城)也在情理之中。

而《海内经》言“帝令祝融*鲧于羽郊”,旧注说羽郊为羽山之郊,非。因为就文字学的角度看,“郊”字既然从“阝(邑)”,则必然指与居邑有关的人文地理概念,而非自然地理概念。羽郊应训为羽邑、羽都或羽民国之郊野。

“中次三经”青要山一节言“禹父之所化”,位置在今洛阳新安青要山南麓,距此羽民国(登封王城岗)倒是不远。】

8,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欢朱东。

【按,据下文“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推断,厌火国在赤水南。此赤水即古颍河。就方位看,考古发现的禹州瓦店遗址应即此厌火国。遗址所处地方现在仍然叫火龙镇,应是“厌火”的反映,也与原文“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相合,原文说的“火兽”或即后代“火龙”的文化起源,据当地政府官网资料介绍此地原有火龙庙,故镇名火龙。然而《山海经》书中则有近4000年前的证据。】

《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按:此处之昆仑疑为嵩山北至黄河的山地统称,在西北昆仑、山东昆仑之外,可以称为“中原昆仑”,此赤水即古颍河。此“南海”即淮河上游一线的古湖泊。】

禹州瓦店遗址:厌火国

资料:禹州瓦店遗址(有删节)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是1979年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遗址内最重要的发现是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还在夯土中发现用于奠基的人牲遗骸数具。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颍河由遗址的西北向东南流去。2007年9月起,为了深入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瓦店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经过4个多月的工作,确定瓦店遗址的分布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最大的人类聚落之一。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对于研究文明起源有重要作用的文化遗迹。新近发现的这个古城遗址,呈东南、西北走向,长1000余米,宽500余米,城墙外有壕沟,其不远处通过钻探证明是古颍河河道。从这个古城遗址的规模来看,瓦店在龙山文化时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按,就其特征看疑为红豆杉。此赤水应即今颍河及其支流老潩水。故而三株树应在与瓦店村隔古颍河相望的后陈庄村、东王庄村、甚至西河庄村、南赵庄、边楼村一带。】

10,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按,如果此赤水即上文所述的古颍河,则平顶山蒲城店遗址有可能为三苗国。如果此赤水为赵河-唐河,则与此三苗国可以对应的有南阳方城平高台遗址。

而漯河郾城郝家台遗址时代上要比上述两个遗址早几百年,与上下文所述古国都不在同一个时期。

三苗为上古长期存在的部族,从黄帝至禹一直存在。一般认为在洞庭鄱阳两湖之间,即所谓江淮荆州一带。据《史记 五帝本纪》三苗与欢兜、共工、鯀合称“四罪”,在尧舜禹时期被打击并被迁往西北的“三危”,后来成为西戎。《穆天子传》一书也有三苗是在重黎氏之前在居延、额济纳一带的部族。或者后来真正发生了“窜三苗于三危”。“三苗”或指中原三个帝王的不肖苗裔,未必指苗族。三苗国或许就是三个国,三座城。即漯河郾城郝家台、平顶山蒲城店和南阳方城平高台遗址。】

《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按,前文已述,此前学者基本认定驩头即欢兜,也即尧子丹朱,非颛顼之子。抑或两人同名?】

参考资料:(有删节)

漯河郾城郝家台遗址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东石槽赵村东北的台地上,京广铁路从遗址的西南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高出周围地面2-3米,文化层厚约3-5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郝家台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2万多平方米。建于郝家台龙山文化二期,距今4600年左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中时代最早的重要城址。

郝家台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项目和研究课题之一,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的历史和考古研究价值。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顶山蒲城店遗址

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蒲城店村北,20世纪50年代发现。2004年开始发掘。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主要发现的遗迹以龙山文化的城墙和灰坑为主,城墙有东、西、南三边,北部为河道,可能被河水冲毁,每边长120--140米左右,城墙底部宽7-9米,残高约3米,夯层厚约0.2米,城墙外有壕沟。灰坑多呈圆形,大多为平底和锅底形,敞口或直口,出土遗物多陶器,陶质多为夹砂灰陶,器形有罐、盆、钵等。

龙山文化城址位于蒲城店遗址东北部岗地上,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现存东、西、南三面城墙,北面是湛河故道(北墙可能被河水冲毁),西墙(含城壕)残长124米,南墙中东部向北转折后又向东延伸,全长246米。现存城墙由主体墙和两面护坡组成,墙外紧接宽而深的城壕。该城址的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

