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文戏的失落是电影最大的遗憾

《双子杀手》:文戏的失落是电影最大的遗憾

首页角色扮演杀手特工X米森欧洲更新时间:2024-07-23

作者:陶宗子

作为誉满国际的大导演,李安新近执导的《双子*手》在一片期待中上映,结果却有些差强人意。不说北美市场的反映惨淡,在国内登陆大银幕后,评价也呈现两极分化。而持肯定态度的观众,也更多聚焦于电影技术方面。

李安导演采用新技术拍摄《双子*手》,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3D、4K、120帧格式拍摄的画面,让人享受到更真实的视觉盛宴,电影里的世界仿佛触手可及。但观影之后,我们不免产生一种疑问,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仅仅依赖于技术是否成立呢?

电影《双子*手》海报

作为现代科技进步与艺术的结合品,电影从未停下它发展的步伐。从最初的成像放映,到如今的3D、4D乃至更多维立体的方向发展,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对于电影来说,都是向真实世界的又一次逼近。不可否认,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艺术上的突破,它让过去无法呈现的世界鲜活地暴露在观众面前,如《阿凡达》《流浪地球》等。但电影逼近真实感的同时,在艺术层面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当然也不应该止步。

李安的作品一直以来带给人最大的感受,便是对于人心、人性的细腻把握。在最初扬名的《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与俞秀莲情感的纠葛,在打*的武戏之外,另辟一方静水流深的文戏世界。在这里,电影艺术对于世界的建构,不止是纷纷扰扰的江湖,还有人物丰富而起伏变幻的心灵世界。这是李安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外部世界有了纷扰,心灵世界随之起了涟漪,二者相辅相成,互增声色。

《双子*手》讲述了美国情报局特工亨利在退休之后遭遇了来自另一个“自己”——小克的袭*。一路追查下来,小克是幕后黑手利用亨利的基因克隆的成品。如此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无论是克隆技术作为科技对于生命领域的探索,还是关于“我”的本体性的哲学追问,都是绝佳的文戏素材。亨利这样的迟暮英雄,在面对科技创造的另一个自己,到底会爆发出如何澎湃的情感力量呢?

然而纵观全程,李安并没有着力于文戏部分,而是着迷于对技术的使用。街道上让人心潮澎湃的竞速追击,昏暗逼仄的坑道中人影动作的捕捉,让大家感受到了李安对电影的用心。可是近2小时的电影时长里,不能一直是紧张的叙事,还要有舒缓的情感好戏。当亨利孤单一人时,他对于过往的缺憾如何抒发?小克算得上自我生命的一次重新开启吗?面对小克时,一方面是生命的威胁,另一方面是情感的亲近,二者的矛盾如何解决?这本是李安大显身手的时刻,却统统被压制了。亨利作为一个普通的特工,却仿佛拥有了极高的心灵包容能力,对于小克,他轻易接纳了他的出现,并决定拯救他。人物行为缺乏了精神上的认知前提,让亨利的形象在塑造上如同陷入了“无物之阵”,无处借力表现,只能一味笨拙地通过拍摄技术,以画面的真实逼真去刻画人物。但说到底,这样的真实太过冰冷,缺少了人文的温暖,最终只能留下僵硬刻板的观影印象。

影片最后,亨利面对重获新生的小克,汲汲于对他的人生规划提出建议,倒是透露出些许对自我生命的缺憾之感。但此时已近尾声,此前有万千机会扩充、丰富人物心灵,只在此轻轻揭开一角便落幕了。将人物活化过来的“点睛之笔”最终并没有出现。

不得不说《双子*手》暴露了太多遗憾。此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采用了同样的拍摄技术,但李安巧妙地在紧张的战争之余,通过一场橄榄球比赛搅动人物的心灵,给观众以精神的感动。《双子*手》则失落于表现人物心灵张力的文戏,在左冲右突的叙事中败北。(陶宗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