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乱侃史侃“牺牲”

庄子与乱侃史侃“牺牲”

首页角色扮演圣世裁决传更新时间:2024-07-27

这是二十年前写的一点东东。

庄子与乱侃史侃“牺牲”

作者:乱侃史


近年来,孔子、庄子等中国古代的贤哲们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事实上,无论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观点是否正确,但在这越来越浮澡的社会中,人们能够重新认识中国古代贤哲本身,就足以说明人们对我国历史越来越为关注了。但在中国贤哲热的背后, 乱侃史却想起了在读关于西方近代历史书籍时,“当时,英国忙于工业革命,美国忙于产业革命,德国却开始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此时,德国毅然举思想革命大旗”。“德国的哲学革命给德国科学革命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读到这里,乱侃史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革命与改良,直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德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的成为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呢的梦想?难道真的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使然吗?尤其是鲁迅先生从满纸的仁义道中发现了血淋淋的“吃人”二字,乱侃史带着满腹的困惑,逆着中国思想发展的时间隧道,去寻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轨迹。

乱侃史走到了上个世纪初一个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年代中。一些读书人办了一本杂志,杂志上有许许多多的“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乱侃史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些学子在“之呼者也”地读四书五经;又有一些学子在“至圣大成先师”的逆象前顶礼膜拜之后步入贡园。年轻者盛气凌人;头发斑白者老气横秋。揭榜了:榜上有名者洋洋得意;名落孙山者痛不欲生。

乱侃史继续向前。看到一把大火正在焚书;士兵们押解着一些读书人(儒生注:这是若干年前写的,关于始皇帝所坑是儒生,还是述士,存在很大争议)走向一个挖好的坑中;随后士兵们将读书人全部活埋。

看到焚书坑儒令人发指的场面之后,心中充满了同情与怜悯;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走到一个叫南华山的地方,看到一个老者和几个使者打扮的人在谈话。乱侃史听了一会,使者模样的人说:“子庄子,楚王闻君甚贤,欲聘为上相。”那个被称作庄子的老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效祭之牲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秀,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仁以快吾志焉。”(见《史记·老子列传》)。楚王使者怏怏而归。

乱侃史此时大憾不解。请教庄子:“先生,楚王遣使者聘您为相。这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美事呀。以先生之高才,之美德,必能得楚王赏识;这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良机;况先生为相后,可以施展您济世之宏略;还可以造福于民。先生即使不应聘,为何又将为相比做牺牲呢?”

庄子笑而不言。乱侃史强之。

庄子曰:“后生浅博至已!何谓‘牺牲’(原始意义上的,下同)?‘牺牲’是在祭祀时的工具而已;如其求神,牺牲是作为求神保佑的工具;如其祭祖,牺牲只是用作向祖先表示追思并求得祖先之灵在天佑护而已。因此上,寻找牺牲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乱侃史不解:“这和先生所拒绝的为相有何联系呢?抛开牺牲之说暂且不提,为了造福于百姓,您也可以为相啊!”

庄子:“后生差矣。为君者虽然口口声声称做为了黎民百姓,但实际上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为君者也是人,他们也有种种*;为民只是他们实现满足自身*的借口之一。‘相’名义上是辅佐为君者造福于民的助手,但实际上也只是君的满足自身各种*的工具而已。和牺牲在祭祀时为了沟通神灵作为工具一样。但把‘相’当作牺牲比祭祀时将牛羊作为牺牲更为可怜;君主选择相作为牺牲比选择牛羊在祭祀时作为牺牲也更为可恶。”

乱侃史听后更为不解。

庄子:“后生没有生在专制时期,对君的本质没有能够看清楚。君固然是和你们这些凡人夫子一样的凡人;但为了其统治的需要,其往往要将自己神化,以‘天子’——既上天的儿子而自居。既然君是神的形象而治理天下的,那么自然需要天子(神)与民(人)沟通的媒介。这种媒介就是所谓的臣。”

听到这里,乱侃史想到了一首打油诗中,说“刘邦本是农民子,宁说他娘睡了龙”。似乎中国古代由臣而变成君、由民而变成君乃至于无赖变成君者,在信史或者野史中,都有种种神秘的现象出现过,似乎无论何种出身的君,他们的母亲都和叫做“龙”或者其他神物的怪物有过性关系——甚至于,连太史公的《史记》亦记载了刘邦乃“赤龙”。

乱侃史听后深思片刻。“那又和牺牲如何一样呢?”

