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初期的文学巨匠们虽然满怀着对自由民主之风的向往,恨不能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当中,但受限于基督教会的高压政策,他们也只能用字里行间隐含的人文情怀来抒发自己对教会文化的不满了。
身为“文艺复兴三巨头”之一的但丁,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掀开了欧洲文艺时代的序幕。
恩格斯称他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因为他创作的《神曲》,用一场奇妙的灵魂之旅向世人揭示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实质,及其背后隐含的人与神的对立交融。
作为一位年少成名、学识广博,但亲历了政治黑暗与流放之苦,接触过各阶层人士的诗人。
但丁一生都在等待那个拨乱反正、政治清明的时代到来,只可惜早就从内部烂掉的教廷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由此看来,《神曲》中灵魂亲历的一切,也正是但丁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馈。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篇叙事,讲述了诗人但丁误闯黑暗森林后的一段奇幻灵魂旅程。
地狱中,但丁见到了那些因生前罪孽而被迫接受严酷刑罚的罪人的灵魂;这些灵魂在不见天日的地狱里挣扎嘶吼却不得解脱,只能在痛苦中沉沦。
炼狱中,那些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且已经幡然悔悟的灵魂,向但丁呈现了一群为洗涤罪孽而甘愿接受艰苦折磨的“人”的形象;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伤痛却仍然仰望天堂,期待着灵魂解放的那一刻到来。
天堂中,享天福者过上了幸福光明的日子,但丁得以窥见基督和天使们的真容,光明与幸福交织的世界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
三篇内容层层递进,给世人指出了一条从苦难现世通往光明来生的道路——那就是只有借助“人”本身的力量,才能让这个社会走向真正的光明。
真实地狱:“渎神者”的道德困境“我在人生旅途的半途醒转
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
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
啊,那黑林,真是描述维艰!
那黑林,荒凉、芜秽,而又浓密
回想起来也会震栗色变。”
但丁的幻游之旅是从一次看似偶然的“误入歧途”开始的。这座象征罪恶的黑林却断绝了诗人探寻真理的道路,因为拦在路上的母狼、狮子和豹会将每个路过者撕成粉碎。
但丁式的“隐喻”讽刺同样从这里开始;因为这三只凶残的动物并不是偶然出现在这里的,它们分别象征着让人沉沦堕落的贪欲、野心跟享乐;而之所以没人能从他们手中逃脱,就是因为没人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俗世中独善其身。
好在此路不通,并不意味着没有别的路可以继续向前。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指引下,但丁踏上了一条曲折而梦幻的路径,而这条路的第一站就是荒诞可怖却与现实一一对应的“渎神者”的道德地狱。
与《圣经·新约》中那个以永恒燃烧的烈火来惩罚犯罪者的地方不同,《神曲》中的地狱是一个呈漏斗形状,让灵魂越陷越深的地方。
但丁说,大天使长纠集了一批心志不坚的天使反抗上帝的权威,失败后堕入尘世,下坠到地心形成了地狱;因为这是一个信仰失落、道德堕落的地方,所以这里最适合囚禁的就是信仰和道德层面有罪的亡灵。
像身处地狱第八层的教皇尼古拉三世,就是以买卖神职、加剧教会贪污腐败的的欺诈罪名被关押在这里的。因为拿上帝的物品去倒换金银,尼古拉三世被倒栽葱一样插在地上,身体不断向地心下沉,双脚却被火焰燃烧;直到下一个罪人到来才会彻底沉入岩石缝中,再没有升起的可能。
尼古拉三世贵为教皇,本该是距离上帝最近的人,但在他禁不住钱权诱惑走上欺诈神明的歧路之后,就注定了他要在这个距离地狱九层最近的地方接受惩罚。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身边还有留给现任教皇博尼法丘八世跟克雷芒五世的位置;因为这两个“丧心病狂”的家伙即将继承尼古拉三世的宿命,被烈焰一点点灼烧,在痛苦中反思他们“渎神”之举。
