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寻访新建成的厦门马銮湾湿地公园

“五一”期间,寻访新建成的厦门马銮湾湿地公园

首页角色扮演神祈大陆卡牌更新时间:2024-07-29

“五一”期间,寻访新建成的厦门马銮湾湿地公园,驾车经过集美区马銮村,见一宫庙金碧辉煌,心头一动,停车入内,居然竟是我寻访已久的、厦门地区唯一的“有应公庙”。

这座有应公庙,另有一名字「屿仔尾宫」,与其他神庙大不相同的是,庙中并没有神像,只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屿仔尾公」四个大字。当地人称此庙始建于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是为了纪念明代当地抗倭英雄周彝训父子而建。数百年风雨洗涤,几经岁月变迁,依然香火鼎盛,各界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祈求敬拜,尤其以沿海渔民及海外乡亲信念更笃,有求必应,是为“有应”。每年农历四月十二至十四日隆重祭祀,遂成“有应公信俗”,2010年入选市级第三批非遗名录项目,2019年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非遗名录。

不过,20年前我研读闽台史,对“有应公”信俗倒有另一番解读。今次奉上,再与条友们分享。

从“有应公”信仰想到的

 文/范世高

台湾民俗多信鬼神。神祈如妈祖(天后)、关帝(关公)、财神爷等,信徒广众。至于清代起流行民间、遍布城乡、至今仍随处可见的“有应公”庙,供奉的则是民间所谓的“厉鬼”。

提起“有应公”庙,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出它的来历了。近观台独分子甚嚣尘上,愤而探寻台湾历史,不意竟读出一段辛酸的历史来。

当年清朝政府初步统一台湾,因台湾海盗出没无常,又曾是郑氏反清复明的根据地,担心人民继续反抗,因此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措施:凡驻台官吏任期三年,立即调离,官吏不准携家带眷(家眷留在大陆,形同人质,可牵制官员,使其不敢有二心);驻军也是三年轮调换班,漳州兵不许驻漳人村,泉州兵不准驻泉人村,以防止军队与当地群众结合谋反。

除此以外,清政府更颁布了《台湾编查流寓例》,即所谓的“移民三禁”:想渡航台湾,必先在原籍地申请渡航许可证,并经过分巡台厦兵备道(台厦最高军事长官)及台湾海防同知的审验许可,方可渡台,严禁无照偷渡;渡台者一律不准携带家眷,既渡台者,也不准招致家眷;至于粤地,因屡为海盗渊薮,粤地人民是不准渡台的。

种种禁令,使得早期来台开拓的先民们,几乎清一色是单身汉。除得少数人冒险冲破禁令与当地高山族女子通婚外,多数单身汉找不到配偶,既无家室,也无恒产,加上无固定工作,只身一人谋生,最后往往沦为游民,时称“罗汉脚”。

“罗汉脚”们既然居无定所,天气好时,还可以在路边席地而睡,但一转凉,日子就不好过了。当时台湾民谚“红柿出头,‘罗汉脚’目屎(闽南语‘眼泪’之意)流”,充分道出了这些游民的辛酸。

“罗汉脚”们就这样过着“有路无厝(房子)、病无药、死无常”的艰辛日子,生前既举目无亲,死后更无人照料,遗骨暴露,听任风吹雨打。按照民间风俗,那些无依无靠、无子无孙的“鬼魂”,如无人祭拜,会化为厉鬼,到处索食为虐。于是民间善士,往往为之收敛遗骨,立“有应公”庙祭祀之。庙里堆放一层层的“金斗”(瓦罐),里面装的就是那些客死他乡、无亲无戚的先民们的遗骸,故“有应公”庙又叫“金斗庙”。

台湾俗谚说,少年若无一次憨,路边哪有“有应公”,意思是如果当年没有那些“憨少年”离开大陆,流浪到台湾,以致身死异乡,路边哪来那么多的“有应公”庙。

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富裕的台湾人或许已经忘了艰辛的过去,也许不再会有“有应公”,但“有应公”庙作为中华民族开拓台湾的历史的见证,却是无法抹*的。一个不毛之地的海岛,发展为今天的现代化地区,凝结了多少代华人的血汗,牺牲了多少华人的生命?如今,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的台独分子,挟洋自重,妄图抹*历史,将宝岛台湾分裂出祖国,这不仅为海内外华人所不容,“有应公”们若在地有灵,也坚决不会答应的!

(本文作于2005年初,首刊于厦门晚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