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山下十八泉

龙海山下十八泉

首页角色扮演天降龙迹官方版更新时间:2024-04-17

龙海山下十八泉

太 文

龙海山下有龙潭,陆良人所共知,不足为奇。但人们常说的“龙海山下十八泉”,不知到底是哪十八泉?近来翻阅《陆良县志稿》,偶然看到“邱雄山下十八泉”的记载,多年的疑问才得以一朝冰释。

《陆良县志稿》记载:“邱雄山下十八泉。县治之东三十里,有山邱雄,气势壮甚,绵延百余里,奇峰叠嶂,怪石绝岩,清泉碧溪,无不备焉。山之下频闪平原,村落比邻,而沃壤供耕,藉以富庶。且山根一带,中有流泉,从事考察,凡名十八,略举大概,以纪其利。”

邱雄山,气势雄伟壮观,其下有十八个流泉。在早期的乾隆《陆凉州志》有记载:“龙海山,古名紫溪,又名狂容,《一通志》名邱雄。在治东三十里,巍嶐峻极,冠于诸山。……山下有十八泉,乃郡之镇山也。”邱雄山,也就是龙海山;所说的“十八泉”,也就是十八个龙潭。“泉”是雅称,俗称“龙潭”,陆良人一般都叫作龙潭。具体是哪十八泉呢?《陆良县志稿》说有关人员曾对山下流泉实地踏勘考察了一番,遂分别一一列出,并作了大概描述和说明。

从今天的地理位置看,马街镇内有两泉。其一叫“龙泉”,在怒瀑村之北,是个一亩左右大小的方塘,水色青绿,水味清淡,远眺如镜,映照天空。当地农户依靠它来灌溉农田。这说的大概是如意龙潭。其二叫“碧色泉”,俗称第三龙潭,即如今的“大龙潭”。山下有一洞,怪石罗列,水从洞出,深邃莫测。入夏之后,碧波青草,如天生图画,实称妙境。

三岔河镇内最多,共有十四泉。大嘴子有三泉。一有“木棣泉”,也叫“没底泉”。水清无尘,湍流有韵;古木参天,绿荫清凉。二有“晓长泉”,俗名小场地龙潭。此泉与木棣泉差不多,水映朝霞,风吹波光,如金蛇蜿蜒,附近农田多靠它灌溉。三有“龙王泉”。相传此泉有龙,大嘴子人还建了祭祀龙王的庙,因名之。其水清洁,四时不涸,长流不绝,利好很多。白岩村有两泉。一是“南泉”,在白岩之南,也叫南龙潭。清流碧波,其中多生荇菜,微风飘过,如翠带一样。二是“水镜泉”。泉水莹洁澄清如镜,天光云影相互掩映,行人俯看,别有天地。刘良村有两泉。一为“鱼泉”,土名叫白龙潭。中间有个五、六尺大小、圆如簸箕的水潭,这是潭中之潭,看着就像时开时合,也是一大奇观。泉清如镜,里面白鱼戏水,观赏的人很多,但没人敢抓。如果抓了潭中鱼,天上就会下冰雹,导致灾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鱼龙潭。二为“雪花泉”。与白龙潭相距二里左右,平时出泉细,独有夏日下大雨,水从山腹石窟喷出,纷飞如雪花,荡漾呈明珠散乱之状。垢甸有二泉。一是“晓泉”。在小垢甸之南,潭约半亩,俗称小龙潭。其水清洁无尘,旭日东升,飞凫则惊为闪电;斜阳西照,浴鹭则骇为散霞。遂得名晓泉。二是“宝佳泉”,位于大垢甸,名为保家龙潭。其水性温和,村人靠其灌溉,每年秋熟,无不丰收。寺脚有三泉。其一叫“五色泉”。在紫溪寺下,其水四时碧绿。只是天气晴久了,潭水则浑浊;天阴时间长了,也是浑浊,并且呈现出五种颜色。当地人凭潭水的这一特点来预测阴、晴,无不神效。其二是“士觉泉”,位于龙凤寺下,又名寺脚龙潭。石上清流,音如漱玉,并且树木参天,鸟鸣声声,游人避暑,文士吟咏,因名士觉。其三是“黑石泉”。邱雄山麓多生黑石,近水者也一样黑,因称黑石龙潭。只有此泉四时不会干涸,澄清如练,对附近农田利好无穷。罗依村有二泉。一叫“八宝泉”。清澈若玉,长流不息。因为宝贵的六谷,还有马铃薯、红苕等品种,是救济荒年的必需物,村人种得多,实际都依赖此泉来滋养。所以土人(夷人,彝族)以八宝龙潭来称呼它。二叫“宝贡泉”,位于宝贡村。相传,明朝陆凉土官龙海上京述职觐见皇帝,并贡献地方特产,因此得名。然而,当地农田年岁丰稔,都靠此泉灌溉。

此外,板桥镇内还有两泉。一是“马军泉”,位于马军营村。相传,明朝沐英出师征讨,驻军此地,当时以此泉水饮马,因此称马军泉。此泉对田地也有很多利好。二是“平山泉”。在龙海山的北段,有地叫平山口,其中有一龙潭,水极澄清,自高流下,昼夜不息,远近田地全靠它灌溉。

