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埭强:就算失去邮寄功能,纸质邮票也可变身为收藏品

靳埭强:就算失去邮寄功能,纸质邮票也可变身为收藏品

首页角色扮演鼠启神器单职业更新时间:2024-05-08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今年7月,时值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之际,《因小见大——靳埭强的邮票设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人称“靳叔”香港设计师靳埭强,1942年生于广东番禺,1957年定居香港,1967年开始投身平面设计工作,1969年起同时探索新水墨画创作。1970年起投身设计教育,编著设计书籍30余种。1999年创立“靳埭强设计奖”。2003年受邀协助汕头大学创建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并任院长8年,同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香港平面设计靳埭强

作为设计界的传奇人物,第一个让靳埭强声名大噪的作品自然是中国银行的logo——1980年,靳埭强被中银集团委以设计标志的重任。据说他当时开出了五位数的设计费。为体现银行业的特点,他以中国古钱币为创意切入点,其中“方孔铜钱”是世人最熟悉的关于“钱”的概念印象。于是以钱币的圆形为基本形态,中间方孔,上下添加垂直线,既成“中”字的字形,又暗合天圆地方文化意象的设计由此出炉。1986年,中国银行总行批准这一logo为总行行标,靳埭强凭借此项设计摘得CA奖(美国传达艺术奖)。

除了将设计作品嵌入维多利亚港的霓虹夜色,靳埭强更在邮票的小小方寸间展示了国人的设计天赋。《因小见大——靳埭强的邮票设计》便是以靳埭强和学生吴玮两代人的相识及交往为切入点,收录了靳埭强于1970年至2018年设计的近百种邮票作品,并采用叙述的方式把他的邮票设计理念娓娓道来,生动呈现了这些设计背后的有趣故事和时代意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附赠由靳埭强亲自操刀设计的限量版个性化十二生肖邮票一份,颇具收藏价值。

因小见大:从邮票的变迁看香港回归的历史

《香港97通用邮票小型张系列第四号》首日封

《香港97通用邮票小型张系列第五号》首日封

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的临近,香港邮票面临一个问题。彼时,为解决邮票“过渡期”的问题,香港邮政署同中、英两国协商,决定在 1997年初发行一套“1997 年前后均可使用”的通用邮票(普通邮票),铭记为“香港”“HONG KONG”,设计内容必须中立,并要取得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同意。

《一九九七年香港通用邮票》三枚高值邮票

《一九九七年香港通用邮票》十三枚低值邮票

《一九九七年香港通用邮票》首日封

香港邮政署从1994年就开始安排香港回归过渡邮票的设计工作,同时约请了五位设计师,请他们各自拿出设计方案。初步方案在一个月内提出后,经邮政署认可,再拿出详细方案。邮政署通过后,画出正式图稿。最后还要交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审议批准。这次邮票设计前后反复多次,历时近半年,才最终确定。这是靳埭强设计邮票周期中最长的一次。“在很多不同题材的邮票里,最重要的一套邮票是九七香港回归祖国,要设计一套邮票,是回归前后都可以通用的。这套邮票设计起来是有难度的,主要要思考怎么样去体现香港这个地方,也要体现它国际化的一种前卫,我选用了香港的海港——香港岛从东到西的一种非常现代化的美景。它分别用13个小面额的邮票连在一起,变成了中国的一个邮票长卷,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用现代的概念来表现中国文化的体现。”他后来回忆说。

这套新款通用邮票共16枚,面值从10分至50元不等。此前的所有通用邮票,都是使用英国君主头像、徽志、旗帜等象征皇权的图像。最终,靳埭强提交的设计方案,是驰名世界的香港胜景——维多利亚海港的风景。在邮票中展现的港岛风景,是专门从海上选取不同位置进行拍摄,然后再将其拼合成为一幅超长的“长卷”。为了使用方便,通用邮票通常票幅较小,需要使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别。靳埭强又创造性地运用“彩虹色相”,把13枚低值邮票(从10分到5元)分为13个不同的颜色,而它们也能互相拼接,成为“邮票长卷”。过往普通邮票由于各枚面值不同,较少设计为小全张形式(特殊情况除外)。因为面值不同,不利于邮资计算。但此套邮票的设计,“连票”更能突出它的神采。

