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刘邦项羽屠城?漕运是否成为了楚汉争霸的决定性因素?

楚汉之争刘邦项羽屠城?漕运是否成为了楚汉争霸的决定性因素?

首页角色扮演屠城争霸更新时间:2024-05-11

在垓下一战中,刘邦彻底击败了楚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随着项羽的失败,楚地陆续平定,只有原本由项羽封授的鲁地一直未能降服。为了迫使鲁地投降,刘邦决定以项羽的头颅示众,最终鲁地不得不屈服,楚国也因此完全平定。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和项羽曾一起进行过“屠城”行动吗?

“屠城”行动既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种威慑手段。然而,这种残酷的行为一直受到人们的严厉批评。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过“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项羽之后,他也曾考虑过“屠城”以泄愤之意。

项羽自*后,西楚各地纷纷向刘邦投降,唯独鲁地坚守不降。刘邦得知此消息后,最初打算率领天下大军屠灭鲁地(“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随后改变了主意。

刘邦对项羽一直追*不止,毫不留情;即使在鸿沟议和时,项羽释放了太公和吕雉等人质,刘邦也无视信义,撕毁协议,继续追*项羽。那么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弃了屠灭鲁地的初衷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刘邦在灭掉项羽之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即将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的他已经开始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导向。

项羽的失败标志着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个新时代,刘邦必须考虑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经过深思熟虑,刘邦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避免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悲剧。

要提倡忠诚,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这正是对鲁公忠诚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时的冲动破坏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因此,尽管楚地纷纷降服,唯独鲁地不降,刘邦的愤怒之火不能不服从于倡导忠诚的主流舆论。

正是基于这种深思熟虑,刘邦放弃了泄愤的“屠城”愿望,而是以项羽的人头示众,向鲁城的父老们传达了项羽已经死亡的消息,鲁地百姓因此放弃了抵抗,投降了刘邦。

刘邦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因此,他在愤怒时也曾想过“屠城”。刘邦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懂得用理智来约束自己的情感。相比之下,项羽显得非常不理智。项羽只追求一时的快感,只想发泄一下而已。

楚汉争霸的胜败,是否取决于漕运的顺利与否?

楚汉争雄的战火最初在彭城(今江苏徐州)点燃,然后蔓延到荥阳。彭城是楚霸王项羽的都城,他曾因定都于此而受到非议。当时,秦朝统一六国后,后方相对稳固,尤其是关中地区被视为王者之地。

有人劝项羽占领关中并在此定都,因为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看到秦朝皇宫已经被烧毁,又怀念故乡彭城,急于东归。

他说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听到这句话,那个劝他的人对他十分鄙视,并说了一句名言:“人们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王听到这句话后大怒,将那个人处以烹煮的刑罚。

项羽选择定都彭城并非毫无道理。彭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一个著名的商业中心。彭城北边有获水和泗水汇流,南边有睢水和泗水汇流,这些水道都是鸿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彭城还位于泗水岸边,泗水是连接菏水、济水和商业城市“陶”的重要水道,下游通往江淮。无论是从荥阳、大梁、睢阳前往江淮,还是从陶前往江淮,都必须经过彭城。项羽放弃了地势险要的关中,选择了四通八达的彭城,其中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曾对此做出如此判断。

时至今日,关于项羽定都彭城的利与弊仍然引发着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认为项羽是一个主动出击的将领,不适合防守,因此选择彭城而非关中;也有人认为,正因为他是主动出击的将领,更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后方。事实上,彭城是一个无险可守的战略要地,容易受到攻击。刘邦就是第一个攻击项羽都城的人。

项羽定都彭城数月后,刘邦回军攻下了关中,齐国和赵国也陷入了混乱。项羽率军攻打齐国时,战事一度陷入胶着状态。刘邦趁机从洛阳经荥阳向东进攻彭城,他纠集了五位诸侯,军队总数达到56万人。项羽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敌军众多。然而,作为战神的他命令部下继续攻打齐国,自己则率领三万精兵悄悄南下,迂回到刘邦的侧后。刘邦率军顺利攻入彭城,大喜过望,他“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项羽等待时机成熟,下令在第二天拂晓从西向东进攻汉军。这次奇袭使得战局超乎寻常地顺利,3万人打败了56万人,汉军溃败,十余万人被*。

随后,项羽率军追击,汉军一路溃逃,被楚军挤压,“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刘邦本人也差点被擒。刘邦整理败兵残将,一路西逃,“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