庄子:“这和君的可恶性有关。其本身是凡人,即凡人的缺点他都可能有,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专制体制本身就是一种人性之恶的放大器,在绝对的权力制度之下,会将统治者作为‘人’的劣根性无限度地放大……”

乱侃史:“这点晚生明白。比如桀 ,比如纣,都是处于那个叫做‘天子’,或者以‘天子’自居的人;但却比平常的人更可恶,……”

庄子:“因之,之所以将‘相’比做牺牲,实际上就是说‘相’作为这样的一种工具:在君犯下和凡人一样的错误甚至于超过凡人的错误之后,——因为君是以神而自居的,而神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就必须有维护君的工具;于是只有选择相及其他臣和牺牲一样宰*掉以维护君的神的地位。和牛羊作为牺牲不一样的是,神与祖先的灵魂均为虚构的;虽然*掉牛羊用以祭祖、祭神之后并不能求得神与祖先与神的佑护;而君是介于神——人之间的一种怪物,作为神的一面它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人的一面——既人性之恶——却是具体的、实在的;并且君为了维护其抽象的、虚幻的一面,往往不断地以臣子们为牺牲而维护之。因此上用臣子作为牺牲而维护本为人的君的神的地位往往却是有用的。神化了的君应该不会犯错误和现实的君必然地会犯错误甚至于超过常人的错误是矛盾着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是为了掩盖君是人的一面,就要寻找替罪羊来承担君是人这一本质。这个替罪羊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离君最近的臣的身上了。”

乱侃史:“我还是不明白。比如,有时错*了忠臣,本身就证明君是错误的。”

庄子:“这就是臣子作为臣子的又一悲哀。由于君是以神自居的,因此其也就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因此上握有绝对权力的君是有权力随意将自己意见不一的臣象原始意义上的牺牲——牛羊——一样*掉;并且握有权力的君当自己的失误大至足以使得天下大乱而危及其地位之时,就更是大量的*臣以推卸责任而求安扶臣民,求得天下稳定。这时,先是认定需要*掉的人是奸臣,因为为君者有无限的权力,这包括了对于臣子忠奸的判断的权力,皇帝说谁是奸臣就可以*掉。然后以奸臣误国的名义将之*掉——错误都是奸臣造成的,与君无关——因为君是神,是不可能犯错误的。”

乱侃史:“晚生有点明白了。晚生生也晚,在我们那个年代编的历史书上,最醒目的也是最可恶的似乎是奸臣——如秦桧,如严蒿,如和坤等。而他们那个时期的皇帝却最多用个昏君一带而过。比如出了和坤这样大的贪官的时代,乾隆皇帝却仍是历史上评价较高的皇帝之一——并且晚生时代的影视作品上,戏说、正说的题材中,乾隆皇帝不仅开创了所谓的“康乾圣世”,似乎还是一个疾恶如仇、明察称毫之末、感情丰富的近乎完美的皇帝而出现的。”

庄子:“老夫成仙得道后,始终关注着后代历史的发展。后生可数一下自秦始皇之后的盛世。”

乱侃史:“自嬴政称始皇帝之后的两千余年之中,最出名的大概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

庄子:“乱世呢”

乱侃史“有赵高的指鹿为马,有秦桧的卖国求荣,有严蒿、和坤的巨贪……”

乱侃史:“我明白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臣子作为牺牲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天下太平无世,是皇帝的文治武功;天下大乱了,是奸臣当道而已。但是,赵高的指鹿为马也好,秦桧的卖国求荣也罢,他们确确实实的是历史上的罪人。历史对他们的遣责也并不为过啊……”

庄子:“我之所以称之为牺牲,因为在封建时代之所以称臣为君民沟通的工具,仅仅是工具而已。实际上,大权始终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上;以秦桧的卖国求荣为例,赵构害怕自己的父、兄回来之后自己做不了皇帝,因此满足于自己偏安于江南一隅;秦桧只是赵构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而已。其实,赵构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谁当丞相都是一样的;比如岳飞,他妨碍自己永远做皇帝目的的实现,还竟然想着‘踏坡贺兰山缺——朝天闕’——赵构的爹和哥回来了,谁当皇帝?因此上赵构自然而然地希望这样的臣子快些死掉,很想找个借口把他给*了,秦桧同样的是一个工具而已,其实*岳飞的罪魁祸首同样是赵构。但跪在岳飞坟前的却是秦桧而非赵构。从这个意义上讲,臣子作为牺牲的原因就在于:权力始终控制在皇帝的手中;但天下大治或者说平安无事了,是皇帝的文治武功;天下大乱了,是奸臣当道而已。并且,皇帝的绝对的权力,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借口而*掉臣子。”

