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别具特色的文旅采风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参与者穿越鲁、赣、闽多地,重温了著名词人辛弃疾悲壮亦豪放的代表词作、曲折又壮阔的人生轨迹。
此次活动由《辛弃疾传:剑胆诗心北国魂》的作者、济南文旅主播分会会长赵林云发起,可九茶客厅参与。众多辛弃疾的追慕者,先后参观上饶带湖、瓢泉、武夷山等故居遗址,追寻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足迹。
文旅采风团首站到达具有120多年历史的上饶市第一中学。在陆羽泉畔的陆羽书院,赵林云一行与上饶师范学院教授汲军、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张梅和上饶一中图书馆馆长廖焕山等就辛弃疾在上饶的生平履历及研学项目打造等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吟诗抚琴、品茗畅谈……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以洗雪国耻、光复中原为志,可是仕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1181年农历11月,由于受到弹劾,官职被罢,辛弃疾来到江西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辛弃疾一生走过的地方颇多,应该有很多定居地可以选择,为何最终选择了上饶?
上饶师范学院教授汲军表示,在她看来原因有四:洪迈《稼轩记》说,辛弃疾之所以择居上饶,是因为“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上饶之便利交通,古已有之,当地是古代最早的“京广线”,上饶也成为当时“京广线”上的重要枢纽之一。进,可以即刻入朝;退,可以归隐安居。由此看来,交通便利是他的第一考虑。
第二个原因则是,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饶在北宋后期与南宋初年,上饶成了南迁的大族与朝廷赋闲的士大夫集聚之地,辛弃疾在此地便于以文会友。
当时上饶市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城门、军营、道路、文庙等迅速建立,当时的信州城市迅速发展成为第三个原因。汲军认为,朱熹在《济南辛氏宗图旧序》中所说:“稼轩辛公……察风土之异,知土沃风淳,山水之胜,举无若西江信州者,遂爱而退居信之上饶。”辛弃疾对上饶美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钟爱有加,这成为辛弃疾定居于此的第四个原因。
春日下午,在上饶一中院内,《辛弃疾传》作者赵林云与辛弃疾研究专家汲军、张梅展开深入交流。
知行合一研学机构负责人张秀秀与上饶一中图书馆馆长廖焕山就辛弃疾研学项目开发展开交流。廖焕山表示,上饶一中正致力于探索用“美好教育成就教育美好”。该校后期将主打以辛弃疾为主的家国情怀教育和以陆羽为主的工匠精神教育,具体体现在该校在日常教育方面,正在探索如何从校本读物转向校本教材乃至文学课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学科交叉式教学;在学校活动方面,探索课本剧、讲书等形式的创新;在课程衔接方面,探索小学、高中与大学的“双向奔赴”。座谈会结束后,赵林云一行探访了带湖以及带湖山庄旧址。
上饶的带湖,曾经收纳过辛弃疾疲惫的身心。
“河口古镇,老物件真多,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深深的车辙里印着曾经的车水马龙……”文友冯莹在“万里茶道第一镇”里生发出这样一番感慨。
傍晚,在铅山市文联主席丁智和副主席柯含雪的带领下,旅行团文友一起夜游河口古镇。明清时期,该地是东南地区百货公司的集散地,各类商店、作坊和娱乐场所曾经在此林立。
如今,那些建于明清时期的建筑,有的还完好无损,有的已经饱经沧桑……走在青石路上,高高围墙的老房子里,还有不少旧址。位于一堡街的邮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现在的主理人是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叶萌。老字号药房“吉生香”始建于民国初年,现已停业,但从精美的外观和精雕细琢的石刻,仍能想象当年的风光。
“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茶帮遍中国”。在古老的渡口,信江河缓缓流淌,这里素有“铅山河红传四方,河帮茶师遍天下”美誉,堪称“红茶鼻祖”。河口镇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赣闽皖几大产茶区的茶叶都云集于此。《上饶地区志》记载: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并是“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俄、英、印度等国商人曾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
斑驳的城墙,古老的建筑,蜿蜒的河流,叠加着古镇的辉煌……