在乡人心目中,龙海山下十八泉不是一般意义的泉流,而是“龙涎”。龙海山如巨龙蜿蜒,山下泉水是巨龙口中流出的涎液,中涎泽即是“龙涎”汇聚而成的大泽。

陆凉州文士方文英先生《涎泽记》说:“凉之东有积盘山,流处曰‘云岩泽’,又曰‘湘浦’,载志乘则曰‘中涎泽’。泽何以‘涎’名?一山傍水而来,蜿蜒数十里,至泽畔而昂其首,曰‘龙山’。以‘龙’名山,因以‘涎’名泽欤?泽源于乌蛮,经流花洞,历石城,汇潇湘,由东北入境,与山下之十八泉合而成泽。”意思是陆凉的东部有积盘山,水流集聚的地方叫“云岩泽”,又叫“湘浦”,载入地方志书则叫“中涎泽”。为何要称“涎”呢?蜿蜒数十里的山脉,到了大泽边则昂首雄峙,因此叫“龙山”(龙海山)。难道以“龙”来命名大山,所以用“涎”来称呼大泽?(南盘江)由东北入境,与山下的十八泉汇合而形成了中涎泽。山为龙,泽为涎,十八泉是从龙口中流出的“龙涎”(口水)。如此,十八泉在乡人的心中,已经不是山泉,乃是神奇的“龙涎”了。涓涓泉流,以成大泽,龙海山下十八泉本来就是中涎泽常年不涸的活水源泉。

十八泉更具神话色彩的还是陆凉州土官龙海一家的最终归宿。本土小说《紫溪龙迹传》所写陆凉州土官龙海一家的传说故事,其结局就是月牙江古城龙海府衙被官军攻破,城破之时,龙海一家大小被修炼成为“四海龙王”的岳父、岳母,以及在邱雄山紫溪池修炼成龙的父母腾空救走,连人带马一十八口,在紫溪池全家团圆。后来都化身为龙,并分别到龙海山下十八泉中安身立命。从此,兴云布雨,灌溉近山一带万顷田亩,还享受人间祭祀,龙海感到比做土官更快乐。

据乡人所说,彩虹出自龙潭,弧形的两头下面一定是龙潭所在。夏季,每当雨后初霁,山色青翠,斜阳夕照,薄雾轻烟,一弯彩虹,凌空飞架,龙海山是背景,真正天然图画。远观彩虹两端,一端大概连着北边的龙潭,一端连着南部的龙潭,还真有点像人们传说的那样。

飞龙在天,潜龙在渊。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深不可测的龙潭,是蛟龙藏身之所。并且认为“龙行雨”、“龙治水”,每年要祭“龙王”。如此一来,人们更是把龙潭敬若神灵,不敢随意亵渎。在本地历史上就发生过两个祭龙祈雨的神奇故事。

清朝乙卯(1795)年的夏季,陆凉发生了大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陆凉知州杜钧多次率人建祭坛祈祷,可一丝雨都没有见到。人们请求还是仍按照以往的老传统去办。老办法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陆凉(陆良)境内虽有大河流(南盘江),然而每遇干旱,却不能引河水来灌溉平坝区,只有依靠山谷中龙潭活水了。州城南部三十里的高山堡有龙潭,州人相传,潭中有“孽龙”,造孽作祟,它能够阻止天降雨水,为害一方。每逢天旱,官吏民众就要前往祭祀,还敲锣打鼓,鸣放火铳枪,以壮声势,就会触怒潭中孽龙,它会用水来报复,结果可以招致天降雨水。对于此说,知州杜钧认为很荒诞,但面对干旱又实在没招,也只好侥幸一试。于是,他率领文武官僚以及众多的儒士、民众前往。

来到距离龙潭还有三里左右,杜知州抬头远望,一股泉水从高山流下,附近田亩都靠它灌溉,心中暗自怀疑:称之为“孽龙”,不一定是这样吧。到了目的地,只见龙潭上面树林繁茂成荫,一泓清泉,滃然涌出,凉爽甘甜。一问当地居民,则说龙潭发挥的作用实在很大。

杜知州因此建起祭坛,而且亲自登坛虔诚祈祷。没想到,祷告还未完,就见黑云从山顶升起,厚厚的笼罩在龙潭之上,小雨也开始飘洒。祈祷事完后,一行人返回途中,还没有走过六七里,回头一望祭祀的地方,只见云雾密布,顷刻间,雷声大作,大雨倾盆,瓢泼猛下,平地水深达到一尺左右。杜知州感到非常惊异。此后,连续几天早上都下雨,而且一定会从龙潭这个地方开始,进而徐徐扩展到四周。这一年,陆凉州庄稼歉收,而高山堡却比较不错,是个丰收年。