乱侃史:“我明白了赵构由于*掉了岳飞,造成了偏安朝庭的离心离德,众叛亲离,以至于危及到了偏安朝庭的根基时,后来的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偏安地位,将罪恶转嫁至了作为工具的秦桧头上,于是又*掉了秦桧。这样,将秦桧象牛羊一样宰掉之后,确实保住了偏安的朝庭。虽然*掉秦桧是其罪有应得,在此也无为秦桧昭雪之意,但在此想要说的是,赵构比秦桧更可恶。”

乱侃史陷入了深思。

过了一会,想起了此行的目的。随将在穿越时空隧道时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庄子。

乱侃史:“先生,通过和您的对话,使得我明白了您为什么不原做楚王的上相——既做牺牲的原因了。但是在治国的理论上或者说文化传统上,还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大约和您同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及其儒家思想;孔、孟二人一生均生于落魄之中,其思想先是被秦始皇视为洪水猛虎野兽而禁止;后又被汉武帝视为独尊之术;其书先是被毁,后四书五经又成为进入仁途的敲门砖;其弟子先是被秦始皇活埋、书籍被焚烧,后又成为国家选择官员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础。孔孟二人生时均生活于郁郁寡欢之中,但死后却由候而王、而王而圣,最后成为至圣、亚圣;其理论先是成为国家的传统治国理论,后在新文化运动中又被视为阻碍中国繁荣富强的罪魁祸首,以至于五四学者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听了您关于牺牲的话题之后,是否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牺牲呢?”

庄子:“在我们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之中,你认为哪一种治国方略或人生哲学更为合理呢?”

乱侃史思之良久仍未得其解。

乱侃史正巧在穿越时空隧道前刚刚读了一篇刊登于《读者》的《宽恕?宽恕!宽恕……》的文章。由于此篇文章对乱侃史触动很大,故而带在了身边。文章介绍了一位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目睹了大批同胞被屠*并且自己的生命也危在旦夕时,一名承认了自己是为刽子手的德国士兵在其生命垂危之际被良心发现,向这名犹太人悔并求他宽恕的故事。由于德国士兵对于犹太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上这名犹太人对于是否应当宽恕这名犹太人、其个人是否具代表所有的犹太人宽恕这名德国士兵的主体资格,引起了这名犹太人的深思并陷入了几十年的思想矛盾之中。这篇文章的作者邵建对于犹太人的困惑亦未能给予明确的答复,只是在文章的最后说:在这篇文章中,放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如这篇文章后,不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哪怕它是真正的无解。

乱侃史将这篇文章献给了庄子。庄子读后微笑不语。

乱侃史:“先生所问,如文章所说,哪种治国方略、哪种人生哲学更为合理,晚生读过上篇文章之后,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因为复杂的社会之中并非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唯一个的答案;甚至于根本就不存在正确的答案。我感到你们那个时代真如天堂,诸子百家可以共存,创造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文化,真是思想家的乐圆……”

