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喧,舞狮纳福
在江城,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日子
常能看到舞龙舞狮表演
这习俗经历岁月已沉淀为
江城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校学员在进行舞龙训练。
“小时候,听到舞狮锣鼓声响,就觉得热血沸腾,看到别人舞狮舞得活灵活现的,自己也想学。”江城舞狮非遗项目传承人苏关田道出了多少江城人的心声,勾起他们儿时回忆。
或许是江城的地理气候条件优越适宜,这里的人们普遍不“宅”,十分喜爱户外运动、群体性文化活动,而舞龙、舞狮正好是集舞蹈、武术、鼓乐于一体的群体性项目,自然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和传承。
舞龙源起忧患中
舞龙是江城区埠场、平冈一带村民的传统习俗,起源于民国晚期(约1941—1942年)。这段时间阳江瘟疫(霍乱)(鼠疫)大暴发,短时间内死了不少人,加上旱情肆虐,匪患横行,到处哀鸿遍地,民不聊生,尤其是沿海一带人口密集的大自然村,人人自危,时刻处于恐慌与忧患之中。
百般无奈,一些村中族长或有名望的乡绅便集中商议,集思广益,一致想出一个以舞龙驱邪避疫的办法。于是各自召集村中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动手,一部分人斩竹削篾,一部分人扎制龙骨架,一部分人糊纸描彩,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几天之内就制作出一条近60米的长龙。是年春节,村民将庙中菩萨像请出来,抬着菩萨舞着神龙在村中巡游,边舞龙边燃放鞭炮,祈愿龙能为民间大众驱邪辟疫,带来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心理作用,舞龙之后,果然瘟疫遏止、不再蔓延,染疫的村民身体渐渐康复,没染病的村民人人龙马精神。
此后,每年春节期间的年初一至年初七,村民都要舞动神龙贺岁,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群众身体健康、龙马精神。村中若有大型庆典活动也会请神龙出舞,增添喜庆氛围。
江城舞龙的特点是场面壮观、人员众多、分工明确、灵动活泼、技巧独特、程序复杂、节目丰富,融祈愿与娱乐于一体。舞龙多以村委会为单位,由民间集资自办,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舞动程序和完整的表演形式。一支舞龙队由舞龙、表演、鼓乐三部分人员组成,少则58人多则68人成队。
整套的舞龙活动共有20个表演节目,其中大开珠、恭喜发财、恩爱夫妻、双凤朝牡丹等是保留节目,还有武松打虎、鹤蚌相争、天姬送子、西湖借伞、才子佳人等传统故事演绎也很受欢迎,故该项风俗活动在当地民间盛行多年,流传至今。
每年除夕,舞龙队由村中族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带领下,穿戴整齐,焚香禀告天神,然后起龙。首先引“龙”拜会村中所有神庙、宗祠、水井、佛像、石狗等,然后集中在村中开阔地开始新一年的“舞龙”活动和娱乐表演。
每一位舞龙队员都穿上特制的鲜艳服饰,踩着锣鼓的节拍,在龙珠的引领和龙头的带动下,一边舞一边巡游,腾挪摇摆,活泼生动,如神龙出游,配着铿锵的锣鼓钹和悠扬的锁呐声,浩浩荡荡,穿村过巷,所到之处,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年初一之后才接受其他地方的邀请出村舞龙。舞龙所到之处,邀请者必须要以醒狮相迎,没有醒狮就要敲响大铜锣迎接,没有大铜锣则以大鞭炮迎接进村,进村后也要先行拜会当地神庙、水井等礼节,然后开展舞龙并逐户贺年,家家户户都要备好鞭炮和利是(红包)接龙进门,祈愿神龙保佑家道兴旺,万事胜意。传说中的龙为天子,狮为大将。如舞龙队在路上与狮子队不期相遇,狮子队必须偃旗息鼓,颔首低眉,待龙队过后才可重新响鼓。
江城舞龙的传承主要由集体传承,个别师徒传承。目前活跃在江城的舞龙队以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永华自然村舞龙队为代表。
元宵节,市区德信华城小区的舞龙表演。
永华舞龙有别于其他地方,龙头龙尾加龙身总长有63米。传统的制作以竹和纸为原材料,先将竹削成细篾,制扎出龙的骨架,然后糊上纱纸,再描绘龙鳞等色彩。后为保管方便,改进为竹木布结构,龙头龙尾制作工艺复杂,保持用竹篾扎制,糊以纱纸,龙身简单,改用木条框架结构,然后以彩绸或布作面料,围上花边和流苏,龙头龙尾再绘上金银色的龙鳞,缀上红色的龙须,再画龙点睛,使颜色更加鲜艳,熠熠生辉,舞动起来不易损坏。
关则炎是永华舞龙的第三代传承人,生于1952年6月。他16岁加入永华村舞龙队至今,对舞龙的全套程序了如指掌,在舞龙队担纲主力,又是总教练,现为永华龙队队长。20岁跟随第二代传承人关布芬学习龙头制作技艺及舞龙的道具制作,也是龙头制作工艺的传承人。
自90年代中接过永华龙队以来,关则炎一直带领舞龙队开展丰富的活动,除每年春节期间承接本地舞龙贺年及庆典活动,也带领龙队参加各地(关氏宗亲)的联欢,同时积极响应本地组织的各类民俗文化活动。2011年10月1日,关则炎带队参加阳江市举办的首届民间民俗艺术花会比赛获第二名。至今,已培养弟子200多名,为江城区舞龙培养了一批种子人才。关则炎的长孙关胜霖,生于1997年11月,目前已是永华龙队主力兼教练。
舞龙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和信仰,龙历来被视为华夏氏族的象征。舞龙这一传统艺术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老一辈艺人对传统有着不舍的情怀。舞龙活动是联络村与村之间民众感情的重要纽带,作为新春佳节民间集体娱乐活动,对促进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了解近代江城的民间传统习俗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雄狮腾跃喜庆来
江城舞狮,又叫江城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自兴起便长盛不衰,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深受群众喜爱。
