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难攻吗?详解刘邦还定三秦路线及过程

八百里秦川真的易守难攻吗?详解刘邦还定三秦路线及过程

首页角色扮演三王七十二变更新时间:2024-09-23

这里是周王朝龙兴之所,也是秦帝国崛起之地。更是李唐关陇贵族虎踞之根。顾祖禹先生称其:

"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此而发难,虽微必大 ,虽弱必强 ,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 ,酿成天下之大祸。"

此地就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围绕这里书写的。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如何得来的呢?

群山环绕,三面据险,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

关中南部为秦岭,古时称"终南山""南山",是渭河、淮河、汉江、嘉陵江几大水系的分水岭,按照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秦岭同时又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

秦岭西接陇山,渭水从两大山系当中流过,形成了一条自然的分界线,陇山北部隔着汧水与汧山遥遥相望,汧山以东是关中平原北部的群山,绵延起伏止于黄河。

所谓"三面据险"之说盖是由此而出。

整个关中地区河川纵横,著名者有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洛河、泾河等,渭河横穿关中平原,长安周边更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战国后期气候温润,秦国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白公渠,长300多里,覆盖良田40000余倾。所谓"郑白之沃,衣食之源"

经过秦国几百年的经营,关中平原不仅沃野千里,同时经过历代开山辟谷,修关设隘,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同时有了四塞之固的美誉。兼有山河之险,又有坚关铁塞的关中地区成了兵家眼中的绝佳之地。

三面群山环绕的关中平原

我们前面文章对关中北部山河险要有过详细讲述,本文不再赘言,重点讲下秦岭一线的险隘要冲。同时承接上文对楚汉争霸中"还定三秦"做出一些独特解读。

坚关铁塞、重镇林立,固若金汤的三秦大地

前文我们讲到,在项羽强大的压力之下,刘邦无奈放弃了关中称王的想法,改做"汉中王"。而关中之地被项羽分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既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

翟王董翳都高奴,就是今天延安市北,这个位置是陕北高原的要冲之地,不仅控制着陕北高原东侧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延州道",同时可以掌控无定河一线的东西驰道,在秦朝是上郡郡治所在,是关中平原的重要屏障。

古人这样形容此处的关键:"外控疆索,内藩畿辅,上郡惊,则关中之患,已在肩背间矣"

当年秦国经雕阴一战大败魏国夺得此地,并尽占河西之地。黄河西线从此无忧矣。

延州道示意图

塞王司马欣都栎阳,栎阳是秦定都咸阳之前的都城,此处是函谷关西处重要的防守重镇,过了此城可以直达"戏"

“戏”这个地方我们并不陌生,此处当年是兵临咸阳城的一处最佳驻军场所,陈胜攻破函谷关后就驻军于此,项羽入关后同样如此。所以塞王司马欣处于关中东部要冲之位。

雍王章邯都废丘,废丘之前的名声并不响亮,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下整体的格局,将会对关中的防御体系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废丘西距雍城百公里左右,东离栎阳70公里,与渭河南部的杜县及塞王所处栎阳形成一个横跨渭河的三角形防御体系,同时与好畤及栎阳在渭河北部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防御体系。

渭河两岸的三角形防御体系示意

废丘与西部陈仓及好畤也是一个灵活的三角形体系。这三个三角形防御体系就构建起整个关中平原的防御体系。

如果将范围扩大到陕北高原,则废丘、栎阳、高奴三王所处都城同样是一个大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共同顶点就是章邯所处之废丘。

之前文章中我们多次提到过三角形防御体系,从遥远的夏代开始,这种防御的架构已经成型,这种防御体系的好处就是三个顶点互为犄角,一点有难,另两个顶点可以沿着两条边驰援,同时也成为这个顶点的重要后援之地。我们后面讲战争过程的时候再详看吧。

关中平原的三个三角形防御体系

关中核心区域的城池防御我们看得很清楚了,非常灵活和坚固。我们再看下外围。马莲河谷设有乌氏,渭河上游的西县、岐山道的下辩,加上子午岭一带的泥阳和栒邑。环绕整个关中的城池防御一目了然。

除了驰道附近的军事重镇,整个关中的防守由遍布四周的关隘组成,我们熟知的关中四塞"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关隘。