11,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按,其即上文的三苗,当为方城平高台龙山文化遗址一带。以东就现有考古发现的情况看,周口淮阳平粮台城址为公元前2389年前后,而与其他文献记载综合分析之后,可以确定臷国与舜的关系,另外舜与淮阳也有确切的关系,因而基本可以肯定臷国是指淮阳平粮台遗址。从此往东的豫东一带,龙山文化类型为王油坊类型或称造律台类型。臷,袁珂注以为是“载(改车为呈)”,音义均为“盛”。且举《太平御览》卷七九〇即作“盛国”。其书在下文“贯匈国”注下又引元人周致中《异域志》言“盛海”,并推测盛海必因盛国而来,确为慧眼卓识。盛海即今淮阳县城以东的龙湖的前身,淮阳政府官网资料称“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14公里,面积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000多亩。其气势,其规模,无不令杭州西湖、武汉东湖黯然失色。湖水环抱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诗经 陈风》的“东门之池”、“东门之枌”、“东门之杨”、“宛丘”、“泽陂”等诗篇反映了西周、春秋时期陈国东门一带该水域的情况。】

《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按,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陈风》引历代注文来概括陈地风俗,其特点包括:喜歌舞、好祭祀、用史巫,陈风奢荡,陈之俗专以游荡为事等等,正与此处描述相合。淮阳在肥沃的淮河平原上,又有盛海这个大湖,盛产莲鱼,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因而不必像其他地方的人那样勤劳辛苦,即可生活得美满幸福。周武王将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舜的后代胡公并将他们分封于此建立陈国,是有原因的。《淮南子 坠形训》所言南方之“裸国”,盖即指此“不绩不经”而服的臷国。】

礼记 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史记 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哲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按,武王封上古帝王之后,应是考虑了其先发迹之地,封尧后于祝其即今连云港东海县西一带,与尧葬在此地一带大有关系。将舜的后代分封在陈即河南淮阳一带,其原因即为舜子无淫国于此。《大荒南经》说臷国附近还有蜮民之国,而《海外南经》显然是将两国并为一国了。也许《大荒南经》反映了时代较早的情况,的确分为两国;而《海外南经》反映里时代较晚的情况,蜮民之国被臷国兼并了。臷国指平粮台遗址,蜮民之国或指郸城段寨遗址等附近同时代的遗址。】

在《海外南经》此处反映的龙山中后期之前,淮阳一带是太昊之都。“太昊”在先秦文献中或作“大暤、大皞”。与少昊及颛顼一起,都是古东夷人的首领。炎帝、黄帝、蚩尤、少昊大概处于考古学上与大汶口文化并存的龙山文化初期。

《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按,这里显然是说太皞是巴人的远祖。其曾孙后照迁居巴地,为巴人始祖。】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

【按,可见太昊不属于诸夏,应该是东夷人。】

《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

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陈,大皞之虚也。”

【按,此处炎帝氏(神农氏)与大皞氏并举,可见并非同一个人。“陈”即今河南淮阳,至今仍有太昊(皞)陵。皇甫谧《帝王世纪》言初都陈,后徙鲁曲阜。】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岂、檮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檮杌。

【按,此处高阳、颛顼并举,可知《史记 五帝本纪》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是同一个人,是司马迁错误理解了《左传》此处文意所致。颛顼为少昊之子,是东夷人无疑,应为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的一任*物。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言颛顼即高阳,为黄帝后裔的说法是不可靠的,高阳为黄帝后裔,当属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的一任*物。而西汉末年的刘歆竟然提出太昊即伏羲的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大汶口文化在公元前2500年与羿领导的龙山文化决战中失败并被征服兼并融合,其后该文化在原区域消失而为龙山文化取代。详见本文通论部分之“凿齿为大汶口文化之联军”。而从本处的淮阳平粮台遗址往东的多个遗址,都有龙山文化遗址地层之下往往也见大汶口文化地层的情形。而淮阳平粮台遗址大约是大汶口文化分布的西南边界。】

淮阳几乎是唯一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的县城。这种地理特征在几千年前的文献中即有记载

资料: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时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陈风》里的《宛丘》以及《东门之枌》、《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淮阳平粮台遗址:臷国

