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排众议撤三藩

力排众议撤三藩

首页角色扮演讨伐吴三桂更新时间:2024-04-27


三藩之患

三藩是指镇守云南和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尚可喜(袭其父尚学礼封爵)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袭其父耿继茂封爵)。尚可喜和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早在清军入关前就投靠了后金,之后曾积极参与剿*南方反清民间势力。吴三桂不仅是引清军入关的关键人物,还在消灭南明小朝廷中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受到清廷晋封,令其镇守蕃地。

他们手握重兵,在各自所镇守的省份中,既能辖制当地的地方官员,又能掌控自己的军队和地方税赋。其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为庞大,他掌握的总兵力超过9万,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圈民地,放高利贷,私铸钱币、煮盐,还擅自向全国各地调动官员。他借口“边疆未靖,兵力难减”,每年向中央政府申请巨额军饷,其财政开销,户部不得核查。

决心撤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靖南王耿仲明去世,他的孙子耿精忠承袭王位。此时的尚可喜也以年老为由上书朝廷,恳请批准他回辽东老家养老,让儿子尚之信承袭王位。年轻的康熙帝早就有了撤藩的想法,而眼下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他同意了尚可喜告老还乡的请求,但不允许尚之信袭爵,令其撤藩回辽。吴三桂、耿精忠心生警惕,他们假意主动提出撤藩,试探朝廷的态度。

当康熙帝看到这二人的奏章后,立即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策。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如果批准了吴三桂等人的请求,势必会引起他们的造反,为了稳定当前局势,请求康熙帝驳回撤藩的奏章,安抚吴三桂等人。只有小部分大臣建议康熙帝强硬撤藩,快刀斩乱麻。康熙帝考虑到三藩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便当即下旨召三藩入京,如果他们肯来就证明没有反意,可以逐步消弱他们的兵权。如果不来,则有反意。吴三桂接到旨意后称病拒不进京,康熙帝立即下旨,裁撤三藩。

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在云南率先起兵,*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并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他的官员。为了笼络人心,他脱去清朝朝服,换上明朝服饰,重新使用明朝封给他的平西伯爵号,还前去祭拜永历帝。他以复兴明室为口号,并发布《反清檄文》,一时间叛明降清的武将、文臣及民间百姓迅速响应。

由于吴三桂常年驻守西南地区,根基深厚,势力庞大,一开始在军事上进展迅速,一路打到了湖南境内,并迅速进据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接着他派人与广东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邀请他们一起响应。随即耿精忠在福建,尚之信在广东相继起兵。耿精忠还联系台湾郑成功的长子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其他一些与清廷有矛盾的汉人将领,如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以及提督李本深等人也响应吴三桂。

平定叛乱

三藩之乱来势汹汹,让清廷猝不及防,一年多的时间内朝廷丢失了大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果断刚毅的康熙帝并没有自乱阵脚,下令削去吴三桂爵位,处死在北京居住的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然后调遣兵力讨伐吴三桂。

康熙帝亲自部署了平定叛军的作战计划,把清军分为两路,湖北荆州和江西因地理位置被作为前线,八旗劲旅固守,遏止叛军过江北上;山东兖州和山西太原作为后方的两个支点,以重兵把守,控制南北和东西两条孔道,策应前线。同时下诏宣告天下,凡能悔过归顺的免于其罪。

为了集中兵力消灭吴三桂,康熙帝对观望不定的汉将实行笼络和加恩重用的政策,同时对于耿精忠和尚之信二藩暂时停撤,加以安抚。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四日,靖南王耿精忠在清军压境、军饷匮乏、军心涣散的情况下,不得不率文武官员出降。同月,尚可喜病逝,尚之信得知耿精忠降清后,主动派人持密函请降。

福建和广东平定之后,吴三桂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军完全控制了广东、福建、江西、陕西等地。眼看大势已去,为稳定军心,三月,74岁的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南郊筑坛祭天,自立称帝,建国号为周,改元“昭武”。不料,八月他就病死在长沙,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此机会水陆两军猛攻湖南咽喉要地岳州,大败叛军,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湖南的平定。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之信被赐死。康熙二十年底(1681年),清军兵分三路围攻云南昆明,吴世璠走投无路自*而亡。余众纷纷投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耿精忠以逆党罪被处死。三个藩王被解决后,康熙帝又对其部属做了妥善安置。至此,三藩之乱彻底平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