与13枚低值邮票使用日景不同,3枚高值邮票精选了沿海风景中的精华段且是夜景。在3枚邮票上分别是中环大厦(面值10元)、中银大厦(面值20元)、怡和大厦(面值50元)3座年代不同的地标建筑。由于它们票幅较大,可以呈现更多的细节,因此使用了全彩色的夜景,而背景色调则使用了从蓝到紫到洋红的渐变颜色。低值小全张的尺寸为53mmx273mm,其长度创造了世界纪录;印刷使用了7种专色,也打破了世界纪录。这套邮票,巧妙地运用中国画传统的处理手法,使画面信息量达到最大的饱和度。《一九九七年香港通用邮票》于1997年1月26日发行。在首日封上,靳埭强特地选用了一张与邮票角度相同的早期香港风景画,与邮票一起对照,形成“沧海桑田”的历史感。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第一个设计邮票并发行的香港本地设计师

7月30日晚,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在线上120多家书店社群首发《因小见大:靳埭强的邮票设计》一书,并与另外两位嘉宾——导视系统设计师、“W&T 维唐设计”创作总监吴玮,靳埭强×模度 晓得「好设计 设计好」大师工坊策划及主理莫萍一起,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这一话题与近4万名读者在线分享。那天,他的发言主题是谈谈自己在邮票设计和平面设计生涯中,怎样去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因小见大:靳埭强的邮票设计》立体封

靳埭强回忆说小时候集邮,只是因为它有精美的图案。“香港的邮票本来是由英国设计师设计,但是他们设计的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邮政署就在香港找设计师来设计邮票。经由老师的推荐,我受邀去设计香港的邮票。”说起来,在中国,香港最早发行生肖邮票。香港第一轮生肖邮票由1967年羊年邮票起至1978年马年邮票结束,靳埭强获邀设计的便是1971年猪年邮票,“那年刚好要设计猪年邮票,推荐了三个设计师,最后选中我设计的邮票,因此我成为了第一个香港本地设计邮票并发行的设计师。之后连着的几个邮票(鼠年、兔年、龙年以及马年),我都是从三个设计师的比稿中获胜的。”

马年信封44

马年邮票30

靳埭强介绍说,猪年的生肖邮票的设计自己是从中国传统发出,运用花猪的黑白形象,做了一个很现代的、也比较清雅的构图。“当时也有一些限制,有些色彩不能用,这个作品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但是广受好评。第二年我希望做一些比较创新的作品,觉得应该把香港的邮票设计提升到国际水平。”他认为自己最初做邮票设计,“设计的都是非常现代、很西方的东西,没有中国文化。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人,我服务的对象是谁?我是中国人,为什么我的设计没有中国文化?所以开始探索如何把中国文化体现在设计中。”

“设计兔年邮票时,我用了剪纸,龙年用了石刻,马年用了唐马跟书法,这些都是融合中国文化,跟现在的审美观在一起,产生一种民族风格、现代化的风格。第三年的生肖邮票也非常受欢迎,尤其是马年的邮票,拿了两个国际奖,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中国的设计应该有中国文化,所以我有机会做第二系列的生肖邮票时,我就进一步探索民间审美,去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靳埭强说。

在发言最后和提问环节,靳埭强对当下的年轻设计师提出期许和建议:“我当年做邮票设计的时候,香港还不是很发达的城市,新工业才刚刚起步。我们刚从事设计行业的时候,前面没有一些很好的设计师给我们做榜样,只有一个外来的设计师,没有什么好的环境,我们也受这位设计师的影响,陷入了一个崇洋的困境之中。以前,中国的设计比不上洋人的设计。可以收这么高的费用,我们都是一步一步地争取把自己的东西做好,有好评,然后再要求高的收费,要求专业的收费,要求受尊重,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去令设计的地位提升,让平面设计受尊重,让原创设计受尊重。”日前通过电子邮件传书,靳埭强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对话

“终身不忘,但亦无悔”

澎湃新闻:为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你设计了13个小面额的邮票连在一起的形态,是否借鉴了中国画卷轴的呈现形式?