庄子:“我所处的时代,也并非是我的后人陶渊明所幻想的无忧无虑的桃花源。因为我们百家之间均视自己的观点为唯一的观点,对于其他派别的思想也不乏讥讽、挖苦以至于谩骂之能事,视其他派别为错误而予以鞭苔耻笑。但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确是思想家的乐圆,因为各个诸候很少用暴力来干预思想者思想的自由;即使是对思想者个人由于种种原因而予以刁难乃至于*戮,但这些往往都是对思想者个人而非对思想本身的暴力干预。比如韩非,虽然其死于非命,但那只是由于他遭到了李斯的嫉妒,而非他的思想。在他死后,他的法治与权术的思想仍然受到了秦国的重用,并最终为暴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和你们后世尤其是康乾盛世中的文字狱中,因文字或者思想本身遭到*害乃至于灭九族、十族的残酷结局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乱侃史:“先生,如此来说,儒家思想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独特地位,在于国家暴力的干预?晚生也读过孔孟的四书,感到孔、孟的四书中的以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而治理好国家的‘修’、‘齐’、‘治’、‘平’的治国理念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并且,以诚信治天下的理念也是非常正确的。晚生所处的时代,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叫美国的霸主。晚生看到过几份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写的判决,其中的判决之中有大概这样的意思:法律的实施是重要的;但国家的信用相对于法律的实施更为重要。在晚生那个时代是一个到处都在讲法治的年代,而以法治最为完善著称的美国,对于法律自然是非常重视的;但对于国家信用的维护却超过了对于法律条文的重视。另外,前联邦德国之中,同样出现过“政府的信用优先于法律实施”这样的行政裁决(注:“冷战”期间,西德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东德‘翻墙’,承诺对一妇女‘翻墙’后予以政府补贴;但那名妇女翻墙后,地方政府发现其不符合政府补贴的条件,决定不给其相应的补贴。这名妇女不符,随起诉。最终,德国法院的裁决认为政府当时已作出了承诺,而诚实信用原则不仅仅限于民法领域,政府同样应当恪守诚实信用原则,随判决地方政府给予这名‘翻墙’妇女以政府补贴)。因此我认为孔孟的诚信治国理念到了晚生那个时代也是科学的。”

庄子:“晚生休矣。每一种理论或者说思想均有其合理之处,但同时也有其不合理之处。正如你刚刚所谈到的那篇文章所说,对许许多多的问题的思索与探索并非为了寻找一个正确答案,而在于为了寻找正确的答案而进行的思考与探索本身。在各种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之中,各种思想互相争鸣、碰撞并融合,自然会使得各种思想共同发展并接近于完善。但是在我成仙得道后,到了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在汉武帝之后的对非儒教思想者因为其思想从肉体到精神的折磨乃至于从肉体上的消灭,甚至于因此而诛灭九族的打击,均是皇权以暴力干涉思想自由的后果;虽然我们那个时代也出现过对商殃五马分尸这样的悲剧,但对于商殃的惩罚和对韩非的惩罚一样,仅仅是由于权术之间的争斗而非对思想本身的惩罚,这和后世的为了限制非儒家思想的发展而对思想者因为其思想的迫害从本质上讲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为了限制思想的自由而对思想者实施的各种非难与迫害,严重地限制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与进步;儒家思想成了以皇权的暴力为后盾的唯一的思想;并且之后的儒家思想也仅仅沦落到了只是对孔孟言行进行有利于君王的统治的诠释而非自由发展的地步;儒家思想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中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乱侃史:“我有些明白先生的意思了。虽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得儒家思想受到了不应该有的毁灭性的打击;但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两千余年中,儒家思想虽被定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孔孟被尊为至圣、亚圣,但其实质上仍和楚王聘你为相而是让你做牺牲一样,在思想文化上只是让孔孟及儒家文化思想做文化思想上的牺牲而已……”

庄子:“后生,你读了四书及你们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德国人以诚信治国的文章,你是否想过,孔孟的诚信治国与美国的诚信治国的最大区别吗?孔孟的所有伦理都是建立在‘礼’——既等级的基础上的,既‘王法’是以君王的权力为本位的,这种制度是以维护等级为目的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而设置的;在这种基础上,是否实现诚信治国都是取决于统治者本人是否具有诚信的品质而决定的,而君王讲诚信的人非常稀少。而美国的诚信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其法律是以个人的权利为本位的,这种制度是以维护个人的权利为基础的;因此上这种制度下国家的诚信是以制度为保障的。老夫在天上也对于中西方的法律及国家制度有所观察。比如在西方个人权利本位的情况下,人们需要有一种制度来维护其的权利而非统治者尝赐给人们某种权利。正是由于人们的要求,西方创立了一种国家信用诉讼,既凡是认为自己相信了国家的某项承诺之后而造成了损失,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获得国家的赔偿。

乱侃史:谈到西方国家的国家信用诉讼制度,使得我感到只有在这样的国家才能够做到以诚信治国:因为统治者稍不小心,就可能引起国家赔偿;另外,也可能为此造成统治者本人政治前途的丧失……

庄子:你想想看,既然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了唯一的治国思想,汉武帝之后有几个皇帝及王公大臣做到了四书中的修、齐、治、平的规范呢?既然是出现了所谓的盛世——达到了儒家所说的最高境界——‘平’的标准,其能够做到‘修’、‘齐’、‘治’的标准吗?”