1979年发现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多次进行考古发掘。城内有高台建筑,屋墙用土坯垒砌而成,四周还有灰坑、陶窑等遗迹。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85米,城墙残高3米,宽10米。南门埋设有陶质的排水管道。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探索夏商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平粮台古城遗址于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按,其指上文之臷国,即今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其东发现有鹿邑栾台遗址。贯胸是指胸前皮肉横向贯穿竹签等锐器,并非前后贯穿伤及心肺。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等地亦有此类风俗,是对宗教信仰表示虔诚的一种仪式或者行为方式。】

鹿邑栾台遗址出土的器物

资料:鹿邑栾台遗址(有删节)

栾台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东南的王皮留镇西2.5公里处,台高5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据考证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栾台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整个商代直至周时战国早期的文化遗存和文化堆积,是一座古文化遗址。该遗址现为一台地,四周皆为平坦的农耕地。《水经注》说:"涡水……经苦县故城南,城之四门,列筑驰道,东自赖乡,南自南门,越水直指古台"。说明南北朝时已成"古台"。

13,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一曰在穿匈东。

【按,其指上文贯匈国,即今鹿邑栾台遗址。交胫,《淮南子·坠形训》作交股,同义,疑似后代说的X型腿,可能为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微量元素而导致的地方病。与《海外东经》之歧踵类似,并非指越南的交趾。交胫国应指今商丘永城王油坊遗址一带,或包括附近的造律台、黑堌堆遗址。】

永城王油坊遗址出土的器物

资料:永城王油坊遗址(有删节)

永城王油坊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学界专门划出一个王油坊古文化类型。可见重要性。商丘文化界著名专家李可亭说:“王油坊文明是商宋文明的曙光。”目前其年代在豫东及其周边地区最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碳十四测定,王油坊遗址的年代在公元前2580至2140年。王油坊遗址发现有卜骨,有火灼烧的痕迹,这是当时古人占卜的结果。有专家推测这地方有可能是处于游牧部落中早期商王居住的地方之一。

王油坊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西南赞城镇王油坊村北400米处,东临浍河,周围地势平坦,为旧黄泛区淤没之地。该遗址呈孤形略高于地面,面积1万平方米,文化层的厚度一般在3米以上,除个别地方有较薄的扰土层或汉代层外,大多在表土层下即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经社科院洛阳考古所在1977年的两次发掘,清出房基11座,灰坑25个,墓葬14座,出土了大批龙山晚期的陶石、骨蚌、角器。这些发掘表明,人类的祖先远在4000多年以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且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渔猎和手工业。这些都是研究我国原始文化和夏文化的重要资料。2006年5月,王油坊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按,其指前文之交胫国,即永城王油坊遗址一带。不死民应指安徽宿州萧县金寨遗址一带。人不可能不死。此“不死”应指该国该民长期连续存在近千年没有缺环,没有中断的意思。考古资料显示——“金寨遗址的年代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延续到龙山文化中期,距今5200~4300年,其间没有缺环,对研究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了关键环节。”】

萧县金寨:绵延千年的不死民

资料:金寨遗址(有删节)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庄里乡尠沟行政村金寨自然村周边,向南延伸到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草厂村,西北距萧县30千米,东北距徐州35千米。遗址坐落于皖东北丘陵之中的山前平原,西、南、东三面环山,西、北、东南临小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

通过三个年度的发掘,我们对金寨遗址的年代、分期、范围、聚落布局及变迁有了明确的认识。金寨遗址的年代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延续到龙山文化中期,距今5200~4300年,其间没有缺环,对研究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了关键环节。根据地层关系可分为四期:大汶口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末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

大汶口晚期文化面貌与尉迟寺类型早期较为一致。龙山早中期文化面貌与尹家城类型较为一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张小雷)

15,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按,其指前文之不死民,即萧县金寨遗址一带。歧舌国在其东,加之下文的在昆仑虚西,根据许宏《先秦城邑考古》书中资料,提出第二方案,认为即滕州庄里西遗址。】

庄里西遗址:歧舌国

参考资料:滕州庄里西遗址

庄里西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西约200米处。呈正方形,边长约200米,呈三级台地,最高处约5至6米。东北、东南形成高5米的断崖,暴露出一些灰坑、灰土层,散见许多蚌壳、鹿角、陶器残片,有高足、三角鼎足、扁圆形鼎足、器盖、器底及黑陶片等,属于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南、西南部,先后清理过周代墓葬10座,出土了一批珍贵铜器,有鬲、鼎、舟、戈、剑、匜、敦、卣、铃、车马饰等物。