萧关扼守着马莲河道这条北下的重要通道,"襟带西凉,咽喉灵武",是关中地区西北方向的咽喉要地,此处事关关中安危,历朝历代都是南北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散关位于秦岭西部,重镇陈仓的西南方向,是关中通往汉中盆地的要冲,军事地位极其重要,本文要讲述的刘邦还定三秦就是从这里进入的关中。

武关地形示意

武关位于秦岭东部,是关中盆地通往东南方向的重要关隘,刘邦前面抢占关中走的就是武关。秦灭楚之战也是从这里出发,对于关中地区东南方向的安危,此处非常重要。

函谷关是关中东部门户,其作用前文多有讲述,此处不再多言。

武关西北处还有一道关隘称作峣关,在峣山之畔,后又名蓝田关。古人所谓"关函守峣,山东道穷",可见峣函二关在关中东部防守中的重要作用。秦王朝武关失守后就是在此关阻挡刘邦军对咸阳的进犯。

以上关隘在秦代均已设立,秦岭山脉中还有一些关隘,包括关山中的陇关,所设年代不详,应该都是秦以后所建,与本文关系不大,不做详述了。

秦岭一侧关隘位置

关中北部关隘同样是这样,由于历史典籍中出现的时间均晚于秦王朝,应该都是秦以后所建,沿着秦直道的几处关隘,如石门关、调令关、兴隆关或许是伴随着秦直道所建。

几处关隘不仅扼制着几条通往关中的军事要道,同时在关中周边形成了一道弧形防线。

三角形的军事重镇布局及弧形关隘分布,让整个关中的防御体系密不透风,唯一能够穿过这些防御布局的就是关中向外辐射的诸条道路。

翻山越岭、穿河进谷,四通八达的军事通道

关中北部的通道主要集中在子午岭两侧的河谷,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是沿着子午岭直达河套地区,子午岭两侧的马莲河河谷及洛河河谷在秦直道的威慑之下战略地位下降,延州道由于南部黄龙山的几条通道崎岖难行,也很少有大规模的南下关中的军事行动。

关中西部的军事通道主要也是两条河谷,清水河谷进入关中距离较近,河谷宽缓,适合大部队行军,这条河谷有萧关镇守。渭河河谷比较难行,但也不失一条进入关中的军事要道。往往能够带来出其不意的军事效果。

萧关地形示意

关中南部秦岭一线谷口众多,仅秦岭北坡就有150多个谷口,其中可以叫出名字的有72处。所以实际上越岭的通道有很多,但对于军事活动来说,只有六条通道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限于篇幅,我们简要介绍下。

陈仓道位于秦岭山脉最西端,《史记》中所说故道指的就是这条道,这条道路出了秦岭直通陈仓,此道南北两端分别设有仙人关和散关。与关中东西向的驰道"陇道"相交,沿陇道向东可直达关中腹地。

褒斜道在陈仓道东侧,关中的起点是眉县,逆斜水向北进入秦岭,顺褒水直达汉中,此道是关中到达汉中郡治南郑的最近道路。南北两端的关隘叫鸡头关和斜峪关。

傥骆道北起周至县穿过秦岭到达汉中的洋县,向西直达汉中腹地

子午道南端是子午关,紧邻杜县,在现在西安市东南。穿越秦岭后到达安康盆地,向西进入汉中,洋县后与傥骆道合为一道。

还有两条通道就是库谷道和武关道,与本文内容相去甚远,此处不做详述。

秦岭通往汉中的四条通道

千年的时光流逝,在岁月的尘埃下,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几条古道如今皆已不可考,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始建时间,二是所行路线。

陈仓道始建年代不详,但鉴于刘邦"还定三秦"有暗度陈仓之说,其名为"故道",当是先秦时代已有。

褒斜道争议比较大,学界有两种态度,其一为汉武帝时所修,其二为秦惠文王伐蜀时所建

子午道最早出现史籍中是在西汉平帝元始五年,王莽所修。

傥骆道基本可以确认在汉魏时期才大规模投入使用。

综上所述,秦末汉初时期,只有三条道存在军事行动的可能,既陈仓道(故道)、褒斜道、子午道

刘邦兵出汉中还定三秦所行之路为陈仓故道当无疑问,这个学界也无争论。争论点在赴南郑就国所行路线,也就是《史记》所言"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去无东意。"

褒斜道与子午道加上"褒中张良送刘邦""蚀中烧绝栈道"几个点一组合,竟然形成了六七种认识,的确让人有些吃惊。不仅汉中宝鸡等本地学者和研究人员纷纷登场发表见解,几位学界大咖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如史念海先生、李之勤先生、辛德勇先生等。