楚军从彭城追来,与汉军在古荥南边的京水与索须河之间交战(约在今郑州大学新校区到连霍高速一带),汉军击败了楚军,于是双方在荥阳故城下形成了僵持。秦并六国时,曾将荥阳视为东方的门户;刘邦在彭城战败后,他的部下不约而同地逃到了荥阳,这足以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荥阳仍然是东进与项羽作战的门户。

荥阳是天下水运的枢纽,在荥阳作战,双方都能方便地转运粮草。萧何从关中筹集的军粮可以通过黄河转运到荥阳,而项羽在彭城筹集的军粮也可以通过鸿沟的分支睢水和获水转运到荥阳。

双方能在荥阳一带僵持四年之久,正是因为他们都得到了水运的支持,各自的大后方军粮通过水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楚汉两军都拥有数十万人马,如果没有足够的水运能力,双方不可能在荥阳僵持四年之久。在荥阳形成的僵局只有一种可能被打破:谁的后勤供应链断裂,谁就将无法继续支撑下去。

敖仓位于黄河分流的鸿沟和济水之间,是一个重要的粮食储备地。在秦朝时期,济水流域和江淮之间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秦朝将这些地区的粮食大量运输到关中。由于济水和鸿沟的交汇处需要换船运输,秦人便在这里建立了敖仓来储存粮食。

敖仓的储量惊人,甚至在楚汉相争时,仓中的粮食仍然无法计数。敖仓因建在敖山上而得名。《水经注》中提到:“济水又东经敖仓北,其山上有城,即仲丁所迁,秦置敖仓其中,故曰敖仓。”敖仓的位置在广武山北,如今已经成为黄河的一部分。

刘邦在从彭城败退到荥阳时,修建了一条甬道,从城内穿过广武山直达黄河边的敖仓,以获取粮食补给。凭借敖仓的粮食,刘邦与项羽对峙了一年多。项羽看出了其中的门道,频繁派人绕道侵夺甬道,切断了刘邦的粮食供应。不久之后,刘邦支撑不住,派纪信扮成自己,谎称要投降,引导楚军都去东门观看,他则带着几十个人从西门匆忙逃走。随后,刘邦又坚守成皋,项羽进攻,打得刘邦不得不从北门过黄河逃到修武。此时,荥阳、成皋和敖仓都落入了项羽的手中。

奇怪的是,项羽似乎并不重视敖仓,竟然没有派人固守这个重要的地方。无论如何,这都是项羽的一个大失误,但也说明了一点,尽管长期在荥阳作战,项羽的部队并不缺粮食,他身后的鸿沟水系大约为他提供了充足的军粮。

然而,项羽的麻烦在于他需要同时作战于两个战线。刘邦身后的关中和漕运非常稳定,而项羽身后的彭城和漕运却屡屡受到攻击。占领成皋后,彭越频繁在项羽的后方制造麻烦,项羽只好“东击破之,走彭越”。刘邦趁机引兵南渡黄河,“重新占领成皋,驻军广武”,并再次控制了敖仓。双方再度陷入相持之中。

可以说,荥阳之战中,彭越对刘邦起到了最大的帮助。这个人“多次叛变梁地,切断楚军的粮食供应”,给项羽带来了很大的头疼。他既无法攻破坚守不战的刘邦,又无法消灭后方制造麻烦的彭越,同时作战让他感到越来越吃力。

他烹*刘邦的父亲,约刘邦单挑的举动,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这些故事透露出楚霸王的无奈。楚汉相持不下,双方都在苦苦支撑,“壮丁们忍受着艰苦的军旅生活,老弱们疲惫地转运粮食”。然而,刘邦占据了敖仓,后方通过漕运又能够安然无忧;而项羽后方的运粮船只和粮仓却频繁被彭越和刘贾抢掠烧毁。因此,项羽一方先支撑不住了。“当时,汉军粮食充足,而项王的军队却食尽无粮。”

刘邦趁机派人前去游说,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达成协议后,项羽带领军队东归。刘邦本来也想带领军队西归,但张良和陈平劝告他:“汉已经掌握了天下的大半,诸侯都归附于他。楚军已经食尽无粮,现在是天亡楚的时候,不如抓住机会一举夺取天下。如果现在放弃攻击,那就是所谓的‘养虎自遗患’。”于是,刘邦率领军队东进,与韩信、英布等人会合,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