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魏公曹操独揽朝政,虽无皇帝之实但行皇帝之权。为了方便其处理政务,曹操特意设立“秘书令”一职,从事中央政令的上传下达,此时的秘书令颇有当下秘书工作的影子。而在曹丕篡汉建魏之后,秘书令除了担任原有的政令传达工作外,还承担着高层统治阶级的日常管理职责。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设有秘书令一职,所辖职责基本上未有大的变动。而由于秘书官吏在高阶层人士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或是官员都对秘书人选十分重视,从而形成了颇具封建社会特点的选拔制度。
一 先秦两汉的秘书选拔制度1、世袭罔替
在先秦时代,虽然尚未形成秘书这一特别官职,但是在朝中已经有官员开始从事与秘书相关的工作。在那个年代,秘书的选拔制度还是世袭罔替,这不仅仅是秘书官吏这一方面,其他官吏选拔也多基于此。而这种世袭罔替的方式也和当时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贵族及奴隶主垄断了教育市场,平民和奴隶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鉴于古代不发达的信息沟通,秘书出于保密的原则很少将相关事宜教授给其他同僚,而这些相关事宜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政府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因此统治者干脆将秘书选拔设计为子承父业的世袭制度,多半由朝中史官所担任。
2、幕僚选拔
幕僚制度的产生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那个礼法崩坏且充斥着下克上等卑劣行径的年代。统治者不能再以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臣下,他们亟需建立起一支只效忠于自己的文臣集团,而这些跟随在统治者身边的文官集团,就是幕僚的雏形。
这些人日夜侍奉在统治者身边,负责出谋划策,修书定稿等工作。如吴王阖闾的幕僚伍子胥,刘邦身边的萧何陈平等人。虽然这些人出身不一,有的是贵族子弟,有的是小吏贩狗之徒,但是他们都具有对统治者忠心且尽责于差事的相应品质。
3、专校培养与察举机制
皇帝早前的幕僚在建国之后一般都因功受封,成为国家高层官员。秘书这类偏低级的基础工作自然需要他人来担任。如汉武帝刘彻应董仲舒之求于首都长安设立太学,太学学子多为史官的后人,他们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儒学策论之外,还有专业的老师教授他们处理公文,誊录奏章以及书法等相关技能。
而等到这些士子们完成学业之后,他们就将步入仕途,除了少部分被派往地方担任地方官员外,大部分将留在长安成为中央政府的秘书或官吏。这些经过专业训练以及思想考核的士子们深受当朝统治者的信任,而他们也将会是未来中央官员的储备力量。
除了专校培养外,完善的察举机制也是选拔秘书的重要手段之一。汉武帝时设孝廉,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向中央举荐人才,并将他们送至朝廷,被推举者多为各地方的基础官吏或是通晓儒家经典的优秀学子。
察举制虽然便捷有效,但是缺少相应的监管机制,在吏治腐败的东汉末年,察举孝廉已然成为世家大族弟子通向朝堂中央的政治工具,所选拔出来的秘书官吏也成为了其家族安插在统治者身边以及朝堂内部的暗桩,失去了培养皇权忠犬的功效。
二 隋至明清的秘书选拔制度1、科举取士下的秘书选拔制度
自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后,科举制就成为封建朝代主要的选官途径。虽然科举制的弊端不可忽视,但是在那个以压迫为主的封建社会,科举制的出现无疑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官位垄断。在科举取士的制度下,选拔秘书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被重新收归于中央,这意味着秘书一职重新成为统治身边的文治工具。
隋唐时代,秘书并不需要太高的科举名次,凡经过初试、省试的士子,都可以成为秘书官吏的选拔对象,再经过几轮专业能力测试,譬如书法、文理、处事能力以及口才等,就可以进入朝堂之中担任统治者或是各部尚书身边的秘书官吏。
而到了两宋时期,秘书官吏的选拔标准又高了一阶,宋代统治者特意在科举制度中开设宏词一科,所谓宏词,就是皇帝身边的近侍秘书,因此该科对考生的要求极高,所有参与宏词科考试的士子们必须要有进士身份,同时形象及口才方面也有极高的要求。
而在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秘书官吏的标准可谓是越提越高,这也意味着封建朝代的皇权达到了顶峰。
2、宦官及近臣
朱棣靖难之后,为了监督建文帝时代的文武百官,在保留锦衣卫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特务组织,并违背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将宦官纳入到政府之中。作为日夜服侍于帝王身边的特殊群体,宦官无疑也是统治者身边秘书的最佳人选。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多半怠政厌政,内廷大权多半都落入到了宦官之手,而这些太监也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帝王秘书。
满清入关之后,鉴于其少数民族政权的特性,宦官一职在满清一朝并没有如明朝中后期一般受到统治者重用。满清早期,中央集权尚未完全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八旗旗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皇权。
满清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康熙一朝时设立上书房,挑选翰林担任上书房行走,随驾皇帝身边,负责奏章批阅等秘书性质工作。这一时期的秘书已经不再是做基础工作的小吏,而是一跃成为皇帝身边最信任且权力极大的臣子,尤其是佟国维、张廷玉等人,在成为中堂大臣之前都在上书房行走。
宦官和近臣成为统治者的秘书,意味着中国古代封建皇权达到了顶峰,秘书官吏成为了帝王专权的重要工具和喉舌,而秘书也成为了国家机器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治政部门。
3、从地方官员中挑选
除了科举制外,古代封建政府选拔秘书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乃是从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地方官员中挑选,宋元时期,秘书官吏除了要具备相当优秀的文化素质同时,必须还要有可靠的朝堂高管作为担保,并要求在地方上有着3-5年的为官经历。
而到了清中期乾隆帝开设军机处后,选拔秘书的条件更为严苛,除了品行、书法、文化程度之外,还要求其办事精干,行文娴熟,并能博采众议,择其中优者进行归纳总结向皇帝汇报。
4、民间秘书选拔
随着中央集权及皇权的发展,科举制所选拔的秘书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统治需求,这也催生了民间秘书的培养及选拔制度。自明朝中期以来,不少地方大儒在地方设立“幕馆”,招纳士人,并向他们传授秘书工作技能以及官场礼仪。
这些民间培养的慕客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辞令,并深谙官场之道,长于谋略之道。因此这些慕客自然会被地方各级长官看中,将他们收入府中,由于当时科举制的局限性,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才能够考取功名,博一个荫子封妻。而大部分的读书人则是碌碌一生,当个普普通通的私塾先生过完清苦的一生。
“幕馆”的出现可以说是给了这些读书人更多的谋生渠道,在乾隆朝时,地方总督府中的普通慕客的年俸就能达到五百两白银,对于一些士子来说,与其在科考上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不如前去某一封疆大吏的府邸中一展自身才华,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大幅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三 结语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代秘书选拔制度从无到有,从察举征辟到科举取士,可以说是跟随历史的车轮不断完善。秘书作为一个能接触到上层统治阶级的特殊官吏,在历朝历代都受到了统治者们的格外重用。
而从上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秘书选拔制度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了皇权而服务的,秘书选拔的日益苛刻对应的正是不断发展的中央集权和皇权,而在清朝则到达了巅峰。虽然古代秘书选拔制度是腐朽封建社会的遗留产物,但是自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门阀世族对秘书选拔的垄断。
在明清八股时期民间秘书培训制度又给了科场失意的士子们一个获得崭新生活的契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古代秘书选拔制度对于当代秘书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