乱侃史深思良久。似乎‘治世’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并且治世如贞观之中的唐太宗及康乾盛世中的康熙皇帝,虽然他们的统治下的中国出现了相对的繁荣与稳定——既达到了盛世的标准,但诸皇子为了争储的刀光血影的明争暗斗说明唐太宗与康熙大帝都没有达到孔子所说的“齐”的规范标准。既两千余年来,治世很少;同时能够实现治世与齐家的几乎完全没有。

庄子:“晚生该明白了吧。后世皇帝未将我们老庄学派列为如孔、孟之尊,未将《老子》、《庄子》列为圣书,实仍我与老庄学派之幸事。由于我在天上始终观察着你们世间的事情。在我之后的汉朝的萧何及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他们采用过我们老庄学派的‘无为’思想治理国家,既国家不过多的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地休养生息,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著名的‘文景之治’,也让我们老庄学派也着实地风光过一把,说明按照我们的学派,国家尽可能不去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们自发地去寻求自身的幸福与发展,可以同样地达到治世之目的。虽然我们老庄的观点与孔孟的观点在出世、入世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或根本上的差异,但在以首先上的自律进而实现国泰民安这一点上并无实质差异。”

乱侃史:“晚生前的几百年间,有一个叫亚当·斯密的英国人,写了一本叫《国富论》的书,该书认为国家的富强的原动力在于社会主体的自私,既通过社会主体的自私行为,通过一种叫‘看不见的手’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原动力。这和你们老庄思想的‘无为’是否是一致的呢?”

庄子:“‘无为’其实就是统治者尊重社会自发的发展秩序。既然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其社会的作用仅仅就是限制人的自私妨碍到别人的自私,只要其自私不妨碍他人的利益就不应去干预,从而达到每个人都做到‘自在’。”

乱侃史:“既然老庄的无为思想可以造福于民,那么为什么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呢?”

庄子:“无为思想治世,这和孟子的不与民争利是一个道理。试想,如果皇帝及其官吏不去干预百姓的生活而让百姓自然而然地休养生息,过上幸福的生活,皇帝及官吏也就自然地减少了盘剥百姓的机会,皇帝与官吏们就不可能过上侈奢的生活;并且,皇帝们为了在历史上留下威名,往往贪功近利,不顾社会发展的自发秩序而急于求成,这样往往欲速则不达,反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只有尊重社会发展的自发秩序,尊重百姓自身追求幸福的权利,最终才能赢得社会的发展;但这种社会发展是无形的、缓慢的,但却是从根本上的发展与进步。”

乱侃史“谈到‘无为’思想,晚生在读一本非中国主流文化的《两拍》时,其中一个故事说的是关于赈灾的话题。某地发生了旱灾,此书的作者说到:遇有旱灾之时,如果官府不采取限制米价的措施防止因米价过高而导致饥民现象的发生,米价必然过高,这时,因为有利可图,本地的储粮大户就会卖粮;外地的粮商因为有利可图,必然大批从外地运进大米。因为本地储粮大户及外地的粮会大量进来,粮食多了,必然会降价;虽然这样做会让储粮大户以及外地粮商都得到了暴利,最后的结果却是达到了度过灾年、平衡粮价的目的。但实际上,官府为了达到赈灾的目的,往往是采取限制米价以及本地粮食外运的方法,米价虽然很低,但本地的储粮大户因为无利可图而不售米,外地的粮商因为无利可图也不卖米。这样,虽然米价很低,但由于无利可图反而没有粮食了,最后灾情却无法缓解,导致百姓或饿死,或外出逃慌、流离失所的悲残结局。”

庄子:“实际上,储粮大户也罢,粮商也罢,其本质上讲是自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但如果承认其自私性并尊重其自私的本性,其自私的行为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无为’的本意就是尊重社会的自发秩序而不是人为地改变社会秩序,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意思。”

乱侃史:“几年前,看过一部《天下粮仓》的电视剧。虽然《两拍》中关于赈灾的议论从道理上讲应该是这样的,但在历史上却很少看到用此种方法赈灾成功的,这是为什么呢?”

