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牵牛郎
马蒂斯(1869——1954)法国一个药商兼粮商家庭的儿子,放弃法律界工作转学绘画,1892年考入美术学院。离开学校后吸收凡高和高更的艺术,借鉴黑人雕塑和东方装饰艺术(可能有波斯、阿拉伯、中国、日本、威尼斯、拜占庭等装饰艺术),喜欢采取阿拉伯式线条和鲜艳的色彩。
他的灵感来源于东方。正是东方的美学思维,在1905年的秋季沙龙的画展上,《鲁昂报》这么报道:“没有任何形象,全部是一些蓝色,红色,黄色,绿色,那些花花绿绿的斑点,它们在画布上十分随意地铺排展开;简直就是一个孩子拿别人送他做礼物的颜料盒子,玩耍着天真粗俗而且十分幼稚的拼凑游戏。”一位艺术批评家用“野兽”来命名这群画家。野兽派由此得名。
仔细看他的被骂野兽的成名作:《开着的窗户》、《戴帽子的女人》,中国画家笑了,这就是小孩子们才学画的水平。
然而,这种画法正是中国的东方艺术的写意。被这个老外“”偷师”了。只是水墨换成了油彩而已。西方的笔触,只是在模仿中国画中的笔意。西方的批评家还见不惯这种表达。以中国画家眼光来看,还是得了些笔意的。
那么这种带着东方写意的野兽派绘画借鉴的东方装饰艺术究竟是什么?或许可以从当时同时代的一位艺术品交易商萨穆尔·宾说起。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日本工艺美术第一次大量传入欧洲,这是欧洲对日本艺术产生兴趣的开始。当时清朝,福建和广东的茶商带去茶叶参展。
1872(另一说为1895年)年,萨穆尔·宾这位艺术商在巴黎开设了一间美术品商店,名字叫“新艺术画廊”,而此时一场席卷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即将开幕。
萨的店丛东瀛采购的"异国珍奇",这种文化输入和中介使,很多艺术大师都结缘迷上了日本浮世绘。
萨氏本人还是日本艺术狂热者,创办了《日本艺术》杂志,介绍日本艺术的方方面面。
穆本人受日本艺术影响强调“回到自然中去”,设计的产品模仿植物的形态和纹样,取消直线。
这个运动两个中心:巴黎设计领域广(家具、建筑、平面设计等)和南锡设计家具(受日本和中国家具影响较大)。
无疑马蒂斯赶上了这个运动,这对其艺术风格很有影响。
1905年,穆去世,该组织解散。
东方的中国仍按自己的历史在前行。
1905年,徐悲鸿这位未来在中国大力提倡写实的大师才10岁,已能为父亲作品着色和为人书写春联。这年,齐白石赴广西游桂林,与蔡锷黄兴相识。
100年后山西,一个后生前年才刚从县城考到市里不久,没房没车没老婆,才脱离了卖对联补贴家用的日子,这个人是它山石。艺术史就是这么有趣!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时间这条鱼,在岁月的长河里将这些艺术家联系到一起。
那么看看这些艺术家如何画鱼吧。齐白石会养鱼,它山石会观鱼,马蒂斯会抓鱼。
马蒂斯会抓鱼,他的鱼都抓到鱼缸里了。齐白石会养鱼,他什么鱼都养在一张纸上,真省水。它山石会观鱼,他走过小桥,看鱼与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