据史载,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废高州都督府,分高州的阳江、西平、杜陵、齐安为恩州。民国《阳江志》记载阳江处于恩州时期的风俗:“正月一日闻鸡而起……舞狮必演技艺。金鼓喧闹观者如堵……乡民并大多数尚武以强身健体。”
江城舞狮集舞蹈、武术、鼓点音乐为一体,通过仿生狮子头形象并与鼓声节奏进行舞蹈,是多人合作的艺术表演,少则六七人,多则二三十人。表演时,敲锣打鼓,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开桩”。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除了注重基本功训练外,江城舞狮很讲究舞狮人与敲鼓师傅的鼓点配合。鼓法伴奏多样灵活,鼓点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舞狮表演以三星鼓点起势,鼓点时有变化,舞狮人根据鼓声节奏,通过在地面或桩阵做出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艺术性较高,可观性强。
围观醒狮表演的市民将表演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高桩采青,是舞狮表演的高潮环节。通过寻青、喜青、惊青、探青以及一跃而起“食青”等动作,寓意生财。起先鼓点缓慢,舞狮动作也慢,表现为顾盼惊疑;后鼓点密集高昂,舞狮跳起爬杆,表现为发现好吃的而兴奋的状态;待狮子爬至杆头采到“青”,鼓点慢下来,狮子嘴巴一张一合,吐出菜叶,最后吐出一幅“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条幅。
作为一项传统民间庆典表演,江城舞狮古时多为民间自发组织的小型团体活动,群众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学武艺,节庆时舞狮。先前盛行于乡村,乡村节庆于宗祠前或晒谷场表演,春节期间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舞狮旺屋旺丁旺财。后来,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或者庆典节目,都请狮舞助兴,以求万事顺达、旺丁旺财。
如今,江城上规模的舞狮队有阳江市亚洲飞轮醒狮艺术团、阳江市健将舞狮队、阳江市少林寺学校舞狮队等,均集中于中心城区。
精彩的醒狮表演。
“小时候,听到舞狮锣鼓声响,就觉得热血沸腾,看到别人舞狮舞得活灵活现的,自己也想学。”亚洲飞轮醒狮艺术团团长苏关田来自湛江遂溪,家里祖祖辈辈都习武、舞狮。6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学艺。舞狮须以武术为基础,基本功扎实,方能生动表现出狮子的各种形态。为此,15岁那年,苏关田去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文武学校习武。学成后,他先回遂溪后到阳江教授武术,2005年在阳江成立了醒狮艺术团。创建当年,年末即获得阳江市第二届禁毒杯舞狮大赛冠军。
苏关田带领醒狮艺术团在江城舞狮基础上融进遂溪等地的优点,重视高难度的梅花桩表演,训练时从8凳桩、16凳桩,到6米高桩和梅花桩,创新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其中飞过3.7米钢丝绳穿越火圈,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另有“八鼓齐鸣”和六米高桩“步步高”为招牌表演。
醒狮艺术团凭借着精彩的表演,吸引了江城乃至全市喜欢武术的青少年前来学习,目前拥有60余名队员。“江城舞狮很受群众欢迎,经常有小孩子看了表演后很感兴趣,过来学习。”苏关田介绍道。
醒狮艺术团的训练从基本功抓起,如最基本的扎马步、踢腿,还要学习各种拳术,狮头与狮尾成员也需通过训练磨合,培养默契度。成员们大多利用周末等放假时间训练。今年22岁的成员苏威鸿,5岁开始习武,学习舞狮。回想起刚学习舞狮时,苏威鸿坦言曾经想过放弃,训练的过程很累,特别是一些有难度的动作,经常会摔跤,但是休息一下,舞狮的魅力又让他忍不住接着训练。
阳江少林武术学校学员进行舞狮训练。
“通过自己的动作,把狮子的各种形态展现出来,就好像自己真的融入到了狮子里面。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喜欢舞狮,把这项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苏威鸿说。
目前,除了依靠武术培训中心培养舞狮人才外,苏关田还拓展培训渠道,与阳东一中附属精英学校联系起来,在学校里开设武术兴趣班,首批教6名体育老师和16名学生,计划逐步向全校铺开。至今,苏关田培养弟子两千多名,为江城区乃至阳江市文化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
春节期间,活跃在市区各地的舞狮表演,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浓厚年味。求吉纳福、招财进宝、家庭兴旺,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寄寓到了舞狮这一庆典仪式当中,而江城舞狮也在千年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睦了邻里乡亲的感情,营造了一方和谐平安的氛围。
链接:
江城舞龙的历史相传超过百年,明确的传承路径至今经历四代人,四代的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关计欢、关布芬、关则炎、关胜霖。遗憾的是,原阳江县有二十多支舞龙队,现仅剩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永华自然村一支舞龙队,庆幸的是,永华舞龙队得到政府和社会支持,在努力传承这一活动。
相对于舞龙,江城舞狮的历史堪称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在传承上也比舞龙的状况更好,其前三代的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苏国进、苏火青、苏关田,每一代仅一个人,而第四代则有谭志安、苏华强、苏威芹、苏威鸿,已然形成群体之势,并且有三支常年活跃队伍:亚洲飞轮公司、健将武馆、阳江少林武校,形成依托企业、团体传承的格局,解决了团体活动经费开支大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