杜知州心中感叹,一个龙潭,不仅能使两个村的田亩都得到灌溉,造福当地,功劳很大,而且叩拜、祈祷,有求必应。把它当作“孽龙”,岂不是冤枉吗?因此更名叫“福龙潭”,“孽龙”变成了“福龙”。杜知州还安排人在潭上建了一座祠庙,让民众岁时祭祀,以彰显“福龙”的灵验和功德。

这是至今保存完好的《高山堡福龙潭碑记》上记载的事,立碑时间是乾隆六十年(1795)的冬月(十一月)。

无独有偶,还是同一个龙潭。咸丰元年(1852)五月,还是久旱无雨,整个陆凉州都忧心如焚,又束手无策。还是知州出面——马知州以爱民之心,虔诚斋戒,为表诚心,不坐轿,也不骑马,而是徒步走到了高山堡龙潭。他拈香祷告,接连祈求了三日,果然求来了倾盆大雨。这一年还获得了丰收。为表达对龙潭的感激之情,当时,马知州嘱咐村中管事的杨发富等四人,在龙潭边继续扩建庙宇,因此改建成大殿三间、耳房四间,并设计成“回龙”向。完工后,依然刻碑为记。

这也是至今保存完好的高山堡龙潭《重修碑记》上记载的事。该碑立于咸丰二年(1852)六月。

有人会说,这有鼻子有眼的,吹得也太过于神了。然而,这不是民间神话传说,更不是吹出来的,石板上刻字,有碑为据,有目共睹,确实让人很难怀疑其真实性。再加上两次祭龙求雨都是陆凉知州亲自组织和主持,尤其是前一次求雨,是知州杜钧亲身经历、感受很深、没齿难忘的一次。他为此专门安排人员建寺庙于龙潭之上,并勒石刻碑来记载此事。更难得的是,他还亲自撰写了《高山堡福龙潭碑记》的碑文,而且在碑额上亲笔题写了篆书碑名。参与立碑的还有学正杜念宏、训导刘麟玉、吏目李澯易、驻防把总刘昌等人。这通碑包括后来的《重修碑记》,至今还保存在如意龙潭旁的祠庙中,实物为证,这些该不会有假。

两次龙潭求雨,确实让人感到神乎其神,似乎真有“神龙”存在。或有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当时人们的真诚感动了上苍,才降下雨来。也会有人说,神灵怪异之事说不清,说不定高山堡龙潭真的就有灵验。当然,这并非神灵应验,不过是自然中的偶然现象,是机缘巧合,方成就了这千古传奇。真正的秘密在哪里,你能说清吗?

跟高山堡“福龙潭”一样,那白鱼龙潭也称天然神奇。龙潭中间那个五六尺大小、圆如簸箕、看着就像时开时合的潭中潭,绝对是天然奇观。里面那么多的白鱼又从何而来?传说人拿了潭中鱼,天上则会下白雨(冰雹)致灾。这鱼难道也是神灵护佑?优美的景致,加上潭中“神鱼”,以前这里常成为人们过春节时游玩的景点,非常热闹。还有寺脚下的五色泉。如果天气晴久了或者阴久了,潭水不再澄清,而是变得浑浊,并且呈现出五种颜色。凭潭水的这一特点,就可以预测天气阴、晴,无不神效。龙潭水一般都是清凉的,但大垢甸的宝佳泉(保家龙潭),其水却是温暖柔和的。

神秘、神奇总与龙潭相伴。那深邃莫测的龙潭,隐在茂密的树荫下,藏在幽静的山谷中,凉气森森,沉碧肃煞,让人想到龙潭虎穴,看上去就有种莫名的神秘感。龙海山下十八泉不仅如此,而且还风景各异,特色鲜明,独具神韵,加之传说、传奇,意趣盎然,引人入胜。这都是难得的地方美景,是游人揽胜、休闲的好去处。

龙海山面山上多石少树,山下为何有这么多龙潭?人们猜测,山中估计有伏流,龙潭或许与地下暗河相通,所以能源源不断冒出活水,成为活水龙潭。忽然想起朱熹《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十八山泉为何如此之清,知否?

水利万物,山泉对当地人来说更是意义非凡。要有水源的地方,才能生存,也才有人居住,龙海山下的村寨也如此,大都在龙潭附近。十八眼龙潭是沿山一带人家的生活用水,自古滋养着无数生灵,还灌溉着万顷良田,堪称生命源泉,极其宝贵。山中有泉,证明生态环境良好。清凉甘甜的山泉,来自天然,是水之上品,不仅有灌溉之利,更是人们沏茶或饮用的最佳选择。尤其是用山泉沏茶,茶香四溢,口感极佳,非一般饮用水可比。

如今,龙海山下十八泉中,有的仍长流不息;有的因气候、自然环境或人为等因素,导致流量减少,或转为季节性泉流;有的甚至枯竭,不复有往日气象。如白鱼龙潭,现建为自来水厂,仍造福人类,只是昔日美景难再。

今天尚存的龙潭,实属难得,应避免更多的人为开发或破坏,当好好保护之。在日后的某天,当人们偶然想起龙海山下曾有十八泉时,多少还有几个存在,兴之所至,或可一游,以慰一念。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