而但丁之所以敢将三位教皇安排在地狱第八层,就是因为现实中的基督教已经到了腐朽不堪的地步。打着赎罪之名行敛财之实的赎罪券成了教会的敛财工具,纯粹的信仰已然不复存在,基督教的教化意义已经名存实亡了。
也正是在这几位“欺诈”教皇的带领下,上面几层地狱里才会出现徒有虚名,实则已经被罪孽玷污的“伟大神职人员”,“长袍絮有厚重铅块”的伪善教士,以及贪财挥霍的枢机主教等人。
毕竟“上梁不正下梁歪”,已经从根处烂掉的基督教毁里还能剩下多少虔诚的教徒呢。
但丁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神曲》地狱中的“渎神者”不仅是公然反叛教会的异端,也是教会内部那些任由物欲侵蚀信仰的神职人员;地狱中接受审判的教徒,也正是现实社会中千千万万披着信仰外衣的“伪教徒”的集合体。
苦修炼狱:从现实抵达理想的唯一道路“为了航行在较为平稳的水面,
我的才华之舟扬起风帆,
它把惊涛骇浪撇在自己的后边;
我将把这第二个境界吟诵讴歌,
在那里,人的灵魂在涤净罪过,
求得上升天堂的资格。”
《神曲》中的炼狱世界(即净界)矗立在与耶路撒冷相对的地球另一面海中,宛如地狱的孪生镜像一般。
它如同一座高山,连通着地狱与天堂,但这个距离地狱之心极近的地方却并没有死亡的诗歌,反而有星光引航,有驾着小舟的天使引领赎罪的灵魂登临岸上。
毫无疑问,这是一片与黑暗、痛苦、荒芜的地狱截然不同的土地;来到这里的灵魂虽然同样需要赎罪,但等待他们的是苦修净化而非痛苦折磨。
可能是因为沐浴在星光下的灵魂有了天使的指引,所以他们更能感受到宽容跟希望。
基督教教义中有七宗罪,炼狱山上也有七级,分别洗涤傲慢、嫉妒、愤怒、怠惰、贪财、暴食、贪色七种人类罪过。
身为凡人中的一员,但丁也在踏上炼狱山的一刻被守护天使标记了这七宗罪;维吉尔告诉他,唯有登上一层炼狱,才能洗去身上的一重罪恶,只有涤净全部罪孽才能前往地上乐园。
亲历过地狱残酷的但丁很快发现,炼狱山上的惩罚与地狱中截然不同——这是一种针对性极强,与其说是惩戒不如说是自制力锻炼式的惩罚。
虽然每级炼狱中的灵魂都要忍受苦难的折磨,但他们却并没有自怨自艾。
相反的,这些灵魂将这种对肉体和精神的“磨炼”视作神赐予他们的考验,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了考验,自己的灵魂就将重新变得圣洁纯净。
也许一切正如海明威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毫无疑问,炼狱中的每个灵魂都曾是“真实地狱”的见证者,他们比谁都清楚现实世界远不像人们构想的那般美好,但他们却仍愿意为之奋斗,用苦难来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最终达到升入天堂的标准。
像身处暴食炼狱中的弗雷塞,就能坦然说出:“我说的苦刑,其实应当说是欢笑,因为那种愿望把我们引领到这些果树前面,它过去也曾引导基督欣然发出‘我的上帝’的叫喊,当时,他曾用自己的鲜血使我们摆脱罪。”
这样的话,因为他的思想正如那些最虔诚的基督徒一样,感恩着上帝赐予的一切幸福跟苦难。
他将克制、坚忍的信念刻在了骨子里,从容接受炼狱中的一切惩罚,但他并不同于现世中那些盲从于教会淫威的懵懂信徒。
因为他比他们多了一丝虔诚跟智慧,并不认为禁欲等同于掐灭一切欣赏美、追求美的目光。
他同样陶醉于果实和清泉散发出的馨香,知道自己对食物有着炽热的*,但他也能抵制住诱惑,用肉体的枯瘦饥饿来激发血液跟心灵的力量,用精神修行来净化灵魂,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对每个在炼狱中苦修的灵魂来说,七宗罪也许从夏娃摘下善恶树上苹果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换言之,人们或许永远没法摆脱这些罪孽,像神明一样生而纯净,但他们仍然可以守住心底的那份纯净,继续追求“正义之事”,用苦修涤罪,一如成功攀登到炼狱山峰顶的但丁一样,给自己争取一个声入天堂的机会。
光明天堂:人与神的灵魂交融“一切的原动者的光荣弥漫宇宙,
照耀此处多一些,彼处少一些。
我曾在那领受他的光最多的天庭,
我所见到过的那些事物,
不是从那里降下来的人所能复述。
因为当我们愈接近*的目标,
我们的智慧就会愈深沉,远非记忆所能追溯。”
历经千难万险翻过炼狱山,终于抵达地上乐园的但丁见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已经不是哲人诗人维吉尔能为他引路的地方,不是科学哲理主导一切的现世,所以他灵魂中最完美的爱人化身成了天使贝雅特丽齐,指引他游历了最后这段充斥着光明与幸福的乐园。