庄子:“历史是干什么的?历史上都是记载大事的。你想想看,如果某地官府用‘无为’的办法赈灾成功了,灾情在无声无息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化解了。虽然百姓因此而得到了好处,但由于其必然形不成大的历史事件,那么历史上还会记载吗?你所说的《天下粮仓》,正是由于人为地破坏了社会自发地发展秩序,将全部的粮食由国家统一保管,造成了大批官员的贪污,最终才形成很大的灾难,才会出现米河这样的英雄。但如果国家不统一保管这么多的粮食,既以‘无为’治国,虽然不会出现什么大的英雄,但百姓却会在没有英雄的岁月之中得到幸福与欢乐。实际上,百姓最好的生活往往是在没有英雄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姓不需要英雄。”

乱侃史:谈到英雄,儒家文化之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道”。但按照孔孟的思想,似乎很难出现英雄。但中国的文化之中,如曹操,如秦始皇,似乎都是英雄。晚生所处的时代,就有一部红极了的将秦始皇作为英雄的片子。作为统治者谁都想当英雄;虽然谈的最多的是“文治武功”,但走向英雄最快的道路似乎是武功,而文治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几世才能够显现出其功绩。但古代的统治者往往只想为了后世留名,注重当现世的英雄,因此中国的群雄琢鹿的故事连绵不断,为中国的文学作品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比如四大名著之中,就有两部取才于英雄。但这些英雄的故事确实很精彩呀!

庄子:这些文学作品固然很精彩;但“一将成名万骨休”,在你读这些英雄们的故事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了百姓们的累累白骨?在你们那个年代为长城的壮观而惊叹不已的时候,是否听到了孟姜女的哭声呢?

谈到这里,乱侃史想到了《老子》中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乱侃史:“晚生在读中国近代的屈侮史时,经常看到‘积’弱这样的词句。晚生以为,既然中国的贫穷落后是由于‘积’弱所至,反言之,列强之所以强到足于欺侮中国的地步,其强也必然是‘积’强。其实,在清朝初、中期,中国的实力在世界上并不算弱;一个‘积’字,形象地说明了中、外强弱系一个漫长的而非一朝一夕的转化过程。那么依先生的‘无为’观点而言,中国从根本上从弱变强,也只能从‘积’字上——尊重社会发展的自发秩序,减少国家对于百姓生活的干预,尊重百姓自发地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从而慢慢地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最终由弱变强,而不能贪图速度,急功近利?”

庄子微笑不语。

乱侃史:“晚生在一本书中好象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国家的历史应该主要的表现为思想的发展历史;其他的只不过是历史事件的堆积与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的陈述。但从秦的焚书坑儒到汉之后的独尊儒术,似乎中国的主流的或者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史仅仅停留在了对孔孟言论的诠释上,几乎再没有什么进步了。那是否意味着:读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只要读了秦、汉之后,就可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发展的了;其他的如唐、明朝仅仅是朝代的兴衰与更叠,历史事件的堆积与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无非中间穿*一些不同的少数民族占居过统治地位,但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其发展和秦汉几乎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庄子:“社会的本质上的发展与进步,来源于思想文化上的发展与进步。由于汉时看到了儒家思想的礼——既等级制度对于统治者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自汉起就将儒家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但皇权至上的年代,做为皇帝将任何一种思想树为权威之后,皇帝对此必然断章取义;儒家思想成为一种国教后,皇帝只取对其有利的比如对君的忠及将人划为分为等级的礼的绝对化;而对皇帝不利的或者说其中合理的内核比如君应爱民、君应具有较高道德的修养以及君不及民争利等却只停留在了口头上或者文字中。但是这种思想树为绝对权威之后,却变成了压制其他思想(以皇权的暴力为后盾)的工具。”

乱侃史:“在您得道成仙后,儒家思想成为国教,孔孟成为至圣、亚圣之后,两千余年之后,有一个叫新文化的运动,其中一个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并且一个叫鲁迅的人在一篇小说之中,将仁义道德比作了吃人的理论。”

庄子:“其实如我以上所说,孔孟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上的约束力以及“王道”并未成为真正的对皇帝及王公大臣们起到儒家思想所规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文化思想并没有成为实际上为皇帝所采纳。如同楚王聘我为相并非让我治理国家而是当作牺牲一样。”

