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告诉我们,学武之人,都听说过“气沉丹田”的要求;道门修士,皆知道“昔日圣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穴”的提法。但真正知道气如何沉、神如何凝的人却极少,正应了那句古话,“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焉!”
君不见,有人死死用意固守小腹,有人搞人为的“腹式呼吸”,有人闭目内视脐内,有人存想丹田有一火球,都认为如此这般,气便贯入丹田了。可结果如何,“把肚子守大了,还每每得上遗精症”(南怀瑾先生语)。

其实,常人之“气”浮而不沉,都聚在心窝处,也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壅胸际”。因七情六欲、辛勤劳作之故,此气滞而不通,郁结在胸中,常常自觉胸闷,俗语所说的“心里堵了个大疙瘩”,即是此种心气上浮之症状的表象说法。古人则从雅的一面说胸中有“块垒”难消。可是学人昧于此理,本来“心里的事”就已太多,却又加上这些“目视丹田”、“腹式呼吸”等等的劳什子,忙于固守,如《楞严经》所说:“撮心而守,悬在一处”,心火不但不能下降以温肾水,反而更进一步地郁结了,所以虚火上炎、口舌生疮、口干舌燥、欲火上升,甚或吐血发狂,这一类的偏差就会屡见不鲜了。
那么,当如何操作?很简单,静其身如山岳,澄其心如秋水,胸中之气自然如水中浊物沉淀一样,渐渐下沉至丹田了。此时不是单纯的意念,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学人自觉有物沛然下降至丹田,有如温水一般,绛宫(胸际)空空洞洞,虚灵开阔,丹田(小腹部)充实温暖,尤以两肾处为甚,丹经称之为“两肾汤煎”。即两肾如在开水中煎煮一样。功力再深,则此“温水”会逐层下渗,到双足心,直至入地三尺,以至于更远。此是致虚守静、纯任自然的大法,非小法小术可比,其关键是身体要端正放松,心理要空无一念。若不相信,可试看一下主流经典的论述:《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仙学真诠·守乾之诀》云:“凝神入坤脐者,作丹之初,只是凝神,则气自返归身中,久之自然沉入肾府。犹夫水,澄之既久,而其浊者自沉,非执著坤脐而守之也……所谓凝神者,盖息念而返神于心耳,神返于心,而不外驰,则气返于身,渐渐沉入气穴去矣。”南怀瑾大师《习禅录影》曰:“心头一空,气自下沉。”大成拳大师王选杰在《大成拳实作绝技》中说:“腹部充实是由于胸部放松自然形成的,故虚胸与实腹两者密不可分。”

习武道者,至此地步,自觉整个人如半瓶子水,无论怎样动,身体里的“温水”都会作出自动的、恰如其分的“动荡”来调整重心,保持平衡,有如不倒翁。《少林拳谱》有言:“气沉丹田,则强如不倒之翁,虽有大力推挽,亦不为之所动。”不仅如此,肉体上的平衡也会巩固,促进心理上的平衡,此时其人特别“沉着”,特别“沉得住气”,一切可喜、可怒、可怕的外界刺激,均不足以动其心,而沉稳不乱,“以不变应万变”。其人“心放在肚子里”,常处泰然自若之境,而不会“提心吊胆”地“把心提到嗓子眼”去面对可怕之事,也不会“(心)气一下子直冲顶梁门”、“气堵脖梗子”的去应对可怒之事。谦谦君子,休休有容,真正使心态如水一样平和。
另外用于技击,人一动手,便觉有物从脚心飞速上旋,经腿、腰、背心、臂而至于指梢,如同子弹在枪膛里旋转一样,将敌人击出丈外。此时手部的力,就不是仅仅上半身的力了,而是全身之力汇于一指,少林拳派谓之“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意拳谓之“整体力或“整劲”,其实是一个意思。
习丹道者,心气沉至双足心,则“真人之心呼吸以踵”,自觉有一线吸力从足心、丹田发出,将舌尖向上向后吸,与悬雍垂(即小舌)相接,启动先天胎息,关闭后天凡息、身中真气,降则经任脉下注地心;升则经督脉上冲至百会,至天心;开则大包天地,合则细入无间,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初合,古人所谓“上下与天地同流”、“借天地灵父圣母之气,化后天凡父凡母之身”的术语,都是对此境界的描述。
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谁都知道:“气沉丹田德润身”的口诀。也都知道“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道理。即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这是一般的修练常识。
然而为什么有的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内功功法很好,内劲修练的也很精纯,但一动手较技就出现气浮的气喘嘘嘘的现象,甚者喘满不止呢?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来,是不知道运用内气的方法造成的。也就是说,“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我这样说,可能有些习拳者认为是我自己的杜撰,诚心的讲,确实是我在练、用功夫中切身体验到的。经过多年实践的证验,确实在激烈的较技攻防过程中不出现喘气嘘嘘的现象。而显气定神闲之态。但偶然在我弟子借给我的《张氏短打拳》谱中,清楚的看到了“气法指要”的歌诀中,谈到了这方面问题。现录此歌诀如下:紧闭牙关口莫开,口开气泄力何来。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
翻复回旋身碾动,*手休将气放怀。终朝习练常如是,体坚胜似铁钢胎。
歌诀中的“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这句话,将此问题阐述的极为清楚了。如果换一种非歌诀体的句式,这句话写成: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这样就会很明显的看出来内气的运用之要妙,分为“存气常充腹”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两种使用现象及方法。而两种使用内气的方法及现象又同时存在身中。贯气通筋骨壮形骸的方法,表明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功效。而存气常充腹的方法,表明神回身中气自固的功效。
神回身中气自固,此身中就是指少腹丹田而言的。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收,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录自《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此论中的“中宫”,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内之中宫的简说了。明言是丹田气海了。