靳埭强:自1970年代开始,我长期探索把中国文化运用在现代设计中,创造新的风格。并不是对图腾元素简单的取用,而是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融进现代情感中。长卷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正好适合表现1997年香港由西至东连绵不断的大都会美景,分成13块小面额邮票,又正好与中国连屏画的特色相同,这也使我创造了最多张连票小版张的新纪录。

澎湃新闻:你曾参与设计了中国香港地区多轮生肖邮票,最满意或者说最难忘的是哪一年的邮票?

靳埭强:我参与设计了三轮香港生肖邮票,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追求和探索,有勇于创新,有省思变法,都有我自己满意的,或广受大众喜爱的邮票。如果要我选最难忘的生肖邮票,就是1972年壬子(鼠年)的设计(第26页)。当年我志在提升香港邮票的国际水平,大胆运用了前卫手法,设计至简抽象的胖鼠图象。结果不为香港市民接受,招来极大的争议!使香港邮政连续两年不敢再邀请和委托我设计牛年和虎年邮票,令我终生不忘。

澎湃新闻:这件事是否促成了你的一些反思。理念太过先行,反被时代反噬。

靳埭强:这也使我反思应怎样走自己的设计道路。但亦无悔!当年,有一些年青人,包括一位中学生黄炳培(又一山人)很喜爱这张鼠年邮票,由此爱上设计,成为我的学生,终成设计大师。这说明了这套邮票具有前瞻性的影响力!我乐于面对批评,但希望要心平气和、客观的分析,互相谅解,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我谦恭地反思己过,但亦不忘敢于挑战“禁忌”,勇破成规,启寻潮流。

澎湃新闻:中国大陆第一组生肖邮票自1980年2月15日(农历庚申猴年)起,对那年的“猴票”有何印象和品评?

靳埭强:我很喜欢那枚猴票,以版画的手法造型和印制,同时表现出中国艺术和铜板印刷工艺的高水平!我把购得的一枚邮票贴在自己办公桌最显眼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大红底色褪掉了!真可惜,珍贵的邮票废掉了。

澎湃新闻:香港地接东西,文化融合。在你看来,同样就中国题材进行平面设计创作,香港和大陆的设计师的作品你能否一眼分辨?籍此,我也想听听你对两地目前设计现状的看法。

靳埭强: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是多元的。在不同的时代和空间都衍生出独特的风尚。香港在过去一百年的经历了非常特殊,深受海外现代思潮的影响。开放的国际视野,创造了中西文化融合的高水平设计。在改革开放后,我长期积极在内地交流,推动中国现代设计专业与教育的改革发展。当前中国设计,包括港、澳、台三地,已涌现不少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设计师,亦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我希望这种变化是建设多元中国新风的力量。

“把我们的审美提升到与当代人的情感相匹配的位置”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近二十年来,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际著名奢侈品牌将“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等元素化用其间,对此有何品评?

靳埭强:外国品牌以中国风为主题的设计,多是以异国风情的态度进行创作,我们亦可以用开放的态度去评价,好的要学习,坏的应中肯的批评。我曾应外国品牌邀请为他们创作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产品,而不是因不了解中国文化,只是简单借用图腾设计出不伦不类的东西。我为法国银器名牌昆庭设计的香港回归纪念品《手相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手相牵》香港回归纪念银器

我觉得我们要做中国的现代设计,就不能只是单一地追随一个风格,也不能只是一种图腾跟素材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些民间的生活里,去把我们的审美提升到与当代人的情感相匹配的位置,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追求,我们不去求同,我们要求异。我们每个人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方法,我们自己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创作都追求新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化的新面容。

澎湃新闻:我听说《因小见大——靳埭强的邮票设计》成书,正源自你和学生吴玮间的书信往来。在你看来纸质的“邮票”在当下新媒体当道的时代,它独有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靳埭强:新科技是改进人们生活的方式,但不一定会完全取代旧物。书写是一种生活情趣,一种文化品味,网络沟通难以取代(现在我就是用手写的方式回答你的问题)。慢生活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应珍惜。可能有一天,纸质邮票会失去邮寄的功能。但早在几十年前,它已变身为非常普及的收藏品,这可能是没有时空限制的附加价值,也为邮务运营减少了成本哩!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栾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