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儒释道之贤关圣域(纲目)

蒙山儒释道之贤关圣域(纲目)

首页角色扮演圣域独尊更新时间:2024-04-24

文/琅琊仙客(知乎吴梦楼)。

蒙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丘陵,以一曲《沂蒙山小调》驰名中外。蒙山历史悠久,《尚书》《诗经》等留下了先民在此治水拓殖、播撒文明的记载。这里相传是东夷文化发祥地,是传统儒释道文化融汇交流的区域,诞生了一系列英杰先贤、大德高道和文化成果,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蒙山在齐鲁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群体基础、做出了可称道的理论建树、树立了富于感召力的儒者典型,推动着儒学发展壮大并跃居为传统社会统治思想。这是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需要深入开掘和大力弘扬。

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

(一)圣人行迹

蒙山是儒学重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留下了圣贤行迹和深远影响。蒙山相传是东夷圣山,伏羲后裔在此建立颛臾国,专祭蒙山,历夏商周不绝。《论语》载,季氏将伐颛臾,子路问计于孔子,孔子慷慨陈词,颛臾得以幸存。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吾从周”,“祭如在”,蒙山祭祀绵延千年,列入官方祀典。蒙山留存小鲁亭、子宿村、回马岭、圣憩亭、颛臾祭坛、颛臾王庙等历史遗迹,成为引人入胜的文化名片。

孔子行教图

(二)风乎舞雩

孔门以“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著称,蒙山便有仲由、闵损、原宪、曾子、澹台灭明等门弟子,他们或勇于任事、或以德行著称、或淡泊明志、或祖述承启、或尊师弘道,以各自方式阐释、践行、弘传着儒学精义,为儒学发轫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孝义蒙山

元郭居敬撷取历史上著名的孝道事迹,汇集为“二十四孝”,蒙山地域便有子路百里负米、闵子骞芦衣顺母、曾子啮指心痛、老莱子戏彩娱亲、王祥卧冰求鲤等故事,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事亲至孝的美德,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蒙山孝悌

(四)家训垂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崇高理想。南北朝时琅琊大儒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开古今家训先河,被后世作为垂训子孙及家庭教育的典范。蒙山人遵循着《颜氏家训》的治家格言,践行着着修齐治平的理想,造就了淳朴敦厚的民风,成为追寻过往、感怀传统的一方桃源。

修身齐家

(五)儒学正典

先秦百家争鸣,儒分为八,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典籍散佚,思想纷杂,儒学正典化呼之欲出。汉代经学家郑玄客居蒙阳南城山,注《孝经》,今蒙阳平邑县有郑城镇、康成庄等地名,并有康成石室、注经台、衣冠冢等遗迹。唐代琅琊大儒颜师古,奉太宗令考订《五经》,颁订本颁行全国。儒学正典,泽被后世,功不可没。

平邑郑城镇注经台

(六)忠烈千秋

蒙山产生了许多精忠报国的英烈雄杰,尤以唐“安史之乱”之颜氏双雄(颜杲卿、颜真卿)、清末甲午战争左宝贵血洒平壤壮烈。今蒙阳费县有颜鲁公庙、颜林,平邑县有左宝贵衣冠冢,业已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

回族英雄左宝贵戎装像

(七)教化德风

宋以来,众多儒者避居山林,创立书院,聚徒讲授,践行圣道。明清以来,蒙山地域形成了官学、文人书院及民间社学鼎足而立的古典教育格局,以东山书院为代表,始建于元初,在蒙山之西四十里,有燕居堂、讲堂、斋舍12楹。历元明清,弦歌不辍,人才兴旺。清初,费县通儒郭翘楚迁址于蒙阳,建有圣庙、两庑、讲堂、神门、垣墙等,衍圣公孔传铎作《移建东山书院记》。乾隆年间续修,载入《大清一统志》。抗战时遭破坏。2014年东山书院于蒙阳鬼谷子村重建告竣,成为一方格物致知、修心养性的君子之境。

东山书院今址(大洼鬼谷子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