褒斜道实景

本文无意对此深入探讨,比较认可的是刘邦出秦地所走路线为"子午道"。汉中档案馆孙启祥老师的一篇论文引起笔者注意,他认为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执政时期,气候恶劣,秦地发生了两次地震,导致褒斜道破坏严重,秦始皇修建阿旁宫,又于褒中之地取大木,造成褒谷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褒斜道本身就"逶迤之艰",到秦末的时候已经不可通行了。所以才有了汉武帝之后"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这样的举措。由此可知褒斜道的确始建于秦惠文王时,但秦末已毁。

试想,如果褒斜道还在,张良烧毁子午道栈道之举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褒斜道年久失修不可通行,陈仓故道也较少使用,崎岖难行,而通汉中的主要交通道路是子午道,因此张良"烧绝栈道"来表达汉王"去无东意"

至于我们都知道的"明修栈道"多认为是后人附会,本就不存在,实际上刘邦只是"暗度陈仓"然后一举击破三秦的。

我们通过上面两节,对三秦之地防御体系及关中与汉中通道进行了简要讲述。由上可知,三秦的整个防御架构还是非常坚固并且十分灵活,同时由于子午道已毁,陈仓道崎岖难行,而且距离关中核心区域尚有距离。汉军越秦岭攻击关中之举实在是匪夷所思。那么,刘邦是如何做到的呢?

分兵疾进、虚实难料、出奇制胜的兵仙韩信

韩信是继战神白起之后又一神话般的军事家,我们上文谈到过刘邦得天下之后自我评价,他提到的三个人物,萧何、张良、韩信,世人称之为"汉初三杰",没有这三个人物,屡战屡败的刘邦当不会仅仅用了四年多就横扫天下。这其中韩信居功至伟。

想想后世诸葛孔明,几乎一个人肩负起萧何、张良、韩信之职,同样由汉中进取关中,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虽有时运不济之由,但缺少韩信这样的智将或许是原因之一吧。

与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北伐面对一统北方的曹魏不同的是,刘邦面对的仅仅是三位秦王,我们回过头看来,刘邦取关中之后的形势竟然与秦始皇东出函谷前的态势惊人的相似。同样是据有巴蜀汉中关中几处形胜高地的汉军拥有了与秦人一样的地缘优势。

刘邦攻取关中时候军队人数大概在十万左右,就汉中时候,项羽送给刘邦几万军马,同时有总计几万兵马的地方诸侯愿意跟随汉王南下,据此估计汉军人数应该在20万弱这样。刘邦就汉中王到出兵陈仓中间仅仅隔了四个月,汉王用这几个月休养生息韬光养晦肯定是不够的,但准备些军粮当无大碍,实际上,这几个月就是在做北上关中的准备

项羽西进关中之前在新安坑*了20万秦国降军,史籍上并没有记载章邯三人随项羽进关过程中是否领兵作战,但既然项羽封三位为王,除了巨鹿之役三位降楚之功,想是三位当有些战功吧。

秦王子婴投降时候关中地区秦军应该不下十万,这些秦军想是都划给章邯三位降将了。所以我们估计三秦军队数量应该在二十万不到这个样子,其中章邯军应该最强,当不只十万

汉秦双方兵力基本旗鼓相当,从后面战争进程来看,章邯的主力集中在都城废丘,塞王和翟王应该各率几万军马驻守封地。由此可见,关中西部要塞及重镇的防守兵力并不是很强。这是刘邦暗度陈仓战略得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点,刘邦及众谋士自然是了然于胸,况且韩信作战向来非常重视"知己知彼"。在后面战争进程中我们也可以充分看到这点。我们看下战争进程。

陈仓道和岐山道

刘邦大军做足了准备之后,沿着西汉水走陈仓故道进入秦岭,并迅速*到"下辩",这段距离大概有140公里这样,山路难行,本文认为是樊哙作为先锋首先到达这里,下辩山高林密,驻军非常薄弱,樊哙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下辩

下辩这里是陈仓故道与岐山道的岔路口,向东北走陈仓故道去散关,向西北进入陇山区域,诸葛亮北伐时候走的就是这条线。

韩信的主力部队随后也到达了"下辩",学界通常认为,汉军是走陈仓故道在散关处分手,樊哙西上"西县"。笔者认为樊哙与韩信主力部队分手之地应该在下辩处,樊哙沿着岐山道直下"西县"。拿下西县之后顺渭河河谷东下,同时韩信主力部队则走陈仓故道直接从散关*出。这其实是当年秦军惯用的战略,就是先确保自己大军的后顾无忧。

