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异兽图解原型(一)

山海经异兽图解原型(一)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之飞禽走兽更新时间:2024-07-26

《山海经》(《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书中有众多离奇古怪的远古神话传说,还有很多充满神秘色彩的飞禽走兽,奇珍异兽等,这些想必你都听过,下面,跟着老孟我一起来认识《山海经》中龙的九个儿子,一起来涨涨见识吧。

一、囚牛

囚牛

囚牛

【囚牛】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为众兄弟中的大哥,囚牛可算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大哥。它不喜欢打打**,也不喜欢胡闹生事,平生最喜欢的就是音律。按现在的话来说,囚牛是一位性情温顺,爱好高雅的兄长。还有一个有关于他的故事:传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痴迷于音乐,想传其常常化身人形,走名城访才俊,游历华夏大地来寻访悦音妙曲。

二、睚眦

睚眦

睚眦

睚眦,龙九子中的老二,是它平身爱*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 以显得更加威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二子,豺身龙首,为龙和豺所生。古代史*载其嗜*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常见于一些刀剑的根部,例如知名的青龙偃月刀上也镶嵌着睚眦。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睚眦变成了克*一切邪恶的化身。

三、嘲风

嘲风

嘲风

龙生九子中的老三。样子像狗,平生好险。殿台角上的走兽是他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他是有着龙脉的凤。在中国民俗中,龙三子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在宫殿安置嘲风,也会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能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

四、蒲牢

蒲牢

蒲牢

龙生九子中的老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它生活在海边,胆子比较小,怕海里的鲸鱼,一遇到就会大叫,所以把他安在钟上,而撞钟的横木上就雕着鲸鱼的形象。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五、狻猊

狻猊

狻猊

龙生九子中的老五,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他的形象。传说中他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因狻猊喜烟好坐,佛主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

六、霸下

霸下

霸下

又名贔屭( bìxì ),龙生九子中的老六,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赑屃似龟有齿,一方面为实用之物,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驼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的象征以“长寿吉祥”为依据,并带有地位级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七、狴犴

狴犴

狴犴

龙生九子中的老七,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狴犴既是牢狱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还有网友戏称他为九子中的“公务员”,深受群众欢迎。

八、负屃

负屃

负屃

龙生九子中的老八,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和六哥赑屃是同僚,一上一下,赑屃负责下边拖着石碑,他负责在石碑顶上压住石碑。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即赑屃)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九、螭吻

螭吻

螭吻

龙生九子中的老幺儿,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用其做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同霸下和负屃一样,螭吻和螭吻三哥嘲风也是同僚,嘲风负责垂脊,螭吻负责正脊部分。据《太平御览》载:“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北宋吴楚原亦在《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

《山海经》成书于何代何年,现在无法精确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奇书,书里面包含着太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无奇不有,无所不包。

司马迁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干脆将《山海经》归于志怪小说一类,鲁迅先生也因该*载了很多巫师祀神的宗教活动,而认为《山海经》“盖古之巫书”。疑古大师顾颉刚则是对《山海经》全盘否定。当然,有否定,就有肯定,早在汉朝时,历史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在给汉成帝上表时,力陈《山海经》:“皆圣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力称《山海经》所记之事是真实的。

外国学者曾说: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珍藏在中国书库中的这部文献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人便已到达美洲探险。

后续更新中,如有兴趣,点点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老孟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