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端五节,那么它的由来又是如何来的?
现在端午节大家都认为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因不愿看到山河破灭,投身汨罗江自尽。百姓为了纪念屈原,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屈原的尸体,将大量的食物倒入江中让鱼虾吃,并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其实不然,端午一词由来已久。在古代,端,指的是开始、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是初五的意思。古代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比如五月初一称为端一,五月初二称为端二,五月初五为”端五“。古代认为五月为顺阳,大地阳气上升,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古代历法天干地支纪年,一月为寅,所以五月为午月。又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也就是午月午日这一天称作“端午"。“午时”在一天的地支时辰中又为“阳辰”,午月午日午时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所以又有“端阳”一说。
相传本来端午节最早是祭祀的,在这一天祭祀神灵龙,因为古代人们信奉龙为神灵又是图腾,龙喜欢生活在水里。古人认为他们都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直到现在也有这个说法。在祭祀这一天人们模仿龙的生活习惯喜欢在水游荡,认为这样能够更加靠近神灵,就有了龙舟。大家争相坐上龙舟,模仿龙在水中游动的样子,就开始有划龙舟。
古代历法,以天干地支纪年,干支历认为立春为一年的开始,称为寅月。注意它与我们俗称的农历是不一样的,后期古人太阴历、太阳历结合之后,才有的农历。立春一般都在农历正月上半月,所以正月为寅月,按干支历顺序推算,五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午时,三阳重合,认为正阳之气最盛而阴邪气衰减。这天中午,太阳正照中天,阳刚正气汇集,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有助于祛阴邪寒气,除妖鬼病魔。
五彩绳又称为五色丝,源于古代五行观念,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是诸多的辟邪习俗当中很重要的一种,这一天小孩们的手腕、脚腕、脖子都戴上五彩绳,又叫做续命绳,系线的时候小孩不能说话,五方诸神就会来保佑小孩平安健康,帮助小孩祛除邪魔,不染病灶。戴上也有吉祥的意思,寓意祈福纳吉。端午节过后下大雨的那天,可以把五彩绳放在院子的排水口,随着雨水冲走,五彩绳会变成小龙,把不好的病邪一起带走,寓意霉运带走,好运回来,以后的生活顺风顺水。
戴香囊也是用五彩绳或者红色、黄色线绳穿起,挂在腰间或者脖子,在香囊了里面填充一些香料、草药,具有芳香开窍,驱除蚊虫,不让蚊虫蛇蚁近身的效果。现在很多香囊做的精巧美丽,还可以当作饰品佩戴。
阳气上升,万物活跃,蚊虫蛇蝎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时间蚊虫百兽繁殖,细菌病毒更是肆虐,五毒出来觅食的多了,容易咬伤人,所以要驱虫辟邪、*菌除病。艾草在古代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一些地方结婚还会准备艾草,寓意爱情。艾草本身也是一味中草药,自身能够释放出一种特殊香味,可以驱赶蚊虫,古人一些小孩的香包里也会添加一些艾草。
端午节在房屋门口,把准备好的艾草捆上一把,倒着挂在门楣上,也是为了驱赶蚊虫,可以使身体健康,表达着驱邪除魔的寓意。包括现在艾灸治疗、艾草水洗澡都还一直传承了下来。还有一些地方喝雄黄酒,把雄黄酒洒在房前屋后,或者擦拭身体,也是为了*菌防病,驱除五毒。红油咸鸭蛋味咸微寒,能够滋阴、清肺,也是一样的目的,保证健康。
还有一些地方会把鸡蛋和当年新上市洗干净的大蒜一起煮,再加上一点艾叶。煮好之后,老人拿着鸡蛋在小孩的肚子上滚一滚,希望灾星病瘟滚蛋。把鸡蛋吃了,代表生活圆圆满满,也是一种祈福表现。
在端午节这天吃一独大蒜,据说可以避五毒,避邪驱病,大蒜可以解百毒。还有一个说法是“端午不吃蒜,归从门前钻”。小孩吃烧大蒜还有驱虫的作用 。
粽子这个食物自古就有,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才开始有粽子吃粽子。据传,屈原投江之后为了不让鱼虾吃食屈原尸体,楚国的百姓将大量的粽子投喂江里面。在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祭奠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现在已经变为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直流传至今。
因为屈原投江这一天是五月初五,汉朝时期为了方便记忆,也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人们为了能够记住这一天,在这一天一起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敬意,并在这一天举办盛大的节日,所以就有了端午节。
小的时候老人长辈都会给带上五彩绳、香包,早上煮上几个粽子、咸鸭蛋、鸡蛋、大蒜来吃。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吃的越来越精细化了,这些民间习俗却越来越远,可能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但驱邪祈福精美装饰还是传承了下来。端午节的这些习俗你都做了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