从下辩去散关大概也是140公里,走岐山道至西县再延渭河河谷至陈仓处大概250公里左右。根据后面战争中灌婴所率为骑兵来看,樊哙军这支军队应该是骑兵,所以樊哙军虽然距离远,且在西县处有所耽搁,但行军速度应当并不慢于在山谷中穿行的韩信大军。

史籍上对汉军攻克陈仓记载不详,其实也说明了两点,一是陈仓守军的确薄弱,二是汉军的奇袭起到了效果。

汉军从汉中出兵路线

此时得到消息的章邯急忙率大军来支援陈仓,但到达陈仓的时候陈仓已经失守,韩信大军与章邯主力在陈仓与雍城之间迎面撞上,这时候樊哙大军突然从西面*到,面对樊哙的重骑兵,章邯的轻车兵自然不堪一击。章邯向东败退。

我们再对照前节三秦防御体系的分析,陈仓这个西部大三角的顶点已落入汉军手中,同时散关及陈仓以西也已经被汉军占领。向东则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失去了西部边隘及重镇的关中防御体系已经被扯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后面就是早已经做好充分作战部署的韩信大军淋漓尽致的表演了。我们看下韩信军是如何一步步将三秦防御体系撕得粉碎的。

周勃率军进攻汧陇,这里就是我们上文说的萧关一线,应有部分章邯军在此驻守。

靳歙继续扫荡陇西,郦商则进军北地,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泥阳、栒邑几处军事重镇。灌婴则利用骑兵的优势穿插进入栎阳区域,对栎阳发起进攻。

樊哙率军直取废丘,曹参分兵拿下咸阳,隔断了废丘、栎阳两个三角形顶点的联络,几番进攻下来,三秦几个防御三角形被完全撕碎,三角形防御体系彻底失灵。被截断的塞王司马欣,在曹参和灌婴夹击之下投降。

于此同时,韩信亲率大军,与曹参樊哙军几路强攻,顺利拿下了好畤。驻守好畤的章邯之弟章平逃至乌氏抵抗,不过郦商在北地进军也颇为顺利,很快就拿下了乌氏、栒邑、泥阳几处重镇,并俘虏了章平,北地郡尽入汉军之手。随后几路大军兵锋直指上郡,翟王无力抵抗,也投降了汉军。

摧枯拉朽一般,汉军已经将整个关中纳入囊中,仅剩下章邯独守的废丘一座孤城。不过章邯主力虽经陈仓及襄乡两败于汉军,但实力尚存。迅速攻取关中诸地的汉军对于废丘竟然无可奈何。

刘邦为了在项羽平定齐地之前能够抢占先机,亲率大军出关东进,由韩信率部围困废丘。不过刘邦东进惨败,无奈撤回关中,之后韩信采用水攻战术,由樊哙将渭水河堤掘开,汹涌的河水将废丘城墙冲垮。汉军*入废丘城,章邯见大势已去,遂自尽身亡。

汉军在还定三秦时候各条战线示意

从汉高祖元年八月至汉高祖二年六月,耗费了十个多月,汉军终于将三秦之地尽入掌中,凭借关中及巴蜀之地的地缘优势,刘邦能够再现当年始皇之威吗?我们下文继续。

结语:本文详尽分析了关中地区的防守体系,虽然看似固若金汤的防御架构,但其软肋非常明显,就是汉中、陇右、陕北及巴蜀之地实为互相掣肘,仅以关中一地之力实难阻挡强大外力的侵袭,一旦防御体系被打破,关中之地反倒成了人人可食的一块肥肉。汉军在韩信出奇制胜战略的引导下,迅速集中优势兵力将关中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顶点拿下,同时分兵略地,招招见血,兵锋所指之处皆是三秦防御的要点。在尽揽陕北陇右之后,三秦已经无力回天。雍王章邯终究棋差一招,陈仓的丢失虽尚未让整个防御体系失效,但面对飘忽不定的汉军,三秦军始终没有将三角形防御体系运转起来,反倒是汉军总是能截断各个顶点之间的流动。章邯虽也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但失去了强大背景支持的章邯终究没有能在韩信天才般的军事指挥下获得一丝生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