“登天”伊始,但丁就感受到了那“推动宇宙中一切的那位的荣光”;因为这光明渗透到了天堂中的每个角落,将一切美好沐浴其中;让几乎绝迹于地狱、炼狱世界的艺术跟美有了茁壮生长的土壤。
种种罕见的“美好”都化作了灿烂光辉,让俗世浮沉中早就与美绝缘的诗人睁不开眼。
但即便是睁不开眼,但丁也能真切感受到上帝的恩泽,因为这种美与幸福早就超出了语言文字能够描述的范围,融入到了灵魂之中,让天堂成了一个被爱与光明包裹着的地方。
贝雅特丽齐告诉但丁,天堂之美既源于秩序也源于上帝的指引,但只有“把感恩的心朝向上帝”,纯净的灵魂才能升入光辉之中,而灵魂与光辉相交融的过程,就是“人性与上帝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那里,我们将看我们只是凭借信仰才相信的事情,
这事情不是被验证,而是它依靠自身,就会令人看清,
就像人类所相信的初步真理,浅显易懂。”
作为一个穷尽心力探寻美和真理的诗人,但丁无比期望寻得美的真谛。
但当他抛却一切尘世纷扰,真正升入天堂后却发现,美与信仰一样并非需要验证的道理,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恩赐”。
正因如此,他一度中断了对这段奇幻之旅的记述,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笔下的诗歌并不足以描绘这种美的万一。
一面是极致纯粹、不掺杂任何世俗元素的美,一面是由崇高*点燃的、迫切渴望接触“真理”的心;但丁的天堂之行看似是从那些享天福者身上领悟正义、仁爱、智慧的力量,实则却是在信仰的指引下接触爱与美的本质,在造物主的光辉中完成灵魂的再次升华。
回环往复的诗歌一遍遍描绘着星空的光辉,凸显着“自然而理性”的爱,让一步步靠近上帝的但丁明白了美德与爱情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活一世理当有理想有作为,理应追求真理至善,但人们也有追求爱跟美的权利,因为人不应当像无知无觉的飞禽走兽一般活着。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但丁则说,那些庸庸碌碌的“不幸的人,在生之日,犹死之年。”
两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想踏遍地狱炼狱最终升至天堂,就该心怀希望,努力战胜一切困难,成为一个灵魂纯净的“不朽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但丁在天堂最高处见到的“三位一体”的上帝形象,揭示了《神曲》这个故事真正的叙事技法——那就是《神曲》并非“神的喜剧”,而是一段地狱-天堂的“反讽”历程。
证据就是在但丁这个外来者出现前,三界中的灵魂们不分时代、民族,彼此交织成一张张小网,但永远不会越位相交。
只有但丁到来后,9重地狱才与9重炼狱跟9重天堂对应,用100章诗歌的“完满”,来展现三位一体观的无处不在。
小结:后世的我们,其实也能从《神曲》世界中一窥但丁对这个理想天堂的向往之情。因为这场瑰丽奇幻的旅程背后,正是中世纪艺术家们渴望从残酷现实中脱身,艰难迈向理想世界的过程;是人们追求信仰,渴望从腐朽教会中解脱出来的过程。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混乱动荡的社会,没有了骄奢淫逸的教会高层,没有了动辄欺压百姓的王室贵族,没有了连年累月的战争,也许就不会有《神曲》中残酷的地狱,也就不会有穷尽所有也要努力抵达天堂,沐浴在圣光之下的但丁了。
《神曲》虽然讲述了一个亡灵的故事,但其背后却是无数真正渴望救赎的人。
参考文献:
[1] 罗云霞.救赎爱的过失,升华人的美德——浅谈荷马《伊利亚特》和但丁《神曲》对人生看法[J].中外交流,2017(11):38.
[2] 何红斌.《神曲》的悲剧品格[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3(1):3.
[3] 张建蓉.浅论但丁《神曲》的现代意义[J].中国文艺家,2019(4):79-80.
[4] 朱珂.《神曲》的人性解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 17(4):2.
[5] 辛佳奇.论但丁《神曲》的理性与信仰[J].东方藏品,2018(9):1.
[6] 陈兵.中世纪文学作品的思想分析——以《神曲》为例[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3(5):65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