乱侃史“晚生明白了。孔孟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只是您在回答楚王使者时所比做的牺牲而已;其仅仅是在文化思想上使用的统治工具而已;但享有绝对的权力的君却往往不尽自己的义务,却用片面的儒家思想要求臣民们绝对的忠君,维护将人划分为等级制度化的礼的绝对化,使得权利义务严重地失衡。由于儒家思想仅仅是一种文化思想上统治的工具,故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只是一种牺牲。因此上,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孔孟及儒家思想只是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用于统治臣民的工具;皇帝在权力与思想上的双重专制上的不仅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同时也成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各种文化思想没有实质进展而几乎陷入停顿的罪魁祸首。如皇帝将大臣当作牺牲,一旦国家大乱了之后大臣固然是造成大乱的牺牲;同样地,固然从本质上说是由于皇帝在思想上的专制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但由于孔孟及其儒家思想被皇帝当作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牺牲,在中国被列强欺侮而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将中国贫穷落后在思想文化上的原因归罪于孔孟及儒家思想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了。”

庄子微笑不语。

乱侃史:“在晚生出生前几百年之中,有一个叫法兰西的国家,其中出了一个叫伏尔泰的思想家。他的一句话我感到很有启迪作用。他说道:‘尽管我不同意你所说的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对于前面提到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由于那个时代由于国家的权力未介入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辩论中去,因此儒家思想并没有因为一些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而被打倒,因为还有一些人在维护、信仰儒家学说,比如梁濑冥等儒家学者。”

庄子:“犹如你带来的那本书中之言,对于德国近代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的哲学思想的革命;其实,你们那个时代的现代西方文明,其源动力同样在于思想上的革命。”

乱侃史:“我在一本书中介绍伏尔泰时,该书的作者指出,“伏尔泰开始了思索;法国也开始和伏尔泰一起思考”,从而法国国王在读到他和卢梭的书时,法国国王说“是他们两个人毁灭了法国”。这是不是说,法国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来源于伏尔泰的思考?

庄子笑而不语。

庄子:“任何一种学说或者说是流派,暴力对之都是无能为力的。老夫不想成为相——皇帝专制制度下的牺牲,是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我仅仅是楚王之下的工具而已;老夫不想成为工具,只是想成为一个自在、逍遥的人;同样,儒家思想文化的悲喜剧均在于其成了皇帝统治国家的文化思想上的工具——牺牲而已。犹如我做为政治上的牺牲,楚王利用我这个工具只是为了我能够实现其专制的目的,在治理国家方面我并无自由可言,因为楚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皇帝专制制度下的工具,即思想文化上的牺牲,也只是作为皇帝实行思想控制进而保护其皇权的工具而已;其所说的观点并没有被皇帝真正的采纳,其本身也并没有自由而言。而被限制了自由的思想,必然缺少了发展的原动力;而任何一种缺少了发展原动力的思想,必然会陷入停滞的泥潭之中,导致自身的僵化。关于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是否正确暂且不去评论;但这种口号允许公开宣讲,这就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正是国家暴力没有干涉思想自由,正是思想以及言论自由了,儒家并没有也根本不不可能被打倒,其反而将会在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辩论之中产生新的活力。”

乱侃史:“您的意思是否是说,如果儒家思想离开了祭坛上的牺牲地位,对之批判,对之赞扬,对之继承,均应以自由思想而为之;并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只有从祭坛上走下来之后,允许对之颂扬,允许对之批判,才能具备发展下去的土壤。虽然这时允许人们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却不仅不能将之打倒,通过对于这种思想文化深刻的反省与探索,通过对自身缺陷的扬弃及对于其他思想的借鉴、及其他思想文化的隔合,反而会为之注入新的活力。”

庄子:“一种文化思想,在其作为专制者的统治工具——既牺牲时,必然同时也成为限制和打击其他思想文化的工具;当它被作为皇帝的工具打*了其他的文化思想时,由于没有了争鸣,又由于它始终必然被皇帝控制着,它自身也必然失去了自由思想的空间。任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只有自由发展并且允许其他思想共同生存并发展时,才能具有发展的空间与可能。通过和其他的思想的争鸣、碰撞进而融合的过程中,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会在诸多思想之中与其他思想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正是由于孔孟及儒家思想成了中国思想统治的工具,成了皇帝用于思想文化控制其他思想及臣民的工具——牺牲,不仅限制了中国及其思想的发展,也使得自身变得僵化,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走向未路——死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