3月28日,文旅采风团到达座落在江西铅山信江河北岸的辛弃疾文化园。站在信江河畔,除了可以看见沿岸九狮山丹霞地貌之外,一座高达32米的辛弃疾雕像格外引人注目。
“何处望神州?”辛弃疾仗剑持卷的高大雕塑屹立铅山信江江畔,北望中原。
仰首遥见辛弃疾雕像左手持长剑,右手握《九议》《美芹十论》平戎策,双目注视着北方,疾风吹起长袍,凛凛意气间充盈着渴望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也许有人会很诧异,为什么辛弃疾的雕像背朝铅山县城?答案是,辛弃疾一生最大的愿景是收复失地,因此恢复中原、北望神州是他的精神写照。
辛弃疾后半生的赋闲岁月,大部分是在瓢泉度过的。
随后,采风团成员乘坐中巴来到铅山县稼轩乡的瓢泉附近。沿着一条小路向里走几百米,在一面林木葱茏的崖壁下,瓢泉清澈见底,小虾在水间穿梭之状清晰可辨,类似趵突泉的三股水。当年,辛弃疾曾改“周氏泉”为“瓢泉”,也曾作《水龙吟·题瓢泉》:“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他以孔子的贤弟子颜回自诩。
如今,黄清玲夫妻注册了“稼轩瓢泉”酒的商标,并致力于将这项非遗酿酒技艺传承下去。
被贬谪的辛弃疾曾往来于上饶带湖别墅和铅山瓢泉之间,不久后带湖别墅毁于火灾,此后他便在瓢泉定居直至去世。辛弃疾的屋舍、园林和耕地分布在周边方圆几公里内,至今尚有一些痕迹尚存。在横畈隐湖坑村,大家偶遇了村民王科华,他带着大家沿着一条穿过水泥道路向田野走去,向大家介绍了辛公古道。随后,他带领大家探访了斩马亭旧址。
在铅山县永平镇卢家村党支部*吴明华的带领下,大家来到辛弃疾的终老之地阳元山。墓碑前方左右两侧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在阳原山,采风团偶遇约50名辛氏族裔,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每年都会相约来到辛弃疾之墓祭奠。
上山途中,大家偶遇了祭奠结束后抬着万载得胜鼓下山的一行辛氏族裔,并和他们近50人合影留念。据悉,他们来自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每年都会如约来到辛弃疾之墓祭奠。
“他乡纵有万两金,莫忘故乡一捧土。”,文友为辛弃疾带来家乡济南的一捧土。
拾阶而上,采风团来到半山腰处的辛弃疾埋骨之地拜谒,在他的墓前献上鲜花,在坟头周边轻轻地撒上从济南带来的土和水。
祭奠完成后,大家乘坐高铁前往武夷山,继续这一场“沿着辛弃疾足迹南下”的文化之旅。
3月29日上午,采风团一行抵达武夷山,乘着竹筏漂流游览九曲溪。
武夷山峰岩交错,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行进了七八公里,形成三弯九曲之胜。游览九曲溪,最好的路线是从九曲溪的源头乘竹筏顺流而下,始于“九曲”,终于“一曲”,不费时不费力,在轻松自在之中,尽享大自然的乐趣。只需坐一次竹筏,就可览尽九曲溪两岸的千峰万岩,尽享水中看山的妙趣。这种超值体验的乐趣,让文化采风团一行人赞叹连连,也恍然大悟为何被称为“武夷三圣”的辛弃疾、朱熹、陆游常常流连其间,乐而忘返了。
采风团到达座落在武夷山市的回应山房。在那里,赵林云一行见到了回应品牌创始人、回应山房主理人应红。应红的爷爷在1935年到达武夷山,在泉州茶商源美茶在武夷山的茶厂工作、定居。应红于1987年3月13日出生,在耳濡目染及种种因缘际会之下,她愈发意识到武夷岩茶传承的重要性,从小便立下了创百年老字号的愿望。
武夷山,被誉为“茶山之祖”,这里不仅风光秀丽,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武夷山岩茶世家第三代茶人,应红和爱人继承了家族的“好斗”精神,在天心正岩核心村斗茶赛中屡获殊荣,斩获了2014年和2020年“大红袍状元”双状元殊荣。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两个可爱的女儿也分别在这两个年份出生。
成就这座城市的武夷岩茶,是怎么炼成的?在应红的讲述之下,文友们知晓了“三坑两涧”(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中茶树后面忙碌的采青茶人,在日出到日暮中,每一座茶厂的机器都曾不眠不休地运转,方才做得出一年里最好的一泡茶。
山房内还设有“回应茶院”茶文化展示馆,展示了茶的种植历史、茶叶的制作工艺和茶道文化的精髓。大家在参观展馆之余,不仅能够了解茶文化的魅力,还领略了采摘茶叶、制作茶叶等环节的技艺,沉浸式体验了当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园区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茶文化,吸引了采访团的成员屡屡驻足观赏、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漫步在茶园中,随处可见茶树们正集自然的山水之精华而茁壮成长。经过应红和家人的精心管护和春雨的滋润,茶园一片生机盎然,在云雾飘渺的山间呈现出一幅幅错落有致的美好画卷。
上山见识了岩茶的生长环境之后,等待大家的是一场格调高雅的山房茶会。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曾借赴福州上任的机会,到武夷山精舍拜访朱熹。朱熹热情地接待他,并陪他尽情游览武夷山各处奇峰妙水。当时,辛弃疾的兴致极高,兴奋地一口气写了10首七绝。今晚的茶会主题自然与辛弃疾有关,主题为“一瓢饮”。
