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曾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求教。
与第一次拜会 时隔十八年之后,孔子再一次携弟子去拜会老子。这时的老子已经辞官回到老家宋国隐居。当孔子一路风尘的来到河南商丘。老子将孔子让到上房问道:“一别十数载,闻听你已经是北方的大贤之才,此次光临,不知有何见教?”。孔子连忙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仍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见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如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子闻之,观己形体如无用之物,察己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这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似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溃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子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我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智,岂止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子已入大道之门,又说道:“由宇宙本史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始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也。
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而化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入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里。故生不为喜死不为悲是也。得道之人,视生死如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于根本,是非,生死,贵贱,荣辱,皆人为的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其大道则顺其变动而不索然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子闻之,觉己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己为人,,求教于老聃。不觉心旷神怡说道:“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有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变化,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变化既随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夜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告辞。
大连幸福人生传统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