另:豕喙民

《淮南子 坠形训》与《海外南经》出入较大,除了穿胸(贯匈)国在不死民东之外,在反舌(即此处歧舌国)以东还有豕喙民,顾名思义,豕喙民当为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下颌骨异常变形——变成豕喙(猪嘴)模样的风俗习惯,或指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随葬。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总体介绍资料中显示大墩子、王因遗址有颌骨异常变形的情形,下文关于大墩子遗址的资料中并未提及这一特征。

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器物

参考资料:苏北邳州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删节)

位于位于苏鲁边境,属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在邳州市北40余公里,南距四户镇3.5公里,北距山东省苍山县小湖子约3公里 [1]

大墩子遗址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为同一种族类型,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各时期特点以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2] 。

2006年5月25日,大墩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

16,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按,其指上文歧舌国即滕州庄里西遗址。“昆仑虚”,第一方案认为其意为“昆仑之缺”即是古海湾。第二方案还是根据传统观念“昆仑虚”即“昆仑丘”,也就是泰沂山地。也符合此处的位置描述。《尔雅》说“三成为昆仑丘”,就是说山势包括三段陡坡。后来西北地区的祁连山地甚至可能包括其它地区的某些山地,在《山海经》中都被称为“昆仑”。也就是说,《山海经》里的“昆仑”至少指三个,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一个即前文嵩山一带“中原昆仑”,可能还有另外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手绘的昆仑虚一带示意图

17,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按,根据上下文界定的位置,当在临沂费县泰沂山地东麓,费县防城遗址以西一带地方。习惯于近身肉搏的东夷武装力量(对应考古上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被羿率领的擅长弓箭远程攻击的华夏武装力量(对应考古上的龙山文化)消灭。】

18,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按,根据许宏《先秦城邑考古》,此一带考古发现有费县防城遗址,资料暂缺。当然,此三首国也可能也属于上文《古本竹书纪年》和《诗经·鲁颂·閟宫》里提到的后代“三寿”概念的范围。一个人不可能三头六臂,图腾画“三首”,可能为三兄弟或结成联盟的三个首领,后传为“三寿”也是可能的。】

费县防城遗址:三首国(图片来自许宏《先秦城邑考古》)

《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按,此三头人或许即与三首、三寿相关。】

19,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

【按,周饶国大致范围当在山东临沂以东,江苏连云港赣榆之苏青墩、青墩庙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作为备考之一。时代上有待更详细的资料来确认。】

资料:青墩庙遗址、苏青墩遗址

青墩庙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城头镇青墩庙村。为一高约3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土墩。1960年发掘。清理出土矮裆鬲足、泥质灰陶片、砂质陶鬲足以及双翼式铜箭镞、骨铁(笔者注,疑为镞)、骨锥等遗物。1987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苏青墩遗址位于城头镇苏青墩村北,为一大河湾沙滩,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物上层有汉代陶片、筒瓦片,西周夹砂红陶、鬲足罐口片;底层有新石器时期的三角形扁鼎足、锥形扁足、镂空圈足、盘式红陶鼎足、柱础式陶纺轮、泥质黑陶器鼻、豆座、盘口杯等残片。

《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按,据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高伟先生的介绍,的确发现附近有些海滨的遗址不像一般的遗址那样习惯吃贝类鱼类等海产,但是种植农作物习惯吃粮食。这与此处描述相合,焦侥国人近海却不喜欢吃海鲜而只喜欢吃粮食,所以普遍营养欠佳发育不良个头矮小。】

20,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按,长臂国,即今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二涧(上层)遗址、陶湾遗址位置正合,时代亦为龙山文化时期,可视为张弘国(长臂国)的对应。二涧一带当时为大陆的最东端,以半岛形式伸向“东海”,中间隔数公里的浅湾与嗟丘(即前云台山)相望,而此浅湾即今连云港市主城区。长臂国人显然喜食海产,常在海中捕鱼,营养丰富发育良好因而身高臂长。】

《大荒南经》: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按,长臂国即张弘国,前人备言,不再赘述。是否与《穆天子传》封于甘肃张掖临泽一带的“长肱”有关,不能确定。旧说张氏之祖为张挥。字耕农认为“挥”字必在车的发明使用之后,或较“弘”字晚出。】

资料:二涧遗址(上层)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嘴村锦屏山东南麓二涧水库,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汉代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1959年、1960年两次发掘,出土100余件重要遗物和2500余件陶片,内涵极为丰富。出土的典型器物有新石器时代红衣陶钵、磨光石斧、带槽石斧等,还有战国、秦汉的遗物。二涧遗址为探索我国文明的起源和我市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21,“狄山”——即今连云港市东海县羽山