而唐顺之在《观峨嵋道人拳歌》中说:“鼻息无声神内守”。就是说峨嵋道人打拳时,由始致终总是气沉丹田的,及神内守。此内守二字,内,指丹田。是针对: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内气在此静定而不它移游走。神内守三字,说的就是“存气常充腹”的这部分内气。为何峨嵋道人打拳时运动异常激烈。而骤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满而鼻息无声,神闲气定呢?就是因为“存气常充腹”的“神内守”的缘故。也就是不生喘满的直接原因吧!但是,什么现象可致喘满呢?即生出气满嘘嘘的现象呢?其实,在“气法指要”的歌诀中,前贤已经清楚的指明了。
就是“*手休将气放怀”。*手,就是攻击之手,气放怀,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这部分内气,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发放人的瞬间,莫将沉在丹田中的内气放入胸中来”。如果沉入丹田的内气因发放人时而升浮到胸中来,内气无根而浮,则必生喘满而气喘嘘嘘了。这就是为什么动手较技,因为有沉气丹田内守功夫者,不生气喘之症;虽有沉气丹田不能内守者,必生气喘之症。而关键又在*手的发放人之瞬间,最容易发生“气放怀”的现象。这是不得“神内守”之运用内气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现的病拳现象。
俗话说:“把心放在肚子里,着的哪门子急呢”?此说中的把心放在肚子里,就是心气沉丹田的意思。所谓“虚胸实少腹”,就是这个气沉丹田的方法。一般练内功者很容易做到,习拳者在练功时,自己也很容易做到。故不会出现气喘的现象。一但与人较技,攻防动变起来,忘了气沉丹田,内气不由自主的升浮到胸中来,则必生气喘症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人提出了“以呼为补”的技术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手气入怀”病拳之症。因一般的习拳着没能很好的掌握这个“以呼为补”的发劲放人的技术方法。故没有这一运用内气的技术、技巧、功夫,在较技时不能气固丹田而升浮入胸中,造成气喘,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下面具体介绍“以呼为补”的发劲放人的固气之法。讲清其道理,以备习拳者参考。
当练习拳术已能气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练习“放劲发人固气之法”了,又名“练力法”,又名“吐气开声贯气法”。不管名称如何不同,练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骤是相同的。

骑马开弓式练法:骑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站架。开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两手要一收一发。意似开弓。这样形成了直步冲拳的打法,顺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练时有进步法,退步法;进中退,退中进;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于是以“贯气固气为主”。故练习时外形轻静自然,只求姿势动作准确,内气适时到位的感觉,不求击打放人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贯气固气”的效果。才属于正确的练法。
练功要点:即直步冲拳式练习,进步和冲拳到位之瞬间,吐气开声,胃上脘内有内气直下沉入丹田中,此为“气贯丹田法”。此法练习20多天,自觉气贯丹田充足,内气下贯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上贯和下贯的功法,以求周身贯气圆满,而又“丹田固气”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同时存在,同时运作,达到“*手休将丹田之气放入怀”的“固气功夫”,至此,也就在较技中不会产生气喘之症状了。
上贯法:当打直步冲拳的吐气开声,胃脘内的内气下贯丹田中的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腰中命门而出上贯百会,乃从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线之内气经颈脊达百会贯顶。其它则在夹脊部位分成两股,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下贯法:与上贯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会阴返环跳,沿腿之阳面,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这样,在直步冲拳的贯气法中,内气的运行分为三种线路。一是内气贯丹田,二是上贯,三是下贯。而此三种线路是同时存在的。既达到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内气之双重效果,又保证了“*手休将气放怀”的不生喘满之效果,但要知道,练习时只体认贯气的感觉,包括贯气的线路之体认情况。只体认做好吐气开声的贯气法。至于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静自然了。即只管吐气之呼,不管吸气,乃是秘诀。
以此吐气开声贯气法,修练百日,固气功夫定矣!再以本门宗技的各种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练习,达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气道畅通,贯气充足,则丹田气海的内气根固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