回应山房主理人应红,带领大家探访三坑两涧。
三坑两涧中著名的佛教古刹天心永乐禅寺是应红出生的地方。3月30日,应红带着文友们入山去,寻觅牛栏坑肉桂武夷岩茶,同时到天心永乐禅寺吃杯茶,聆听庙里的法师对茶的开示。听师傅讲一讲茶与禅,聊一聊茶与人生,在一杯茶中体会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之美。
在牛栏坑还未有种茶树前,本是个普通的山间幽谷,据说以前因农户养牛,会用牛来运输采收的鲜叶,但由于坑的位置太深,导致运茶队伍每每走到此处,牛就会被拦下来,爬不上来,所以得名“牛栏坑”。
采风团成员来到牛栏“处。坑”指的是两面夹山,该地的特点是常年处于半日照状态,昼夜温差大,为茶树的品质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天心永乐禅寺东北方向常年流动的狭窄溪谷中,坑内多崖壁,皆垒石围茶,温湿度和水分适宜。不仅如此,牛栏坑岩石呈紫红色,矿物质养分含量高,为茶树提供天然养分。
文友们充分领略了牛栏坑的峰峦叠嶂、溪流环绕以及山势雄浑壮观。
体验斋饭成为此行一次非常别致的体验,文友们放下世俗的纷扰,静下心来感受斋饭带来的心灵滋养。每一口斋饭都带着淡淡的禅意,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真谛。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3月30日晚,“念念不忘 辛弃疾诗会”在回应山房举行,“沿着辛弃疾足迹南下”文化创意旅游采风团一行十多人,与来自武夷山市的朋友们欢聚一堂,激情朗诵,热情交流,推盏品茗。来自北京的学者舒放先生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场诗歌联欢。他从50岁开始,遍访武夷山文化古迹,曾写就《访古问茶》《武夷山居录》《茶之书》等书。
倒水坑,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天心岩北麓。山北诸涧,皆自西而东,独流香涧反道西行,故名。
据悉,就在这一天,南平市旅游推介会在济南举办,而这些济南文友,提前相向而行,来到了美丽的武夷山。
“沿着辛弃疾足迹南下”文旅采风团从济南出发一路南下,经过上饶铅山来到武夷山,寻觅辛弃疾在武夷山的遗迹,以及辛弃疾与朱熹的交往的历史往事。听说山东济南的朋友来了,武夷山市副市长李晓云,与市文体旅局局长王晓军、共青团市委副*何彦偲、商务局副局长周翔等,专程来到回应山房参加诗会并看望文旅采风团的文友。
本次诗会内容丰富,有诗歌研讨、诗词吟诵、茶艺展示等,可谓精彩纷呈。“沿着辛弃疾足迹南下”文旅采风团成员李荣莲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张林梅朗诵了《茶的情诗》、李想朗诵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王雪怡朗诵了《青玉案·元夕》、冯莹朗诵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慧朗诵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应山房的代表念念朗诵了诗歌《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诗会接近尾声时,此行的文化顾问、作家赵林云登台朗诵了自己刚刚写就创作的五言诗《武夷山》:
跟随稼轩路,追梦到南宋。
昨日登虎峰,恰遇夕晖明。
回应山房好,春茶欲长成。
武夷风光多,初感九曲行。
牛栏坑悠长,牲去觅无踪。
砂岩细致爱,嘉叶聚深情。
天心禅寺古,五象驮安宁。
闭目品茗香,禅师话空灵。
向晚有诗会,繁星俯身听。
再别崇阳溪,绵绵不舍中。
数步频转首,梦留三仰峰。
“沿着辛弃疾足迹南下”文旅采风团深富创意与意义,已被广泛报道并引起各方关注。
茶山、茶空间、手工和机械制茶间,竹林、流水、漫步道……地处武夷山市兴田镇仙店村的回应山房被誉为是“武夷山水一壶茶”的缩影。2015以来,回应山房共举办茶研学及大小茶事活动近百场,助力了武夷茶文化的传播。直到夜阑人静,大家才尽兴而归。
据悉,“沿着辛弃疾足迹南下”文旅采风团的系列活动已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文旅微博“大明湖畔的少帮主”、《齐鲁林之云》《手机摄影艺术》等媒体进行了连续报道。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身践之。此次创意文旅之行由多方携手共同打造而成,邀请了各地的文友、游客一起去追寻英雄诗人辛弃疾南下的脚步,拜谒一心要洒血践行“九州归一,山河一统”的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文旅团收获满满,成为辛弃疾南下历史记忆的见证人。
沿着辛弃疾的足迹南下,既感受了辛弃疾的伟大心灵又有诸多可遇不可求的相遇,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教育之行。文友们既了解了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又触摸了与辛弃疾相关的文化和历史符号。文友们纷纷感慨,本次行旅具有多重意义。
(刘兰慧 邵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