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 |上世纪奔赴东北的那批年轻人

新华全媒 |上世纪奔赴东北的那批年轻人

首页角色扮演世纪存亡更新时间:2024-06-01

新华社长春6月4日电(记者郎秋红、邵美琦)上个世纪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有的是即将毕业的高材生,有的是斗志昂扬的工人领袖,还有的是等待继承家业的“富二代”。而在一个历史节点,他们却选择了同一种人生,那就是逆行东北,奔赴战场,成为东北抗联的中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存亡进入关键时刻。“当时包括热河在内的东北四省,党员和团员总数只有2000人左右,中共中央急需选派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投身东北抗日第一线。”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抗联研究处专家孙太志说。

杨靖宇早早就从河南来到东北投身抗日斗争,当时他刚从奉天监狱中被营救出来,还没来得及疗伤就申请立即投入到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去。组织上的领导要他休息,杨靖宇急得团团转。他说:“只要我活着,就要斗争,现在国难当头,我怎么能待得住?”

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周保中放弃了在苏联继续留学的机会,来到东北参加抗战。这位出生在云南大理的白族共产党员,从此开始了在白山黑水间长达十几年艰苦卓绝的战斗。

曾经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冯仲云出生在温暖的江苏,来到东北后却全然不顾冬天的寒风凛冽,常常和抗联战士们一起在零下40多度的天气里露营野外。他高度近视,眼镜在战斗中数次摔坏,他就把镜片拼好,用小树枝代替眼镜腿。

后来成长为抗联11军副军长的张甲洲是黑龙江巴彦县人,他不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还是一名“学霸”。在求学生涯中因参与学生运动多次丢掉学籍,却依然先后考上北大和清华。他家中经营油坊,衣食无忧,却在关键时刻毁家纾难,投身报国。

当时张甲洲家里让他赶紧结婚,没想到张甲洲假意答应,却把婚礼变成了抗日动员会,借着道贺人多的机会宣布成立抗日游击队。

就这样,无数的战士从天南海北奔赴东北战场。他们相约,与东北人民共患难、共生死,不驱除日寇,决不罢休。

这些奔赴东北的年轻人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杨靖宇在冰天雪地战至最后一人,殉国时年仅35岁;赵尚志牺牲时只有34岁,遗体被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之中;陈翰章牺牲时年仅27岁,被敌人残忍地割断了舌头、剜去了双眼……

据不完全统计,自1933年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起,到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100余人,其中军级30余人。

青年到来,壮年牺牲,上世纪无所畏惧、奔赴东北的年轻人们,很多人没有活过35岁。然而,他们在白山黑水间,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为中华民族书写了悲壮雄浑、气吞山河的伟大战争史诗,为炎黄子孙铸就了豪气干云、壮怀激烈的不朽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