《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鴟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按,此前“第一方案”里笔者已经论证了“海外东南角”在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以为“狄山”对应今连云港市锦屏山,历史上自秦代以来长期称为朐山,狄山与朐山两个地名之间的关联也未能指明。反复研究推敲之下,发觉另有蹊跷。

此“狄山”之“狄”,显然并非“蛮夷戎狄” 上古边地异族之狄。狄山在今江苏连云港一带,是当时的“海外东南角”,是东夷、淮夷的范围,不可能被称为“狄”。可见,“狄山”之“狄”别有他义,值得继续探究。

《礼记 玉藻》有“夫人揄狄”。疏:揄,与榆同,音摇,狄与翟通。指“画摇翟之雉于衣”。

《礼记 乐记》有“干戚旄狄以舞之”。疏:狄,羽也。

所以可以认为,此“狄山”即今连云港东海“羽山”。狄、翟是鸟,羽是鸟落的羽毛。因为当时此一带为滨海湿地,为气候上的南北方分界线,因而以揄狄为代表的鸟类繁生,山上栖息着大量的揄狄,故而叫“狄山”,山上飘落了厚厚的一层鸟羽,因而叫“羽山”。

“狄山”何以又“一曰汤山”?汤在先秦指热水,“汤山”顾名思义就是附近有天然热水(即温泉)的山,那么羽山这一带有温泉吗?羽山所在区域就是今东海县温泉镇境内,看这个地名就不难理解,汤山这个名称来自东海温泉。同时也为狄山就是羽山提供了一个旁证。

另外,《海外东经》开篇说“嗟丘……在尧葬东”。嗟丘即在今连云港市朝阳镇南的云台山(含花果山)北麓一带。位置确在羽山以东,与此处《海外南经》方位叙述相合。

“范林三百里”应为当时山南绵延的古海湾红树林。与在山东日照、青岛、潍坊之间古胶莱湾一带的“氾林三百里”名称相近,位置不同。

历来注释家认为此“文王”即指周文王进而认为荒诞不经。笔者认为吁咽及文王当为曾经统治过该地的商代人方、西周郯、徐,东周越、楚等古国某一国君,或为后来汉代校书时混入此一句。不应因为仅此一句突兀含混之语,怀疑整个体例严整的“海外四经”的其他内容。

尧和帝喾的墓葬分别在羽山南麓和北麓,如今分别属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和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希望能引起当地文物考古部门的重视,期待有相关考古发现。】

狄山:连云港东海县羽山

22,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按,“海外四经”四方各有其神,南方神为祝融。祝融的传说较多,有言炎帝之裔的,也有说黄帝之裔的。《管子 五行》则言祝融与蚩尤、大常、奢比、大封、后土等五人同为“黄帝六相”。或以为是颛顼之子楚人的先祖重黎、吴回也担任过祝融,为高辛氏火正。

而据《海内经》祝融奉命*掉了治水不力的鲧于羽郊。《孟子》里则说“羽山”。一般认为即在今连云港东海县羽山,倒与前文内容所述狄山即为连云港东海县羽山相合。则所谓的“羽郊”或即祝融之所,或即连云港东海荥湖遗址一带。】

海外南经第二方案一览表

张钦恒《山海经》研究假说 第二方案,底图来自许宏《先秦城邑考古》》

张钦恒《山海经》“海外四经”古国研究第二方案,与第一方案最大的不同在于海外西经和海外南经两个部分。海外东经和海外北经几乎没有变化。四陬完全相同,只是海外西经和海外南经中间经过的路线有所区别。为什么会有两个方案?之前其实有过交待,笔者对于考古完全是外行,手头也没有较为系统的考古资料参考。主要还是基于《山海经》进行的古文献研究,加之略懂一点古文字常识,就开始尝试解读《山海经》,屡屡发现其内容为真,为个别考古发现所证实,于是开始系统参考考古资料。于是有了方案一的发布。今年才得知许宏老师的《先秦城邑考古》一书,参考对照之后,对第一方案提出了很多修正,就是现在的第二方案。显然,第一方案主要侧重于原书原文的严格解读。第二方案主要受考古发现的影响,对原书内容进行了灵活的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案更为合理,相信读者见仁见智,欢迎探讨交流。关于“海外四经古国假说”的内容就发布这些,其他内容详见往期作品。

本文为今年长假之前的最后一篇,祝大家节日愉快,我们节后再见!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